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地理儲存站
-
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大帝“一詞在英文中寫作the Great,在歐洲這一頭銜一般是不輕易授人的——羅馬帝國及其後繼者拜占庭帝國在上千年的時間裡一共只有凱撒、君士坦丁、狄奧多西、查士丁尼和曼努埃爾五人獲此頭銜;法蘭克王國只誕生了克洛維和查理曼兩位大帝;神聖羅馬帝國誕生了奧托和巴巴羅薩兩位大帝;法國誕生了于格、腓力、亨利、路易和拿破崙五位大帝;普魯士誕生了腓特烈和威廉兩位大帝;俄羅斯誕生了伊凡、彼得和葉卡捷琳娜三位大帝;而在英國獲此殊榮者僅有兩人,其中一人被譽為英國國父——此人就是阿爾弗雷德大帝。
公元849年英格蘭韋塞克斯王國國王埃塞爾沃夫與第一任妻子奧斯博嘉的小兒子阿爾弗雷德誕生在伯克郡一個叫Wanating的村莊(位於今天的牛津郡萬蒂奇)。阿爾弗雷德5歲那年被送往羅馬,羅馬教皇利奧四世為他進行了堅振禮的儀式,並授予他羅馬執政官的資格,這實際上等於暗示羅馬教會支援阿爾弗雷德繼承韋塞克斯王位。儘管獲得了羅馬教會的支援,但此時阿爾弗雷德在國內還有三名兄長,因此他是否能繼承王位仍是未知之數。
856年阿爾弗雷德回到了英格蘭,同年阿爾弗雷德的二哥埃塞爾巴德預謀篡位。就在父子二人劍拔弩張準備以內戰決定王位歸屬時韋塞克斯王國的貴族們站出來調停這場父子之爭——由於此前韋塞克斯曾一度統一過英格蘭,雖然後來各地又紛紛獨立,但韋塞克斯的領土比過去仍有所擴張,於是在貴族們的調停下父子倆達成協議:埃塞爾沃夫統治東部新佔領的土地,埃塞爾巴德統治西部原屬韋塞克斯王國的領土。埃塞爾沃夫國王於858年去世,韋塞克斯再度成為統一王國,並由阿爾弗雷德的三位兄長依次繼承。
在埃塞爾巴德和埃塞爾伯特兩位兄長統治時期阿爾弗雷德並沒什麼過人的表現,他的政治生涯被史書明確記載始於在866年即位的三哥埃塞爾烈德統治時期。在這一時期做為皇位繼承人的他全力輔佐哥哥,甚至被阿瑟主教稱為“王國的二把手”。當時的韋塞克斯已誕生了日後英國議會的雛形——賢人會議:由國王召集自己的近臣寵臣以及地方貴族共同商討國家大政方針。以防止埃塞爾烈德國王喪生后王國不至於陷入由於繼承權問題導致的紛爭局面,於是賢人會議做出整體決定——就阿爾弗雷德樹立為事實上的王儲。
868年阿爾弗雷德協助自己的國王哥哥埃塞爾烈德征討鄰國麥西亞,然而這次軍事行動以失敗告終。在此前阿爾弗雷德的祖父愛格伯特國王曾一度短暫統一過英格蘭,然而在阿爾弗雷德的父親埃塞爾沃夫統治時期英格蘭又陷於分裂狀態,埃塞爾烈德和阿爾弗雷德兄弟將重新統一英格蘭樹立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在這一目標指引下他們不斷和鄰國征戰,就在這時一個令整個英格蘭陷入恐懼的強勁對手出現了——丹麥人:870年丹麥國王哈夫丹和巴格塞吉率軍沿著麥西亞和韋塞克斯邊境進入韋塞克斯,先頭部隊於當年12月31日在雷丁附近的恩格爾菲爾德與韋塞克斯守軍發生衝突。871年1月5日埃塞爾烈德和阿爾弗雷德率領一支大軍來到雷丁,雙方發生激戰,死傷無數,但韋塞克斯軍隊最終戰敗。
871年1月9日埃塞爾烈德重新整編軍隊後在阿什當繼續與丹麥人開戰。在這次戰鬥中埃塞爾烈德和阿爾弗雷德兵分兩路:一路對應哈夫丹和巴格塞吉率領的國王軍團,一路對應諸多丹麥伯爵組成的伯爵軍團,戰鬥從白天一直持續到深夜,這次韋塞克斯取得大勝,巴格塞吉和他的五個伯爵被殺死,丹麥人暫時從戰場上撤離了。這是一場阿爾弗雷德終生引以為榮的輝煌勝利。然而丹麥人捲土重來的速度超出了埃塞爾烈德和阿爾弗雷德兄弟的想象——僅僅兩星期後重整隊伍的哈夫丹和韋塞克斯軍隊在貝辛開戰,韋塞克斯軍隊激戰之下失利。871年4月22日雙方又在梅雷頓交戰,這次戰鬥中丹麥方的統帥是有“無骨人”之稱伊瓦爾,這次埃塞爾烈德和阿爾弗雷德再次兵分兩路迎敵,不過這次的戰鬥結果卻是埃塞爾烈德戰死沙場。
儘管埃塞爾烈德留下了兩名幼子,但賢人會議鑑於丹麥人的巨大威脅仍決定由阿爾弗雷德兄終弟及繼承王位——理由是國家存亡關頭宜立長君。這意味著阿爾弗雷德必須擔負起抵抗丹麥入侵的重任,否則沒等丹麥人打過來那些擁立他上臺的貴族們或許就會發動政變以重新擁立一位能保護他們的利益的國王。871年阿爾弗雷德以英格蘭國王的名義號召英格蘭其他王國和自己並肩對抗丹麥人的入侵,事實上儘管在此前他的祖父愛格伯特曾一度統一過英格蘭,然而歷史上第一位正式啟用英格蘭國王這一名號的卻是阿爾弗雷德,他因此被後世譽為英國國父。問題是阿爾弗雷德自封的英格蘭國王的頭銜能獲得鄰國的支援認可嗎?事實是阿爾弗雷德還真獲得了鄰國貴族和百姓的支援,這是因為鄰國的貴族和百姓都對自己的國王失望至極——當時除韋塞克斯外的其他英格蘭王國無一例外以向丹麥支付鉅額貢金的方式換取一時苟安,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這些王國無一例外不向自己治下的貴族和百姓徵收高額稅賦,一時間搞得自己國內怨聲載道。
阿爾弗雷德明確拒絕像鄰國國王們一樣向丹麥支付貢金,而是以英格蘭國王的名義號召全英格蘭的人民同丹麥人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878年丹麥海盜首領古特倫率軍進逼韋塞克斯,阿爾弗雷德清楚如果自己表現軟弱,那麼將失去整個英格蘭的民心,於是當即率軍同古特倫展開激戰。古特倫見戰事不利便坐下來談判,這時阿爾弗雷德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圓滑老道:一方面他同意和丹麥人和談以穩住對手,因為他深知如果自己和丹麥人鬥得兩敗俱傷,那麼最高興的就是鄰國的國王們了;另一方面他在宣傳口徑上刻意將自己塑造為勝利者,對內強調丹麥人是戰敗求和並明確拒絕向丹麥支付貢金。
886年雙方達成和約:丹麥人以合法獲得英格蘭東北部地區的統治權為條件,撤出英格蘭南部。根據這一和約:從泰晤士河口到愛爾蘭海的25,000平方英里土地被劃為丹麥法施行地。東盎格利亞和埃塞克斯由此成為丹麥法施行地的一部分,麥西亞也被一分為二,其東部地區成為“丹麥法施行地”的一部分,阿爾弗雷德以不干涉丹麥人在這些地區的行動為代價換取丹麥人不侵犯英格蘭其他地區的承諾。與此同時為爭取教會勢力對自己的支援阿爾弗雷德又給教會送上了一份大禮——他成功說服古特倫歸依基督教併成為自己的教子。
然而這時的丹麥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王國,儘管古特倫這支丹麥人已和阿爾弗雷德達成和議,可仍有其他丹麥人拒絕言和。阿爾弗雷德在與他們戰鬥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權威擴充套件到了英格蘭的北部和東部。886年當他佔領了倫敦,一切不接受丹麥統治的英格蘭人都擁戴他為國王。倫敦在那時就是不列顛重要的一個城市。之後不久他簽訂了新和約,不列顛南部以及西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從此收歸他的統治。公元892年又一支丹麥大軍由歐洲大陸進攻英格蘭,阿爾弗雷德予以迎頭痛擊。丹麥人見難以獲勝,只好宣佈停戰,撤回了他們的海盜隊伍。丹麥人所以未能再度進攻,主要是阿爾弗雷德在交戰期間採取極為穩妥的防禦措施——他加固舊有的要塞,在戰略要地修建新的堡壘。此外此時的英格蘭已在他的領導下,建造了更大的軍艦和訓練有素的水兵。阿爾弗雷德為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影響將女兒艾塞爾弗列德嫁給北部的麥西亞國王,從此與麥西亞結盟。英格蘭的其他地區丹麥法區(實行丹麥法律的地區)仍然在丹麥人的控制之下,除此之外基本都在阿爾弗雷德的統治之下了。
回覆列表
西方的“主流大帝”:撲克牌老k佔滿
說到西方後世被稱作“大帝”的君主,最有名、存在感最高的無疑是撲克牌中4個“老K”(K即King“國王”一詞的首字母):
黑桃K是公元前10世紀的古猶太-以色列國王首位國王——大衛,即米開朗基羅雕像“大衛”;
梅花K是最早征服世界的馬其頓帝國國王——亞歷山大,後世尊稱其為亞歷山大大帝;
紅桃K是法蘭克王國(現法國)加洛林王朝國王查理曼國王,後來建立了查理曼帝國,被尊為查理曼大帝;
方塊K是羅馬帝國的國王、名將和政治家凱撒,歷史上最著名的獨裁者。
其他為人熟知的還有沙俄時期的彼得大帝、女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等。歷史上被稱為“大帝”最多的是羅馬帝國,共有7位國家統治者被尊稱“大帝”。但是,作為曾經的全球霸主、現在仍然保持了君主制的英國,“大帝”卻屈指可數,甚至在國別和數量上還存在爭議。
“英國國父”:被外國“官二代”奪去了“唯一”?
說到英國曆史上被稱為“大帝”的君主,知名度最高的就是英國曆史上第一個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自稱且名副其實之人——阿爾弗雷德(英語:Alfred, 生卒年從848年~899年)。後世稱其“阿爾弗雷德大帝”,被英國國民視作“英國國父”。
這位大帝在歷史上廣受好評,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說:“我想,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阿爾弗雷德大帝更值得後代的尊敬。”
尷尬的是,從某種維度歸類下,這位5星好評、土生土長的“英國國父”卻需要與一個“外族”共享稱號,無法獨佔英國曆史上“唯一的大帝”之稱。
從歷史上領土歸屬看,阿爾弗雷德大帝駕崩之後,英格蘭地區後來被丹麥人建立的海盜帝國入侵,從父親受眾繼承了王權的克努特二世也繼承了英格蘭地區的統治權。這位首個被英格蘭人承認為國王的丹麥人之子,將“北海大帝國”發展至頂峰。儘管“大帝”之稱是丹麥人封的,但好歹這位“官二代”曾也是“英格蘭王”呢。
驅靼虜興學校:文體兩開花
雖然不是英國史上唯一的大帝,但是對於英格蘭民族發展和統一的國家,阿爾弗雷德大帝的成就和影響是唯一的。他為國家統一、領土完整、法制規範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和典範。
英國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意識相比中國是較晚的,從諸侯割據到統一的“戰國時期”比中國的春秋戰國晚了一千餘年。公元872年,四分五裂的“戰國時期”英倫帝國受到維京蠻族入侵,僅剩下阿爾弗雷德大帝統治的威塞克斯王國屹立不倒。
驅除外強入侵,保護領土完整是阿爾弗雷德大帝最重要的功績。
他抗擊丹麥人的軍功主要體現在:在王國建立有保障的駐軍點、重組更規範化的軍隊。抗擊過程中也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阿爾弗雷德為刺探丹麥方面情報,不惜化妝為行吟歌手,可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另外,阿爾弗雷德深諳縱橫捭闔之術,與鄰近的梅爾西亞人和威爾士人保持著良好的外交關係。最終靠其畢生努力,終於在他的繼承人愛德華一世於918年將丹麥人徹底趕出英格蘭。
阿爾弗雷德不僅能武,而且善文。
丹麥人在入侵中,摧毀不少英格蘭地區的文教場所。阿爾弗雷德自小就喜歡閱讀文學經典,一直以來也非常重視教育,為了復興文教,他下令要求從王國年收入中專門劃撥教育經費,鼓勵學術;他專門從海外敦請學者,為民眾傳道講學;當時,拉丁文是歐洲達官貴族的顯學,於他主導了大量拉丁文經典作品和英文互譯,提升英語的傳播和地位;他組織編纂的《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內容從凱撒征服不列顛開始,直到892年),成為中世紀英國最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
讓英國有了“王法”,並創造出優越的法制體系也是這位大帝的貢獻。
阿爾弗雷德大帝頒佈的《阿爾弗雷德法典》,這部法典將歷代盎格魯-撒克遜王國法律加以整理彙編。被後世卻認為英國司法制度的基礎,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大衛·休謨(著名歷史著作《英國史》作者)為之背書:“……一般認為,後來所謂的普通法肇基於此。“可以說,阿爾弗雷德法典時期推動了英國社會由野蠻到文明、由早期無階級社會到封建階級社會的重要過渡。
不朽的“男神”——低調、謙遜、有內涵
他是歐洲中世紀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可是他的聲名僅得到有限的傳播。或許由於英格蘭疆域偏於歐洲大陸之外,使他的影響力限於一隅。但是,這位國父的功績和德行卻被後人世世傳揚。
據《狄更斯講英國史》,這位英國19世紀最傑出的作家——查理·狄更斯,懷著無限的崇敬(甚至可以說是個人崇拜般)的筆調寫到:“我回想起這位高貴的國王時,不由心生敬意,因為撒克遜人的全部美德,都被他佔盡了……沒有他,我在寫本書時所用的英語也許要失去一半的語意。”
阿爾弗雷德或許生前不會得知自己被冠以“大帝”之名,更不會得知後輩的丹麥人會在“大帝”的名號上“坐享其成”與其“平分秋色”。但是,那些千年來存在於民間的念頌,才是超越“大帝”二字,使阿爾弗雷德永垂不朽的原因吧?
當代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成為英國在位時常最悠久的君主之一,歷史上的這位英國大帝或許也是她心存欽佩的楷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