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由拍案驚奇
-
2 # 歷史微點
在古代,要想考中狀元,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比起現在的高考狀元,難以相提並論,現在高考都是一個省的狀元,而古代的狀元是全國第一。
古時候,如果你想要當上狀元,就必須經過層層會考,最後才由皇帝透過殿試,親自選出第一名,即狀元。
凡是讀書的人基本上都是奔著功名去的,至於當狀元,是有些人想都不敢想,也做不到的,不過你如果你有很好的才華,不用到狀元級別,就可能有了大好前程。
和我們現在的中小學、高中一樣。古代也是分級考試,只有通過後才能進入高一級別的考試。
首先,兒童時期要經過童子試,透過之後叫童生,取得童生,方能成參加第二次考試,即院試,通過了,就是秀才,就算有名分了,相對而言,秀才是比較好考的,讀書人基本上都能成為秀才,而且秀才還有一些福利待遇,如免除徭役,見了七品以下官員不跪,不能隨便被用刑,有糧油補貼等等。
第三次考試是鄉試,只有秀才才能參加,這個就比較難考,我們知道《范進中舉》中的范進考了幾十年才考中,非常不容易。如果通過了鄉試,那就成了舉人,舉人是相當榮耀的,雖然還沒有走入仕途,但可以說,已經是後備幹部了。
第四次考試叫會試,一般是在京城舉行的全國性的統一考試,會試在各個朝代所間隔時間不同,有的好幾年才舉行一次。如果通過了,就是貢生,就是進貢給皇帝的人才。
終極一考叫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通過了殿試就成了進士,古代的官員大多數都是進士出身,也就是說。當了進士,就等於通過了公務員考試,就可以等待分配工作了。殿試的第一名,就是狀元。
狀元,是中國獨有的產物,據史料記載,古代的狀元大約有700多人,自隋朝開始到清朝結束,在近一千三百年左右的時間裡,差不多平均兩年總才產生一個狀元,想當狀元,是相當不容易!賀知章、王維、柳公權、文天祥、翁同龢。他們都是大名鼎鼎的狀元,你知道嗎?
-
3 # 太史員外郎
在古代,考上狀元真是難上加難,絕非現在高考狀元所能比的。
古代科舉制度始於隋大業二年(606年),歷經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結束。中國歷史有名可考的第一個狀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狀元劉春霖。
考中狀元是非常難,因為每年應試的考生就有幾十萬之多,難度可想而知,一般來說,古代學子從一個童生到狀元,需過五關。
一、童生。凡應考秀才的,不管年齡老少皆稱“童生”。
二、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考中了,就稱秀才(或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三、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是解元。
四、會試。鄉試後次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參加,考中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五、殿試。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差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但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古代學子考取狀元,要寒窗苦讀,經年不輟在古代,貴族與平民階層固化,科舉是貧窮讀書人的唯一進身之階。在這種情況下,民間“鑿壁偷光”、“懸樑刺股”的故事層出不窮,併成為激勵一代代學子苦學不輟的典範。
宋代大學問家范仲淹,年幼時家境貧寒。他前往應天府書院求學,他十分珍惜書院時光,晝夜苦讀。一次,真宗皇帝路過南京,其他學子都趕緊奔出門外,爭相觀望。唯有范仲淹閉門不出,坐誦如故。 “十年寒窗無人問”,從范仲淹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要成為一名狀元,首先需要具備的修養便是苦學精神,要能守得住清貧、經得起誘惑、抵得住寂寞。
考生還要過硬書法才能考取狀元書法在考試中是非常重要的,漂亮的書法能給自己加分。
龔自珍可以算得上是被“字醜”耽誤的“官三代”了。1829年,已經36歲的龔自珍第六次參加會試,終於高中進士。眼看,人生的光明前景就要來了,卻偏偏在殿試上出了問題。因為他的書法不過關。
另外,在康熙二十四年殿試閱卷中,讀卷官就把書法好的列為了第一名。而乾隆應該是最偏愛“狀元書法”的一個皇帝,字寫得好,名次就越高。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古代考取一個狀元實在是萬眾取其一,難的很!
-
4 # 沒有畢業
一、堅持不懈:古代學子考取狀元,要寒窗苦讀,經年不輟。在古代,貴族與平民階層固化,科舉是貧窮讀書人的唯一進身之階。
二、一筆好字:考生還要過硬書法才能考取狀元。書法在考試中是非常重要的,漂亮的書法能給自己加分。
三、顏值要高:顏值得擁有,不能太醜或者身有殘疾,這都是不行的。鍾馗大家應該知道!
四、不能怯場:心理強大,不能怯場。許多人(包括我)一到重要場合就非常緊張,嚴重一點的手足無措,再好的字,再高的學問通通發揮不好。臉蛋再帥,別人也說你是草包。
五、會猜謎語:應舉詩賦和經義的起首處,須用幾句話點破標題要義。如果猜錯了,你就哭吧。(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
5 # 西門不帶刀
從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到1904年清光緒30年,歷經1282年。中國歷史上正統狀元總共只有504位。
我們先不說狀元的學問,我們先談一下,要想取得狀元,要達到什麼外在條件1.家世清白,政審要過關。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讀書的。官宦之家,商人之家,耕讀世家才有資格參加。
2.相貌要好,這個很重要。狀元郎的是朝廷的臉面,如果長得醜或身有殘疾,那就不合時宜,丟了朝廷體面。
3.字要漂亮,這個更重要。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如果字不好,肯定不會被點為狀元
說完外在條件,我們再說說狀元的過五關斬六將1.童試。2.院試。3.鄉試。4.會試。5.殿試。
我們現在只需要小升初,中考,高考三道。
獲得狀元的待遇狀元直授翰林院編修
熬資歷升任侍讀,
熬資歷勝任學士,
熬資歷任部侍郎。
最後入閣。踏上人生巔峰。
-
6 # 雲談青史
狀元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唐朝。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曾下貢舉敕,沿用隋代秀才、明經、進士三科考試入貢士子。等到唐太宗即位,出於對以文治國的高度重視,太宗皇帝在秀才、明經、進士此常科外,另設制科考試,即根據國家的實際需要隨時開設專門的人才考試。
雖然唐代將隋代創立的科舉發揚光大,可唐初卻並沒有狀元這個榮譽稱呼。
自唐高宗時期明經、進士兩科逐漸成為主要的科舉考試科目,之後隨著考試內容,考試形式、規範的不斷完備,最終進士科成為唐代最主要的考試科目。
進士科佔據主導,頭名也漸漸被稱為狀元。但要想成為狀元卻不容易。
進士科最難考,分為三場考試,先考貼經,經義精通方能透過,通過後再考文賦,再過者考策問,只有三場皆透過者才能成為“進士”。
有唐一代,每年明經與進士及第者名額一直在一百五十人左右,貞元年間唐德宗曾下敕:“明經不得過一百人,進士不得過二十人。”此後進士名額雖略有增加,卻一直維持在三十人左右。每年各地送往京師參加進士考試的往往在千人以上,應考者三、五十人中方有一人被錄取。因此相較於明經科的高錄取率,唐人常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正因為進士錄取低,地位崇高,玄宗開元以後,士子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成為飛黃騰達的捷徑,士人趨之若鶩。
並分為三級考試,即州試(各州地方主官主持)、省試(禮部主持)、殿試(皇帝親自主持),科舉程式不僅發生系統的變化,錄取人數也隨之擴大,太宗、真宗朝每科錄取人數也達到了一百五十多人,而到了仁宗朝錄取數量突破了三百人。
錄取人數的增長,一方面是大宋朝廷為了籠絡讀書人,力行以文治國的國策決定,一方面也是宋代對唐以來的科舉科目進行大規模變革,甚至北宋後期進士科成為唯一存在的科舉科目,錄取人數自然要隨之增加。
雖然錄取的人數多了,但進士含金量卻沒減少,反而提高,大宋朝廷將進士分為三等,第一等進士及第,第二等進士出身,第三等同進士出身。並規定考中進士可免去吏部的銓考直接授官,而第一等的進士及第者,很多人日後都宣麻拜相,因此宋人也稱進士科為宰相科。
所以要想在宋朝成為秀才,那得過五關斬六將,依次透過州、省、殿三試,才有可能成為唯一的狀元。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詔開科取士,雖多有反覆,但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欽定“三年大比”制度,明確三級正試,逢子、午、卯、酉年各省舉行鄉試,選拔舉人,鄉試次一年,也就是逢醜、辰、未、戊年由禮部舉行會試,殿試與會試同一年。
在鄉試、會試、殿試三科正試外,還有童生試,分縣試、府試、院試三級,只有透過童生試獲得秀才功名成為生員,在鄉試前的科試合格後才有參加鄉試的資格。
正是透過六道科考的層層選拔,能考中進士更顯得尤為不易。就拿童生試的生員名額來說,明初各縣、府的生員都有定額,不過二三十人,之後歷朝多有增添,每科數量大致控制在一百多人,有多少讀書人為成為秀才而蹉跎科場,從少年郎變為垂垂老者。
而即使早早通過了童生試,鄉試也未必能過,鄉試的錄取率更低,各省名額不定,大明兩京一十三省,除兩京鄉試名額維持在一百多人外,其他諸省並未滿百。拿南京所在南直隸來講,每科鄉試參加考試的生員多達兩萬多人,為爭那一百來人的錄取名額是何等慘烈。
所以那些能最終成為狀元的,無不是人中龍鳳。
當然有時候狀元不僅僅看才能,還得憑運氣,比如嘉靖時考生吳情,殿試的文章被考官舉為第一,可皇帝嫌棄他的名字稱 天下豈有無情狀元,將他判為三名探花。
回覆列表
科舉考試製度肇始於隋朝,終結於清末,其間1300多年的歷史。舉子們全力以赴,孜孜以求,為了出人頭地,哪怕皓首窮經,大部分人,只要考上了,就有了功名富貴的保障,還有少部分人,有更高的志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希望金榜得中,“大魁天下”,高中科舉考試的最高目標——狀元及第!
那麼,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這條狀元之路吧?首先,考生要參加童試。
童試是預備性質的考試,每年都有,也就是預考。參加童試的考生,不論年紀大小,都稱之為童生。州縣長官主考,考試透過的考生稱之為秀才。
之後,參加鄉試,這屬於省一級考試,三年一次,鄉試的第一名叫做解元,而順利考過了鄉試的考生被稱之為舉人。
其三,參加禮部舉辦的全國性考試,即會試。參加會試的人必須是舉人資格。
其四,殿試,殿試的參加者必須是會試的及第者,殿試的時候,皇帝就親自參與選拔了。
殿試中把所有參與殿試的人分為一、二、三甲,統稱為進士。進士的名次,名單由皇帝親自指定,親自唱名宣佈,這個過程稱之為傳臚。
殿試第一甲三個人,第一名,即為狀元,第二名即為榜眼,第三名即為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
回到問題中來;“在古代怎樣才能高中狀元?”以上我們敘述的是走向狀元的必經途徑,接下來,就是從具體技術層面來說明如何考取狀元?
以明清科舉考試為例;明清在科舉考試中,文體必須為八股文,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它以四書五經中句子擷取為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而考生文章的八個部分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
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考生行文用字語氣上要模仿、揣摩孔子、孟子的口吻,文字當中四副對子要穩穩當當,平仄相當,不能用輕慢的字句,從起股,到束股,要有完整的四個部分。
這是科舉考試的必須遵守的規則和內容。
綜上所述,考生只有經過這些充分的準備和實踐,才能試圖蟾宮折桂,鯉魚躍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