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春天裡8044

    王昭君為何出塞匈奴,歷來眾說紛紜,貶褒不一。

    王昭君十七歲時,被漢元帝選入宮中。漢元帝是按畫工的畫像選宮奴的,深居後宮的宮女們,為了能被皇上幸召,總想把自己畫得美點兒。所以,她們不惜重金賄賂畫工。

    王昭君初入宮廷,一來不懂這些規矩,所以沒有備下這筆賄金;二來自恃美貌,不愁皇上不召見。據說,畫工毛延壽當畫到王昭君的眼睛時,便啟口說:“這畫人的傳神之筆在於點睛,真是一點千金呀!”昭君對毛的暗示雖心領神會,但她沒有買他的賬,相反諷刺了他幾句便離去了。毛延壽見她如此傲慢,便把那點該點到昭君眼睛上的丹青,點到了她的臉上。就是這麼一點,竟讓王昭君在掖庭裡苦守了不知多少時光。這時,恰好匈奴呼韓邪單來於朝,要娶漢人女子為妻。元帝正苦於無法抵禦匈奴的侵犯,見到呼韓邪單于來朝求娶,覺得正是開展政治和親外交的好機會,於是便賜給他五名宮女。王昭君久居深宮,面見聖上無望 積怨甚深,聽說匈奴前來求親聯姻,便主動要求離漢宮去匈奴。漢元帝只知她缺少姿色,因此同意了她的要求。到了呼韓邪單于臨別的那天,漢元帝見王昭君丰容盛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不禁大吃一驚。他本想把她留下,可是怕失信於人,只好忍痛割愛,讓王昭君出塞和親。據傳,漢元帝由此對畫工毛延壽大為惱火,遂有殺毛延壽等畫工之說。

    從上面的情況看,王昭君為何出塞應這樣解釋:王昭君因自傲,未買通話工毛延壽,結果被醜化。美貌的昭君因此的不到皇上的寵愛,久留宮中實在無聊,於是自請去匈奴,經漢元帝同意,便出塞去和親了。歷史上卻有人認為,王昭君所以出塞,是毛延壽設下的救國計策。據傳,毛延壽見昭君美貌非凡,生怕已經沉戀於女色的漢元帝更不能自拔而誤國,於是在畫王昭君肖像時,有意把她醜化了。漢元帝未能察覺,後來呼韓邪單入朝要娶漢人女子為妻,漢元帝原想以醜送人,結果誤將王昭君送了出去。若昭君不被送出,有朝一日必得寵,就會變為妲己式的人物,到時誤國殃民,後患無窮。因此,毛延壽就成為了“忠臣唯有毛延壽,能送名妃出宮門”的大好人。

    據正史記載,王昭君出塞和親,對漢邊疆的安寧起了良好的作用,在呼韓邪父子當政時期,漢匈關係和睦,這說明政治聯姻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可也有人認為,漢室謀臣如雲,猛將如雨,用婦人安邦息事,實在是有傷國體。

    王昭君為何出塞雖眾說紛紜,但她作為古代 “四大美女”之一的故事流傳至今,誰也不會有不同意見。杜甫詩云:“群山萬壑(he)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這是對王昭君一生的高度概括了。

  • 2 # 波斯小姐

    昭君出塞為漢匈和睦相處、避免徵戰、文化融合、民族融合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對於西漢王朝來講,昭君出塞是一步穩贏的棋。對於王昭君本人來講,出塞動機是什麼?現在流傳最廣的就是因為王昭君不願賄賂畫師毛延壽,本來貌美壓後宮的昭君不能面見漢元帝龍顏,最終在匈奴呼韓邪單于求婚漢朝時,被漢元帝認為貌醜而給了匈奴,這是《西京雜記》中的記載。對於出塞昭君本人意願並沒有描寫,“上按圖召昭君行”就決定了昭君出塞的命運。

    劉邦“白登之圍”後採取了和親政策,這一階段匈奴勢強,多以宗室女封為公主和親。和親西域烏孫國的解憂公主便是例子,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一個情節便是漢朝沒有出嫁真正的公主而導致匈奴的不滿,最終漢武帝姐姐南宮公主和親匈奴,可見和親女子選擇上完全取決於漢匈實力對決。

    漢武帝遠征匈奴,至"漠南無王庭",解決了西漢建國以來近百年的匈奴邊患問題,在實力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為後續和親政策出嫁人選上有了絕對的話語權。所以呼韓邪單于“求美人為閼氏”,而非公主為閼氏,漢元帝按圖派出了認為醜顏的昭君。

    作為皇帝后宮中的聲名不顯的弱女子,在王朝政策和中央政府意志面前,個人力量顯得微不足道,這才有了流傳千年的昭君出塞。

  • 3 # 希望星晨58298869

    誠謝邀請:在中國,“和親”是指不同民族間的聯姻,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親雙方透過嫁、娶公主以締結親屬關係來維護睦鄰友好;西漢同匈奴的和親就是中國早期和親的典範,大漢初定,將士疲於征戰,婁敬向高祖劉邦建議:把大漢皇族宗室女嫁給匈奴單于為閼氏,再每年送一定量的繒、酒、食等財物給匈奴,然後雙方締約為友好的“兄弟”關係,並開放雙方邊疆的"關市",允許兩族進行自由貿易往來,互通有無,得到高祖採納;此後惠帝、呂后、文帝都爭先效仿。"昭君出塞"發生在兩漢後期,由於漢王朝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不斷調整對外政策,據史料記載:漢武帝元光二年即公元前133年以前,大都以"和親政策"為主,這個時候贏得了經濟發展機會。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即公元前133年到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隨國力增強,主要實行"征討政策",但儘管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但沒使匈奴屈服,反而加速了國力的凋敝。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以後,漢朝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汲取教訓,又對匈奴實行了"綏撫政策",經濟又重新發展起來了。從以上事實來看,只有維護各民族的和平,生產力才能得到健康發展,從根本上實現人民的安居樂業。

    回到本題:昭君出塞真正的動機有個人和國家兩個方面:

    1.她的自請出塞,有嚮往自由天地,衝出宮禁,擺脫枯燥宮廷生活束縛,追求自己期待的新生活的意思;才貌出眾的昭君入宮後,沒有得到漢元帝的寵幸,和親對她來講,是改變苦悶困境的良機,由此可以進入自由廣闊的天地,走向開放,與民同樂。2.昭君出塞是依據綜合國力,漢朝對外政策作出調整的結果,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國家行為,主要是為緩和漢匈邊疆軍事衝突,實現人民的休養生息和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歷代人民對昭君懷有敬意和懷念之情。

  • 4 # 榮耀歷史

    王昭君,與西施、貂蟬、楊貴妃並稱古代四大美女,昭君出塞的事蹟膾炙人口,是犧牲自己服務國家的典範。

    和親內容

    公元前33年,南匈奴單于呼韓邪單于到長安進覲漢元帝,同時向漢元帝求親,於是漢元帝將王昭君賜給呼韓邪單于,便有了後來的昭君出塞。

    這裡面有幾個情況需要重點解釋,什麼是南匈奴?為什麼南匈奴單于會跑到長安?

    秦朝建立之時,匈奴就是北方的大患,漢朝建立,強大的匈奴更是欺壓了大漢王朝60餘年,期間漢朝不斷和親,以求的邊境安寧。

    到了漢武帝時期,大漢國力強盛,漢武帝把匈奴按在地上打了30多年,最終扭轉了大漢與匈奴的實力對比,自此大漢王朝由守轉攻。

    到了漢宣帝時期,大漢王朝達到巔峰,漢宣帝派遣十數萬大軍討伐匈奴,最終打得匈奴丟盔棄甲,在強大的壓力下,匈奴內部也分裂成主戰派和主和派!

    南匈奴就是主和派,他們主張與漢朝修好,向漢朝臣服,所以就有了南匈奴單于呼韓邪到長安朝見的情況。

    和親的目的

    漢元帝賜婚南匈奴單于的目的就很簡單了,那就是繼續分化匈奴。

    對於服軟求和的給予胡蘿蔔,對於負隅頑抗的繼續施行高壓政策,這樣一方面穩固歸附的南匈奴,另一方面向北匈奴展示胡蘿蔔和大棒,誘使其內部分裂勢力。

    另外王昭君作為匈奴單于的妻子,未來將會在南匈奴內部施加漢人的影響力,如果未來生出孩子能夠繼承單于,對漢朝更是重大利好,所以對於漢元帝來說,這是一項非常有利於大漢朝的戰略規劃。

    對於王昭君本人來說,如果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我想她也不會選擇嫁到匈奴,文化的差異特別是兒子可以繼承庶母的傳統讓一箇中原女子很難接受。

    但是她能有啥辦法,在漢元帝的後宮中,她沒有存在感,也許她的命運就是後宮中孤獨寂寞地老去,到了一定年齡後被放出宮。與其如此活著,倒不如轟轟烈烈,在青史留名。

    至於王昭君美貌異常,因為畫工毛延壽的陷害才沒能被漢元帝選上等等都是民間傳說,正史之中並未有記載。

  • 5 # 茹叔敬

    昭君在馬背上彈起了琵琶,曲哀人豔,連南飛的大雁都為之傾倒,落在昭君的周圍………西漢時,漢朝和匈奴經常有戰事,竟寧無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前往長安朝漢稱臣,主動提出願與漢朝和親,共保邊塞安寧。這是當時漢朝,匈奴之間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果和親成功,便可漢,匈,雙方停息戰爭,兩國共享和平。漢朝與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宗室的女兒,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他吩咐人到後宮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朕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裡一樣,有個宮女王嬙,字昭君,她生得非常美麗,又很有見識。為了自己的終身,她毅然報名,自願到匈奴去和親。管事的大臣正在愁沒人應徵到匈奴焦急,聽到昭君肯去,就把她的名字報上漢元帝,漢元帝吩咐辦事的大臣擇個日子,讓呼韓邪單于和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于得到這樣一個年輕美貌如花的妻子,高興和感激的心情是不用說的,他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很是不捨得。他想反悔想留下昭君,唉!己經為時已晚,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生氣,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然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美麗。(因昭君不肯行賄,毛畫師報復昭君,漢元帝把毛殺了)。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護送下,離開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昭君出塞那天,為抒解思鄉之情,她抱起了琵琶,彈出了一首動人的曲子。這首曲子表達了她既高興又憂傷的心情。後人拒它稱作《昭君怨》,由於有人又尊稱昭君為漢明妃,所以《昭君怨》又被叫做《明妃曲》,一直流傳到今無。王昭君來到匈奴以後,把帶來的先進知識和生產技術傳給了當地的人民………琵琶一曲千戈靜,論到這功是美人。

  • 6 # 經典守望者

    西漢初年,漢高祖遵從劉敬的建議派遣宗室女和親匈奴,以避免漢匈之間的大規模衝突。但是匈奴仍然時不時前來襲擾,使得邊境上的郡縣蒙受了不小的損失。所以漢武帝時期遠征匈奴,使得匈奴內部分化,遠遁漠北。之後的漢宣帝也曾經大規模攻打匈奴。但是,自武帝末年開始,西漢王朝內部的矛盾開始顯現,各地的盜賊和反抗的民眾不斷增多,並且如星星之火一般延續了下去,一直延續到新莽時期。而宣帝本人出身於民間,成長於市井,為人果敢,手段酷烈,他也是自武帝獨尊儒術之後明確提出“漢家舊制,外儒內法”的皇帝。所以,他可以不顧內部矛盾,聚天下之力攻打匈奴。但是,元帝卻和他的父親性格迥異,他的父親甚至因為這一點多次想要廢掉他。元帝是西漢王朝儒家修養最高的皇帝,他不僅深諳儒家之道也在朝堂上任用大量的儒生。蕭望之,匡衡,諸葛豐都是精通經學的大臣。所以,漢元帝更傾向於解決國內的矛盾,派遣明妃遠嫁不僅可以進一步分化匈奴,而且成本低廉。所以,這在當時是最優的一個選擇。

    同時,也許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漢元帝對於宮內的待詔妃嬪並不十分寵幸,而是獨寵傅,馮二位昭儀。這也致使漢元帝膝下子嗣也非常單薄,41歲只有三個兒子。他的父親漢宣帝43歲,卻養育了6個兒子。漢景帝46歲,膝下有13個兒子。所以,王昭君對於他而言也只是可有可無的角色,至於有傳說是因為他嫌棄王昭君被畫師醜化的畫像,而派遣昭君出使,竊以為是訛傳,不可當真。

  • 7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王昭君和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其中落雁,真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公元前33年,竟寧元年,匈奴首領呼韓單于主動來朝,對漢稱臣,請求和親,漢元帝選王昭君作為和親物件,昭君告別故土,一路黃沙滾滾,馬嘶雁鳴,王昭君在馬上彈起琵琶怨,悽婉悅耳的美妙琴聲,美貌動人的女子,使南飛的大雁忘記擺動翅膀,紛紛落在沙丘之上,落雁由此成為王昭君的雅稱,漢元帝也真行,選美女自己不親自觀看,而是由畫師畫了像來,看畫召見寵幸,宮裡美女三千多人,好多美女熬到死,也見不到皇帝的龍顏,更別說受皇帝寵幸,宮女都賄賂畫師,唯獨昭君不肯,王昭君被畫得最醜,臨行前才發現昭君美貌。漢元帝追究責任,將主管畫師太監毛延壽,畫師陳敝等許多畫師都殺了,和親必須要有一定身份,按照光明漢宮,代表漢皇光照匈奴的政治使命,賜封為昭君。和親能取得很好的政治效果,也就傳說,昭君進宮多年,得不到皇帝臨幸,心生怨恨,所以慷慨應召,自願出使匈奴。西漢和親一直被視為個人悲劇,單于死後,昭君上書求歸,所以昭君也不情願長期呆在荒漠,昭君出塞極有可能並非她個人意志,王昭君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效。國家AAAA級景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讓你覺得特別實用的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