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二戰中,德軍雖然派出隆美爾到北非戰場,但是兵力到裝備上都遠遜於英軍,後來更是放棄了北非戰場……
9
回覆列表
  • 1 # 風雲焦點說

    當時的北非戰場是義大利在負責,不知道是不是義大利認為北非都是原始裝備,比較好打,希特勒原本是要派兵幫助墨索里尼的,但是墨索里尼害怕希特勒另有目的,就拒絕了,希特勒發誓用不發兵北非,大怒北非的戰略地位和石油資源如此重要,為何希特勒沒有重視?

    第一,分身乏術。

    當時希特勒在西線和英法打的如火如荼,雖然節節勝利但是兵力有限,而且還入侵蘇聯,兵力更加短缺,所以在有限的兵力下,如果不是義大利這個豬隊友,為了再造羅馬帝國的輝煌非要去北非,還被虐的很慘,希特勒怕北非一旦失守,會讓德國陷入危機,所以派出了“沙漠之狐”隆美爾。

    第二,一戰遺留問題。

    因為一戰的失敗,導致德國領土被分割,海外利益被轉讓,德國還要進行戰爭賠款,金融體系崩壞,日耳曼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這都是英法戰勝國造成的,希特勒也正是利用了這個復仇情緒,發動全體德華人,所以他首先要對付的就是英法和德國周邊國家。

    第三,看不上。

    北非雖然石油儲備多,但是生活環境實在差勁,希特勒也看不上,況且這裡有自己的盟友義大利,義大利曾多次向希特勒要地盤,希特勒很痛快,並沒有扭捏作態的不給,所以他應該不會去和義大利爭北非,他完全可以攻下其他國家攫取資源,而且德國仗打的那麼順利,特別是閃電戰,快準狠!因此不會和義大利去搶資源。

  • 2 # 海鏡清

    第一、北非的石油資源是二戰後隨著石油勘探技術的發展才得到開採的。二戰時期德國的石油來源是羅馬尼亞的油田,羅馬尼亞是當時歐洲第二大產油國(第一是蘇聯),1939年石油產值620萬噸,是德華人最首要的石油供應地。中東變成全球石油資源的中心,也是在1950年後的事情,二戰時期中東的探明的大油田只有在伊朗,也就是波斯油田,距離德國未免太過遙遠。

    第二、北非被義大利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要不是義大利實在打不過英華人,也不會向德國求援,但並不意味著他們願意和德國分享北非。對於義大利人來說,佔領北非是恢復羅馬帝國榮光一塊必不可少的基石。

    老文青墨索里尼做夢都想恢復羅馬帝國的榮光

    第三、義大利求援的時候,希特勒已經向蘇聯進攻了,德國重心在東線,也沒有多少精力放到北非來。把兵力給北非的話,在蘇聯作戰的德軍的力量就會削弱,而如果北非得不到增援,即使佔領北非,漫長而脆弱的補給線也無法支撐這個佔領的長期性。隆美爾就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看到補給線對北非戰場的重要性和德國對自己支援力度的薄弱性,才折戟沉沙。

    英華人在地中海的的制海權和馬耳他基地,重創了軸心國補給線,使得軸心國軍隊在北非的勝利曇花一現

    第四、當時英國的海運命脈是在大西洋,奪取地中海對德國來說,對封鎖英國沒有什麼幫助,反而是在給義大利人作嫁衣,當然德華人就沒有多少積極性。

  • 3 # 快速軍事一點通

    首先更正一下,北非的石油發現是在20世紀50年代後,在1940年之前,希特勒乃至北非人民都不知道北非地區擁有海量的石油儲存。我想希特勒要是早知道北非地區有大量的石油資源,一定會玩命的攻佔。

    德國佔領歐洲後,將蘇聯作為最棘手的敵人。

    德國用一個月攻佔法國後,那真的是鬥志昂揚。本想趁勢逼迫英國投降,奈何丘吉爾水米不進,誓要與德國拼個你死我活。一怒之下的元首發動了對英的“大不列顛空戰”,可是事不如人意,英國雖傷筋動骨但卻絕不投降,德國海軍又不如英國,大規模登陸作戰也不可能,這時候德國將目光轉向東方,併為此準備著。

    蘇聯地廣人多,資源豐富,自然成為元首覬覦的目標,也是歐洲大陸上對德國最具威脅的國家,所以德國很大精力都轉移在如何讓蘇聯一擊致命。北非根本不可能吸引元首的目光。

    豬隊友義大利開闢北非戰場,德國不得已援助墨索里尼。

    正當一切在有條不紊的準備時,墨索里尼被希特勒輝煌的戰績閃瞎了眼睛,腦子一熱派大軍攻佔英國位於北非的殖民地。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那是不用說,一敗塗地。面對可憐兮兮的墨索里尼希特勒一聲長嘆,但再爛的隊友也得救啊,不得已抽調隆美爾帶著兩個裝甲師援助墨索里尼。其實面對北非那遍地黃沙,希特勒根本沒有興趣。隆美爾帶著兩個殘缺不全的裝甲師卻創造了奇蹟,打的英國軍隊找不著北,面對節節勝利的隆美爾希特勒只能儘量支援,但德國的重點還在東邊。北非對德國來說可有可無,但為了義大利和德國的榮譽不得不堅持。

    蘇德戰爭爆發後,北非更顯得微不足道,再加上蘇聯的堅決抵抗,德國不得不傾盡全力與蘇聯決一死戰,而希特勒爭的是歐洲霸權,北非又沒有重要戰略資源,補給線又長,空中及海上勢力又不如英國,簡直是塊雞肋。放棄才能集中最大兵力迎擊蘇聯。所以說北非只不過是一個插曲,完全是隆美爾打出來的局面,然後德國不得不繼續投入的結果。

  • 4 # 加糖加奶熱咖啡

    還是老問題,德國沒有足夠的兵力應付多線作戰。

    德國在二戰前總兵力大約160萬人,戰勝法國後兵力擴充到550萬人。其中100萬左右部署在法國做佔領軍,防禦英國,40萬部署在北歐控制瑞典的鐵礦石產量,在巴爾幹部署50萬軍隊保護羅馬尼亞的油田和掃蕩游擊隊,蘇德開戰後東線德軍大約為300萬,加上僕從國軍隊大約為350萬人。另外在中東歐和德國本土還要部署部分軍隊,雖然戰爭後期德軍兵力號稱有1000多萬,但大多是戰鬥力不強的老弱病殘和附屬國軍隊,所以德國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同英國爭奪北非戰場。

    反觀英國,英國在北非地區組建了第八集團軍,兵力大概為12萬人,後期加強為22萬人,同時獲得大量美國軍事援助。德國要想佔領北非控制蘇伊士運河,進而掐斷英國海上生命線,至少需要20萬軍隊(不包括義大利軍)。同時,北非雖然距離義大利很近,但也隔著地中海,要想從歐洲向北非運兵就要戰勝強大的英國海軍,這對海軍力量較弱的德國來說也是困難重重。所以德國雖然派出精兵強將去救援義大利,但也不會放著陸上的蘇聯不打轉而去跟海上的英國較勁。

  • 5 # 50後男人

    北非戰場,是二戰五大戰場之一(以中國戰場為主的太平洋戰場也是其中之一)。二戰時,德國並非不重視北非戰場,這得先說說二戰發生前北非的形勢。

    戰前,北非、東北非基本是英、法、義大利三國控制的殖民地。20世紀初,法國佔領了北非西部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英國控制了北非東部的埃及和蘇丹,義大利奪得了中部的利比亞。1935年,義大利又佔領了衣索比亞,在利比亞駐有軍隊23.6萬人(北非軍團),衣索比亞駐有30萬人(東北非軍團)。所以,在二戰爆發前,德華人在北非並沒有什麼勢力。

    (二戰時的兩大魔頭希特勒與墨索里尼)

    二戰爆發後,法國投降,英國又差點被希特勒趕下海,兩國在北非的勢力搖搖欲墜。墨索里尼以為他建立以地中海為中心的義大利帝國的機會到了,於是在1940年9月發動了北非戰爭,進攻埃及的英軍。開戰前,希特勒是不希望墨索里尼在北非開戰的,因為這樣德國會面臨多線作戰的危險。但當時墨索里尼十分狂妄,同時也不想德國分薄自己在北非的利益,向希特勒誇下海口,意軍單獨就可以搞定北非。當時,英軍在埃及只有6.5萬人,意軍是佔優勢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意軍被英軍打得一敗塗地。

    (在北非戰場負責“搞笑”的意軍)

    到1941年底和1942年初,意軍全線崩潰,墨索里尼不得不向希特勒求救。但此時,德國正與蘇聯打得不可開交,哪裡還顧得北非。雖然希特勒對意軍的無能與潰敗感到吃驚,但還是決定派出了隆美爾率第5輕裝甲師與第15裝甲師開赴北非戰場。接下來,也就是大家知道的所謂的隆美爾在北非戰場的神話,但也挽救不了北非戰場的失敗。

    (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上)

    總的來說,希特勒並不是不重視北非戰場,德軍未能在北非戰場展示德軍的戰力(前期),主要還是因為攤上義大利這個“豬隊友”,同時也實在拿不出這麼多的兵力應付這麼多條戰線,即使是隆美爾也只能徒嘆奈何了。

  • 6 # 桃花石雜談

    為什麼德國不重視石油儲量豐富的北非戰場?問這個問題不如問日本在918事變之後就已經佔領了中國東北,守著大慶油田的巨量石油不用,為什麼要發動太平洋戰爭去和美國英華人搶石油?其實這些問題等於還是站在上帝視角看歷史,而忽略了一個簡單的答案,也就是當時的人不知道。希特勒早生了幾年

    其實說希特勒早生了幾年一點都不誇張。因為如果再晚幾年,他就知道中東會有多少石油了。中東以及世界最大產油國沙特是在1938年發現在油田的,但在二戰期間,沙特的油田還處在建設過程之中,其石油產量還非常有限,真正產量飆升是在1950年之後才發生的,所以希特勒也根本不可能知道那裡未來會產出多少石油。

    世界最大油田加瓦爾油田,位於沙特

    而且沙特並不位於北非,而是在亞洲的阿拉伯半島,這裡對於德國來說,要比北非難打的多。而在北非地區石油儲量比較豐富的利比亞,卻是直到1959年才發現石油的。所以在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的納粹都不可能知道中東會在未來擁有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的。

    利比亞的海上鑽井平臺

    其實更該腸子悔青的是日本

    如果說德國當時參與的北非戰場石油儲量還不算太豐富,而且德國也沒有完全佔領,對戰局影響還沒有那麼大的話,那麼日本人手裡抱著石油金碗卻不知道,最後因為石油而戰敗的經歷,才是更應該頓足捶胸,痛不欲生的。

    大慶油田

    日本在1931年發動918事變之後就佔領了東北全境,但卻直到戰敗都始終沒在東北發現大慶油田。而到1941年,之前一直為日本供應石油的美國卻中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導致日本狗急跳牆,在明知勝利希望渺茫的情況下發動了珍珠港襲擊,透過暫時打跨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去攻佔印尼,以獲得印尼的油田,為自己供應石油。

    當時日本每年的石油消耗量大概是500萬噸左右,而其自己只能生產50萬噸,只能滿足10分之1的需求,等於是完全石油不能自給。但後來大慶油田高峰時期,曾經連續20多年年產量達到5000萬噸之上,是日本當時年需求量的十倍。所以如果日本在二戰時發現了大慶油田,哪怕只開發出其後來高峰時年產量的10%,也立即就可以完全實現石油自給自足,也就完全沒有必要去發動太平洋戰爭,把美國拉進戰局之中了。所以相比於德國沒有發現北非的石油,日本沒有發現大慶的石油恐怕才是對後續戰局影響更大的事件。

  • 7 # 戰壕

    不是德國不重視,而是德國當時的精力已經不允許再分兵北非戰場了,而且北非的戰略地位相對於當時其他戰場,也並不是很重要。

    首先,德國參與北非戰場,這並不是其早先的戰略規劃安排。而是為了幫助其盟友義大利,當時義大利在北非意圖奪取英國的埃及等地,奪取在北非的利益,但是由於戰爭準備不足。作戰指揮不利等等原因,義大利迎來的是巨大的失敗,大量兵員被俘,武器裝備損失,而一些原屬於義大利的區域也被英軍奪取。

    而在這種情況下,墨索里尼迅速向希特勒請求援助,希望德國派兵幫助義大利擊敗英國,拯救北非的戰局,最終希特勒派遣隆美爾率領非洲軍團前往北非,幫助義大利軍隊作戰。而雖然名字是非洲軍團,但是非洲軍團本身的實力並不強,僅有21裝甲師,第90輕裝師等等少量部隊,兵力更是不到10萬,這和東線戰場上動輒幾十萬人的戰役成了巨大的對比。其中既有後勤補給能力的考但更多的是德軍已經兵力不足,已經無力再派更多的部隊。

    而實際上,即使德國拿下了北非,距離奪取石油依然很遠。首先,北非的油田當時沒有開採,而即使是像沙特,當時也沒有開發油田。因為而北非戰場對德國的益處中並沒有石油這一項,德國幫助義大利的主要考慮就是掩護義大利方向,防止盟軍從這個方向進攻,避免更多的耗費寶貴的精力。

    而在希特勒的戰爭計劃中,其意圖奪取的是蘇聯人的高加索油田等這些已經建設完成的油田,所以希特勒在東線的作戰目標除了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這些城市外,就是其油田了,而不是北非地區的油田。而當時在隆美爾北非大勝時,德國方面一度希望北非軍團和東線德軍在高加索地區會和,但是最終非洲軍團在進攻埃及的作戰中失敗,而因此無法成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款國產機適合學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