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曾銘瀾
-
2 # 淨是一派胡言
其實司馬懿已經“上位”了,上位不是一定要坐在哪個位置上,而是有那個位置的權力,就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時的司馬懿大權在握,而在經過司馬家對朝政的清洗之後,如王凌等忠於曹魏的重臣逐漸被誅殺或者遠離政治中心,可以說,此時的曹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曹魏大權完全掌握在司馬家及其門下忠於司馬氏的人手中。
如果把“上位”理解為稱帝,那司馬懿更不可能稱帝。一是因為當時的形勢不允許,一旦引起內亂,吳蜀則坐收漁利,他不可能做出這種傻事。二是因為自己年事已高,心力不足,且容易引來罵名,百害無一利的事情。第三點可能是我個人更傾向的一種原因,司馬懿就壓根不願意稱帝,他輔佐槽位三代君王,位極人臣,對曹魏是有感激和擁護之情的,若是稱帝他心裡也是過意不去的。所以他臨死時,在遺言中再三叮囑自己的兒子,要盡心輔助魏帝,不是作秀那麼簡單。
-
3 # 天擇雜談
司馬懿遲遲不上位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解釋。
一是從實力上看,司馬懿雖然有優勢,但不是絕對的優勢,當時曹氏仍然具有一定的力量,司馬懿肯定對比了雙方實力,沒有絕對的把握,當然不會輕舉妄動。
二是從輿論和人事準備上看,沒有準備好。政權的更替必須要進行輿論造勢,讓官員和老百姓有思想準備。另一方面,必須在人事上有準備,重用自己人,關鍵崗位上都要是自己人才行。當時司馬懿還做不到這一點。
三是戰略環境不允許。司馬懿時期是三足鼎立時期,吳國和蜀國對魏國虎視眈眈,司馬懿奪權必然會造成魏國一定的混亂,給吳、蜀可乘之機,即使奪權成功也可能被對手滅掉,所以司馬懿不會奪權。
四是司馬懿可能還真有一點忠臣之心,不太想奪權。
所以說因為時機不成熟,司馬懿不想奪權,或者說司馬懿不敢奪權,後期司馬家族感覺條件成熟了,也就撕下面孔奪權了。
-
4 # 上善若水36526
在三國裡,胸懷韜略的智者多不勝數。司馬懿,在眾多高智商的人群裡,根本就不算最頂尖的!
如果,在三國亂世伊始,司馬懿就在龐大的家族支援下,如曹操、劉備般剿黃巾、伐董卓,在眾多諸侯裡佔有一席之地。那麼,即使沒有後來的成功,我也當他是頂天立地的英雄豪傑!
然而,司馬懿沒有這麼做,司馬家族也沒有什麼舉動。我可不可以這麼理解:司馬家族(包括司馬懿),從一開始就沒有爭權奪利的打算!
顯赫且龐大的家族在亂世之中要想得到安寧,只是不惹事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求得自保,必須要認清形勢,站好隊!
在曹操挾天子之前,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各懷鬼胎,各自為戰,為爭搶地盤大打出手。
曹操,能夠迅速崛起,完全得益於末路天子在手!奉天而承運!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四海能人異士爭相來投。一開始,曹操迎回漢天子,在眾多仁人志士眼裡是高大上的。曹操的軍隊是勤王之師。
司馬家族也不甘落後,素有宏才大志的司馬懿看準時機,入世站隊!
亂世之中,有本事的人,誰不想搏取一番功名?只要你有能耐,曹操上奏天子,封侯拜將也就是一句話的事。
劉備、孫權、袁紹、袁術,這些都是漢臣,曹操是大漢丞相!可以發號施令的丞相!
站在以曹丞相為首的、正統的漢室朝廷這邊,有業績就不愁升遷!漢天子有權利、有資格給功臣們封疆列土、封侯拜將!而劉備、孫權等人沒有這個權利,要封官許願,他們得報請大漢天子恩准,曹操不同意,你說啥都是“不合法理”的!
選對了平臺的司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中規中矩,不為別的,就算是求保一族平安!
所謂的司馬氏為奪曹魏政權花了26年,實在是不知從何說起。
在曹操手上要想搞事是不可能的,司馬懿知道曹操、曹丕、曹叡活不過自己嗎?知道曹操手下眾多能人異士都會熬死?知道自己會有機會在和諸葛亮交戰中積累軍事資本?知道曹芳不如其先人優秀?
隱忍如司馬懿這般的人,會讓曹操察覺到有“狼顧之相”?這些都是後人加上去的吧!即便是陳壽的《三國志》,有的東西也未必全真!
我信史志的嚴謹,但盡信史不如無史,盡信書不如無書!
曹氏防司馬懿是真,而司馬氏奪取曹魏政權,絕非一開始就處心積慮!司馬懿是在一步一步的成長之中,逐步壯大了力量!在曹芳這一代,曹魏後繼乏力,司馬氏卻越來越強勢,這才有了“高平陵”事件!
高平陵事件之後,司馬懿仍然沒有猴急的“上位”。只因時機未到!
此時大權在握的司馬懿,有如挾天子時的曹操。雖然有那個能力上位,但外有吳、蜀虎視眈眈,內有曹魏舊臣冷眼旁觀,稍有差池,一著不慎恐怕就會雞飛蛋打!
大權在握的司馬懿並沒有完全控制曹魏政權。其下轄的各洲府仍然有曹魏勢力存在,自曹操起,魏人多受曹氏恩惠,中原地廣人多,能人異士也多,擁曹之士恐怕不在少數。如果貿然“上位”,必然會引發內部騷亂,激起眾怒這樣的事,司馬懿絕對是不會做的。
司馬懿屬於大器晚成者。成大業之人,必精於隱晦。《易》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機而動!
年事已高的司馬懿,在高平陵事件之後,悄然默然的架空了曹芳的曹魏政權。為後人鋪平了上位之路!這也就是如司馬懿這般善於隱忍、藏器者的高明之處!
-
5 # 鄭桂軍zgj
題主所問:司馬氏奪取曹魏政權花了26年,不知是從哪年至哪年算的。
先看看司馬懿的經歷吧。
魏明帝曹叡駕崩,臨死之前悲切地囑咐司馬懿和曹爽一起做顧命大臣,照料小太子曹芳。這一年是公元239年。此前,司馬懿已經侍候了曹家三代人:曹操,曹丕,曹叡。
在曹操手下:曹操因司馬懿具“狼顧相”,加上做過一個和三馬同槽爭食的夢,對他一直提防有加。私下對太子曹丕說:這傢伙不是一般人,將來必將干預我曹家的大事,你要警惕他。
司馬懿知道被曹操猜忌,一直裝的兢兢業業,廢寢忘食幹好工作,以至於涉及割草放牧百姓的小事,他都事必躬親去處理,加上他和太子曹丕關係很好,曹丕一直護佑他,時間久了,曹操才對他放心。
在曹操手下,曹操是貓,司馬懿是老鼠。老鼠怎敢有篡位的野心。或說有其夢想無其膽。
曹丕上任稱帝,司馬懿本來就和曹丕關係不錯,曹丕給司馬懿加官進爵,算是知遇之恩。此時司馬懿基本上從事文職,協助曹丕處理行政、後勤事務。曹丕對其頗為倚重。最後封司馬懿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
曹丕統治魏國也算稱職,對司馬懿有護佑之恩,賜予官職也不小,但沒給兵權,司馬懿仍然是難逞野心,無上位之意。即使有也輪不到他。
曹丕病重,釋出遺詔命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為顧命大臣,輔佐太子曹叡主政。隨即駕崩。
魏明帝曹叡,劉曄評價他:“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能和秦始皇、漢孝武帝相比,但才幹稍差之耳。
司馬光評價他:“……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
在曹叡這樣一個謀臣將相都服勁兒的皇帝治下,司馬懿仍然沒有機會篡位。曹叡待之不薄,給了他部分軍權,知道他“善用兵、變化若神”,頗為信任,讓他領兵打仗,和諸葛亮鬥了幾個回合。
到了景初三年(239)正月,曹叡託孤命他與曹爽顧命輔佐齊王曹芳時,司馬懿算是大權在握了。
但曹爽是曹氏宗親,勢力上壓他一頭,逐漸架空了司馬懿的顧命之權。又撤銷中壘中堅營,把營兵歸屬於他弟弟中領軍曹羲,徹底掌握禁軍。司馬懿阻攔無效。
司馬懿看出曹爽有篡位的野心,暗地裡也積極備戰,積蓄自己的力量。明面上他稱病在家,曹爽派人窺探,他裝的很像回事,衣服都拿不住,喝粥要靠婢女喂,一口喝不下,流的嘴巴、胸前都是粥,裝聾打岔騙過了曹爽的手下,曹爽放鬆了對他的監視和戒備。
到了嘉平元年,機會來了,曹爽兄弟跟隨曹芳祭拜高平陵,司馬懿成功的發動政變擊垮曹爽集團。
接下來,司馬懿全面掌握了政權,曹芳徹底成了傀儡皇帝。
司馬懿斬草除根,誅殺曹爽殘餘勢力,誅殺企圖另立曹彪為皇帝的王凌,誅殺曹彪,並把曹氏王公全部趕到鄴城看管起來。
到了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馬懿死了。
分析司馬懿大權在握卻遲遲不上位的原因,大致有
一、時間上來不及。
從嘉平元年(249)司馬懿高平陵政變算起,這時候司馬懿才算真正大權在握,到嘉平三年(251)秋八月司馬懿死,只有不到三年的時間,這中間司馬懿還要清除曹爽集團殘餘勢力,反擊朝野新的反對力量。大事未定,司馬懿來不及上位就死了。
二、效法老主子曹操。
當年有人勸曹操稱帝,曹操笑稱“這是要把我放在火爐上烤啊。”
而司馬氏奪魏與當年曹氏奪漢何其相似。
司馬懿“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深知“盛滿者道家之所忌”,明知自己來日無多,乾脆落個終生謀逆的好名聲。
三、審時度勢,深知時機不成熟。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實際只是控制了中央政權,地方諸侯、關中、淮南、荊州等曹魏重兵集中的地方,還沒有擺弄好。國外吳、蜀兩鼎足依然存在。國內、國外大局皆不能算穩定。以司馬懿之老謀深算,不會看不出,所以,至死也未稱帝。
-
6 # 盪漾飛劍
司馬懿,字仲達,人稱“冢虎”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一生輔佐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人,可以說司馬懿完全是靠自己的隱忍、命長,最終為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凡大才之人,必不肯輕易屈服於人”,曹操可以說是完美的遵守了這條定律,對司馬懿這個才能與諸葛亮不相上下的人才,那是忌憚到了極點,可惜魏華人才中能勝過司馬懿的寥寥無幾,捨不得殺,同時也對自己的子孫很自信,認為他們輕輕鬆鬆熬過司馬懿這把老骨頭沒有一丁點問題,可惜,司馬懿硬生生熬死了曹家四代人,厲害呀,養生必定有妙招。
司馬懿多年來留給曹操的印象一直都是與世無爭,不求名不求利,而是對一些小事斤斤計較,這樣他才能矇蔽別人的眼,讓別人看起來自己是一個目光短淺,成不了大事的人,這樣也可以保住自己的命,一旦他表現出自己有一點點野心,相信曹操一定會把他殺了的。
熬死了曹家人最牛的曹操,剩下的就好對付多了,曹操在世時司馬懿沒有一丁點機會,連兵權都掌握不了,只能在世子曹丕手下噹噹謀士,出出主意,告訴他不要騷,老老實實最寶貴,果然,聰明絕頂的曹衝還沒有成長起來就掛了,才高八斗的曹植更是每天吟詩作對,曹魏大將無人看得起,只是一個酸溜溜的才子罷了,得不到兵權,最後連競爭的機會都沒有就出局了。
沒想到曹丕在位沒幾年就死了,曹叡繼承王位,曹叡對司馬懿也不是太放心,還有點警惕之心,沒幾年曹叡也就死了,因為沒什麼可用之人,司馬懿和曹爽成了輔政大臣,繼續輔佐曹家第四位主子曹芳。正所謂一代不如一代,最終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放出被軟禁的郭太后,以郭太后的懿旨為由,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逼得曹爽交出手中軍權,而曹爽最終沒有擁曹芳自立,而是相信了司馬懿的話,主動交出了手中的兵權。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兵權在手,天下無憂。屬於司馬家的時代終於到來了。
機遇中一定伴隨著危險的洗禮,度過了,從此如蛟龍入水,猛虎歸林,度不過,那自己發展的迅猛勢頭必定被打斷,須多年修養才能再次達到現在的水平。
挑戰就是三次叛亂,這三叛分別是嘉平三年的王凌之叛、正元二年毌丘儉文欽之叛、甘露二年的諸葛誕之叛。毌丘儉、文欽、諸葛誕均是名噪一時的大將,如果不消滅這些亂軍,司馬懿最終得到的也只會得到一個疆土分裂、君臣離德的破碎帝國。中原目前百廢待興,也經不起連年征戰了,所幸此時的司馬家族已經是“天命所歸”,王凌之叛被司馬懿所破,毌丘儉文欽之叛被司馬師所破,諸葛誕則被司馬昭所破。“淮南三叛”成了司馬父子三人的功績,正是如此,司馬懿才不稱帝,希望透過時間的流逝來讓人們接收司馬家族的統治,等待時機成熟,再次稱帝,建立屬於司馬家族的帝國!
回覆列表
司馬懿掌權時對曹魏宗室是處於優勢了,但還比不上曹操迎漢帝於許昌。北方又是一統,不想又分裂,也給蜀吳北伐的機會。首先是朝堂除異己,皇宮換成自己人。平地方反對勢力,派自己心腹接手嗎。朝野安定了。然後建大功,先稱王,加九錫,後逼禪位,都這一套,用到五代後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