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動車

    清朝皇帝每一個都很賢明,臺灣學者柏楊在書中寫道:清朝三分之二的皇帝都很能幹,瞭解並努力完成他們的責任。剩下的三分之一也很不錯。像明王朝那樣出現一連串草包惡棍型的君主清朝一個也沒有。

    嘉慶之後的皇帝難道不努力嗎?

    道光帝力挺林則徐戒菸,並勇於與聯軍開戰。

    咸豐皇帝在位時,將父親所遭受的恥辱寫下來放在案頭,時刻提醒自己努力強兵報仇,併力主與八國聯軍第二次開戰。

    同治皇帝年紀雖小,可全力支援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發起洋務自強。

    光緒帝寧願將清王朝變為君主立憲,也要支援康梁變法。這是多大的決心與勇氣?

    慈禧也不是省油的燈,同時向全世界宣戰。

    他們每一個都努力過,可都失敗了。

    清王朝為什麼衰落了呢?原因很複雜,但“閉關鎖國”應是主要原因。

    當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華人互通有無。再者,統治者擔心沿海居民會與外華人互相勾結“滋擾生事”。因此,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這樣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與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外族入侵也是其迅速走向滅亡的關鍵。

    中國遇到的再不是北方落後文明對中原文明的侵略。而是西方先進生產力對落後的清王朝的降維打擊。

    還是引用李鴻章當時的話:中國遇到了數千年未有之強敵,中國處於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 2 # 腦洞外星人

    對於嘉慶皇帝來說,繼位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缺錢。這是一個出乎意料的情況。清朝從雍正時期開始,每年國庫都有積蓄。直到乾隆五十五年時統計,國庫仍有八千萬兩白銀的積蓄。

    可是,從嘉慶二年到嘉慶五年的全國府庫清查中,各地府庫已經積欠白銀兩千餘萬兩,國庫也沒有攢下多少銀子。前後十餘年,造成如此巨大的財政虧空,本就足夠駭人。可是,如果仔細分析,也並非沒有根源。

    清朝國庫的虧空,起源於乾隆皇帝。很長一段時間內,乾隆都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到後期開始,乾隆開始愈加好大喜功。為了成全自己“十全老人”的稱號,多次發動戰爭,軍費開支過億。

    乾隆在位時,多次巡視天下。每次巡視,都要求奢侈華美。每次巡視,都要求奢侈華美。修建圓明園、避暑山莊,舉辦宴席,這些讓官場奢侈風氣興起。

    乾隆的做法,也曾有大臣勸誡。紀曉嵐就曾上書乾隆,“東南財力竭矣。上當思所以救濟之”。結果這個提議遭到乾隆怒斥“朕以汝文學尚優,顧使領四庫書館,實不過娼優蓄之,汝何敢罔談國事。”自此以後,更少有人敢向乾隆提反對意見。

    後來乾隆重用和珅,更讓官場奢靡賄賂的風氣愈演愈烈。國庫消耗極快。乾隆五十七年時統計,國庫銀兩已經從八千萬兩,下降到一千一百八十二萬兩。乾隆晚期,國庫銀兩僅剩二百餘萬兩白銀。

    也就是說,在嘉慶還沒有繼位以前,清朝國庫就已經所剩不多。不過,這僅僅是開端。嘉慶元年,湖北爆發起義。

    朝廷雖然迅速詔令湖廣總督鎮壓,可是,起義浪潮仍在不斷湧起。因為這些起義者中,很多都是因為官吏貪腐,被逼上絕路。所以,朝廷軍隊鎮壓得越厲害,起義聲勢就越高漲。

    這場起義從嘉慶元年開始,到嘉慶九年結束。中間經歷乾隆駕崩,和珅被誅,才被勉強平定。而朝廷也付出巨大代價。

    清朝為鎮壓這場起義,投入超過2億兩白銀的軍費。這個數字,大概等於當時清朝5年的國庫收入。這時候的嘉慶,真的是山窮水盡。不過,當時清朝國庫的虧空,鉅額軍費開支,僅是其中一個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在嘉慶二年到五年的清查中,虧欠了兩千萬兩白銀。造成如此鉅額虧空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官吏貪汙,侵蝕、挪用了這筆錢。

    這種情況,在雍正時期,也曾多次發生。但是,當時嚴厲除貪,剎住了這股風氣。可是,到乾隆中後期,隨著官場風氣的演變,這種情況變得更加變本加厲。官員會把庫銀拿出去借放,賺取利息。或者直接私吞。這些做法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朝廷規定的賦稅錢糧,不能按時收入國庫,造成積欠,形成虧空。

    當時官場上都有一種潛規則,會把虧空移交下任官員,任任疊加,虧空永遠都在,卻無人負責。有些州縣也會直接盤剝百姓,填補國庫庫空。

    清朝時,皇帝常減免賦稅。乾隆就曾普免五次賦稅。嘉慶六十歲生日時,一次性天下賦稅2500萬兩。這麼做,原本是為了減免百姓負擔。

    但實際上,百姓可以獲利極少。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官吏趁機把虧空虛報上去,獲得減免的機會。種種舉措,都造成嘉慶時期,國庫的嚴重虧空。

    除了錢糧,漕運也是嘉慶時期的一大弊政。漕運是官府利用江河海運,把產糧地區的糧食運往京城,滿足京城及附近地區的使用,屬於當時的經濟動脈。

    清朝的宮廷王室、八旗駐軍,大小官員,都要依靠漕運。但是,因為漕運中間有各種複雜交錯的利益關係。所以,積弊極深。

    清朝時,關於漕運河工的投入,僅次於軍餉。僅是南河公款,從嘉慶十年到十五年,就達四千一百萬兩。也正是這個原因,這個職位成了官員心中的美差。

    官員們有各種手段可以侵吞公款。很多修河經費就沒有辦法順利投放到位。對黃河的河道治理,也日漸鬆弛。

    嘉慶時期,黃河曾多次氾濫,造成運河堵塞,漕運糧船無法通行。以至於當時開始議論,是否應該放棄內河漕運的方式,改用海運。嘉慶皇帝其實也意識到這些問題。

    可是,他沒有魄力實行大變革,只能在原有的框架內修修補補。就像漕運改用海路的提議,最後以“祖宗之法不可變”,潦草結束,積弊仍在。所以,嘉慶時期的國庫虧空,並非只是一時的軍費開支巨大。而是長期弊政積累過多的集中爆發。

  • 3 # 歷史正在進行時

    其實清朝的滅亡和皇帝沒有過大的原因,清朝是從明代渡過而來,而忠於明代的人也很多,這就是清朝的隱患 ,加上外面的西方列國都在迅速崛起,在初中聽歷史老師用自己的觀念說過,為什麼西方國家要來中國搶掠,因為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描述到,東方國家連房頂的瓦片都是用黃金做的,因此讓西方國家的人嚮往東方。

  • 4 # 錢君史話

    清朝到乾隆後期,國內矛盾已顯現出來了,嘉慶即位以後,意欲除積弊,肅吏治,積重難返的腐敗政府,已經不可救藥了。這時西夷已窺邊境,境內白蓮教起義等社會矛盾,此起彼伏,甚至天理教義軍都打入大內了。嘉慶也感嘆的說,我上臺就想當個稱職的皇帝,怎麼得不到認可呢!

    當時國際大氣候沒有引起統治者們的認識,在天朝上國的夢靨中沉沉昏睡,嘉慶這個時代,是應該清醒而沒有清醒的時代,也就離堅船利炮轟開大門的時候不遠了。

  • 5 # 曹老師xixi

    清朝的衰敗並不是由於皇帝的懶散怠政,而是由於清朝在各個方面都逐步落後於先進的西方,落後於西方也並不能說明清朝皇帝的昏庸,而是在東方這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上,使得中國皇帝認為恪守儒家文化朱程理學,那就是明君的標準,換成其他朝代到了清朝這個階段也是如此。

    就不講嘉慶皇帝,就是他的兒子口碑平平的道光皇帝,放在中國曆代皇帝中,也算的中等上游水平。嘉慶皇帝雖然不如康雍乾三帝,但實際上依然算是一個合格的勤君,在任期上,能做到勤於政事,嚴守祖訓;在政治上痛恨腐敗,嚴懲吏治;在軍事上,多次平定叛亂起義;經濟上蠲免錢糧,重農政策;在文化上,結束文字獄,宣揚仁孝,祭拜孔子;在社會上,多次治理河道,推廣精耕細作;在外交上,嘉慶階段依然閉關鎖國,因此不存在外交問題,只有一點,越南地區新國王繼位後,申請能否將國名改為“南越”,被嘉慶皇帝認為這個國王有與中國南越國混淆視聽的嫌疑,斷然駁斥,後來這個新國王反覆請求,於是嘉慶皇帝賜名“南越以南”,簡稱“越南”,從這點上看,嘉慶皇帝對周邊國家事宜還是比較嚴謹重視的。

    這樣一看,嘉慶皇帝似乎不止是個平庸之人,倒像是個賢明的君主,那為什麼依然無法挽救大清的逐步衰敗呢?後世評價嘉慶皇帝其實還是比較準確的,“嘉慶的優點就在於沒有缺點,但是最大的缺點也就是沒有突出的優點”。嘉慶皇帝如果作為一個守城之君,還是不錯的,但是在這個國際風雲變幻,西方已經突飛猛進的階段,依然沒有超群的政治膽略和革新精神,沒有看到清朝出現的主要矛盾,在這個階段再嚴守祖訓勤勞政務,那也是個不合格的皇帝,加上乾隆皇帝晚年弊政頻發,使得清朝積症頻發,難以逆轉,僅憑嘉慶帝的資質,還是無法挽救的。

    其實講那麼多,簡單的總結,就是嘉慶皇帝賢明,但沒有有能挽救大清的賢明。

  • 6 # 資深人士說文史

    中國歷史上朝代更迭大都因為皇帝懶散怠政,昏庸無能或者荒唐無度造成的,然而大清是個例外,幾乎每個皇帝都很勤政,也都想富國強兵,大清的衰敗始於道光帝,其實在嘉慶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有人問了,嘉慶皇帝賜死和珅,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為何沒有挽救大清衰敗命運呢?嘉慶之後的皇帝也是很努力的,道光皇帝號稱史上最節儉的皇帝,連口豬肉也捨不得吃,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就是道光帝力主實行的;咸豐帝也不是一個昏君,也為富國強兵做出不懈的努力,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奕欣、張之洞所發動的洋務運動沒有同治皇帝的大力支援是不可能成功的,光緒皇帝的百日維新,讓大清看到了變法圖強的曙光,也看到了君主立憲制的希望……就如閻崇年所說的大清無昏君、無暴君。

    我們來看看乾隆死後,給嘉慶留下一個什麼攤子,他剛上來,四川、湖北、陝西等地農民義軍集中爆發,東南沿海義軍,白蓮教、北方天理教等風起雲湧,乾隆時期所掩蓋的矛盾都在這個時期井噴,嘉慶皇帝疲於應對,光湖北爆發農民義軍,大清為花費了2億兩白銀軍費,導致國庫虧空,錢糧漕運的積弊,造成國庫收入銳減,

    乾隆在位時期,六下江南花費巨大,所謂的“十大武功”造成連年用兵,軍費開支用去了國庫大部分。人口急劇膨脹,基層根基腐化,本來很尖銳的人地矛盾,由於土地兼併嚴重,大量的失業農民成為起義軍的主要來源,這也是雍正無法解決的問題;乾隆晚年時期就把“康乾盛世”的紅利透支殆盡,能力平庸的嘉慶,一個人改變不了制度,更改變不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歷史慣性阻力。

    我們再來看看和珅,和珅身兼十大重職,會說五種語言,在很多方面都是有貢獻的;雖然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但是和珅的錢也都是皇帝的錢,況且和珅所貪的錢,都是物品換算摺合的,房屋商鋪都是按市價摺合的,這些東西只有紙面上的價值,本身真金白銀並沒有多少,遠不像書上誇張的那樣,頂十幾年的國庫收入。

    和珅的那點錢,對於當時的大清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乾隆時期所掩蓋或者壓制的矛盾,都在嘉慶時期集中爆發,這個倒黴的皇帝,又治腐又整軍,那邊還要平農民起義;嘉慶能力本來就平庸,有種小馬拉大車的感覺,只能勤能補拙,嘔心瀝血最後跟雍正皇帝一樣累倒在朝政中,不得不說,在皇帝當中,嘉慶跟雍正一樣都能評上勞模。

    嘉慶時期,正是西方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飛躍發展時期,西方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嘉慶皇帝在經濟上還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繼承傳統有餘,創新進取不足,徹底斷絕了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可能性,大清在第一次超車道上被西方壓過。

    總之,嘉慶嘉慶不遺餘力地振興大清,但空有雄心抱負,空有扭轉帝國頹敗的豪情,他最大的失誤就是墨守成規,閉關鎖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發展大好良機,所謂一步錯,步步跟不上,這也為大清的命運埋下了伏筆。他沒有膽量和謀略,能力不足,更沒有革新的勇氣,雖然為國殫心竭力,一個人的力量有限,無法改變大清江河日下的歷史潮流。

  • 7 # 弓長辰辰

    嘉慶皇帝賜死和珅並不能說明他的賢良,乾隆皇帝選擇嘉慶皇帝即位也並非覺得他有多賢明,乾隆在位時夭折的皇子太多了,乾隆皇帝已經不堪喪子之痛,本來要將皇位傳給五皇子永琪,五皇子永琪也是當年康熙皇帝很看好的一個玄孫,可是五皇子也早逝,當時乾隆已經把皇子的賢能放在其次了,只要能夠平安康健就是最大的心願了,而當時嘉慶還算說的過去,說實話也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了,當時乾隆已經準備提前退位,在有生之年還可以扶持嘉慶。

    嘉慶皇帝刺死和珅,隻字未提貪汙的事情,賜死和珅的罪名也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比如不尊重皇帝之類等等,和珅的死也是乾隆事先安排好的,說白了和珅只是皇家圈養的一直肥豬罷了,養肥了該宰了。

    清朝從康乾盛世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確切的說應該從乾隆後期開始走下坡路,按照歷史的潮流也可以叫做盛極必衰吧。所以說大清的衰敗早在乾隆後期就初見端倪,嘉慶帝只是一個過程或者說是一個拐點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輛坦克對陣10個帶槍步兵,坦克就一定能取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