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razy歷史
-
2 # 木渡頭
沒什麼最後一個王朝,沒有清朝,也有其它朝代的,這不是絕對的,歷史是不能改變的。畢竟中國的歷史演化規律在哪裡的。
-
3 # 追記歷史
清朝後期給我們的印象就是腐朽無能,可以被外國列強隨意的欺凌,最後不是割地就是賠款,直接將我中華大地淪為半封建半殖民社會。您今天提出明朝取代清朝的假想題,雖然歷史不可以重演,但開啟我們的腦洞設想一下也不是不能,下面我將我自己個人的一點看法說一下。
閉關鎖國的影響清朝和明朝都熱衷於關起門來蝸居,後期清朝整的洋務運動,也沒有大的起色,閉關鎖國長時間與外界脫節是個重要原因。明朝的整個生存期,基本上也處在閉關鎖國的狀態,由於沿海日本倭寇的侵擾,自朱元璋時期就開始了海禁策略。大家可能會想到鄭和下西洋,朱棣主導的鄭和下西洋意圖不明,甚至有人猜測是為了尋找失蹤的朱允炆,再說鄭和下西洋只不過是曇花一現,之後明朝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關門的狀態下。一直到明穆宗上臺,明朝才正式開關,明朝海禁閉關鎖國正式宣告結束,這一年是公元1567年。明穆宗解除海禁的策略,讓個體戶鋌而走險暗地裡的海外貿易,可以得到政府承認擺在明面上做,這有效促進了明朝經濟的大發展。以明朝放開海關的時間節點,對照工業革命開始於公元1750年左右,從這個時間上來看,如果明朝那時候能堅持對外開放,科技發展水平最起碼不會和外界脫節。解決閉關鎖國的問題,說白了就是開啟窗戶,哪怕進來一兩個蒼蠅,只要屋裡的東西能出去,外面的東西能進來,這個問題基本上就算解決了,從這方面來看明朝比清朝有優勢。
大的框架和制度清朝取代明朝之後,並沒有將明朝的所有制度推到重來,反而沿用和明朝大部分的制度,從大方向來看整體大框架沒有改變。其實在那個年代,清朝沿用明朝制度沒大毛病,畢竟明朝統治了二百多年,其不斷完善的管理經驗必定有可取之處,所以不能說清朝這樣做就錯了。比如後來國外一些西方國家玩的內閣制,最早內閣制的雛形就是明朝研究出來的,雖然清朝後來沒有繼續使用這個制度,但也不能說它一無是處。咱們再反過來看清朝再次包裝明朝的制度,它肯定有很大的缺陷,明朝後期混亂的情況,足以說明了這個問題。如果明朝不開展大刀闊斧的改革,到最後會和清朝一樣走向滅亡,這是從制度層面的一個猜想。
內政問題一個朝廷的內政是否良好,決定著整盤大局的發展趨向,明朝中後期曠日持久的黨爭,讓明朝的內政情況很糟糕。甚至後來大明王朝滅亡後,為了延續香火的南明小王朝,也沒能剔除這一弊病,最後直接將明朝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清朝末期慈禧太后把持大權,她才是幕後真正的掌權者,慈禧這個女人玩弄陰險手段有一套,咸豐留下的八大顧命大臣都被她順利拿下,但她絕對沒治理好一個國家的能力。明朝和清朝的內政情況都不容樂觀,從這個方面來看,倆個朝代中樞問題都很大,所以換那個主政都不會有好結局。
-
4 # 錦衣乞丐
皇帝忌憚西方的先進思想,選擇閉關鎖國。暗地裡東林黨操控東南富商暗自出海與英國貿易,賺取巨大財富,後來仿照西方修建工廠。但受到皇帝的大力反對,於是操控民間言論,大力宣揚西方自由,平等,皇帝做出妥協,公辦產業迅速崛起,手工業逐漸發達,資產階級產生萌芽。等接受新奇思想的中年人入內閣以後,佔據了大部分權利的閣臣,效仿英國發動類似權利法案的事物誕生,君權徹底淪為吉祥物。內閣成為國家的議會,首輔由選舉產生,行使首相權力。
大膽預測
-
5 # 小龍教育平面設計交流
英國工業革命機器發明及應用
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18世紀中期,英國不盡具備廣泛發展大機器生產的一般條件——勞動力和資本,還擁有在歐洲最先進的手工工場。手工工場日趨細密的技術分工使各個生產簡化到能能用機器代替手工勞動;使手工工具改革到能適應專門操作,便於聯合使用;使手工工人能具有專門的技術訓練,有利於發明創造。機器的出現是工業革命的起點。手工工場的發展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前提條件。
由於輕工工業需要投資較少,資本週轉較快,獲利容易,工業革命先從輕工工業開始。 在輕工業中,棉紡織業是比較新的工業,不受封建行會和傳統法規的束縛,因之較容易採用先進技術革新,紡織物比較便宜,人們樂意購買
而舊的工場又無力滿足市場需求,這就推動了棉紡業技術革新。
早在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飛梭的發明加速了織布的過程。
棉紗供不應求。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手搖式紡紗機。
可使十六至十八隻紗錠同時工作,紗產量增加,但所紡紗細而容易折
斷,1769年,鐘錶匠爾克萊特製成了水力紡紗機,轉動不用人力,靠自然力紡紗較為粗韌,可用作經線,部分解決紗的供應問題。
英國開始製造純棉紡織品。1771年,阿爾克萊特在曼徹斯特建立紡紗工廠,這是英國第一家紡織工場,1799年工人克隆普頓發明紡紗機,所紡紗精細而結實。
一次可以推動,三、至四百個紗錠,紡織技術不斷革新,促使織布技術相應改進,1785年水力織布機誕生了。
把織布效率提高了四十倍,從此出現了大規模織布工廠。於此同時布匹的漂白、染色,印花等技術過程也發生變化。化學方法的應用既縮短這些工序的時間,有提高了產品的質量。
隨著工作機的發明和應用,解決動力問題便提上日程。以水力作為原
動力就必須把工廠建築在河流岸邊,受地點的限制,也受季節的限制。要發展工業必須有新的發動機。首先解決這個問題的是機械師瓦特。
瓦特研究改進了紐康門的蒸汽抽水機,
於1769年製成發動力較大的蒸汽機,而具有重大意義的是1784年試製成功的聯動式蒸汽機,把單試運動變成旋轉運動。1784年英國建立第一座蒸汽紡紗廠,不久蒸汽機推行到其他工業部門,如織布業,冶煉制鐵業,很快引起這些部門的技術革新。蒸汽發動機的採用,為英國整個工業發展提供原動力。英國工業技術發,致使英國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導致經濟資本累積,急需資本輸出,國內購買力飽和,
那麼急需拓展海外貿易市場,從而進行新一輪資本投資,周圍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一致,所以為了拓展海外投資市場,他們選中當時社會生產力還是單一模式,和經濟發展相對低下的農耕自給自足,還在執行閉關鎖國政策大清國,皇帝對西方工業革命發展技術革新。還嗤之以鼻不屑一顧,所以無論換那個朝代若果,不接受新生事物或技術革新,都還是閉關鎖國政策,失敗是註定了的,這是歷史車輪向前推進的必然結果。喜歡本文點點關注,碼字不易謝謝。
-
6 # 京寧話說歷史
歷史沒有假如。如果真要假如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是明朝而非清朝的話,那或許因為沒有了明清易代數十年的戰爭破壞和初期滿洲貴族落後而野蠻的統治,中國會與同時期的西方一道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從而避免像晚清那樣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當然也或許會因腐朽明朝的朋黨之爭、宦官專權等把明帝國的中央集權和國家機構搞垮,以至於面對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時抵擋不住他們的船堅炮利,從而還是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更多的國家主權和領土。
-
7 # 體育情深
歷史本身來講,就是一門大用無用、無用大用的學科,說它“無用”,最常見的表達,就是“歷史沒有假設,我們只是活在現在”。說它有用,也因為一句似曾相識的感悟:歷史在不斷的重複。
回到問題本身,如果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如果長時間掌權的,不是慈禧,而是一位成年皇帝,或者是明朝那樣的政權,我們的晚近歷史,還會成為一部血跡斑斑、淚眼婆娑的屈辱史嗎?
慈禧對於歷史的影響按照中國史家的斷代劃分,我們中國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進入近代史,在長達數十年的晚清歷史中,中國的政治舞臺:滿清看慈禧,漢人看中堂。
慈禧因為母以子貴,也因為咸豐的早逝,得以與慈安一起垂簾聽政,在1881年毒殺慈安之後,又發動甲申易樞,將恭親王排擠出最高決策層,將最高權力一直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直到自己死去。作為當時中國這艘航母的偉大舵手,慈禧的任務完成的怎麼樣?
慈禧的功與過,明清的同與異僅就歷史課本而言,我們已經知道,對中華民族創傷最大的,一個是甲午,一個是八國聯軍。前者是光緒的熱血輕狂,其實就算他不打,日本人也會打進來。至於隨後的八國聯軍侵華,那真是慈禧自己在作死,最後的結局是向西而逃,差一點走了西口。
作為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直接自殺,是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古來能有幾個人啊?況且滿清政府歷史上,並沒有守城的經驗,有的只是數下江南,是敵來就跑。
如果把崇禎換了慈禧,甲午海戰規模就會擴大,日本人很可能會提前陷入持久戰的汪洋大海甲午海戰之所以爆發,原因在於藩屬國的歸屬,日本人連妓女都在捐首飾,都在賭國運。我們內部卻是知兵的,不想打;不知兵的太想打。翁同龢對於光緒的影響,不言而喻,慈禧的默許,也是戰事的起點。
可是,在海戰一受挫折的情況下,光緒就想停戰,最後是慈禧出來收拾殘局,李鴻章成了背鍋俠。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在那個位置上的,是崇禎,他會那麼慫嗎?
結束語:在慈禧掌權的前二十年,在甲午海戰之前,那是同光中興;可是,在甲午海戰之後,我們和日本人的彼此國運,直接上下顛倒。在中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君主和政府,引領著彼時的中國前進時,我們卻遇到了慈禧,陰盛陽衰,牝雞司晨,天下大亂,乾坤易手,不也是常情嗎? -
8 # zxswqaz
如果是漢人王朝,至少那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的外交政策將會讓自海洋而來的歐洲勢力很頭疼,第一戰可能就是總體戰,舉國總動員規模的,戰況可能不會好看,然後歐洲勢力就要在中國找代理人,分裂中國各地域,這時候就考驗中央、皇帝、內閣的執政能力了,如能挺過去,成功維護全國團結,則中國民族意識將被啟用,戰爭總會停止,歐洲也不會是鐵板一塊,有十到二十年左右的平穩發展期,中國就將是個和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美國那樣的存在。
回覆列表
如果最後的朝代是明朝,那麼中國的近代史很可能會徹底改寫。
每一個王朝都難以改變由盛而衰的歷史客觀規律。這不會因人們的意志而發生轉移。縱觀中國古代的各個王朝,盛世基本上都發生在王朝的前期,中後期幾乎沒有。其實就是這個規律的具體體現。
朱明王朝到了末期,面對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同樣回天乏術。畢竟第一次工業革命發源地在歐洲,其現代化的程序遠非尚處在矇昧時期的中央王朝所能比擬。
那麼,接下來發生在晚清頭上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幾乎板上釘釘會再現於朱明王朝。畢竟資本主義逐利的本性不會發生改變,也不會因為你是明朝不是清朝而對你另眼相待。明朝晚期的軍隊實力,相較於八旗軍,同樣不會強到哪裡去。
既然都是大同小異,為何還要說中國的近代史很可能會徹底改寫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朱明皇族的漢族身份。
這一點對於近代史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要知道,在資產階級革命最終的結果有好幾種模式,其中兩種最為普遍。一種是和封建王朝達成妥協,實行君主立憲制。另一種是徹底推翻封建制,建立起資產階級政府。
相較而言,前者的社會成本較低,對國內的影響較小。但弊端是不夠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王朝時代的舊制,於經濟發展不利。除此之外,如果無法平衡君主和議會的關係,矛盾不可調和,很容易失衡,進而出現政權爭奪的情況。
後者比前者要徹底的多,但是往往伴隨著激烈的革命。這就不得不面對封建王朝的極力反撲,對社會的破壞性較大。不過,最終建立起來的政府往往是徹底的資產階級政府。對今後的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那麼作為代表了主體民族的朱明王朝,很可能會採取成本相對較低的模式,即君主立憲制政體。而其他情況不發生大的變化的話,這種模式很可能是中國近代優選的一種。
當然,無論是君主立憲還是資產階級革命,面對著中國當時先天的資產階級力量不足,封建階級的力量強大的現實,都難以徹底的根除封建制的影響。唯有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才能真正的實現中國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