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創作者顧言風
-
2 # 對話傳統
《西遊記》取材唐朝玄奘和尚前往印度取經歷史,作者明朝吳承恩。關於西遊記寫作背景及主旨,有多種解讀。主要如下:
1.童話美。
2.反映明末清初農民起義。
明末清初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妖魔鬼怪佔山為王,象徵著各路農民起義軍。
3.官匪勾結
4.佛教是人類的救贖
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只為到西天取得真經,普渡眾生。
5.對佛教的顛覆和反動
25回中唐僧師徒歷經千辛萬苦到達西天后,原以為西方是極樂世界。不曾想因為沒有“人事”(禮物)送給伽葉、阿南,他們給了唐僧無字經書。這說明原來佛教中的西天也不是完美的,理想的。佛教也不是人類的救贖。那麼,人類的命運和道路到底在哪兒呢?正如那句歌詞裡唱的“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我們個人也好,人類也好,不要將命運和希望寄託在佛教身上,而且靠我們自己!
初中《西遊記》導讀1:背景
--前言--
最近開了一個家長會,老師建議要陪孩子一起讀書,正好女兒和外甥女(根據學校的安排)都在看《西遊記》,我就把書看了一遍,然後給她們寫了這個導讀,幫助她們的閱讀。也放在這裡,供其他有興趣的家長參考。
這個系列目標是寫10篇。第一篇寫整個系列的思路,後面各篇都找一個主題來探討,會和兩位小Lady的閱讀進度儘可能匹配。但目標不是要一點一滴介紹西遊記的每個章節,而是透過一些介紹,學會可以怎麼自己去看懂更多的部分。
我這個導讀,寫給初中生看。但我不會隱藏任何所謂“不健康”,“小孩不懂”的東西。那樣做是蠢人的自以為是。少年不能掌握的是細節,不是技巧。所以,我說這個導讀是寫給初中學生看的,不表示我會把《西遊記》童話化(童話化的版本你們也看過了,不需要我幫忙再童話化一次,這次你們看的是原本),而是說,我會忽略很多從成人世界類比中才會得到的感悟,那些東西,你急著要感悟也沒有意義,你今天的閱讀,會像種子一樣種在你的心裡,當你經歷一些事的時候,這顆種子會綻放出來,這是閱讀能給你帶來的事後好處。但我們閱讀,首先享受的是閱讀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不能給你帶來快樂,那這個閱讀也失去它的意義了。
--關於語文學習--
閱讀《西遊記》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語文”最重要學的是什麼?我認為是學習“言為心聲”,就是能說得清楚一件事,又能聽得懂別人說什麼。這個事情看來容易,其實很難,小學的時候,你們已經有體會了,很多時候你們描述一件事情,連主語都用不好:“小明去上學,他衝了過來,打了小明一下,他打回來,他就跑,他撞到牆上,剛才他還拿了一瓶汽水,在牆上碎了……”,這樣的描述比比皆是。時間先後,描述的主謂賓你們都掌握不好。經過6年的學習,你們已經沒有這個問題了。
現在下一步,你要學“中國文化”了。中國文化是什麼呢?“中國文化”就是說,當別人說“你再牛也飛不出班主任的手掌心”,你能知道別人用的比喻是孫悟空和如來佛賭賽的事情,你能知道別人在說什麼。更深入一點,也許你知道水中撈月是什麼意思,但你是否知道窯頭土胚,壁中安柱是什麼意思?語言,或者說描述,它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語言本身能表達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喻出來的含義。而比喻的基礎,就是“文化”。更更深入一點,前面三個相同含義的比喻,窯頭,壁中,水中,三個位置都不一樣。這種可以使用“多變”來反映”永恆“的方法,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東西就連翻譯都無法翻譯了。這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因為你是一個華人,在中國這個環境中生活,學習中國的文化,閱讀中國的經典,就是學習中非常基礎的一部分了。
--閱讀中的平常心--
閱讀的樂趣來自平常心。什麼是平常心呢?首先,不要像小學學習那樣,看一個故事,就想找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那種訓練是必須的。但那個無法帶來閱讀樂趣,現在我們要學會找到閱讀的樂趣。全世界的人都喜歡八卦(Gossip),英華人有酒吧,華人有榕樹下, 全世界都喜歡微信/Twitter,因為八卦是人的天性。而閱讀的快樂,首先是“八卦心”,就是想聽有趣的故事。讓故事給自己帶來快樂,這就是平常心。
我們看懂別人說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找到有趣的東西,就可以了。不用去想這個“教會了我什麼東西”,“這個讓我懂得了某某道理”,“這個讓我深深地愛上了中國文化”。這就是平常心。
進一步說,也許很多你的同學會看一些《名家解讀》,或者去聽很多《西遊解密》。這些東西可以用來裝Cool。但那些僅僅是裝Cool,並沒有半分閱讀的樂趣在裡面,因為那些並不是你的東西。那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種”學習“,你在課堂內要背誦,要學習的東西多了,那些東西足夠你裝Cool的了,閱讀的時候,還是簡單留給閱讀的快樂。這實際上是一種另類的“學習”,這個道理,你們終究會體會到。
也許在你看完原書以後,看一些解讀,瞭解一些新鮮的想法,能給你帶來另一個樂趣,但小說不是用來裝Cool的。故事就是故事,故事是會給你幫助的,但不需要你去找。你口袋裡放一塊石頭,想用來打鳥的時候就可以打鳥,想用來墊桌子就可以墊桌子,想用來做砝碼就可以用來做砝碼。你不需要一開始就想好要用來蓋房子,然後眼睜睜看著鳥在面前都想不起可以用這個石頭砸它的。
所以,我稱我這裡寫的這個叫“導讀”,意思是,我也沒打算給你講解什麼,但這個故事中,有一些簡單的,預設你知道的東西,因為時代的久遠,文化的差異,你不一定能夠意識到,我幫忙點出來,讓你可以聚焦而已。
關於平常心,最後還想補充一點點:我們用平常心讀書,儘量不用陰謀論,我們看書的表面意思,不去亂猜人家的目的,孫悟空打死六耳獼猴,打死就打死了,這是個結果,我們不輕易去揣摩孫悟空的用心是忌才,滅口還是除妖。我們用結果來看書,不輕易誅心。考慮用心的問題可以慢慢來,但上來就誅心,也會讓我們看不到實質的。 誅心這種東西,邊界很難判斷,但我們可以先存了這個心,閱讀的時候具體情況再考慮。
--基本閱讀要領--
好了,現在我們要說一些閱讀這本書的要領了。很多中學生都不喜歡看《西遊記》,覺得它很沒勁,因為反正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會有神仙來救,一點都不驚險,很沒勁。這個就是我要提點的地方了,你的關注點錯了。《西遊記》的描寫手法是戲劇化的。戲劇化的意思……也許你們應該去找一出粵劇來看看感受一下。戲劇化的意思是:故事不是第一位的——唱歌才是。
想象一下,你生活在古代,忙了一天,圍在榕樹下,聽人講故事。故事是有趣,但連續這樣聽著,很沒有意思是不是?所以啊,中間給你唱一段,這才過癮啊。但光是唱歌,感情投入不進去,得有個故事作為背景,這個背景不需要很寫實,有那個意思就可以了,到了一個具體的場景,淺唱低吟,盡訴心中情。聽了半天故事,這首曲子才是核心。如果你看粵劇,大部分都是才子佳人,才子上京趕考,路遇佳人相助,得中狀元,回來佳人已緲,在靈堂深情一曲,配上《妝臺秋思》這種感情深重的曲調,這才是看一晚上粵劇的最重要的華彩。沒有故事的鋪墊,華彩就沒有那種氣氛和色彩,粵劇的核心是”唱“,故事是寫意的,抽象的,並不是和偵探小說那樣靠情節推動的。
這個表現得最明顯的是第九回,那兩個漁翁和樵子,在那裡鬥詩鬥了半天,一點情節推進都沒有,你直接說你“打魚打得好,是有人幫你算命”不就好了?他偏不,他非要說你這山清不如我這水秀,或者你這水秀不如我山清,爭來爭去,其實最後目的都是唱歌。
煙波萬里扁舟小,靜依孤篷,西施聲音繞。滌慮洗心名利少,閒攀蓼穗蒹葭草。數點沙鷗堪樂道,柳岸蘆灣,妻子同歡笑……
人在山水中,江湖與身同體,看天地變幻,妻、子常為伴,恍似永恆,好聽嗎?
一葉小舟隨所寓,萬迭煙波無恐懼。垂鉤撒網捉鮮鱗,沒醬膩,偏有味,老妻稚子團圓會。魚多又貨長安市,換得香醪吃個醉。蓑衣當被臥秋江,鼾鼾睡,無憂慮,不戀人間榮與貴……
逍遙吧?
唐僧西出長安,乍別故土,正是季秋時節:
數村木落蘆花碎,幾樹楓楊紅葉墜.路途煙雨故人稀,黃菊麗,山骨細,水寒荷破人憔悴.白蘋紅蓼霜天雪,落霞孤鶩長空墜.依稀黯淡野雲飛,玄鳥去,賓鴻至,嘹嘹嚦嚦聲宵碎
既是秋高氣爽的好天氣,又是遠離故土步向未知的淒涼落魄。
後面從人被吃,一人獨力逃命:
這嶺上,真個是:寒颯颯雨林風,響潺潺澗下水,香馥馥野花開,密叢叢亂石磊,鬧嚷嚷鹿與猿,一隊隊獐和麂,喧雜雜鳥聲多,靜悄悄人事靡。那長老,戰兢兢心不寧,這馬兒,力怯怯蹄難舉
看人間苦痛,尤幸暖屋燈前,轉頭懶翻書……
很多人看《西遊記》老想著追情節,但整個《西遊記》的精華都不在情節上(但情節有很大的作用,後面我會專門談怎麼欣賞它的情節),放過了最重要,最好看的東西,當然會覺得西遊記很無聊了。
《西遊記》的戲劇化,還體現在軍事上的寫意了。如果你看過三國和其他的演義小說,你就會發現,中國古時的故事,都喜歡用將軍取代軍隊。比如馬超帶了3萬人打敗曹洪5萬人。他們不會寫雙方主將如何指揮軍隊,如何加強訓練,如何排程……這東西聽起來沒有意思,而且——很重要的——這樣寫不利於唱歌。 所以這些作者選擇了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用主將代替軍隊,直接說馬超神勇過人,幾個回合,打得曹洪兩膀痠麻,回馬就走,西涼人馬乘機掩殺……這聽起來好像士兵都是陪襯的。實際上這只是個寫作慣例。
所以,你看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時候,對抗十萬天兵,取經的時候好像誰都搞不過,那是要看他背後有多少人的。還有你看觀音好像很厲害,但抓孫悟空的時候要調二郎神出手,都是這種寫作手法帶來的錯覺。在這種寫作手法下,你不能在意到底誰最厲害,你只能看“輸贏”,不能去計算戰力高低的。因為輸贏是要看當時背後的部隊數量的。
還有故事中比比皆是的在生死麵前不忘耍嘴皮子啊,打架之前自報家門,把自己祖宗十八代的歷史都供出來啊,都是戲劇化的表現,都是一種寫意。
《西遊記》的寫意還涉及到故事情節的安排和哲學實體化,所有的這些寫意,都是一種背景的“虛化”,讓你聚焦的故事的主題上,我們下一篇會看看故事情節的上,《西遊記》突出的是什麼。
喜歡《西遊記》的不少讀者應該都聽說過一種觀點,那就是書中的天庭非常腐敗,有背景的妖怪都安然回去了,沒有背景的妖怪幾乎都難逃一死。比方說奎木狼(黃袍怪)私自下界十三年,不知道幹了多少壞事,但最後的處理卻不過是罰他去給太上老君燒火,連工資都沒扣;而車遲國的虎、鹿、羊三位大仙,明明沒招惹唐僧師徒四人,卻愣是被孫猴子耍手段給活活弄死了,上哪說理去?
這個道理表面上站得住腳,但存在這樣想法的人,大多都沒有認真看過原著。
如果細讀原著,你就會發現,奎木狼和虎鹿羊三位有本質的不同,前者是神仙,後者是妖怪。
列位,《西遊記》中的神佛、妖怪、人各自屬於不同的階層,而規則只能在同一個階層裡才能通用。也就是說,神佛殺妖怪、妖怪吃人(當然神佛也可以吃人)是天經地義的,不存在任何道德上的負擔,更不需要講什麼規則。這就好比我們這些人類與菜市場裡的雞鴨屬於不同的階層一樣,你中午去買只雞殺了吃,不用有任何道德負擔、更不會違反法律,因為人不需要和雞鴨講規則。
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會發現《西遊記》裡的天庭其實相當靠譜:奎木狼下界十三年,不管他怎麼為禍人間都不需要承擔責任,玉帝只需要處罰他無故曠工十三天(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非常合理;而孫悟空作為神仙中的一員(在做“齊天大聖”的時候已經入了仙籍),想要幹掉虎鹿羊這三隻妖怪那是隨心所欲的事情,談不上什麼“道德問題”。這就好比你曠工幾天,在家裡吃了一條魚、無聊還踩死了幾隻螞蟻,單位會怎麼處分你?當然是處分你曠工,斷不至於說你吃了魚、踩死了螞蟻就是“沒有道德”甚至“違反法律”,要扭送你去公安機關。
“規則只能在同一個階層發生作用”,這才是《西遊記》對現實最大的諷刺。大家聯想一下歷史乃至身邊的現實,就知道這部看起來寫神神鬼鬼的小說,實質上是有多麼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