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章哥
-
2 # 惗你的往昔
“哥,咱家有錢啦”
貼吧傳出的一個故事:28歲的男人慾和談了8年的女朋友結婚,但50萬的彩禮成了問題。
全家之力的確可以湊出來,但往後的生活又該怎麼繼續,何況一個妹妹念高中以後花錢的地方還很多。
父母瞞著他把房子賣了,還是透過妹妹的私聊“哥,咱家有錢啦”才知道這樣的結果。
最終1.7萬樓的罵聲終於喚醒了一個28歲的男人,這個婚不結了,而他也發出一聲悲鳴:窮人是沒資格結婚的。
社畜這些年成了離年輕人最近的一個詞,不但是愛情,社畜好像還不配擁有一切。
對此我想到了喜劇之王卓別林80多年前拍攝的那部《摩登時代》
雖然時空不同,但它把當代中國年輕人解釋的明明白白。
1936年,美國工廠,凌晨6點。
伴隨著機器的聲響,工人們開始了一天的流水線工作。
另一邊,董事長辦公室內,老闆正在悠閒的玩著拼圖、看著報紙、喝著茶。
開啟監控屏,透過話筒命令工作區加速,原本正常的流水線,開始緊張起來,一刻也不能停歇。
查理是這條流水線的一名工人,他的唯一工作就是不停的擰螺絲。
突然加快的節奏讓原本正常的質量出現問題,螺絲開始有些鬆動。
管理員立馬走過來,盯著傳送帶上急速而過的每一個螺絲,指揮查理加快速度,要是不想幹立馬走人。
剛想爭執速度太快的查理,錯過傳送帶的螺絲,又不得不放下抱怨去追著螺絲接著擰。
臉上有蟲子沒時間趕走,手被砸傷了沒時間治療,還沒等適應新速度,董事長再一次加速的命令又來了。
終於到了12點,有了片刻的休息。
換班的查理雖然已走下工作區,但手上依然抽搐著重複剛才的動作,甚至於看見長的像螺絲的衣服飾品也要慣性擰上一擰。
科技公司為董事長推薦了一款新產品,“自動餵食儀”可以讓員工站在崗位上就餐,如此員工的工作時間就會增加。
他們找到查理來做實驗,正常運作的機器沒一會就出了大問題。
機器不斷加速執行,而除錯員根本不管被固定的查理,一遍又一遍測試修復著機器,湯和食物灑滿查理全身。
午後,董事長第三次要求流水線速度加快。
但這次不管查理如何努力,他都無法再次跟上傳送帶的速度,和其他工人擠在了一起。
而管理員依然咆哮讓他加快速度,跟上進度,進入原來的狀態。
眼睛無時不刻的盯著螺絲,他簡直瘋了,為了追上還沒擰上的螺絲,跳進了傳送機裡。
將生命置之度外,卡在機器裡的查理依然慣性的擰著螺絲。
終於,他真的瘋了,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摩登時代》是1936年卓別林自編自導的電影作品。
有人說這是卓別林真正意義上的最後一部默片,電影中雖有少量的人聲,但其餘部分和默片沒有什麼兩樣。
和前作《城市之光》一樣,這又是卓別林的一部經典代表作,在主題思想上也非常相似。
總結來說:生活虐我千百遍,心中希望之火不破滅。
電影中老闆和員工的關係,剝削與被剝削的實質被演繹的淋漓盡致。
電影開頭是一群出欄的羊群,而後鏡頭轉到倉促上班的人群。
員工就像那些羊群,唯一的結局就是減掉羊毛、殺了吃肉。
苛刻的管理制度,讓人權喪失無疑。
比如,12點了才有午間片刻的休息,查理想進廁所抽根菸,但廁所也有監控,董事長透過監控訓斥他不要偷懶。
查理想要解釋,可老闆根本不由分說,催促他立馬去工作。
又比如,當查理在崗位上受傷無法繼續工作時,管理員沒有關心傷勢如何,扒開查理,責問員工為什麼要停下,立刻工作。
管理員只會紙上談兵,看見查理跟不上進度,只會在一邊做無謂的喊叫指揮,卻沒想著上前幫忙。
董事長一天三次加快速度的命令,要的只是賺錢的速度,而實際情況從來不管。
看到“自動餵食儀”的董事長眼睛都放光,最終因為不實用減少了工作時間才放棄。
在這樣的高強度,機器化工作後,查理終於挺不住了,一開始是身體不受控制,最終精神開始崩潰,被拉進了精神病院。
而病好後,工作也丟了。
這是查理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人間喜劇離我們並不遙遠。
摩登時代,摩登是由“modern”音譯而來,中文解釋為“當代”。我太佩服這個片名了。
這樣荒誕的時代什麼事都會發生。
查理進了監獄,因巧合立功被安排在小號監獄,有吃有喝環境還好,能躺在床上看報紙,能與警長喝茶聊天。
因為有功查理被特赦,長官對他說:你自由了。
他卻詢問能否再待些日子,在這裡他很快樂,從報紙上他得知外面充滿了失業的恐慌。
哪裡才是真正的監獄,哪裡才是自由,這一刻混淆不明。
一個圈分割了兩個世界,看似出圈了,不過是去了另外一個大圈。
這種對立的情感瞬間對調,在電影中還有很多場景。
比如,在商場當守夜員的查理遇到前來搶劫的匪徒。
窮兇極惡的匪徒讓查理害怕,但其中一個搶匪認出了查理,這是他在鋼廠時的工友。
工友告訴查理,他們並非劫匪,只是飢餓所迫而已,原本可怕的匪徒搖身一變和查理惺惺相惜,喝酒慶祝。
又比如,夜裡趁著沒人,查理和流浪女在商場四樓玩具部穿著輪滑鞋盪漾。
查理為了展示高超的技術,蒙上眼開始輪滑表演。
他滑的悠然自得,卻把一旁的流浪女嚇壞了,因為緊貼著他的就是沒有護欄的邊緣,稍有差池便會跌下四樓粉身碎骨。
拿下眼罩的查理,嚇得腿腳發軟,再也沒有了悠然之相,只想快快的逃離,這裡象徵發現了資本家的醜惡嘴臉。
失業者查理和流浪女,逃難時幻想過這樣一個溫馨的小家:
屋外是各種果樹,隨時可以採摘,開門就是奶牛產下新鮮的牛奶,鬆軟的麵包和大塊的牛排,組成一頓幸福的早餐。
可以說查理在遇到流浪女後,有了巨大的改變。
原本查理出獄後只想怎麼快快犯事,再次進入監獄,躲避現實。
可流浪女的熱情和笑容喚醒了查理的希望,他決定和流浪女一起逃走,去追求新的生活。
在河邊他們住進了一個破舊不堪的被遺棄的屋子,門簷會掉,桌腿會爛,屋簷會倒,還有破爛的地板。
流浪女開玩笑說:和白金漢宮相比的確差了些。
生活雖然很苦,但也不能忘記追求快樂。
早上,廉價堅硬的麵包和熱水泡開的罐頭就是幸福的味道。
他們終於有家了,生活充滿了希望和熱情。
查理再次回到鋼廠時,不再是時間的奴隸,午餐鈴聲響起,他放下了一切工作,選擇去吃飯,健康最重要。
雖然和他人的食物完全不一樣,沒有肉奶蛋魚,但他吃的很踏實。
流浪女歡快的露天舞蹈,為她贏得了一份餐廳舞者的工作,隨後查理也來了。
不料流浪女又因孤兒身份被通緝了,他們不得不逃離原來的城市。
一夜的奔襲,轉眼到了黎明。
坐在路邊的流浪女哭泣著:努力又有何用?
一旁傳來查理的鼓勵聲:振作起來,不要輕言放棄,一切會好的!
受到鼓舞的流浪女再次堅強,兩人起身走在未知的道路上,流浪女開始了新的流浪。
不同的是,有查理在一旁告訴她要微笑。
相伴前行,路在腳下,夢在遠方。
黎明前的夜是最黑的,也是離光明最近的時候。
看這部電影時,我先是因境遇相同的查理而悲傷,後被流浪女的家庭感到不公,再被兩人產生的希望所感動。
卓別林的電影充滿著微弱的光,流浪漢、流浪女經常出現,而結局都挺好,雖然過程是如此的坎坷。
查理做的那個幸福小家的夢,我們都曾做過,可奈何現實讓我們淪為一個又一個社畜。
夢想總是遙不可及,是不是應該放棄?
也有人發出一陣疑問,我當時的夢想是啥?
見過那種下班後一個小時內加班不算加班費,所以一直是快下班了才開會的公司,一眼看穿剝削的本質。
那又怎麼樣呢,依然有人上班。
痛恨之下,我們身處黑夜,依然微笑,因為我們相信光明終會到來。
有人伸張不要996的同時,還有人在捍衛996帶給自己的福利,是對是錯沒人知道答案。
《摩登時代》雖然已經過去80多年了,但好像就在眼前一樣,就在當代。
一天做100張圖的設計師、地鐵站昏倒的程式設計師、一站12個小時的分揀員...
永遠招不到的協作崗任務全由自己分擔,同時下達兩個任務讓你學會忍術分身的管理員。
查理有一個流浪女相伴,相互依偎。
而更多人孤身一人,成為城市的真實流浪者,漂泊不定,沒有目標。
電影最後是黎明的景象,黎明被賦予光明的到來,希望的出現。
而你我的黎明又在何方?
回覆列表
這是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因為這部影片超越了其他單純以他個人特點為賣點的悲劇性主題作品,改而反映了當時社會中一些重要的問題。這是一部被當時美國政治家認為有紅色共產傾向的危險性作品。
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期,工人查理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院,這一切都是與當時的經濟危機給人們帶來的生存危機有著密切的聯絡。而在艱難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場面溫馨感人煥發著人性的光輝。影片的結尾則是常見的“黎明曙光”,代表了好萊塢的一般模式,更被中國早期影片奉為經典。本片是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影片,他有感於世界經濟危機給失業工人帶來的痛苦,決定用電影的形象語言來吶喊。1935年,電影已進入有聲時代,可卓別林認為,用滑稽誇張的肢體語言,要遠勝於對白,於是他只在片中加入配樂和少許音響就上映了。影片辛辣犀利的諷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資本家欺壓,榨盡他們最後血汗的嚴酷現實,招致國際資本勢力的群起反擊。卓別林以其高超的表現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萬失業者遭遇的生活畫像。
影片《摩登時代》(Charles Chaplin in Modern Times)描寫的是人和機器的衝突。背景是當時的美國工業因為轉用機器而大量解僱工人所造成的失業浪潮,而主角夏爾洛是這個時代的悲劇代表人物: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作業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飯機器在他悲慼驚恐的臉上不住扇打……。這些影像無不反映了機器時代所帶來的恐懼與打擊。最後夏爾洛失業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無意中領導了示威運動的群眾,然而最後仍是改變不了他可憐的命運。唯一不用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監獄,所以為了進監獄,夏爾洛不惜主動替人頂罪。然而事與願違,監獄進不去,不過卻因禍得福得到了受他幫助的那個女孩的愛。
現實生活雖然困苦,但要懷抱希望的去生活。是而,影片結尾之處夏爾洛示意女孩改變一臉嚴肅的神情,滿懷期望與喜悅的和他去尋找新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中國竟然與當年一個建立在追逐利潤而忽視打工者權益的冷酷社會有許多相似之處,實應令某些人愧疚不堪才是。
影片小評:
本片是卓別林早期黑白電影作品之一。雖然由於當時技術的限制,影片的配樂和特技都無法和當今的好萊塢影片媲美。但是,卓別林的喜劇表演天分使這部影片成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一。在1978年巴西《標題》雜誌刊登的世界有史以來的100部最佳影片中名列第七位。
片中喜劇手法和視覺手段都有著卓別林獨特匠心的痕跡。而其主題則更為突出,圍繞美國當年工業起步時期美國勞苦人民的生活悲劇展開了詼諧的諷刺。查理這個普普通通的工廠工人在節奏異常緊張的流水線上瘋狂工作。毫無間歇的勞作終於讓他發了瘋,一見到圓形的東西,就忍不住要用扳子上緊。查理髮瘋的一幕從形式上的確引人發笑,但實質上卻暴露出是發人深思的社會現象。在如今的中國,很多人無力承受生活和工作壓力,逐步走向了崩潰的邊緣。這的確是一個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