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木棉黃黃紅

    1.羞恥,就是感到恥辱,可以給孩子舉例說明。

    2.有羞恥心是一個人自尊、自愛的基本表現,如果喪失了羞恥心,就會做出有損於人格尊嚴的事情。戰國時期,宋華人曹商出使秦國,博得了秦王的歡心,賞賜給他百輛車。曹商回國後向莊子炫耀。莊子說:“相傳秦王有病,請人來治。誰能吮得秦王的膿瘡破頭,就賞賜給他一輛車;如果誰能用舌頭舔秦王的痔瘡,就賞賜給他五輛車。所治的病越卑下,得到的賞賜就越多。莫不是你用了什麼絕招給秦王治療痔瘡了?否則,你怎麼會得到這麼多的車子呢?你快滾吧!”後來,人們經常用“吮癰”“舔痔”來形容那些為了榮華富貴而不惜做卑鄙無恥事情的人。

    3.一個人有了羞恥心,就能不做那些不該做的事。

    人有了羞恥心,才會有志向、抱負和氣節,才能意志堅定,於貧富、得失、義利之間有所取捨,而不是任憑物慾驅遣。

  • 2 # 綿綿的小美好

    孩子肯定理解不了這麼深奧的詞彙。首先,我們得幫他區分這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這肯定是個不好的詞語。有點類似於難為情。然後,碰到一些具體情形,電影呀,動畫中可能出現這種情緒時再具體解釋羅~

  • 3 # 哏媽號

    知道羞恥很重要。對一個孩子來說,知道了羞恥就具備了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羞恥有兩種,一種是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一種是為身邊人的行為感到羞恥。

    以下是針對已經能聽懂大人說話,具備簡單的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的低齡孩子。

    對自己(可能)的行為覺得羞恥

    小豬去兔子家做客,看到小兔子的小車很好玩。於是沒有問小兔子就自己把玩具帶回了家。

    這就是一種羞恥的行為。因為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就私自帶走別人的東西,這種行為叫做“偷”。

    小兔子沒有玩具了,會很傷心。

    小兔子發現是小豬拿走了玩具,決定再也不和小豬做朋友了。小豬失去了一個好朋友。

    小兔的爸媽在背後說小豬的爸媽教育很失敗,小豬因為自己的行為也給爸媽帶來了挫敗的感覺。

    種種讓小豬難受的感覺,就是恥辱。

    想想做這個事情,可能引起各種各樣不好的後果,讓人心裡難受的“恥辱感”就不會去做這些事情了。

    因為身邊人不當行為產生的羞恥

    如果小豬和媽媽走在路上,到了一個大公園裡,公園裡開了漂亮的鬱金香。小豬媽媽要摘一朵,小豬看著旁邊路過的小貓小狗們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豬媽媽,還在竊竊私語,小聲說著真沒素質啊。小豬覺得很不好意思,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還希望離媽媽遠遠的,假裝不認識她。

    這種難受的感覺就是因為身邊的人不好行為而產生的羞恥感。

    這個時候小豬可能悄悄跟媽媽說:“不要摘了,媽媽,老師跟我們說過這樣是不對的。”

    小豬就因為羞恥感,阻止了一件錯誤的事情。

    有羞恥感是好事,是因為知道做了或者想要做錯誤的事情才會這樣。這樣就會自己糾正錯誤的行為。

  • 4 # Alexander成長記

    羞恥出自於出自《史記·律書》“會呂氏之亂,功臣宗室共不羞恥。” 歐陽修《與高司諫書》:“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水滸傳》第四五回:“ 楊雄怕他羞恥,也自去了。”

    在我家寶寶兩歲多的時候,一件事讓我意識到他開始有羞恥感了。那時候正計劃著給他兩歲半入托,家裡老人擔心他入托後不會主動拉屎拉尿刻意訓練他排尿,在還沒有尿意的時候就讓他坐在馬桶上,十幾分鍾一滴尿也沒有,可剛回到沙發上玩,就把布藝沙發尿溼了,被老人嚴厲地責備了。那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半夜熟睡的他突然哭了,一哭停都停不下來,一邊哭一邊手做擦拭的動作,嘴裡還喃喃自語“擦擦...”問了才知道白天發生的事。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他有了羞恥感。

    羞恥感對孩子很重要,有了羞恥感說明他意識到自己做的不對。記得在託班有一次寶寶把學校裡的小玩具帶回了家,我嚴肅地批評了他,告訴他這是小偷行為,他答應明天將玩具還回去。關燈睡覺了,他突然在黑暗中默默地抽泣,他說媽媽我以後不會再把玩具帶回來了。我想這也是一種羞恥感吧。或許他還不明白羞恥的兩個字的字面意思,但是這種對自己所做所為羞愧的感覺他能感受得到。

  • 5 # 家美九

    其實這個是一枝激勵孩子們學習的最好激勵棒,但差不多被普天下的父母忽略了,不用回答,就開心地對孩子們說:想知道,就得趕緊學習,書裡面什麼都會告訴你,你成績好了,還給你獎勵。這樣給孩子們回答,難道不是最好嗎?俗話:越簡單的事,解除越複雜的事。

  • 6 # 姿嬌心理會所

    首先要看看是在什麼情況下要想給孩子解釋羞恥一詞,其次要看看是跟多大年齡的孩子解釋。

    如果是孩子作業中遇到問題主動向家長請教,那很容易做,先和孩子一起查字典或其他方式獲得對詞語的字面解釋,再讓孩子回到原文中加以理解;如果是家長試圖透過這個詞語去約束孩子的某種行為,那需要家長看到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是否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因為用“羞恥”去給行為戴帽子,很容易把孩子“引向”兩個極端。

    另外,如果孩子處於小學階段就簡單的幫孩子理解詞語的字面意思和在語境中的意思就可以了;如果是初中以上的孩子,相信他/她自己又能力理解詞語的意思,非要將意思解釋給孩子,那一定是家長的擔憂在作怪,倒不如看看自己擔憂什麼。

  • 7 # 龍月媽媽要成長

    特理解題主的心情,我也常常被孩子問得靈魂出竅~~~蒙特梭利說過,這種感情類詞彙,讓孩子明白的最好方式,不該是查詞典,而是在他們發生這種感受,或者看到別人發生這種感受的當時,家長用恰當的詞表達出這一感受,孩子聽到了,自然就明白了。我非常認同。有些詞,比如羞恥,要是用語言解釋,就會“羞恥”地發現:我真是詞窮啊!可是,如果我們來這麼一張圖:

    圖出自繪本《大衛不可以》

    孩子看到這個光屁溜在街上狂奔的大衛小朋友,會是什麼感覺呢?TA自己會願意這樣上街狂奔嗎?路人會怎麼看呢?一張圖帶給孩子的感受,勝過千言萬語。這種方式在兒童語言敏感期中尤其適用。0-6歲的兒童,都處在語言敏感期,他們對語言的吸收就像海綿吸水一樣,所以,家長常常會感覺,自己的孩子昨天還說不出幾個字,今天怎麼突然說整句話了!這都是因為,孩子前期一直在默默吸收他們接觸到的一切語言因素。要想增強孩子的理解力,可以從兩方面著手。1. 生活中積累日常用語學習日常用語最好的場所自然是日常生活。我們要注意的是,讓孩子多參與日常生活。你可能會問:這有什麼多參與少參與的,每天過的,不都是日常生活嗎?大人過的確實是日常生活,孩子呢?尤其年齡較小的孩子,常常被大人照顧保護得太好,廚房沒進過,掃帚沒拿過。我見過一個孩子,兩三歲了,看到蘋果竟然不認識。原來,他們家都是把蘋果削好皮,切成小塊給他吃,也不帶他去菜市場,所以連整個的蘋果都沒見過。這孩子,過的日常生活就非常不完整。2. 用閱讀增大詞彙量兒童在3歲前,是個瘋狂積累詞彙的時期,即使他們這個時期未必會用接觸過的詞彙,但他們都會“記”在心裡,很多時候,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經學了那麼多詞。而這個時期,如果積累豐富,等上小學寫作文時,就會明顯地表現出來。這就是有些孩子寫起作文來能滔滔不絕的一個重要原因。

    著名主持人王芳說過,她從小語文好,她弟弟語文也好,她女兒語文也不錯,原因都在於家裡的“語文環境”好。所謂“語文環境”,就是她小時候,父母沒時間管她和弟弟,就扔給他們許多書看,母親又是老師,父親也是文化工作者,他們說話時候用的各種詞、成語非常豐富非常恰當,耳濡目染,她和弟弟從小都積累了非常大的詞彙量,語文好,是她成為知名主持人的基礎的基礎。她根據自己的經驗,同樣為女兒從小打造“大語文"的環境,所以,她女兒不僅詞彙量大,而且明白詞的含義,知道什麼場合該使用什麼詞,這樣的孩子,讀書自然可以輕鬆理解,寫作文也不會詞窮。

    如果父母覺得自己詞彙量有限,不要緊,透過閱讀就可以彌補。小孩子讀經典繪本是非常好的選擇:畫面優美生動,而且很多繪本非常直觀,孩子一看圖就能猜出是什麼情況,這時候配以語言,他們自然就懂了你說的話是什麼意思,無需過多解釋。而且現在繪本種類非常全,走萬里路雖然好,畢竟金錢成本和時間都非常高,在不能天天走萬里路的情況下,先去讀萬卷書,就可以足不出戶,瞭解世界各地風土人情、知曉天文地理、海洋森林的奧秘、跟隨故事主人公經歷別樣的精彩旅程。透過這兩個途徑,雖然未必能完全避免父母回答不了孩子問題的尷尬,但至少能大大減少!就我的切身體驗,孩子大約3、4歲時特別喜歡問這個詞、那個詞是什麼意思,這個時候給他們大量閱讀,到了五六歲,他們就會非常習慣在閱讀中去學習新詞,學習從故事裡理解這個詞。雖然這時的閱讀,一般還是以家長講他們聽為主,但他們已經有了相當強的分析理解能力,不用每個詞都問大人了。讓孩子參與到真實的生活中來,堅持親子閱讀,我們懵懵懂懂的小天使,總有一天會帶給我們巨大的驚喜。

    另附:如果實在難以解釋,孩子又問個不休,不妨放下面子,演個情景短劇給孩子看看!

    我是龍月媽媽,家有一女上小學。自從有了女兒,每天“精研”各種育兒“秘笈”,幸得女兒封我為“世界上最好的媽媽”,所以甘心累並快樂著。我的理想是“當女兒一輩子的閨蜜”,如果你也願意和孩子成為“老鐵”,歡迎關注、留言、交流!願天下沒有難做的父母!

  • 8 # 心理學高大夫

    感謝邀請!如何給孩子解釋羞恥?其實是讓孩子有羞恥心,那麼怎樣增強孩子的羞恥心呢?家長常常抱怨自己的男孩對於新買的玩具不懂得愛惜,到處亂拋,新鮮勁一過,又吵著買新玩具;不懂得尊敬長輩,沒大沒小,有的甚至還有辱罵自己的父母親;好東西搶著自己先享受等等。我們是否想過孩子的這種行為習慣是怎麼形成的?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父母有沒有責任?成人在生活之中有沒有奢侈浪費的行為?父母對老人是否尊敬,是否盡了孝道?我們敢當著孩子的面說我們的言行是我問心無愧的嗎?如果一個男孩有很好的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不應該做的?相信以上的行為他絕對不會出現。有一個小男孩從小聽媽媽給她講古代的德育故事。他四歲的時候。,有一次媽媽把她抱了出去,在路上看到有兩個小朋友在吵架,這個四歲的小男孩就很自然的拉拉媽媽的胳膊,對媽媽說,“這個小朋友不可以亂罵人,亂打人。”一個四歲的孩子,沒有任何為人處事的經驗。他怎麼會這麼果斷的去做出自己的去結論呢?說到根本之處:媽媽平時就給她的是什麼,他自然就會懂的。這樣的孩子相信長大之後也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偏,因為他在幼年時代就已經樹立了明確的是非觀和榮辱觀。父母與子女朝夕相處,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孩子的心靈深處埋下種子。對孩子的未來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印象。。孩子的思想觀念,政治信仰,行為習慣,興趣愛好都會或多或少帶上家庭的烙印。“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這句話不無道理。歷來出生書香門第的孩子自幼就養成勤奮好學的習慣;武術高手的子女自幼就能學一身高超的武藝,就是兩個例證。相反,一個家長自己就有酗酒丶賭博,小偷小摸,不講社會公德等惡習,也很難培養出子女的良好習慣和高尚情操來的。還有個家長,自身缺少公德,經常出入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場所,吃喝嫖賭無所不能,偷雞摸狗,無所不為。特別是在家庭中,如果一天到晚經常吃喝玩樂,打牌,搓麻將,賭博,甚至吸毒的等,對孩子的純潔心裡會造成極大的創傷。我們的教育出發點:把美和醜的榜樣只給他看。透過榜樣的樹立,是男孩有賴以學習和模仿的物件。在確立榜樣的時候應該注意,樹立生動具體的形象,讓孩子以身邊的同齡的人作為榜樣。孩子年齡尚小,是非判斷標準還很模糊,他們主要是按自己喜愛和厭惡的情緒來判斷人物和事物的是與非。家長在生活之中要耐心的正確誘導丶糾正,是孩子透過成人對其行為,言語的評價,逐步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是非,從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如果孩子聽見某些人說了髒話,於是就跟著學,這時父母需要解釋清楚,這句話是罵人的話,不好聽,不文明,不要學說。這樣屢經教導,男孩便不致因從眾心理而仿學不良行為,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羞恥之心,榮辱觀自帶也!

  • 9 # 寬沐

    不要講道理,直接做給祂看,或叫祂怎麼做。讓祂知道,怎樣是一個好女孩、好男孩。因為孩子本來就沒有男女相,初期只是好玩、好奇。如果大人遮遮掩掩,不好意思講,迴避這些方面,反而引起他們好奇心,反而要去探個究竟。甚至有時,孩子還以為是你的短板,反而在你面前肆無忌憚,反讓你羞恥、不知所措...呵,這個,不是我開玩笑,在我家裡,我侄女身上就看到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一別西風又一年”與“今生偏又遇著他”,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