-
1 # 行走的蝸牛356
-
2 # 周千文12345
統治成本太高時,容易崩盤。
任性作死比不作為死得更快。
嚴法酷律如利刃,在秦始皇手裡是殺人利器,在秦二世手裡是自殺的快刀。
摸著石頭不肯過河,越摸越深終遇滅頂之災。
-
3 # 笑嘻嘻嘻嘻
從秦統一六國,我們就可以看出秦朝的強大。贏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蓋五帝,自稱始皇,後世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之無窮。但為什麼僅傳到二世就垮臺了呢?
法律嚴酷
秦朝雖統一了六國,但是統一之後治理秦朝的政策還是戰時政策,並且有過之無不及。秦華人民風強悍,可以接受,但是其他六國之人,可就不那麼好受啦,動不動就觸犯法律,並且敢怒不敢言。
不得民心
秦朝同意後,兵役徭役繁重,男性除去老弱病殘者,有接近80%的人要服兵役。修長城,築靈渠,修築阿房宮和驪山陵,這些工程還同時進行,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賦稅嚴重
秦朝當時要百姓上交三分之二的收入,之後的劉邦也只是十五稅一。所以,當時秦朝的稅收嚴重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導致百姓食不果腹。
秦二世殘暴統治
二世即位後,為鞏固政權,先是殺害自己兄弟,隨後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害死蒙氏兄弟。隨後又增加賦稅。他沉迷享樂,不理朝政,使趙高一人獨攬政權。如此橫徵暴斂,比起秦始皇有過之無不及。
郡縣制
徹底郡縣制的實行,導致農民起義爆發後,地方沒有部隊,不能及時有效的發起抵抗,更加速了秦國的滅亡。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知道你對此怎麼看呢! -
4 # 香茗史館
兩方面的原因,主觀方面是由於“胡亥+趙高”這對亡國二人組的胡作非為,導致朝政混亂、民不聊生,最終激起民變,甚至在民變之後未能迅速鎮壓,最終釀成巨禍。客觀原因則是當時天下剛剛一統,在經歷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後,百姓、士子對舊國依然有懷念之情,而六國貴族依然有復國之志,這則是秦末動亂迅速擴大的原因所在。
主觀原因:亡國二人組的亡國之舉秦始皇逝世後,秦二世胡亥繼位,在其繼位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趙高開始被寵信和重用,胡亥繼位不久便醉心於玩樂之事,朝政大權逐漸落入趙高之手,然後這對亡國二人組就開始了他們的作死之路。
1、大行殺戮之事。胡亥繼位之後,為了穩固皇位,開始大肆殺戮朝廷重臣和宗室,《史記·李斯本紀》記載,“殺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陽市,十公主矺死於杜,財物入於縣官,相連坐者不可勝數”。如此大規模的殺戮,不僅清除了朝中的反對勢力,更換了一批“效忠於”自己的官員,更使得剩餘官員對這對君臣極為畏懼。
2、濫用民力。秦始皇去世後,當時皇陵還未修建好,於是胡亥開始大肆徵發役夫加快修建力度。而在皇陵修建完成後,胡亥又說“先帝為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酈山。酈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於是又將大量役夫修建阿房宮,先後徵發服役者多達70多萬。
3、採用酷法治國。當時天下已有動亂,李斯的兒子李由時任三川郡守,卻對本地的叛亂無能為力,於是便有人以此事上書彈劾李斯,李斯為了保住權勢,於是便順著胡亥的意思上了一封《上書對二世》,意是說如果想要讓臣下都嚴格履職,那麼就應該加強督查,使臣子不敢不竭盡全力為君主效命。其實就是一種對官員的考核方式,然而這種考核方式實在匪夷所思,如果一個官吏收到的稅越多,那他就是一個賢明的官員;如果一個官吏抓到、處死的犯人越多,那他就是一個嚴格履行職責官吏。這種法令之下,各地官吏大肆壓榨民意,使得“秦法”終於演變為了酷法。
4、對叛亂不聞不問。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之後,大肆攻佔周邊郡縣,民間更是大量爆發殺死官吏響應起義事件,而在使者前往咸陽報信求救的時候,卻換來了“二世怒,下吏”的結局,於是再有使者到來,有了前車之鑑,只好上報說“群盜,郡守尉方逐捕,今盡得,不足憂”。直到陳勝吳廣大軍攻破函谷關,殺到關中戲水時,胡亥才“大驚,與群臣謀曰:‘柰何?‘”
胡亥和趙高的種種所為,雖然直接導致了陳勝吳廣的起義,但以當時秦國的實力,如果應對即使,並非不可壓制,但胡亥卻選擇了無視。正因為陳勝吳廣起義沒有被及時鎮壓,才使得六國舊貴族看到了推翻秦國的希望,最終使得叛亂在秦國各地大規模爆發。
客觀原因:六國貴族仍有復國之志,百姓對舊國仍有懷念之情秦國雖然最終滅掉六國一統天下,但統治的時間實在太過短暫,在經歷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之後,社會各個階層早已沒有了統一的觀念,大家並不以秦國子民自居,反而以“楚人”、“魏人”、“齊人”等身份自居,這從《史記》當中的記載也可以看出,《史記》之中介紹秦國之前的名人,通常採用“國名+人名”的記載方式,例如“魏人張儀”、“楚人李斯”等等。這種“國名+人名”的記載方式徹底消失,直到漢武帝時期郡縣制成熟之後才消失。
如果秦國的統治能夠得以維持,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形成的無形壁壘必然會逐步減弱之志消失,只有這樣才能使天下子民對秦國這個新生帝中國產生認同感,乃至歸屬感,才能形成一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然而,秦二世的所作所為不但沒能化解這種壁壘,反而使得天下百姓在民不聊生的情況下更加懷念故國。於是乎,在六國貴族先後發動叛亂之後,迅速取得了各地百姓的支援,使得起義規模和波及範圍迅速擴大。另一方面,這也導致秦國無法從當地抽調部隊進行平叛,只能選擇從關中秦國故地徵調部隊前往平叛。
-
5 # 歷史風暴
原因是百萬秦軍在大澤鄉起義後不久就被消滅了,沒有軍隊的政權只有滅亡了。
秦國最大的問題是統一天下後沒有收復人心。雖然秦始皇統一文字試圖讓天下人認同秦朝,可他僅僅當了12年皇帝就去世。12年時間太短,還不到一代人的時間,要想讓山東六國子民對秦朝有認同感,沒有2-3代人的時間是不可能的。
所以,秦始皇只是表面統一了天下,人心還在分裂,而且不時會有人試圖造反推翻秦朝的統治,這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先有張良僱大力士偷襲秦始皇的車駕,後有項羽在見到秦始皇車隊時在人群中說道:彼可取而代之!又有秦始皇率領秦朝大軍巡視天下鎮壓王氣。這一切都在說明秦始皇所處的環境兇險無比,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對宅心仁厚的公子扶蘇不滿。因為,秦始皇的接班人決不能幼稚的認為僅靠懷榮政策就能降服那些暗地裡積極準備的反抗力量。。。
(秦始皇出巡)
項羽家族來到江東不久,就籠絡了當地精英人士,並用兵法來規範指揮這些人,可以說其行為已經昭然若揭,只等機會來臨就會舉起反秦大旗。
秦始皇死後,胡亥繼位無疑給天下反秦人士帶來了機會。說實話,假如公子扶蘇繼位,由於有蒙恬蒙毅的支援,軍政大權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民間反秦勢力還真不見得能泛起大浪來。但是,胡亥既沒有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更沒有公子扶蘇在朝中的威望,在趙高的蠱惑下又對秦朝上下進行了殘酷的清洗,導致人心四散,給反秦勢力提供了良機。
陳勝吳廣的起義只是滅秦戰爭的導火線,趙高、胡亥等人雖然曾經和秦始皇形影不離,但是顯然他們對民間反秦勢力認識的不夠全面。大澤鄉起義爆發後,豪強們趁勢而起,山東各地的秦朝軍隊忽然之間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海洋,很快就被消滅乾淨。
而山東秦軍的消亡,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秦朝兵源幾近枯竭。這時候南方又傳來壞訊息,趙佗切斷南北方聯絡,50萬南征秦軍也沒了。所以,只能聽從章邯的建議武裝起驪山囚徒抵禦起義軍。當驪山囚徒軍被項羽消滅的時候,秦朝失去了最後一支軍事力量,於是就滅亡了。
-
6 # 秦惠文王-1
個人認為還是文化問題
秦國以法家治國,從孝公時代衛鞅,到後期的李斯一直都是貫徹用法家治國,秦未起義關中百姓並沒有跟著一起暴動,但是關東六國還是延續著周王朝的分封制,遵循著古制。
六國貴族並沒有徹底根除,後來的各路領導人基本都是六國後人
沒有及時消化也是一個問題,其實始皇帝統一度量衡,文字,修馳道,都是在逐步的消化,坑儒(部分)其實也是為了統一思想。
國運不濟 到始皇帝已經是延續了7代有為君主(獻公,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莊襄王和始皇帝),時間已經夠長的了,加上又有千古難遇的名將項羽出現,秦國陣營透過政治鬥爭拿的出手的名將也僅有章邯,王章等等,幾大家族人才凋零(蒙氏,王氏,李氏,甘氏等等),都被清洗了。
以上僅代表個人挫劣觀點,請多指教!
-
7 # 楊朱學派
秦國曾經十分強大,為何統一天下後,二世而速亡?
其實,先秦諸子對秦之滅亡,早有預言。
老子曰:驟雨不終日,其中不須臾。太強盛暴虐的事物不能長久。柔弱勝剛強。
孔子曰:否極泰來,泰極否指。物極必反。不能太柔弱,也不能太剛強。一陰一陽之謂道。凡是執其中,最完美。
荀子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曾子曰:“唯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子順曰:秦二十年內,將統一天下。必不長久,不義也。
召公、子產有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魯連中曰:秦權使其士,虜使其民。
據考古的秦簡:秦朝法律規定,老百姓家養的牛瘦了幾斤,就是犯罪,就要受刑。在法家和秦朝眼中,人不如牛。
而商鞅也主張,人民耕地時,要讓他們眼睛不能亂看,嘴巴不能亂說,耳朵不要亂聽。這不僅想起驢拉磨時,驢的主人為了讓驢專心拉磨。會把驢眼睛蒙上。法家比驢主人考慮的更為周全,不僅要蒙上人民的眼睛,還要堵住嘴巴,塞上耳朵。在法家眼中,人不如驢。
得民心者得天下。秦像奴隸一樣役使其民,天下苦秦久亦,秦焉不速亡!
附錄:秦朝和法家以刑罰捍衛君權,奴役臣民,夷族連坐,寧枉勿縱。這不是法治,而是極端的人治——治人。儒家主張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這才是真正的法治。
-
8 # 蘭歌兒的聲音
首先,全國皆反。原來有明顯界限的六國自己還相互防備、相互攻擊、自我消耗,秦王朝統一六國,反而將六國的臣民打散重新整合起來,這樣六國臣民共同反抗秦王暴政,力量反而統一了。
其次,秦王暴政對六國臣民壓迫太重,這樣必然引起反抗。
第三,秦王朝內部爭鬥出現戲劇性結果,趙高專政,李斯失勢,扶蘇蒙恬被殺,這樣內部也出現矛盾,出現不穩。
第四,隨著疆域的擴大,秦王朝不僅要北抗匈奴,還要南征南越,雖然以前軍力強大,但是這樣無形中對軍事力量有所分散。更別提還有如火如荼的六國反抗力量了。
回覆列表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歷史滾滾長河中無不證明了這個道理。縱然表面強大,軍事實力巨大,如果失去民心,與人民為敵,靠武力或暴力堵住人民的嘴,最後都只有覆滅的可能。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統治階級只有維護人民的利益,傾聽人民的心聲,才能維持政權的持久!秦朝就是如此。我根據理解具體分析以下幾點:
(1)秦朝為統一六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連年戰亂,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大一統後,老百姓迫切希望結束常年戰亂,修養生息。但是秦朝的皇帝自稱始皇帝,對百姓實行保證,苛捐雜稅,強徵勞工服勞役,服兵役,老百姓經歷了常年戰亂自然希望安定下來。另外當時北修長城,南修靈渠,修路,修驪山陵,築阿房宮。孟姜女哭長城這樣的故事就是寫照。戰爭雖然暫時停止了,可是老百姓還是最壓得喘不過氣,民不聊生。
(2)稅收繁重,老百姓將大部分收成都必須上交。而老百姓一年忙到頭,還不夠生活。
(3)秦二世更加殘暴,荒淫無恥的統治,只管自己淫樂,不理朝政。最終宦官奪權。
(4)到時秦朝實行郡縣制,軍隊集中在中央,中央亦無法及時撲滅起義。
總結: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縱然秦朝這麼強大的王朝,用武力征服了六國,它卻實行的暴政統治,對百姓苛捐雜稅,焚書坑儒,妄圖用暴力堵住知識分子和老百姓的嘴,但往往事與願違!秦二世的殘暴統治,苛捐雜稅,奴役百姓,老百姓最終起義,最終滅掉了殘暴的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