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興永影視

    首先來看俾斯麥的內政方面

    俾斯麥是個保守主義者,被自由主義派的政敵形容為保守派最後的鋒利的毒箭。可見其政治手段的老辣程度。俾斯麥在內政方面雖然強調自己利益派別的意識形態,但是從他的一些列的政治運作上來看,他是一個務實主義的智者,一切以德意志帝國的根本利益---即統一與穩定為第一要務。所以他往往超越黨派紛爭。這就可以解釋他1878年由於軍備問題與自由派分道揚鑣,而同時放棄與教皇的宗教鬥爭---與天主教妥協,以共同對抗社會主義者。他也曾在19世紀80年代為保護容克地主而對俄國這一傳統盟友施壓---農業高關稅。

    這一些列的做法可以看出俾斯麥是務實的,甚至有些人指責他完全的機會主義者。他甚至還在當時建立世界上最早的福利系統,而被某些保守人士指責為國家社會主義者。

    其次來看他的對外政策

    俾斯麥在擔任普魯士首相期間,成功的利用與俄國的傳統關係(並且在1863年波蘭事件上支援沙皇),從而成功地孤立奧地利。最終在1866年徹底打垮奧國,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0年他更是老辣的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挑撥法國主動對德意志宣戰,取得了外交上的主動,並在軍事上打敗法國,進而建立德意志帝國

    總的來講,俾斯麥在外交上持一種保守政策,希望藉助負責的多邊外交機制來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問題,並且還要確保對法國的孤立。在俄國實力復甦和巴爾幹問題進一步惡化以及美國工業力量增強,美俄農產品出口氾濫的大背景下,俾斯麥可以運作的空間越來越狹小

    1885年以後局勢已經開始無法控制,最終導致俾斯麥被迫辭職,原因在於他無法應對形式的變化---他已經被歷史的程序所拋棄

    綜上所說,俾斯麥的外交內政手段十分老辣,他或許是機會主義者,但他至少從不放過任何的一個機會,在他的手腕下,德意志帝國才得以建立。

  • 2 # 成都地產逍遙君

    俾斯麥的政治修為是非常高的,雖說時勢造英雄,但可能換個人的話德意志當初就真的統一不了了,俾斯麥就像象棋高手一般外交佈局一環接一環,最終在被列強包圍的惡劣形勢下完成了絕殺。

    俾斯麥是個不折不扣的富n代,生性頑皮但卻好學,叛逆而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在長大成人後輾轉成為了政界人士,於1851年成為法蘭克福邦聯會議的普魯士王國代表。在威廉一世登基後逐漸彰顯其強硬保守派的特徵。

    這是一場意識形態的鬥爭,是議會政治勢力在德意志開花,將這塊領土改造成類似英國的國家,還是傳統容克繼續保持大權,普魯士君主專制將力量擴散到整個德意志,到了一個關鍵時刻,威廉一世曾經心灰意冷地想要退位,關鍵時刻是俾斯麥給予了他精神支援。

    而威廉一世投桃報李,首相與國王之間的信任和默契非常牢固。這也是俾斯麥能夠成功的一大關鍵。

    而俾斯麥的觀念和行為準則中也有很多值得總結的深刻道理。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戰爭外交政治三者的地位概論,可以說如果德意志按照俾斯麥的規劃發展下去將是一個無人能及的帝國。

    ♛外交的目的是孤立敵人,在動盪的國際格局中應當保持低調,不展現明顯傾向態度,以謀後定。而威廉二世統治下的德國過早暴露了龐大的野心,最終在列強的圍毆下喪失了曾經的地位。

    ♛武力的使用一定要慎重,必須要服從於現實政治目的,國家目標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強大的話國家實力基礎之上。因此俾斯麥的德國不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德國,將戰爭是政治手段的延續這一原則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

    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普奧戰爭結束後俾斯麥力排眾議而和奧國簽訂了非常寬容的條約,俾斯麥以冷靜的頭腦剋制住了征服維也納擊敗百年宿敵的榮耀驅使,安撫住了奧地利,為接下來的普法戰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一個理智的人來操控國家機器有多可怕一目瞭然!

    ♛儘管我不喜歡你,但如果你有價值我們就可以合作,這就是俾斯麥和工人階級以及民族主義分子之間的現狀,俾斯麥作為一個老容克保守主義分子,他是不喜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和吹噓工人運動的激進改革主義者的。

    但為了對抗議會勢力,為了激發統一德意志的社會情緒,俾斯麥選擇了和這兩者合作。更是在德二建立後,為了穩定控制工人勢力而建立了福利國家,保障了勞工立法。

    學會與不喜歡的人合作,這也是成年人的必學之課。

    (老Navigator走了,德意志號戰艦又將走向何方)

  • 3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十九世紀德國著名的政治家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生於1815年4月1日,卒於1898年7月30日,他的一生幾乎就是一部德意志民族在近代歐洲覺醒,統一,崛起的鮮活歷史,而且在這段風雲激盪的歷史中,俾斯麥一直是舞臺中央的主角,他駕駛著德意志這艘輪船在歐洲列強鷹視狼顧,風譎雲詭的十九世紀,合縱連橫,或聯英打法,或聯俄抗奧,沒有永遠是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完成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和崛起,人稱“鐵血宰相”,是一個讓政敵都不得不欽佩和肅然起敬的對手!

    後代人在他身上看得到他作為政治家的睿智和老道,有時感覺就是一個矛盾體。譬如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制主義;但他卻透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等現代社會保障體系,簡直可以稱為是社會民主主義政策的鼻祖,但恰恰和這些東西風馬牛不相及。

    1862年成為首相的俾斯麥在下院首次演講中宣稱:“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透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 從此俾斯麥被冠上了“鐵血宰相”的綽號。但是一生中卻慎用武力而不濫用武力,每次戰爭幾乎都是精準算計,瞅準時機,發動戰爭後達到戰爭目的後立馬點到為止,窮寇不追。在1870年代德國統一之戰普法戰爭中巧妙利用歐洲各國的利益糾葛,讓英國獲得面子,俄國得到實惠,從而排除了列強對普魯士割讓法蘭西的干擾,實現了德國統一,且獲得大量的戰爭賠款。

    戰爭對俾斯麥來說只是一種達到目的的工具,因而他的“自制”意識還表現在對待武力的態度上。他是強權政治的信徒,然而卻不是一個軍事狂人;而是一個心智成熟的智者,是一個讓手段完全服從於目標的政治家。普奧戰爭結束後,在德國湧現了希望透過暴力完成統一的要求,俾斯麥卻高度保持理智,認為透過暴力事件來推進德國的統一雖然是可能的。但是會造成一場暴力的災難,僅僅按照主觀的理由而決定干預歷史的發展,結果總是隻能打落不成熟的果實。武力的使用一定要慎重,必須服務於現實政治目的。在強調國家利益至上的國際無政府狀態中,國家目標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強大的國家實力基礎之上;同時,國家實力的使用要慎重,應當把國家擁有的強大實力與靈活的均勢政策結合起來,以更好地實現國家目標和利益。這就是脾斯麥知道自己權力的邊界在哪裡,知其所不能為而不為,不會被勝利和眾人的溢美之詞衝昏頭腦,不被愛國憤青的民意和情緒所綁架,時刻保持一種超然的冷靜與睿智,不幹那些超越自身能力和歷史侷限性的事,乾眼前該乾的事,不被那些虛名及與國家民族利益不相干的東西所誘惑而鑄成大錯,而這正是普通政治家和政客無法做到的。

    俾斯麥的國家利益至上思想使他在因一直勝利進軍而興奮不己的統治集團內部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做出更富遠見的決定,為後來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做好了鋪墊。

    詭異的是俾斯麥出身德國容克地主階層,執政期間也一直利用容克集體尚武愛國的傳統為德意志民族去火中取栗,他生前卻一直努力控制及防止容克集團走向的軍國主義,擔心軍國主義最終會使他終其一生建立的德國毀於一旦。但是威廉二世繼位,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於俾斯麥,與俾斯麥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他辭退了這位為德國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老首相,這樣,綁在德國戰車上的最後鎖鏈和剎車崩潰斷裂了,德國在通往毀滅的道路上無可阻止的迅跑,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縱觀古今中外,偉大的君主或卓越的政治家最優秀的品質不是敢為天下先,或篤定人定勝天,而是知道權威和作為特定歷史條件下個人能力的邊界,知道歷史及現實的侷限性,在四面讚譽、溢美、似乎無所不能的喧囂聲中慎獨,知其有所不能為,就不會出現幾乎贏取了眼前所有的戰術勝利,卻輸掉最後的大戰略,把到手的一副好牌打爛...

  • 4 # Siegfried

    我認為俾斯麥是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沒有之一。特別是在外交上,他堪稱是一位藝術家。德國位於歐洲中部,一直有歐洲十字路口之稱。在19世紀,德國四分五裂,周圍有英、法、俄等列強環伺,德意志的周邊並無天然屏障,堪稱四戰之地。周圍的列強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都不希望出現一個統一的德國。而俾斯麥正是在這種不利的局勢下完成了德國的統一,簡直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俾斯麥先拉著奧地利一起打敗了小國丹麥,奪取了以前被丹麥吞併的兩個小邦國——石勒蘇益格與荷爾斯泰因。這倆小國,普奧一人分得一個。

    接著,他又準備開始把矛頭指向奧地利。奧地利是與普魯士並稱為德意志雙雄的大國,不可能輕易地打敗。於是他先進一步深化與俄國的傳統友誼。俄國之前在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敗給了英、法、奧聯軍,並與列強簽訂了《黑海中立條款》,條約規定俄國不得在黑海設立艦隊。因此俄國非常看重與普魯士的友誼,絕不會與英、法、奧建立同盟。然後,他又與法皇拿破崙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的中立。而當時英國奉行光榮孤立政策,不摻和歐洲大陸的事務。最後,他與義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義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只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給義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就這樣,在奧地利被完全孤立之後,普魯士於1866年6月對奧宣戰,最終於薩多瓦一戰大敗奧地利。這時,俾斯麥卻提出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消滅奧地利並不是其目的,最重要的是要統一德國。因此他在1866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係。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只剩下在背後控制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1870年,俾斯麥利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激怒法國(埃姆斯電報事件),迫使其對普宣戰。其實普魯士早就做好了與法國開戰的準備,俾斯麥就是要激怒法國,讓法國先向普魯士宣戰,這樣就能將挑起戰爭的罪名推到法國身上。最後在色當戰役中將法國上至皇帝、元帥,下至普通士兵全部俘虜。而俄國則趁機宣佈廢除《黑海中立條款》,重建了黑海艦隊。1871年1月,德意志第二帝國成立。

    他曾說:“強者必遭嫉妒”。德國統一之後,俾斯麥又在外交上盡力阻止俄法結盟,同時激化英法矛盾、孤立法國,緩和俄奧矛盾,拉攏義大利,極力經營德俄關係,努力創造法德和解,從而避免了德國因國力逐步增強而成為列強焦點的可能,把統一所帶來的衝擊降至最低。他對德國的實力和狀況始終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也是後來的希特勒之流所欠缺的。

    俾斯麥的外交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絕不同時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列強為敵,當要與某個列強開打前先孤立它,最好是拉上一個列強一起打另一個列強。

    2.利用德國處於歐洲中部的特點,使各大國之間的關係都要弱於它們與德國的關係。前面我提到過德國處於四戰之地,這本是德國的劣勢。但俾斯麥卻能將這一劣勢轉化為一種外交資產,使德國統一之後能在各大國之間充當“中間人”的角色,左右逢源,而不是成為各大國都要共同討伐的物件。

    3.在對外戰略上追求一種有限的勝利,不追求徹底消滅對手。只要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就可以利用外交手段取得最有利的結果。對方在遭受巨大損失後也缺乏繼續打下去的動力,往往會在外交上做出讓步。這種策略的好處就是始終確保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裡。而像拿破崙、希特勒那樣追求徹底消滅對方的策略,雖贏了戰術卻輸了戰略,贏得了一時,贏不了一世。

    要問俾斯麥有哪些作為對後世產生深刻影響,我認為主要有:

    1.統一德國,完全改變了此後歐洲乃至世界的格局和歷史走向。

    2.富有創造性地創立了社保制度,極大地緩和了社會矛盾。後來歐洲各國的福利制度都源自於此。

    總之,俾斯麥是世界上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他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是對人性有著深刻洞見的人,是處理國家關係的大師,是外交上的藝術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避免牛皮癬的二次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