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安史之亂,大家都知道,就是這一亂令我國曆史上最輝煌的王朝走向衰落,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王朝會怎麼樣,中國歷史會怎麼樣?
10
回覆列表
  • 1 # 史是古代的史

    安史之亂,是唐朝一場內戰,使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是唐朝由盛入衰的轉折點。

    如果聯絡當時唐朝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來看,即便沒有“安史之亂”,或許還會有“李王之亂”、“趙張之亂”等,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下面來一一分析:

    戰爭真正起因,不是突發叛變,而是中央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已無法調解1.經濟矛盾

    開元初年,唐朝經濟空前繁榮,但到了開元晚年,唐玄宗縱情聲色,楊氏兄妹權慾薰心,一手遮天,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人民的負擔,社會矛盾加劇。

    2.階級矛盾

    階級矛盾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先有李林甫,後有楊國忠,兩人排斥異己,徇私誤國,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的爭權奪利,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

    3.內部矛盾

    中央與地方割據勢力的不可調和,是安史之亂的最為重要的原因。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遭到破壞,不得已以幕兵制代替府兵制,而這些招聘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和將軍的關係好與國家的關係。

    另外,由於在邊防普遍設定節度使,導致他們的權利越來越大。天寶元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 2 # 洛水南江

    還能怎麼辦,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封建帝制所帶來的必然趨勢。並不是安史之亂導致的唐朝衰亡,而是唐朝的衰亡導致的安史之亂。

    中國歷史上的唐朝,可以說是最為強盛的時代,經濟發展,社會繁榮,文化開放,民族融合達到新的時期,可看似繁榮的背後卻隱藏著封建制度必然擁有的缺陷,就是國家的發展太依賴於皇帝的個人因素。

    唐玄宗統治前期,靠著前幾任唐朝皇帝的積累,並且本人也勵精圖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然而自從742年唐玄宗改元稱“天寶”,唐玄宗開始放縱自己,整天沉溺與聲色當中,特別是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變本加厲。期間任命了奸相李林甫,李林甫在任十八年的時間,使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任命楊玉環的族兄楊國忠為相,同時過於寵信宦官高力士,造成外戚與宦官同時亂政的場面。

    唐玄宗又好大喜功,常常發動對外戰事,而本人又不關心軍權,節度使制度和募兵制弊端就展現出來了。藩鎮崛起形成割據,尤其是邊境將軍胡人安祿山,集結重兵三十萬。

    天寶十四年期間,唐朝內部腐敗不堪,軍事空虛,安祿山史思明趁機發動叛亂,次年攻入長安,唐玄宗逃亡成都,史稱“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封建統治發展到一段時間的必然趨勢,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權利鬥爭,中央與地方實力劃分不均的必然矛盾。

    統治階級內部腐敗不堪,封建經濟的發展造成土地兼併加劇引起人民不滿,社會矛盾的激化。即使沒有安祿山,唐朝表面的光鮮或許還能持續幾年,但只要封建制度存在,就會有“李祿山”“王祿山”等等節度使的矛盾,農民起義、外族趁亂入侵的結果也會出現。

    歷史是勝利者寫就的,學史則明理,歷史上的許多繁榮的背後,也藏著矛盾和隱患,不要覺得沒了誰誰誰,沒了什麼事情就會怎麼樣,歷史的車輪永遠不會停止。

  • 3 # 文史日更

    任任任何歷史現象都只是表象,那一步深層次原因都是因為經濟的原因,或者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唐唐朝初期之所以強盛,是因為它實行的是均田制保證了每個農民都有一小塊自己的土地,農民不只可以依靠這塊土地自給自足,而且有足夠的財力武裝自己成為府兵制下戰鬥力彪悍,保家衛國的府兵。這些府兵既有固定的財產,自然更加維護政府的統治,能夠保家衛國。

    但但是我們都知道,封建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地主階級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進行土地兼併,到唐朝後期,均田制實際上已經被完全破壞,農民不能從國家得到一小塊,而滿足自己自給自足的土地,同時還要負擔沉重的兵役,這直接導致士兵的積極性,戰鬥力下降,各種矛盾激化。

    均田制被破壞之後,府兵制自然不能存在,而面對各種激化的矛盾,政府又需要強大的軍隊,這個時候軍隊就開始實行募兵制,當士兵參軍不是為了保家衛國忠於政府,而是為了得到一份工資,以後的軍閥割據叛亂就可想而知了。所所以說唐朝如果沒有暗室,芝蘭,也一定會爆發農民起義,因為土地兼併,農民已經沒有活路了,只有把舊的統治階級打翻土地再重新分配,農民才能活下去,這也就是中國古代王朝所謂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4 # 目淵

    從制度上說,節度使權力的無限擴大,軍政財大權一把抓,具備了獨立王國的基礎,是安史之亂的根源。就算沒有安祿山,也會有張祿山、李祿山動手,安史之亂以後,節度使割據一直到五代十國,可見其中危害之大。

    其次是唐玄宗李隆基自身的原因,隨著安逸日久,已經不是開始的那個唐明皇了,對自己盲目自信,對人對事只看自己喜好猜測,不再堅守朝廷的制度。安祿山能身兼三鎮節度使,殺了高仙芝,逼著哥舒翰出戰,都是唐玄宗自己誤斷形勢造成的。

    同時因為唐玄宗個人威望一度太高,造成外戚宦官掌權,大大削弱了朝廷的凝聚力和行政效率,既讓安祿山擔心自己會和別人一樣失去權力,也給了安祿山造反的機會。

    盛世轉衰,往往就是一個偶然發生的事件,但是偶然中有內在的必然性。當時的唐朝雖然疆域廣闊,其實中原並沒有我們認為的那麼強,大量的胡族內附,破壞了府兵制;長期的對外戰爭消耗國庫,民間已是難以承受。所以一旦打了幾個敗仗,唐軍就難以組織起戰鬥力強的軍隊。

  • 5 # 坐古談今

    唐朝沒有“安史之亂”基本上也還會有藩鎮割據,但宦官專權未必會有,黃巢起義還會出現,唐朝仍會被推翻。大概歷史路徑不會變,形式會有不同。

    (1)皇帝只會越來越差勁,必然出現朝政混亂、民不聊生

    沒有被關入籠子裡的權力,總會是危險的。老百姓有句話“老子英雄兒好漢”,我要加一句“孫子是混蛋”。

    長期在宮中生活,在固定化的人員交往中,一代會比一代更脫離民間疾苦,一代會比一代更倚重熟悉人地欺騙。

    影視劇中的安祿山

    因此,能力、畏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越來越低。在此情況下,各種想“上位”的人會越來越多。權力鬥爭自然會越來越激烈。

    封建王朝統治的治理定律——時間一長,昏君必出,朝政必壞,農民起義必出!

    (2)藩鎮割據是唐朝兵制變化的必然,府兵制下將不知兵,募兵制下形成兵將利益一體,皇帝必然失去軍事權

    自東漢起,強勢少數民族相繼被打敗後許多都進入漢政權轄區,藉著東漢混亂勢力坐大。面對突厥、吐蕃等強勢民族邊關、藩鎮勢力做大成為必然。

    同時,府兵制下的軍源是亦農亦兵,但它的基礎是均田制。但隨著均田制在高宗武后時期被破壞嚴重,玄宗開元年間被徹底破壞,府兵制已經無法適應戰爭。因此,從高宗時期募兵兵源的比重就開始上升,到了玄宗天寶年間,募兵就已經成為絕對主體。

    影視劇中的安祿山

    府兵制下的軍人,有戰爭就去打仗,沒戰爭就去種地。唐初開國名將們為何沒有被大規模屠戮?一方面是唐朝皇帝出身貴族,善於用“妥協”的方式彌合關係;更主要的就是,將軍們不是軍人的效忠物件,將軍們沒有自己的固定武裝,他們不控制軍權。軍隊是國家的,軍需軍餉由國家和個人供給和自籌,軍兵靠軍功得到更高階的賞賜。戰爭完成後,軍人回家種地,與將領的關係終止。

    然而,募兵制下的軍人們,軍隊名義上是國家的,實際上是將軍負責招兵和管理日常生活和軍事的。

    影視劇中的安祿山

    募兵制下不需要種地,職業就是打仗。沒有戰爭也是進行軍事訓練,服從領兵者命令。軍餉也是由領兵者負責發放。在此情況下,軍事將領與軍士形成人身依附關係。

    由此可見,沒有“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也會出現。總體上大的歷史路徑不會改變。

  • 6 # 理工男讀歷史

    如果安史之亂沒有發生,歷史總的走向不會有太大的改變,但會對唐王朝產生很大的影響。

    唐王朝的鼎盛時期將會延長,也可能突破三百年,但早晚會滅亡

    安史之亂對唐王朝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之後的唐王朝一直沒有恢復到盛唐水平;

    安史之亂使唐王朝帝王與統軍將領產生了嚴重的不信任,並開始了宦官監軍、掌軍、參政,甚至是影響帝王廢立,唐王朝的政治生態被嚴重破壞;

    安史之亂使唐王朝失去了對吐蕃的壓制,吐蕃興起佔據了整個西域,切斷了路上絲綢之路。同時,唐王朝力量的衰弱,造成了北方蒙古高原、東北各個少數民族政權的興起,為後世中原政權帶來了無數的麻煩。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王朝能夠較好的處理地方節度使和中央政府的關係,一直保持對周邊各國的軍事壓力,盛唐時期的疆域將會長期維持下去,國內也將繼續保持和平狀態。

    當時的唐王朝最大威脅是吐蕃,如果集中全國的力量與吐蕃進行國戰,以唐王朝的實力取得全面勝利是毫無懸念的;實際上把吐蕃換成周邊任何一個國家結果都是一樣的,無論新羅、渤海國、奚、契丹、回鶻、南詔,唐王朝都具備滅其國的實力,只是付出的代價和需要的時間不同而已。如果唐王朝之後又出現幾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很有可能繼續開疆拓土,唐王朝可能會進入第二輪擴張時期。

    中國古代王朝的對外擴張的作用太大了,是解決各種積累的社會矛盾、為中下層提供上升渠道的重要措施。當然,前提是擴張成功、仗打勝了。

    而成功的對外擴張,給一部分不滿現有財富再分配製度的社會階層新的機會,緩解了社會矛盾,盛世自然將會延續。

    但對外擴張總會有盡頭,唐王朝之後的皇帝也不可能都是高水平的帝王,就如任何一個古代王朝一樣,社會矛盾逐漸積累,國家財富逐漸轉移到與官僚階層融為一體的利益集團手中,底層百姓逐漸生活窘迫,自然就會有黃巢或者其他人起來造反,唐王朝就會迴歸正常歷史軌道。而且這次連藩鎮都沒有了,唐王朝可能垮得更快。

    於是,沒有安史之亂破壞的唐王朝,盛世會多延續一些時間,也會保持較長時間壓制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甚至會延續到三百年以上甚至四百年。但最後的結局不會有所改變,唐王朝仍然會在歷史週期律作用下走向滅亡。

    歷史總的走向仍然不會改變

    首先,各異族政權在唐王朝停止擴張之後,失去了來自中原的軍事壓力,能夠開始修生養息、積聚實力。歷史上該發生的仍然會發生,契丹除非被唐王朝徹底消滅,否則仍然將會是下一個興起的少數民族政權。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無法移民全面開發蒙古高原,這塊區域總會有源源不斷的遊牧民族興起、衰落、再興起、再衰落;

    其次,中原取代唐王朝的不一定是梁唐晉漢周了,也許是契丹等少數民族政權,也許是唐王朝的領軍大將,還有可能是農民起義領袖。但改朝換代必定是農民起義先行,再被少數民族政權或者領軍大將篡奪勝利果實,像劉邦、朱元璋當上皇帝是小機率事件;

    第三,有趙匡胤文人政治、強幹弱枝想法的帝王肯定不止他一個,軍隊中央直屬是歷史發展趨勢。但一旦開始杯酒釋兵權,這個王朝的對外擴張就會停止,盛世還沒到來就會提前結束,連開國擴張紅利都沒享受完全。而且宋王朝是沒把握好軍隊控制和軍隊建設之間的平衡,造成了宋王朝的積貧、積弱,也算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自廢武功的奇葩。如果新的中原統治者比趙宋強一些的話,蒙元入主中原可能性較小;

    第四,總會有一箇中原政權是集大成者,就如歷史上的明王朝一樣。但歷史給人帶來的最深刻教訓就是沒有人能夠接受歷史教訓。所以,這個集大成者仍然會走上明王朝的老路,逐漸開始保守、封閉,明王朝的自我改良是被滿清入侵打斷,新的中原王朝能否跳出這個怪圈仍然是未知數。

    總之,中國古代王朝興替的根本不在於是否存在藩鎮,而是官僚階層與利益集團的深度融合造成的失去民心。這個問題不解決,只能透過改朝換代來實現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並且將一次又一次的重複這個過程。

  • 7 # 李齊蕭

    沒有安史之亂,唐朝還是會被農民起義軍推翻,但下一個王朝不會像宋朝一樣重文輕武,直接斷了中原王朝的尚武之風,漢唐不再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補腎陽,每天艾灸(家裡隨身灸)和長跑,哪個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