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宋少衛
-
2 # 吃熱狗早教育兒
在孩子的成長當中,我們作為家長肯定會遇到許多讓人頭疼的問題。比如,見到人,孩子們不打招呼;吃飯的時候,孩子不高興吃。今天我就講一下我是如何解決這二個問題的。
給孩子更多的空間,讓孩子有更多的朋友。沒有人際交往的訓練,就不會獲得人際交往的經驗和教訓,所以要留給孩子找朋友的空間,讓孩子多一個朋友,多一些人際交往的時間和空間。往往有經驗還是不夠的,小孩子的總結能力不強,所以要幫孩子總結,幫孩子反思,可以使用一些啟發式的問題去問自己的孩子。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父母雙方遇事能夠換位思考,體諒對方,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父母雙方應多多換位思考,相互體諒。並且孩子在不理解父親或者母親的時候,應該幫助解釋說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能夠幫助父母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
不要去培訓機構。培訓機構是主要是側重理論,跟孩子真實的人際環境有一定的差距,與其浪費時間在哪裡,還不如讓孩子自己在跟父母,跟小夥伴的實際相處中去鍛鍊。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3 # 小林子啦啦啦
媽媽去接孩子放學,因為辦事或路上堵車,讓孩子在學校等了很久。孩子因為別的同學都走了,所以,見到媽媽後很不高興地問:“你為什麼來這麼遲?”媽媽說:“因為路上堵車了。”孩子還會抱怨地問:“那別人的爸媽怎麼不堵車啊?”
我想孩子不理解父母,也不懂得換位思考,是家長最煩惱的事。下面有幾條建議,希望可以幫到你們~
一、父母要做榜樣,先懂得換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受父母的影響最大,可以說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在生活中應該先做好,懂得換位思考,時刻都想著他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話,孩子會慢慢地受到感染。所以,父母要先做到換位思考。
二、教孩子學會體會他人的感受
當我們的孩子出現不懂得體會別人的感受時,家長應該站出來,合理地引導孩子。比方說孩子比較自私不給妹妹玩玩具,可以這樣引導,“你想一想,如果你是妹妹的話,你會不會很傷心?”這樣子可以引發孩子的思考,並且想想自己這樣做別人的感受,從而引導孩子自己學會換位思考。
三、及時稱讚孩子
大多數情況下,家長只關心孩子是否有關心他人,是否有換位思考,卻常常忽略孩子的進步。當孩子有一點點進步時,比方說以前都不肯給小夥伴糖果,現在終於願意給小夥伴一顆糖果時,家長要給予表揚或直接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這樣做是正確的,也會為自己做的事情感到快樂。
從發展心理學來說,六七歲至十二三歲的孩子在心理上已經具備了照顧弟弟、妹妹的能力,但若這個時候孩子還處於非常自私、不懂得關心他人,也不懂得換位思考的階段的話,家長就要留心了呀!記得用上面的建議哦。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4 # 夢想小學作文庫
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就是換位思考,也叫心理換位,就是指在看問題的時候,把自己想象成對方,去體會對方的心情和感受,以便更好地體諒對方。特別是當孩子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對引導孩子體諒別人很有幫助。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呢?
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就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矛盾。比如讓孩子站在爺爺奶奶的角度思考,孩子就容易理解他們的殷勤關愛和嘮叨;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孩子就容易理解父母望子成龍的心理;讓孩子站在老師的角度思考,孩子就容易理解老師的嚴格與苛刻。生活中,有些孩子被家人寵慣了,變得有些嬌慣和霸道,這就很有必要教他學會換位思考。
如何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1、家長應為孩子營造換位思考的環境
家庭中,家長是否會換位思考,深深影響著孩子。如果家長懂得換位思考,為孩子營造一個換位思考的家庭環境,孩子就能從中受到啟發與感染。事實上,大人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並跟著模仿,大人的換位思考也會被孩子模仿。所以,作為家長一一孩子的行為示範者,一定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換位思考的環境,讓換位思考潛移默化地植根在孩子的心底。
2、遊戲法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我們不妨和孩子一起做一個遊戲,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選擇一個愉快的週末,請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閉眼,家長對孩子說:" 現在請你閉上眼睛,按照我的話去想象一下:現在你是孩子的家長,工作很辛苦,在外面工作了一整天,週末加班到很晚,很累了,回到家裡,兒子非要讓你去踢足球,而你還有很多家務,房間裡亂七八糟,晚飯還沒有做,而兒子一點都不理解你,他執著地要求去踢足球,你怎麼辦?" 讓孩子說說他有什麼感受,然後告訴孩子,如果你感覺很不舒服,這就是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如果你強忍著和孩子去踢球,對你是一種傷害。
不排除孩子這樣說:" 沒有什麼,孩子讓你去踢球,不也是一種放鬆嗎?" 得到這樣的思考結果,說明他缺乏生活體驗,不知道什麼是累到了極限,不知道家庭瑣事纏身的煩惱等。下一步家長要引導孩子用行動去 " 換位實踐 ",得到新的體驗。找一個星期天,家長當孩子,讓孩子坐一天家長,等待 " 家長 " 的幫助。我們把孩子稱作:代理家長。安排一天的生活,代理家長完成,家長輔助做事情如做飯時,也要聽代理家長指揮,家長按要求做。家長一切等代理家長安排。透過換位實踐,再說體會時,就會有不同的答案了。
-
5 # 走心英文
換位思考要求的是一種共情力,本質上是培養孩子“愛”的能力。
父母教育孩子,講究的是“言傳身教”。然而,大部分父母只做到了“言傳”,丟掉了“身教”。
換位思考這事,靠嘴皮子是無效的。如果你總是苦口婆心或者頤指氣使地跟孩子說:你要學會換位思考,巴拉巴拉&%…#…,那我只能說,你自己根本就沒有換位思考的能力,憑什麼要求自己的孩子?
換位思考要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引導,為人父母,要對此時刻保持清醒和敏感,在實踐中去教育。
有個很有名的案例,也是我教孩子用到的一種方法,這裡分享給大家:
一天,寶寶撿玩具時,不小心碰到了桌子。結果被撞疼哇哇哭。這時候你應該怎麼做呢?孩子的奶奶可能會這樣:『別哭了寶貝,你看奶奶打桌子了。別哭了。』然後,寶寶不哭了,也跟著一起打桌子。看似有效的方法,實則大錯特錯!!!
我當時是這樣做的:首先你要肯定寶寶的感受,疼了就哭,這是孩子很正常的反應,我說:『寶寶是不是碰疼了?爸爸來給看看。』這時候寶寶會給你交流,說碰到什麼地方了,疼。然後繼續哭。接下里是關鍵,我說『可是你看這個小桌子,無緣無故被你撞了一下,它肯定也特別疼。來,爸爸給你吹吹,你去給小桌子說聲對不起吧!』然後,寶寶說了對不起,沒想到他還給小桌子吹了吹。我抓住時機,趕緊肯定他的做法,『你太棒了,我想現在小桌子也不疼了。以後玩的時候注意安全哦!』這時候,寶寶已經破涕為笑了。
明白了嗎?孩子可能聽不懂換位思考,或者根本不知道這個詞是什麼意思,但這並不妨礙他擁有這種能力。
讓自己心中充滿“愛”,在孩子心中種下“愛”的種子,我想,這就是世上最美妙的事情。
-
6 # 淘米媽咪
說到換位思考就會說到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又稱為同理心,是指設身處地的感知、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具有共情能力的人,情商更高,能夠包容別人和接納自己。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調整心態,冷靜處理。而建立共情能力的過程中,換位思考是關鍵。
培養孩子的換位思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父母以身作則
性格與習慣的養成與童年有莫大的關係,而對童年影響最大的則是父母。孩子會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言行,如果父母能夠經常換位思考,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形成這樣的思維模式。比如,父母和爺爺奶奶的相處過程中,生活習慣與方式會有很大不同,能夠表現出包容與尊重,孩子也會慢慢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思想和行為。
二、繪本故事引導
有一個經典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請一盲人朋友吃飯,吃得很晚,朋友準備回家,主人就給他點了一個燈籠,他很生氣:“我都看不見,你還給我燈籠,這不是嘲笑我嗎?”主人說:“因為我在乎,你看不見,別人看得見,這樣你走在黑暗裡,就不怕別人撞到了。”盲人朋友很感動。
主人設身處地為盲人朋友著想,讓看不事物的朋友會被人看見,不至於撞上。從盲人朋友出發,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會有不同的見解。當他以為朋友嘲笑他時很生氣,但換個角度看,是朋友希望照亮他為了不被撞,馬上就感動了,完全兩種不同的情感,只是因為換位思考了。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引導孩子多角度思考問題。
三、豐富孩子的見識
鼓勵孩子多看書,適當看一些科普教育類節目,帶孩子去博物館、科物館,參加戶外運動、旅行,讓孩體驗不同的生活,感覺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瞭解多元文化的豐富,見識的增長能夠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能體會他人感受。
四、在生活中進行事件分析
生活中孩子肯定會有自我的情況,我們處理完事件之後,冷靜下來,適時分析事件來引導孩子反思。
淘米很喜歡摸著我的頭髮玩,我說了很多次都沒有用,上週末和朋友聚會,朋友家小女孩喜歡趴在他的肩膀上,淘米則特別不喜歡被壓著,總把小女孩的手拉開,但很快又壓了上來,淘米很生氣。晚上回來我跟淘米聊天,最終告訴他,他拉我頭髮的感覺就和那個小女孩趴他肩膀的感覺是一樣的。顯示,還挺有效,最近幾天,明顯發少了。
思考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儘量引導,也儘量給到
-
7 # 龍行天下139971806
家庭中,家長是否會換位思考,深深影響著孩子。如果家長懂得換位思考,為孩子營造一個換位思考的家庭環境,孩子就能從中受到啟發與感染。事實上,大人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並跟著模仿,大人的換位思考也會被孩子模仿。所以,作為家長一一孩子的行為示範者,一定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換位思考的環境,讓換位思考潛移默化地植根在孩子的心底。
回覆列表
在生活中,有一些孩子是非常任性的,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沒有辦法去分辨自己和他人的主、客觀詫異,那麼也就沒有辦法進而學會去尊重他人,適應集體的生活。 這類孩子通常在生活當中,容易跟同學,朋友產生衝突,有的時候更會採取一些類似耍賴的無聊做法,來應對同學、同伴之間的衝突和矛盾。比如當有人不喜歡他在旁邊一直說話,他就故意跟在別人旁邊不停的說。對此我給家長和老師一些參考:
首先, 我們一定要教給孩子,尊重客觀存在,尊重事實。有一些孩子是在從小到大的過程中,沒有解決尊重客觀這件事,有的孩子甚至認為“這個東西我覺得不存在,就是不存在的”“我不想承認他,我就不接受他”習慣於採取耍賴的方式來和家長,老師,同學解決問題。對此呢,家長要想解決這個問題,一定要堅持客觀事實,在和孩子言談的過程中,切莫帶笑,有時候一笑,就給了孩子很重要的誤導,這個誤導會讓孩子認為,他現在做的事,是父母喜歡看到的。或者說是別人能夠接受的。
第二個方面是,我們要引導孩子去認識別人的主觀感受。比如說他人的情緒情感,有一句話特別重要:他人的主觀感受,對你而言就是客觀事實。別人的厭煩、不高興的情緒,對於我們來說,是客觀存在的,不是我們不高興或者認為這個人這個事不重要,他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要尊重他人的感受。比如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惹來別人的皺眉,白眼,這就是客觀事實,就需要正視問題的所在了。第三是我們要引導孩子學會分離自己的情緒和事件,做到均衡對待兩者。也就是說,比如早晨起來,孩子肩膀撞到門了, 這是一個很小的事件,但孩子有可能產生一些“我今天真倒黴”的很大的情緒,這樣的小事件,對應一些小情緒,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一個小事件,引起了影響一整天的消極情緒。 要教會孩子這三點:尊重客觀事實;他人的主觀感受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學會分離自己的情緒和事件。當孩子學會這三點以後,就能夠幫助孩子分清自己和他人的主觀、客觀的差異,從而引導孩子採取有效的應對,這對孩子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長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