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麒麟110
-
2 # 使用者5770541302
其實二戰之前的美國還是很不願意湊熱鬧的,美國自19世紀就有濃厚門羅主義存在,也就是不干涉美國之外的事務,而其他國家也不要干涉美國自己的事務。
而二戰中也是如此。美國當時已經經歷過一戰了,美華人對那場戰爭記憶猶新,大量青年慘死戰場,僅僅去為了幾個其他國家的事務,所以大量的美華人並不樂於參加這場和美國沒有太大關係的戰爭。但是對於戰爭中的受害國,很多美華人還是同情的,並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美國政府自然知道納粹德國和日本肆意擴張會帶來怎樣的惡果,所以美國政府也是以各種方式援助這些國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租借法案了,給這些國家提供充足的戰爭物資,幫助其作戰,包括中國、英國、蘇聯等都受到了租借法案的幫助。
而美華人也不乏主動參戰的,不過都是以志願者的名義。比如著名的飛虎隊,其實就是陳納德得到美國政府授意,招募了一部分以提前退伍來獲得華作戰資格的美國陸軍飛行員,由此才組建了飛虎隊。
後來日本直接偷襲了美國珍珠港,其後德國又對美國宣戰,這才使得美國正式加入了二戰。
-
3 # 兵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亞洲和歐洲,非洲的局勢都發生了鉅變。美國在密切關注亞歐戰場形勢的同時,國內也在討論美國是否應該參戰。圍繞此事,美國國內分成了兩派,一時僵持不下,美國總統羅斯福是主張美國參戰的,但眼看反對力量很強大,也就放棄了爭取,靜觀局勢的變化。美國在一戰後期,積極參與了戰爭,並且以戰勝國的身份拿到了不少了好處。為何二戰不積極參加了?這要從美國的戰略思路出發。
一戰跟二戰的情況有所不同,一戰實際上是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爭霸戰,一戰結束後,歐洲的強國割據局面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長期實行封建帝制的德國也因為失敗的連鎖反應成了共和制。曾經強大的奧匈帝國也走向了分裂,奧斯曼土耳其也走向了衰敗,戰勝國還給土耳其預留了一個庫爾德人的百年難題,以此制約住土耳其的崛起。所以說一戰是大國之間的角逐,美華人參加這場戰爭,目的很簡單,就是要在形勢即將見分曉之前參與進去,分一杯羹。這些國家都是強國,只要選對了方向,能為美國帶來長遠利益,加強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
二戰不同了,二戰不是大帝國爭霸戰,而是涉及到侵略和反侵略的道義戰爭。換句話說,美國不能去給德國日本當幫兇,但它也擔心從貧弱的戰敗國手裡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
美國之前有一位總統,名字叫門羅,它提出一種外交思路,認為美國不應該主動干涉美洲大陸之外的軍政事務,通俗講就是隻掃門前雪。這個思路長期影響著美國外交,因此美國高層裡有大量的保守派。但需要區分,這部分人並非和平主義者,而是高度的利己主義者。在八國聯軍進攻中國時,這部分人顯然沒有選擇和平。他們的思路就是,對美國有明確利益的時候,才出手。如果油水不那麼大,反而可能要受損失,他們就會很保守。面對橫掃歐洲的德國軍隊,這些高層顯然覺得,美國出手幫助英法,是一件極其冒險的事情。
羅斯福則不同,他認為德國和日本一旦真的橫掃歐亞,甚至擊敗了蘇聯。那麼美國必然難以獨存,處境會非常尷尬。但羅斯福非常有智慧,他不動聲色,看出了日本人的難處,那就是石油資源匱乏。當時美國已經停止給日本提供原油,日本就必須進攻東南亞搶奪油氣資源,直面美國在該地區的駐軍,動搖美國的亞洲利益。
果然日本進攻東南亞了,而且日本料到美國的反應。為了取得先手,果斷炸了珍珠港,以此延遲美軍的進攻行動。羅斯福立刻出手發表演說,美國正式參戰。
美國在觀察兩年後,選擇關鍵時刻出手參戰,既有雪中送炭的好處,也看清了德日的實力和軟肋所在。有針對的為其他反法西斯國家提供幫助,在世界範圍內樹立了很高的威望,戰後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
4 # 不正經的軍棍
為什麼要參戰呢?打仗費錢費力還會死人。
戰爭這個東西,不是說打就打的,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牽一髮,動全身。而戰爭打不打,就看跟自己有沒有利害衝突。打仗就好比做買賣,就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
美國在二戰中,參不參戰,什麼時候參戰,參加哪一方,就看這個利益能有多大。再加上美國國內的各種原因,自己國際原因,美國才不會在開戰之初就參加戰爭。
利益最大化
二戰之前,美國對德國的投資是非常大的,德國能從一戰戰敗後十幾年重新崛起,都是美國一手操縱的,而且德華人也沒浪費機會。而且,德國日本都從美國大量進口各種物資,尤其是日本,抗戰打了10年,二戰全面爆發兩年了,還在從美國進口石油鋼鐵,這都是啥?錢啊。
而對於盟國,也是一樣。美國一直都是英美的合作伙伴,德國入侵期間,美國是大量援助英國蘇聯,其實都是人家真金白銀換的。這樣,美國既不能和軸心國鬧翻,也要釣著同盟國。參戰?開玩笑,等賺夠錢再說吧。
▲星條旗下都是戰爭財
孤立主義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民主國家,很多時候,總統雖說是國家領導人,但是總統沒能完全說了算。美國總統是美利堅政治軍事經濟集團董事長,什麼事情,都得董事會開會決定,董事會不透過,董事長也沒轍。更何況是打仗這樣的大事,看後來越戰時期,美國民眾鬧成什麼樣子。
美國的孤立主義由來已久,外國的事,尤其是歐洲列強的事,跟咱們沒關係。尤其一戰之後,美國雖說發了財,但是也死了人,老百姓不願意打仗,打仗幹嘛,死人又花錢,划不來,而且和自己還沒啥關係,更關鍵的是,美國老百姓不認為美國撈到了好處,他們那邊又打起來了,不打!!
真正決定美國參戰的,還是軸心國的侵略行動已經完全觸犯到了美國的利益。這個時候,再不參戰,後果很嚴重,而且說不過去。那麼,珍珠港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參戰的契機,既可以消滅孤立主義情緒,又可以合理的參戰,而且錢也賺的差不多了,參戰只不過是這個集團拓展業務開發新產品而已。
-
5 # 五班長
美國一直奉行“孤立主義”外交政策,即除自衛戰爭外,不主動捲入任何外部軍事衝突,這種政策是由華盛頓在其總統任滿後,發表的《告別詞》中提出來的:“美國獨處一方,遠離他國,這種地理位置允許並促使美國推行一種獨特的外交路線,使好戰國家不能從美國獲利,也不敢輕易向美國挑釁。”在此後的一百多年裡,“孤立主義”深入人心,美國領導人也忠實地執行了這一政策。
1823年,美國門羅總統更一步表明了觀點,即歐州列強不得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主權相關的事務,而美國對歐洲各國之間的衝突,或各國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
這就是說,只要戰爭不延伸到美洲,各個國家打來打去,美國不管,只有把戰爭波及到了美洲,美國才會參與戰爭。
1914年6月,薩拉熱窩事件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同德、奧、意的同盟國打的熱火朝天,但美國始終沒有參戰,一直以調停人的身份調解於各國之間,直到1917年1月7月,德國透過海底通訊光纜,發密報給墨西哥,支援墨西哥與美國開戰,收回19世紀中期失去的土地,結果這份密報被英國情報部門截獲,當呈送給美國總統威爾遜,威爾遜將它公之於眾後,才引起美國公眾的一片譁然,這時的“孤立主義”思潮才有所退卻,當德國擊沉美國船隻,致使大批美華人民死亡後,美國才在1917年4月6日參戰。
一戰結束後,美國重回“孤立主義”狀態,再說1929年經濟危機蔓延,國內大蕭條,美國主要精力放在了恢復生產,發展經濟上,而國內民眾對大量年輕人死於戰場還記憶猶新,大部分美華人不願參加和自己無關的戰爭,但對戰爭中的受害國還是願意幫助的。
假如日本不是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美國珍珠港,美國什麼時候加入二戰還真很難說,起碼要退後很長時間,因為美國是個三權分立的國家,儘管羅斯福總統己看到了戰爭的危害,但沒有權力發動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講,是日本的愚蠢作法,導致了美國參戰。
現今的美國,早己擯棄了“孤立主義”政策,積極參與外部事務,其結果就是霸權主義盛行。
-
6 # 風華
打仗是要死人的,民主國家承受不起大量的傷亡。
在沒有任何國家進攻美國的情況下,美國總統和美國的政治家,很難說服美國的民眾,讓美國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
7 # 走進伊拉克
在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應對日本對珍珠港的襲擊之前,這場大戰自1939年以來一直在歐洲肆虐。當英國和俄羅斯與德國帝國鬥爭時,美國官方保持中立,拒絕參戰。
是什麼阻止了美國政府更快地向歐洲派遣軍隊?在日本對瓦胡島發動攻擊之前,美國到底在做什麼?讓我們來探討1939年至1941年12月8日日本宣戰期間的美國心態和歷史。
現代美國的鮮明對比
現代美國領導人和許多美華人似乎都渴望干預最終可能與國家無關的衝突。75年前,恰恰相反。
隨著歐洲陷入戰鬥,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支援美國開戰的想法,給予英國所需的支援,但羅斯福面臨著自己的掙扎。美國不想介入。
在歐洲爆發戰爭後,羅斯福緊急召開緊急內閣會議,會議同意除非受到直接威脅或攻擊,否則美國將繼續受到外界的影響。
即使政府支援這場戰爭,美國仍然在克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動盪。公眾還沒準備好參加另一場戰爭,選擇中立。戰爭爆發後,1939年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94%的人反對參戰。
毫無生氣的軍隊
即使美國想要參加戰爭,它的軍事力量根本就沒有準備好。面對數百萬德華人,美國軍隊在沒有徵兵的情況下只有大約10萬人。進入歐洲危機可能意味著完全摧毀美國的力量。
除了缺乏武力之外,美國軍隊普遍落後於武器裝備,其中大部分都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目前的部隊尚未準備好與受過良好訓練的德華人進行戰爭。
美國經濟
歐洲的戰爭似乎沒有對美國經濟造成任何威脅,加入它只會威脅到它的穩定。雖然沒有積極參與,但美國實際上受益於衝突,為盟軍制造軍事裝備和車輛。如果不將這筆資金重新投入軍隊,它就有助於支援該國的經濟。
然後一切都改變了
隨著1941年對美國領土的一次大規模襲擊,整個國家的面貌發生了變化。愛國主義接踵而來,94%反對干預的人毫無停頓地消失了。國會推翻了他們的中立投票,選擇反擊那些潛在的侵略者。
1941年12月8日,當珍珠港的殘骸還在冒煙的時候,與日本開戰的決定被做出了,所有的猶豫和對中立的渴望只不過是一種記憶。
回覆列表
二戰初期的美國,對於如何對待日本和德國,國內的孤立主義傾向十分嚴重,這個主義的意義也就是說多數美華人只想管他們自己的事情,而不愛管外在世界的閒事。當時,美國國會中的孤立主義佔相當大的比重,另據1937年的民意測驗表明,支援孤立主義的美華人達70%以上。經濟危機的遺留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哪有閒工夫去管他人,況且,那些地方和美國利益的交集不值得美國冒險,那是戰場,是地獄,一戰美國民眾已經見識到了戰爭的殘酷。因此,戰後興起的反對美國參與海外事務的浪潮仍在蔓延, 1934-1936年,奈委會員的武器調查 這次調查使美國公眾認為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為了拯救銀行家和保護軍火貿易,從而對國防建設產生相當大的不利影響,對孤立主義勢力的復活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於是,在和平主義和孤立主義時期,各軍兵種建設被忽視。在1929-1938年的大蕭條時期,已經縮減的軍事撥款再次大幅度下降,即便處於美國傳統“一線防禦”地位的海軍也是如此。1929年2月,國會透過一項議案,批准撥款2700萬美元在三年內建造15艘巡洋艦和1艘航空母艦。然而到1933年3月,僅僅完工8艘巡洋艦。雖然羅斯福總統又進行了追加撥款,但美國的造船速度仍然達不到海軍條約所允許美國建造的數量。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美國海軍才開始大規模地實施戰艦、商船、登陸艇和飛機的製造計劃。
於是,在孤立主義思潮的影響下,1935年8月,在孤立派的提議下,美國國會制定了第一個中立法規定美國對交戰國實施武器禁運;1936年,美國製定禁止向交戰國貸款的中立法,該法案還將此條款擴大至新捲入衝突的交戰國;1937年5月,美國透過永久中立法,規定不準美國商船航行到交戰區,不準武裝美國商船以及對交戰國實行非軍火貿易的“現購自運”原則;美華人以為,如此就會平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