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野閒翁

    首先宣告我不是歷史學者,只能談一下自己的粗淺看法。水滸以地痞無賴開篇,用大量的篇幅來描寫高逑的歷程。是為後來的眾多好漢造反埋下伏筆。因為只有北宋未年朝庭失政,壞人當道,就連一個踢球的混混都能爬上政壇,朝庭和地方官員怎樣去魚肉百姓,只有這樣墊筆寫,才能會喚起讀者梁山好漢的好感和好奇。會贊同梁山好漢的造反精神。這是作者苦心經營之處。

  • 2 #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水滸傳》是一部反映官逼民反的小說,雖然梁山義軍最後接受招安,並且去打和自己一樣的強盜,但是反應了“義軍”一般性結局,也就是受招安或者被鎮壓。

    全書從“無賴”高俅開始,接著“魔鬼”出世。說的就是出強盜的原因就是官家腐敗,無賴當權,民不聊生,正人君子和義士的抱負不能實現。

  • 3 # 籠中水

    這是寫長篇小說的常用路子,長篇小說因為所描述的背景廣闊,內容豐富,所以,就要尋找一個苗頭,一個突破點,而這個點,往往是跟主題有一定距離的,所謂傍敲側擊是也,而且,這麼做也有拋磚引玉的意思,如果開門見山,就會有讓人一眼看到底的感覺,不若這麼雲山霧罩一番,更有意味。類似情況不光《水滸》如此,《紅樓夢》也是這樣,開頭先寫了個賈雨村,又拉出個甄士隱,不過癮,又牽出了一個冷子興,所有這些,目的都是鋪墊,起為正文奔走呼號的作用。

    當然,寫開頭不是摸獎票,可以閉著眼瞎抓,開頭選擇,一定是要有深意的,《水滸》開頭選擇了高俅,是很有意思的,因為這個高俅是《水滸》中唯一一個從開頭出現到結尾的人物,他不僅是把引出王進的鑰匙,更是一根繩子,串連出了林沖魯智深,串連出了楊志關勝呼延灼,他還是宋江投降主義的指路明燈,而梁山好漢們最後的凋零,也大都是他搞的勾當。

    所以說,作者用高俅來做出場,是極高明的。

  • 4 # 長風散人

    我感覺可能就是為了體現出宋徽宗的昏庸無道,玩物喪志,亂用奸佞,導致江山社稷不穩,黎民百姓不安,四大賊寇揭竿而起。

  • 5 # 步武堂

    這還真是一個相當靠譜的問題,很有思想。

    小說《水滸傳》寫了一群好漢梁山聚義“替天行道”的故事,實質上就是一幫好漢造反的故事。但是這個造反也是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

    亂起朝廷,方顯好漢們聚義水泊梁山的“正義性”,方能說明“官逼民反”是《水滸傳》這部小說的基本立意。只是在“改朝換代”還是“替天行道”的選擇上,作者替好漢們選擇了“替天行道”,好漢們為朝廷盡了忠,出了力,實踐了“替天行道”,但朝廷依然是那個奸臣當道的朝廷,好漢們的結局就必然是悲劇。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小說的原型事件,也就是歷史上真正的宋江起義,被朝廷剿滅了,而宋江等人也投降了朝廷,作者感到與其如此,不如干脆讓他們“替天行道”豈不是更好,儘管這個朝廷已經不太值得好漢們“替天行道”了。

    這就是這部小說能夠成為經典,成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根本原因。如果僅從“俠義江湖”的角度比較,比《水滸傳》更加精彩的小說真的有不少。

    但儘管如此,小說的作者還是用了比較長的段落寫了“高俅的發跡史”,他是想透過這個市井無賴和幫閒潑皮的不可思議的“沒有天理”的發跡,給讀者展現了一個“荒淫荒誕”的宋徽宗,和他的朝廷。

    我們看看這個高俅是怎樣的“市井無賴”和“幫閒潑皮”。

    小說中的高俅,其實並不是一個粗俗的無賴,這個人應該是詩詞歌賦 ,琴棋書畫都懂一些的,尤其是寫的一手好小楷,但是卻是一個“道德缺失,沒有廉恥”的混蛋,這正應了一句話“就怕流氓有文化”,高俅就是一個有文化的流氓。

    問題是這個在市井階層,甚至是士紳階層都不受待見,嚴重鄙視的流氓,卻在王公貴族那裡找到了知音,受到了賞識,如魚得水。

    高俅是個破落戶子弟,家也敗了,自己也不求上進,把學來的一點本事用在了為人所不齒和厭惡的“幫閒”上,教唆那些不諳世事的富家子弟花天酒地,無論是在市井還是在士紳的眼裡,他都是一個十足的“缺德之人”。

    蘇小學士為了擺脫這個噁心人的傢伙,把他介紹給來駙馬王詵,然後高俅的好運就來了,這隻能說明,王公貴族們的道德水平和高俅是一丘之貉。

    王八看綠豆,對上眼了。而對上眼的不是人品,能力和學識,僅僅是這個高俅“踢得一腳好球”。可氣的是高俅的這個對上眼的主子,居然就糊里糊塗的成了皇帝,也就是宋徽宗。

    當然,高俅除了會踢球還有就是會巴結和奉承。於是,這個潑皮破落戶,就成了“殿帥府太尉”,這樣的朝廷,這樣的皇帝,還能有什麼指望嗎?

    所以,在皇帝昏庸,朝廷官員荒淫無道的“亂自上來”的前提下,被逼無奈的造反是必然的。

    當然,小說的作者還沒那個膽子把水泊梁山的好漢們寫成“揭竿而起”的英雄,那樣的話,大概小說沒寫完,作者的腦袋也就保不住了。

    儘管如此,《水滸傳》依然曾經被列為“禁書”,其實就是因為這本書所表達的“亂自上而始”的觀點。而最終的“招安”算是救了小說一命。

  • 6 # 我就是竹韻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它的形成並非由作者施耐庵獨自構思,它的素材是源於民間的說書人,然後施耐庵再將內容整理,修改,潤色,才有了這部文學價值非常高的鉅著。

    一、任何小說的構造,都需要有個大背景。

    《水滸傳》的書寫,需要大背景,它陳述的是一百零八好漢由對抗朝廷到歸順朝廷的起起落落。因此,它的大背景設定,先來個大矛盾,然後,再把大矛盾一一細化在各種細節當中。高俅屬於位高權重的反面人物,他的一開始出現,就等於交待了整部小說的大矛盾。

    定了這個大框架之後,小說後面的情節、線索就容易展開了,它這種文學敘事方法比較直觀,也是明清小說常用的手法。它不像西方的懸疑小說,大的矛盾,在小說後面才會出現。明清小說的特點,就是一開始就開啟天窗說亮話了。

    二、高俅是個大反派人物,由他開始寫,容易吸引人。

    回到初始說的,《水滸傳》的形成,它的很多素材是來自於民間說書人。民間說書人在市井為人們說書時,為了吸引更多人來聽而多賺錢,就先讓大反派人物出場,因為這樣能吸引聽眾,吸引聽眾等待著說書人如何去說這個大反派的下場。

    三、高俅代表著當時的朝廷。

    如果沒有當時朝廷的腐敗,奸臣當道,人心渙散,國不泰民不安,也就沒有著一百零八好漢被逼上梁山的故事。高俅的出現,就代表著整個朝廷的烏煙瘴氣,相當於給小說設定了切入點,而且這個切入點還非常大。

    其實,這部小說的真正開始,是以有些神話色彩的天罡地煞開始的。這個也是明清小說的特色,就如《紅樓夢》,也是從神話色彩的石頭開始。當然了,最終故事真正開始的,還是得講人,高俅的出現,才算是這部小說文學意義上的開始了。

  • 7 # 邏輯文史游

    施公創作《水滸傳》的動機眾說紛紜,巧的是對於書中所謂的梁山好漢,施公對他們的描寫也並非是純粹正面。而不少梁山好漢選擇落草很大原因是因為受到了官府的迫害,那麼這些官員裡,高俅算得上是最能代表他們的人物了。高俅在施公筆下完全是一個反派人物,單從高俅身上的點來講,施公算是把北宋的朝野內外黑了個編。那麼為什麼開篇先說高俅,邏輯文史姨大約總結了這麼幾個點。

    首先,關於高俅發跡這一段的描寫,施公還是多少參照了歷史的,但由於某些壓力,他對高俅的生平還是做了一定程度的改編。比如歷史上的高俅算得上是一個琴棋書畫吹拉彈唱都會的文藝青年,到了小說中成了一個胡亂學書畫的混混;歷史上高俅曾短期在蘇軾門上做事,到了小說中變成了蘇轍,這點安排很有意思,大概施公覺得這算蘇學士的一個黑點吧,所以把高俅生生換在了蘇轍門下;歷史上高俅發跡很大程度是因為他的文筆,而小說中變成了純粹因為球技了得被趙佶欣賞,繼而平步青雲。因此安排高俅首先出場的第一個原因就是要突出體現趙佶的昏庸,朝中那麼多人才你不用,你卻讓一個踢球的混混獨掌大權,那麼自然,你這北宋王朝的氣數,也長不到哪去了。

    第二點,讓高俅首先出場也是為了引出梁山聚義和逼上梁山的主基調。在高俅年輕時候曾經被王進的父親王升教訓過,高俅對此一直耿耿於懷,有道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高俅不是君子,但報起仇來可從來不馬虎。於是在其當權之後開始找王進的茬,王進感覺到了危機,連夜帶母出逃。相信王進的舉動也被每個禁軍教頭看在眼裡,但總有那不信邪的人,這個人就是林沖。其實林沖的遭遇和王進多少有些相似,但由於他不夠果敢又拉家帶口無法像王進那樣灑脫,於是在高俅父子的迫害下,林沖被逼上梁山。

    所以高俅還有著帶動節奏的作用。同樣的,王進出逃後路過史家村,並收史進為徒,史進出師之後王進帶母離開,後來史進去找師傅沒找著,卻找到了魯達,接著又目睹了魯達因為金翠蓮打死鄭屠的全過程,魯達出逃變成了魯智深,從魯智深的故事開始,梁山中與之有關聯的好漢一個又一個的出現,這樣一來劇情被完美的推動,都是高俅的“功勞”。

    第三點,許多人都在討論,《水滸傳》的第一主角到底是誰,我想大部分人都會說主角是宋江。但在邏輯文史姨看來,全書涉及到的人物眾多,宋江是半路才出現的人物,而其充其量只是梁山之主,戲份倒是夠了,但從結構來講並不能嚴格被認定為主角。要論人物的重要性,其實高俅才能算是一大主角,梁山的每一次大型活動都有高俅參與,甚至最後終結宋江的關鍵人物都是高俅,所以高俅在開篇就被描寫,也沒什麼奇怪的了。

    最後,從高俅的家庭組成來看,施公還在倫理層面黑了一把高俅。歷史上的高俅也有三妻四妾,也算兒孫滿堂,但在小說中施公硬是把他設計成了一個“斷子絕孫”的角色,唯一認的兒子居然是自己的叔伯兄弟,認兄弟為兒子,這難道不是一種亂倫麼?當然,施公其實更像表達的是,像高俅這種惡人,就該無後,那麼高衙內的設定就很合理了。

    高俅固然壞,處處和梁山作對,但梁山再怎麼忠義卻也無法完成報效國家的大業,最後還是在高俅等人的迫害下分崩離析。在《水滸傳》的最後一章有一段很悲情的畫面,當時趙佶去找李師師尋歡,卻遇到了宋江等人的魂魄來訴苦,趙佶這時才明白了梁山兄弟們的忠心,於是決定為梁山兄弟“報仇”。緊接著,他招來高俅等人,下令讓左右士兵把這幾個奸佞之臣拖出去…反省去…是的,就算趙佶知道事情的真相,他也不會把高俅他們怎麼樣,畢竟高俅等人會討主子開心,在開心和護國之間抉擇,趙佶還是會選擇開心。

    所以高俅身上滿滿的都是北宋王朝的影子,結局早已註定,只是看要選擇一個怎樣的死法了。只是可憐梁山兄弟們了,空有一腔抱負,皆隨一抔黃土…

    《水滸傳》就是一部悲劇小說。

  • 8 # 酒騎風

    高俅是不是無賴先不說,但高俅的人生,就是梁山好漢最理想的出路。

    從構成上看,梁山好漢其實是以小地主富農為主,帶領大多數江湖上閒散無業遊民起義造反的故事。

    這些人放在我們生活中,基本都是不安分因素。比如玉蘭好好的給張都監家裡當丫鬟,莫名就被武松給殺了;打虎將李忠遊街串巷賣膏藥,心思一動,就跑到桃花山當土匪了。

    可以說對絕大多數山寨的頭領來說,他們的身份可以從走街串巷的遊民,到土匪進行無縫轉換。

    那這個時候,如果有人願意”包養“他們,給他們錢財讓他們生活,那他們還不得死心塌地的為包養人賣命麼?

    顯然,高俅就找到了這麼一條路。

    早年高俅也就是 一個破落戶,和大多數梁山好漢都差不多。但高俅厲害之處在於,他真的找到了一個好“大哥”,於是,高俅用盡渾身解數取悅還不是皇帝的宋徽宗,最後升官發財,只是瞬間的事情。

    比起普通人十年寒窗無人問,後來一步一步當官來說,高俅這種一步登天的路線,才是梁山好漢夢寐以求的生活。

    然而,如何取悅甲方爸爸呢?

    高俅給的結論是,陪皇帝玩啊!哄皇帝開心啊!

    我們看到,梁山好漢裡,有類似特長的,比如鐵叫子樂和,他們的結局都很好啊,宋江忙著征討方臘,樂和他們在京城吃火鍋唱歌就可以了。

    但更多的好漢想的問題是:

    我們大宋自有忠良。

    別鬧了,大宋的忠良可以是岳飛、宗澤、辛棄疾、狄青、楊家將、寇準……什麼時候輪到這幫梁山賊寇了?

    就好像追妹子,高俅的思路是各種哄妹子開心;梁山好漢想的是:我要展現我直男的一面。

    赤裸裸的反面教材。在這個意義上,高俅給出了梁山好漢前途的正確示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看了想流淚的傷感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