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又如何勸導這些人?
5
回覆列表
  • 1 # 周小鵬

    青少年自殺的人群主要聚集在大學生這個知識分子的群體中,十年寒窗躍龍門,在我們國家信奉“知識改變命運,高考決定未來”的風潮下,上大學上好大學成為了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也是每個孩子的夢想。但近幾年,卻在新聞中屢屢報道出一些高校的大學生自殺的訊息。

    有的是學業原因,有的是生活原因,有的是感情原因等等。在這些血淋淋的現實面前,大家似乎都在進入一種反思狀態,我們的天之驕子怎麼了?或者說在他們身上有著哪些共同的心理在影響著他們?

    空心病?“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

    近日,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一次演講中丟擲了這樣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而結合他常年的工作經驗,他提出了“空心病”這個詞來形容大學生中的一種心理狀態。

    空心病會有幾個主要表現,和抑鬱症的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很相近;有強烈的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人際關係還可以,但會有自殺意向,且病程時間較長。而且常會有“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空心病其實很形象的描述了這種狀態,我只有一副軀殼在世界上來來回回。

    一個人自殺,是他只能以自己和自己失敗的關係來結束生命。而一個健康的人,是可以與他人、世界建立關係的。對於大學生這個群體來說,也許前20年都有一個奮鬥目標,但20年以後呢?考完大學後,什麼樣的生活才會是一個好的標準?可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同,哪有適合我內心需求的標準呢?每個人都要找尋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我們都不同,這才是生命精彩之處。願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存在感。

  • 2 # 心理理想地

    如何挽救一個想自殺的青少年?

    挽救一個想自殺的人最重要的核心是,“看見而且承認他的痛苦”。

    多問一句是否想自殺,就能拯救一個人

    看到青少年情況不對,不妨會直接上去問,是不是想自殺?

    你可能會說,這不好吧,萬一人家沒想自殺,你一問倒提醒他了。

    其實不會,如果你問了一個活的很開心的人,他頂多罵你一句神經病。

    而如果你問了想自殺的人,他就知道有人看到他的痛苦了,你就有可能挽救他。

    自殺計劃是痛苦的表達

    你可以問他有沒有自殺計劃。一般想自殺的人,都會考慮自殺計劃。

    記住,千萬別告訴他跳樓有多疼啊,上吊多痛苦啊,想想家人朋友啊,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認真聽他說,理解和認同他。

    因為他說自殺計劃的時候,其實是向你表達痛苦。

    及時聯絡家人

    最後,絕對不要答應他保密。你可以告訴他,你尊重他的隱私,但你也會聯絡他的家人和專業機構,幫他渡過難關。

    或許,透過這些行動,你就能挽救一個想自殺的人。

  • 3 # 尊崇信念

    我來回答。

    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越來越高,面對諸多的壓力,孩子的身心也備受煎熬,心裡素質好的孩子會學會自我減壓,使自己度過危險期,而心裡素質差的孩子往往會選擇逃避。甚至是走上絕路。

    做為家長,望子成龍是沒有錯的,但是我們不能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心願一股腦的施加在孩子的身上,他們有自己的理想和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正確的引導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孩子的表現。

    面對孩子的異常表現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

    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很重要,可以瞭解孩子現在正處於什麼階段有什麼苦惱,多與孩子談心多餘孩子的老師談心,瞭解孩子的最近的表現。當遇到問題時,不要急於給孩子批評,要了解事情的原因,能原諒就原諒孩子吧,非常時期非常對待,如果是原則問題的錯誤,也不要大罵孩子,孩子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因,說出來,解決它,孩子會懂得家長的良苦用心的。

    2,給孩子一個輕鬆的環境

    我們沒必要一天24小時都盯著孩子,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學習。要也太不人道了,孩子上了一天的學,身體和心裡已經滿是疲憊,回到家後,要給孩子一個相對輕鬆的環境,陪孩子散散步或是看場球賽,是孩子的精神可以可以得到適當的放鬆,勞逸結合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

    做為孩子,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面對困難不要妥協。多與家長和老師溝通,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不要憋在心裡。記住那句老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現在的堅持是對未來最大的回報。

  • 4 # 父母之道Parenting

    我們先看看關於青少年自殺的資料: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自殺是10-18歲人群的第三大死因,僅次於意外死亡和白血病。中國每年有近30萬人自殺,其中5-18歲人群將近有十萬人。這也意味每年有近十萬個家庭要經歷未成年孩子自殺的悲劇。

    青少年自殺或企圖自殺的原因很複雜。資料表明,兒童出現自殺的情況是很少見的,但是,在青少年時期出現自殺和企圖自殺的機率急劇增加。

    青少年自殺性別比例,男孩要略高於女孩,但是,女孩企圖自殺的比例遠高於男孩。青少年自殺採取服毒或服藥為主要自殺手段,其它方式依次為跳水、跳樓、自縊等。

    我們再來看看青少年這個階段:

    青少年是介於童年和成年之間的“灰色階段”,這個階段充滿著各種可能性。這個時期孩子的身心要經受來自各個方面的衝擊,包括生理發育、學業壓力、家庭關係、獨立意識,心理認知、性別認同、兩性關係等方面。這些因素處理不好,會增加孩子自殺或企圖自殺的風險。

    患有焦慮症、抑鬱症或躁鬱症的孩子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另外那些正在經歷父母離異、遠遷、親人亡故或家庭破產以及受到欺凌的孩子也會有更大的自殺或企圖自殺的風險。

    總之

    孩子成長都會經歷這個“灰色階段”,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對於孩子健康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要為孩子創造適合他成長的氛圍,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及時引導孩子朝著積極、樂觀的方向發展!

  • 5 # 然健康身心全息

    “這麼久以來,可以說我一直活在噩夢裡,不,比噩夢更可怕。就像有一隻手,一點一點的把我的靈魂從身體裡拖出來,然後一天一天地把它拖進深淵裡;那些悲傷、絕望的情緒出現的莫名,卻如蝕骨之蛆一直纏繞著我,無法掙脫。一宿接一宿的連續失眠,每分每秒都徘徊在生死的邊緣。總有兩個聲音在腦海裡盤旋,一邊說死吧,死了就能真正解脫了,另一邊說:你不能這麼自私,不負責任。於是,我每天都活在這種撕逼中,一直到今天”以上這段文字是節選自一個選擇結束生命的女孩留下的遺書中的內容。我認真的讀過很多遍,試圖透過她留下的最後的文字,去理解她生命最後的情緒掙扎。她與死神進行著關乎生命的拔河之戰,在“死亡的解脫”和“負責任的活著”之間艱難的掙扎和徘徊,這樣的折磨消耗著她的生命力,最後終於選擇放棄。每次聽聞有人因為抑鬱症而結束生命,我都會很難過,為逝去的鮮活生命,為被無辜帶走的靈魂。總會想,如果她們選擇責任多一點,選擇死亡少一點,是不是生命還可以繼續?可遺憾的是,總有一些人選擇死亡多一點,選擇責任少一點,總有一些人最後毅然決然的離開了我們這個世界。人生在世,我們彼此無法算計能夠和親人朋友在一起的期限。有些人見過一晚,就再沒見過,有些人過了兩三年,以為能夠再度過更長的時間,某天也就不告而別。我們無法判斷猜測時間的廣度和深度。分離的人,再也無法相見的人,對各自來說,就如同在這個世間已經消亡一樣。音信全無,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傷。如果能夠對生命有更多的把握性,對生命有更多的敬畏和選擇,也許我們會對人生更為鄭重,不會輕易選擇不該走的路。然而人生總是不可避免的會面臨各種難以抉擇的事情,往往這個時候會容易困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知所措,會在兩難的情緒裡折磨自己,始終找不到出路,甚至於陷入抑鬱的漩渦無法自救。曾經在肖老師的五行課裡,聽到了一句話忽然點醒了我,他說兩難選擇是病態的。遇到問題都有三種以上的選擇,如果陷入兩難選擇中,說明出了問題。在五行個案裡,我們通常可以看到,抑鬱症患者的家族有旋渦能量存在,這種能量的存在會形成一種牽引力,後代受到牽引而在死亡和生存中掙扎。在生存和死亡面前她看不到別的選擇。當案主看到這種動力存在,並作出和解之後,才能好好地為自己的生命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陷入這種兩難選擇,往往也是能量比較低的表現,沒有精力去思考更多的可能。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透過提升自己的能量去改變這樣的境況。比如適當的運動可以提升身體能量,學習可以提高心理能量,旅行可以拓寬眼界滋養身心。如果你願意,這個世界有很多資源,可以協助你度過自己的困境,有很多可能供你選擇。希望那些在困境中的人能明白,任何時候你都可以找到第三種選擇,可以度過難關,可以很好的生活。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執行規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裡,也有其發展規律,沒有絕對的困境,任何一種處境,都會隨著時間推移、因素變化而發生轉變,所以抓住時機,就會有很多選擇。不要困在兩難選擇裡,耗掉自己全部的生命力。——作者:生心

    ◆著名中醫學家

    ◆資深心理學家

    ◆中科院心理所特邀導師

    ◆世界華人心理學家協會主任委員及內訓導師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高階諮詢師

    ◆CCTV多頻道欄目: CCTV-1《我的父親母親》、CCTV-2《創業英雄匯》、CCTV-12《心理訪談》、中國教育-1《成長不煩惱》特邀心理專家

    ◆《臺北時間》“時間煮茶”欄目常駐嘉賓

  • 6 # 俏媽育兒心經

    大家好,我是俏媽,專注於育兒經驗的乾貨分享和觀點碰撞。關於青少年自殺,我想說每次看到這樣的事件,都覺得很痛心。他們都是花一樣的年紀,為何就這麼的輕視自己的生命了呢?

    一項調查顯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佔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看這個資料感覺我們在青少年自殺上,更應該要做一些事情了。比如生命的教育,那麼如何進行這個生命的教育呢?可以從以下三點來進行。

    一、讓孩子認清自我價值

    我們的教育要從小培養,讓孩子從小就知道生命是與眾不同的,而每個人對於其他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

    今年高考分數剛出來時,小明父母知道了其成績沒有達到一本線,這對於平時學習成績很好的小明,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本來想再去復讀一年。

    可小明爸爸知道成績後,立刻當場罵“你太令我失望了!”“那誰誰平時學習成績都沒你的一半好,人家都考上一本了。”為這個媽媽甚至三天不理小明。

    本來就因為考不好,心情特別低落的小明,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從20樓跳了下來。

    試想一下,如果父母在遇到事情時,能夠多給予一些理解,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很多孩子之所以選擇自殺,大部分都是因為覺得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

    二、讓孩子敬畏生命,懂得感恩

    孩子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脆弱,我們完全可以告訴孩子,面對災難時,人要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努力活著。讓孩子越早知道生命的如何到來,如何消失,就更能激發孩子對生命的敬畏。

    平時無論是大街上看到乞丐,還是社會,學校舉行的各種捐款活動,應該積極地讓孩子參與,並告訴孩子,在他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心懷仁慈,伸出援手。

    只有懂得獻出愛心的孩子,才懂得感恩,懂得善良是可貴的。

    孩子的心靈一開始都是空白的,關鍵就看我們如何在他們,那張空白的紙上,合理的作畫。

    三、任何情況下,生命都不能放棄

    孩子對於生命有了清晰的概念後,我們可以給其一個懂得生命可貴的機會。可以透過繪本,新聞等各類人和病魔做鬥爭的故事。

    我家孩子9歲了,他從小開始,我就和他說他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上,更是和他講一些懷孕時遇到的問題,比如發育遲緩,為了改變現狀,媽媽所做的努力。

    因為媽媽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放棄他,是因為他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是一個值得尊重的生命。而他出生以後,他的生命就是由他自己來尊重了。告訴他,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放棄自己的生命。

  • 7 # 辣眼看事

    哀莫大於心死。看淡親情,看空人情,看破感情,缺乏溫暖、交流、成就,往往容易感情用事。因回答不上來活著為什麼?更沒有時間感受生命之美?所有生活都來得不實在,而社會沒有他渲洩的視窗,家中沒有他放鬆的場地,學校看不到他走下去的曙光,放棄對他來說就成為解脫。心事只有用心鑰才能開啟。無須呈現多少笑容,講述你的痛苦他更會與你分享;交流好三個問題:活著為什麼?為什麼把痛苦留給自己?你痛苦什麼?然後對症下藥,缺什麼補什麼,真誠去幫助他,甚至可以配合心理治療,這個生命就不會熄滅。

  • 8 # 動了個漫

    不管學生自殺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共同的原因都是心理健康出了問題,精神抗壓能力薄弱。在生活中,有大學生因女朋友提出分手而欲輕生,也有高考生因志願滑檔而在兩個月內自殺三次,還有一名成績一直位居年級前兩名的六年級學生,僅僅因為考了第三名而想不開,從二樓跳下受傷。

    孩子自殺的原因是什麼?因父母鬧離婚、家庭暴力等家庭及社會原因導致的學生自殺事件也有不少。他們可能承受著我們無法想象的壓力,例如來自父母的期望、考試的壓力、達不到自己的期許都有可能是他們自殺的原因。部分孩子經濟條件不佳的自卑,認為自己太醜、太胖或存在某方面的缺陷,也是引發自殺的重要原因。還有的因為孩子受到了各種各樣的委屈,被誤解打同學小報告,被誤解偷了超市小食品,拿了父母的錢,選擇走了絕路。等等!

    那麼,該如何對待呢?

    一、多給孩子Sunny的鼓勵他們就會燦爛。

    滿足孩子們的精神需要而不是一味的只給金錢。要發現他們的優點,並對他們進行肯定與培養,讓他們的成長有一個過程,正確認識成功,讓他們對自我價值懷有信心。

    二、培養Sunny的興趣愛好

    培養廣泛愛好能幫他們在適合的時候宣洩壓力,閱讀好的書籍可以拓展人的精神視野,給人廣闊的思維空間。音樂陶冶滋潤心靈有利於培養青少年的審美情趣,陶冶他們的性情,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讓孩子愛上旅遊,愛上小動物,愛上花草,愛上自然,感受世界的廣大美好,旅遊中家長和孩子的陪伴也是孩子的幸福源泉。你還想要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呢,孩子也會覺得生活乏味,煩躁,帶孩子外出旅遊,透過觀看異地的民俗風情、人文景觀等,可拓展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閱歷,同時還可以培養孩子熱愛生活的情感,孩子由於見多識廣,思維開闊,熱愛生活,灑滿Sunny,讓孩子的生命裡流淌著生命智慧,思維的生機如同山川河流繁星草原。

    三、帶著孩子參與愛心公益社會實踐

    帶孩子去參加公益活動,引導孩子在公益活動中懂得如何關心他人,關愛社會,讓孩子領悟參加公益活動的社會意義,感受到公益活動所帶來的人生快樂,培養孩子的愛心。

    四、請學會傾聽孩子傾訴,拒絕或失位或施威

    善於聆聽孩子關於學業壓力繁重、家庭溝通不暢、同學情感問題處理不當,尤其是陪伴他面對發性傷害事件,父母是孩子最後一道情感干預屏障,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瀆職失位,那代價就是追悔莫及。

    五、自己做孩子感恩的榜樣

    面對自己的親人和幫助過自己的人,帶領孩子去感謝他們,關愛他們,讓青少年他們懂得如何感恩。學習從正反面看待問題,溫暖人性化解仇恨。孩子懂得了感恩,會與周圍的人形成良性的人際關係,內心感受到愛,相信夢想與溫暖因此他們遠離了暴力與自殺。

  • 9 # 藍天白雲168

    第一現在獨生子女被父母長輩祟的自已都慣自己,沒有責任感,更談不上社會責任感,對家庭不負責,哪怕對自己都不負責,混日子混社會,根本沒有立志的思想,更談不上去拚博的願望。

    第二:看不慣社會,哪都不順眼,思想認識狹隘。不能如社會接軌,成了家庭的崇兒,社會的孤兒,思想上,形為上不能放開如人交流。有了問題,甚至沒有問題,或根本算不上個問題,不能正確對待,好走偏激,心裡承受力太差,光能聽表揚話,經不起半點的批評,認識不到苦口婆心是為他好,以為是在挑剔他,找他的事,遇到問題不能冷靜思考,好走偏激好衝動。

    三:學校應該講給青年人聽活著的意義,死亡選擇自殺是多麼的無知,家長不能光想著掙錢,教育孩子是一項工程,家長得攻堅,如果說中國許多老人選擇自殺,是因為沒錢養老,兒女不孝,自已不能自理。青年人有什麼不理由自殺,青年人心理不誠熟,有的因為一點屁大點的事選擇自殺,還有好奇心學別人的,心裡脆弱,缺乏愛心,唯我獨遵,自私自力的青年人才會選擇逃闢,去自殺,就淺談這些,希批評指正謝謝!

  • 10 # 鈴蘭王強

    自殺,從社會角度 是一種嚴重毀滅自己的行為;從心理學角度講:是一種嚴重抑鬱程度引發的向內侵犯的行為。

    從生物學角度,任何生物 都具有強大的生本能。趨利避害呀,自我保護呀、都是生本能的體現。

    作為高階生物的人類。我們不僅有高階的生物功能,更有高階的心理功能。心理功能,有對生存的認知,也有對死亡的認知。但,人類的生本能 永遠大於死本能,這也是人類生物進化與心理發展的綜合體現。

    那麼人的自殺,說明此時個體是死本能戰勝了生本能的結果。

    青年人,從個體的成長過程講,正處於上升的高峰期。不再是嬰幼兒的傻傻不知,也走過了少年期的懵懂,青年期已經是思維成熟,生理機能成熟,各類的生存技能可以主動的去攝取和學習掌握了。正是開始享受人生,行走社會的大好階段。

    青年人自殺:我們可以按這樣的邏輯思考:

    1、面對社會、面對環境,自我成熟的思維得出的結論是:生存受到威脅,生存的力量受到了巨大阻礙。每個人都沒有願意主動去死,但在生的努力中,自我認知出現了放棄、妥協、就會讓死本能產生巨能來誘惑個體放棄生求死

    這樣的青年人,其實更需要身邊的家人親人的愛的支援與陪伴,阻止這樣的青年人自我放棄,增加他的內心生的力量,感受不是自己一個人對抗死本能,是全家人用愛集體對抗死亡的誘惑,愛是對抗死亡的最有力最有效的利器。

    2、個體生病,疾病對機體帶來的傷害與劇痛,讓細胞的生存力量與疾病抗爭中反而激發整個機體更大的傷害與破壞,此時機體神經系統的綜合判斷就會發出相反的指令:放棄對抗疾病,讓疾病勝利,讓機體快速衰竭來避開病痛, 於是個體的認知收穫的就是自殺來解脫。-

    這樣的青年人,可能是機體疾病、也可能是心理疾病。總之,家人不可忽視,必須積極與大夫進行密切配合治療。同時,治療有效的時候,萬萬不可 盲目樂觀快速的康復表現。因為疾病 激發出來的死亡能量,是會隱藏和偽裝的,是不被個體和家人所察覺的,當自己和家人都認為康復了,那個死亡的誘惑反而會悄悄回來,這就是常說的復發了。而且往往是康復狀態很好的時候復發,復發的時候來勢兇猛,是自己不可控制的。也是讓家人追悔莫及的。所以康復期是 長期的,幾年的時間都是需要關注與謹慎防範的。

    總之,愛的力量是法寶。尤其是被愛的力量越大,死神越逃離甚遠。內心的孤獨,遇事的無助、被自己親人愛人的忽視,都是給疾病與死神可乘之機。

    被愛的前提 是會愛。愛別人,不是傻傻的愛,是智慧、分辨、理性的愛,保護自己前提下去愛,這樣換回來的 才是自己真正體會到的被愛。這個能力是在原生家庭中獲得的,所以父母責任之大。我們一起先學會真愛自己的孩子吧

  • 11 # 趙小明心理團隊

    研究認為自殺率在中國事實上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問題:

    師生的衝突

    家庭的衝突學業的壓力相約自殺等孩子的壓力與家長的期望值

    高考的錄取率已經達到了75%~76%,那就說明更多的孩子有機會去上學,我們的孩子又都那麼繁忙,那忙於什麼呢?

    2001年,一個孩子自殺,因為受到爸爸的虐待。

    同年,廣州有一個女孩自殺,因為不堪忍受父母負擔過重。

    同年,新疆有四個女孩自殺,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

    2003年,廣東有4名13歲自殺,原因是因害怕謠言,感覺活得太沒有意思了。

    2004年,南京有一個6歲的孩子因為無錢上學自殺。

    ……

    學生自殺,存在著社會、學校、家長多維度的原因

    在我們剛剛列舉的不斷向上攀升的自殺案例背後,各種原因都有。這也說明,學生自殺,存在著社會、學校、家長多維度的原因,幾方面因素在共同起作用。

    一、學校在逐年下降關於應試教育的難度

    現在,學校在逐年下降關於應試教育的難度,高考在40年的時間裡面,難度正在逐年下降。一考定終身的制度正在改變。特別是現在的教育制度還提出了綜合評分標準。雖然有不少家長擔心綜合評分制度會影響孩子的公平應試。這些都說明,教育制度已經在做改變。

    二、家長帶來的壓力逐年上升

    於是,另外一方面就顯得很突出了。那就是家長們對孩子教育的過高期望和過度培育,可能會帶來另一個維度的教育壓力。在學校教育壓力逐年下降情況下,家長帶來的壓力卻在逐年上升,這是不可忽視的。

    三、學校和家長都應該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

    第三個要解決問題就是,學校和家長都應該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包括學校心理教育和家長要具備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的心理常識,或者將孩子帶到心理諮詢室能接受專業的心理人員的輔導。

    所以,以上這三方面共同起作用,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衛星,導彈該如何瞄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