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泰聞漫記
-
2 # 坊間五千年
春秋時期的齊國國君姓姜(姜子牙後裔),“孟、仲”表示一種長幼排序,孟姜實際上是齊國國君的長女,《詩經·毛傳》也有云:孟姜,齊之長女)、齊莊公的妹妹。
公元前551年,晉國副將欒盈被誣謀反逃到了齊國,當時齊晉之間關係還行,齊莊公一直找不到打破平衡的機會,欒盈的到來,正好給了他“伸張正義”的理由。於是齊莊公讓欒盈潛伏回自己的晉國封地曲沃城、說服昔日的部將參與起事。
欒盈有了齊國這後盾,果然帶兵殺進了晉國首都絳城,兵敗後退守曲沃、一臉天真地等待齊國的援兵。
由此,複雜的歷史故事與愛情故事就展開了:莒國獲悉了齊國要打晉國的計劃,趁齊莊公出徵時發兵齊國,莒國的將領為杞梁、齊國守將就是孟姜。
杞梁與孟姜不忍百姓生靈塗炭,在陣前好上了,最後仗沒打成,杞梁也投向齊國當了上門女婿、與孟姜結為了連理—否則他就會因避戰之罪沒命了!
其實,齊莊公並非真心支援欒盈,一路上,他帶上妹夫杞梁慢悠悠的兜轉了數處地方,先是到隔壁的衛國搶掠了一通,又趁晉王圍曲沃時襲擊了晉都絳城;從絳城退兵後,齊莊公還未滿足,又順路襲擊了莒國“以洩昔日之氣”。哪知道,杞梁就在這場戰爭中為保護齊莊公戰死了!
《禮記·檀弓》裡說:“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孟姜在齊國郊外哭迎杞梁靈柩,這很合理,畢竟才新婚不久。
西漢時,文學家劉向又描述:昔華周(另一齊將)、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阨。於是孟姜就由“哭”到“哭塌了城牆”。
東漢時王充繼續“加油添醋”,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並且哭崩了五丈….哭的具體引數都出現了!西晉人也不甘落後,說杞城是“感之而頹”,被孟姜的哭感動而自塌。
以上的孟姜一直還是“杞梁妻”,唐朝人為了更生動地宣揚反戰,硬是將“杞梁妻”的故事往後挪了三百年,變成了秦始皇時期,杞梁也因其音成了“杞良、喜良、範喜良“。
末了,大詩人李白再助推了一把:“梁山感杞妻,慟哭為之傾“,從此,孟姜女不僅哭倒過杞城、長城,還哭崩了梁山!
根據以上演變,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乾脆就在《東周列國志》裡對孟姜女進行了一次藝術加工,比如多了“千里送寒衣”等情節,素材就來自以上演變過程。馮夢龍的版本,正是今日傳播最廣的孟姜女故事!
-
3 # 本昌談歷史
這裡的孟姜,指的是齊國大夫杞梁之妻。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信史《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裡:前549年,齊莊公從朝歌回師,沒有回齊都臨淄便突襲莒國。在襲莒的戰鬥中,齊國將領杞梁為國捐軀。齊人載杞梁屍回臨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靈柩於郊外的道路。齊莊公派人弔唁。杞梁妻認為自己的丈夫有功於國,齊莊公派人在郊外弔唁既缺乏誠意,又倉促草率,不夠尊重,便回絕了齊莊公的郊外弔唁。後來,齊莊公親自到杞梁家中弔唁,並把杞梁安葬在齊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東臨淄區東旁)。應該說,這段故事記載在《左傳》中,是真人實事。雖無後來“哭夫”、“城崩”、“投水”等情節,主要是表現杞梁妻大義凜然的剛烈性格,但其反對戰爭、熱愛丈夫的主體框架已隱隱顯現。
"哭夫"情節的增加,是在《禮記·檀弓》裡曾子的話。曾子說 "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這裡第一次出現了"哭"。到了戰國時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話說""華周(與杞梁並肩作戰重傷後死)、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後來的《韓詩外傳》也引淳于髡的話說:"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稱詠。"這樣,就使《左傳》中的史實"杞梁妻拒齊莊公郊外弔唁"變成了"杞梁妻哭夫","善哭",故事的重心發生偏移,突出了其哭的悽怨感人。
"崩城"情節的增加,是在西漢劉向的《說苑·善說篇》:"昔華周、杞梁戰而裡說杞梁妻哭得城都為之"崩"、"阨"了。 在《列女傳》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節:"乃枕其夫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城為之崩。既葬,曰:"我何歸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這樣,到西漢時,杞梁妻的故事初具規模,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東漢,王充的《論衡》、邯鄲淳的《曹娥碑》進一步演義,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並且哭崩了五丈。西晉時期崔豹的《古今注》繼續誇大,說整個杞城"感之而頹"。到西晉時,杞梁妻的故事已經走出了史實的範圍,演變成"三分實七分虛"的文學作品了。
如果說從春秋到西晉,杞梁妻的故事還是在史實的基礎上添枝加葉的話,那麼,到了唐代,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已完全擺脫了原型。唐朝人把故事發生的時間推進了三百多年,又用移花接木的手法,由齊國臨淄城移植到了秦始皇時代的秦長城;由杞梁、勇士、戰死演化成了杞良、役夫、打死;杞梁妻也變成了有姓有名的孟姜女。
-
4 # 寄暇學宮
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故事,不是儒家編來抹黑秦始皇的。
司馬遷那個時代,是不是一個黑秦始皇的時代,現在還有所爭議。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呂不韋進獻趙姬,引發了秦始皇是呂不韋私生子的猜測。既然能記載秦始皇是呂不韋私生子的事情,為什麼卻沒有記載孟姜女一事。孟姜女哭倒長城可能有點奇幻色彩,但是《史記》中記載有奇幻色彩的事情也很多啊。即使拋去哭倒長城這段情節,僅憑孟姜女的丈夫因修長城而死,也能達到抨擊秦始皇暴政的目的。由此可見,當時還沒有孟姜女哭長城這一說。退一步說,還用不到拿孟姜女哭長城一事來黑秦始皇。
那麼孟姜女哭長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一般認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原型,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杞梁和他的妻子。杞梁戰死,齊莊公在郊外進行弔唁。杞梁妻認為,如果杞梁有罪便不需要國君弔唁;如果無罪,杞梁還有祖先留下的房子。杞梁妻拒絕到郊外接受齊莊公的弔唁。最終齊莊公到杞梁的家中進行弔唁!
漢代的劉向在《列女傳》和《說苑》這兩本書中,有增加了一些內容。杞梁妻沒有孩子,因而孤苦無依。在接受了齊莊公弔唁之後,便在城牆之下枕著丈夫的屍體日夜痛哭。就這樣痛哭了十天,城牆崩塌了!這兩本書的內容大同小異,基本上差不多。在那個相信天地感應的年代,增加了城牆崩塌情節,無疑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
可能就是這段城牆崩塌的情節,城牆慢慢地就變成了長城,最有名的當然還是秦長城了!唐末五代時期的貫休和尚,有首《杞梁妻》: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這已經和後世的孟姜女哭長城已經很像了!
孟姜女的丈夫叫範杞梁,名字很像了!其它版本里有範喜良、萬喜良、萬杞梁等叫法。範和萬,兩個字的發音很相似。在口口相傳當中,發生變化不足為奇。
關於範和萬的變化,還有一種說法。蒙恬在修建長城時,經常發生崩塌事件。有人對蒙恬說,需要把一萬個人埋到長城底下才能使長城不再崩塌。一萬個人不是個小數目,蒙恬便請示秦始皇。秦始皇再次詢問那個人還有沒有別的方法?那個人說可以找一個姓萬的人,這一個姓萬的人就能替代一萬個人。最後在修建長城的人裡,找到了萬杞梁。萬杞梁就這樣被埋到了長城底下。
在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流傳之後,很多人便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再加工。很多詩人拿這件事來作詩,抒發自己的情感;優伶們也不失時機的跟風創作了很多戲曲。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主要還是出在唐朝以後,大量的作品都是集中在宋元時期。從這點來看,儒家也沒有那個閒工夫去抹黑秦始皇。唐朝還需要去抹黑秦始皇嗎?一個隋煬帝就夠他們忙活的了!很顯然也不是借秦始皇去影射修長城。明朝修長城的時候,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已經流傳甚廣了!
有人說戲曲的劇本,也是文人寫的。儒家在此還是很無奈,不能是個讀過書的人就說是儒家吧!但凡是個讀書人,你們就說是儒家。儒家背了多少黑鍋啊!韓非子的文筆也很好,你們怎麼不說是法家啊!
等到了近代,秦始皇更是被黑到了極致。著名的學者郭沫若寫了篇《高漸離》。在這個劇本里,秦始皇被描述成了一個強姦犯。
秦始皇看上了巴蜀的清夫人,就是在巴蜀擁有很多丹砂礦的寡婦清。趙高以太監的身份令清夫人放鬆警惕,把清夫人騙到了趙高的書齋。秦始皇在趙高的書齋裡把清夫人給強姦了!趙高和秦始皇的對話中,一口一個“丹穴”,處處透露著秦始皇是那麼的猥瑣!
以秦始皇當時的身份,想得到清夫人,還需要趙高用太監的身份去騙清夫人嗎?雖然是個劇本,但是劇本也不能想怎麼寫就怎寫吧!何況郭沫若還是個學者。這也算是開了現代戲說歷史劇的先河。
有人被推倒了,後面就不斷有人上去踩。從秦始皇有了罵名之後,就有無數人跟在後面繼續罵。哪怕最初只是個謠言,很多人也是先罵完再說,根本就沒有人在乎事情的真相。這是人的劣性,也符合傳播的規律。
一個故事流傳了,就有很多人繼續改編。活著的人面對這種謠言傳播都無能為力,更何況一個千年前的死人。
這就是秦始皇的悲劇。【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回覆列表
先秦時期,稱“國君之庶長女”為“孟”,姜則是姜齊宗室的姓,《毛傳》:“孟姜,齊之長女。”現在流傳的故事核心在唐朝的時候已經成型,舞臺則從齊國臨淄移轉到秦始皇時的秦長城。
一說秦始皇聽聞此事,覺得孟姜女貞烈可風,加以召見。見到美貌的孟姜女時,始皇一見傾心,欲納為嬪妃,但孟姜女要求秦始皇需至秦皇島親自祭拜萬杞梁,秦始皇答應;孟姜女捧著杞梁屍骨到秦皇島時,在今孟姜女廟所在投海自盡。
華北把孟姜女送衣之行,抵達長城的十月初一日,視為祭祖的節日,稱為寒衣節。
閩南、嶺南傳說認為孟姜女滴血時,枯骨受到血的滋潤,於是逐漸長出血肉,變為人形,孟姜女非常驚訝,向長城邊的土地廟請示,神諭卻要她把屍骨撿骨、裝袋。孟姜女一裝之後,屍骨就變回原狀。孟姜女非常憤怒,於是土地神顯靈,出來解釋情況,原來是土地神認為杞梁壽命該終,人死不能復生,聚攏遺骨有安定死者靈魂之效,這也是閩南人與廣東人拾骨葬的由來。又算出杞梁身軀無法完全復原,即使長出了皮肉也只會變成身軀畸形以致終身殘廢,才告知孟姜女這樣做,土地神並答應幫她永遠守護夫婿的墳墓,隨後孟姜女殉節。
有人認為孟姜女的故事來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齊國武將杞梁的妻子,無名無姓,稱為杞梁妻。“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齊侯在宗室正式弔唁杞梁。其中既沒有“哭”,也沒有長城或者城牆、更無“城崩”、“投水”等情節。
“哭”的情節早在《禮記·檀弓》記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劉向的《說苑·善說篇》加上“崩城”的內容:“昔華周、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厄。
接著劉向《列女傳》又加上“投淄水”的情節:“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乃枕其夫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城為之崩。既葬,曰:‘我何歸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一些詩詞也有對杞梁妻的抒情描述。三國時曹植在《黃初六年令》中說“杞妻哭梁,山為之崩”。敦煌石窟發現的隋唐樂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內容。
唐代貫休的詩作《杞梁妻》首次將故事時間移動到秦朝時,並將“崩城”變成“崩長城”:“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這時的內容和後來的故事已經差不多了。杞梁後來訛化成萬杞梁、萬喜良或範喜良等,其妻成為孟姜女。南宋鄭樵曰:“杞梁之妻,與經傳所言者,數十言耳,彼則演成萬千言……”
元代開始孟姜女的故事,被搬上舞臺,成為戲劇。
明末顧炎武的《日知錄》中闡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變過程。
清代在秦皇島建有孟姜女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