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小百科全書

    首先拿軍費方面,德國的軍費每年在400億美元左右,而俄羅斯才僅僅600億美元的水平。由此可見,所以德軍的武器裝備方面是比較先進的,在作戰人員的素質上這點比較難說,德國軍隊被譏諷為公務員軍隊,不僅僅是因為其公務員式的作息,還有其近年來的多場軍演中也屢次敗給義大利波蘭等國,這也一直令別的國家質疑其實力。

    而且在軍工技術方面,德國在陸地作戰裝備等方面還是很強的,但是在航空工業,雷達系統,電子裝備等方面其發展水平比較差,比較依賴於美國等其他國家。不過鑑於德國的國防任務,主要是在北約框架下進行的有限的作戰行動,所以實際軍事實力是完全夠用的。

    但我個人認為這只是表象的一部分。因為德華人天生會打仗這可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美國一戰二戰的總司令都是德裔美華人。一戰總司令五星上將潘興,就是一個純正的德裔美華人。二戰時期美國歐洲戰場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也是一名純正的日耳曼人,美國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場總司令海軍上將切斯特*威廉*尼米茲這也是一名純正的德裔。美國海軍為紀念尼米茲,將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命名為“尼米茲”級。可以這麼說,在二戰時期盟國燦若星辰的將領中,那些出類拔萃的統帥有一多半都是德華人或者德裔。而且美國一戰的總司令和二戰的兩線總司令全部都是德裔美華人。

    德國現在之所以表現不佳,一是因為有北約的存在,德國不需要花費太大的精力去如何提高軍隊戰鬥力之類的只需要保證最基本的國防安全就行。二是德國對於自身的安危意識還是很強的。德華人天生會打仗,打仗也很強這是眾所周知的,但由於二戰的原因,總有一些人一直在關注著德國軍事力量,德國也可能是因為不願意引起更多的猜測與忌憚,從而主動的選擇放鬆軍隊戰鬥力提升。但是對於武器裝備方面卻一直在加強,從每年的軍費開支就可以看的出來。再說了一個無慾無求愛好和平的德國可比雄心勃勃的德國受歡迎多了。

  • 2 # 由史看今

    二戰中德軍橫掃歐洲,現在德軍戰鬥力很羸弱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根據雅爾塔協議,對德國實行了分割槽管理,德國軍力發展得到很大抑制!

    第二:德國二戰的慘敗,讓德國幾乎變成一片廢墟,戰後的德華人民對戰爭極為厭倦,現在任何一個執政黨上臺,都要顧及民意,所以軍力只保持基本維安!

    第三:德國現在是北約成員國,北約作為全球最強大的軍事集團,再加上德國本土有美國駐軍,德國不用太擔心受到外在侵略實力的威脅,可以集中力量發展經濟!不過德國雄厚的工業基礎,先進的軍事科技,嚴謹的的日耳曼作風,讓德國具備成為一個軍事大國的潛力!

  • 3 # 兔波波

    現在的德軍戰鬥力在歐洲還是可以的,但是歐洲正處於華約解散、蘇聯解體、東西方關係全面緩和時期,再加上歐洲一體化,各個歐洲大國的軍事壓力大減,所以各個歐洲國家沒有了華約和蘇聯這樣的假想敵,所以軍隊基本都屬於馬上南山的階段。德國軍隊數量大減,主戰裝備數量也大為減少,保養狀態不佳,德國引以為傲的軍工科技更多的是為外貿服務,本國訂單數量少得可憐。

    如果元首看到現在的德軍估計要氣的當場再死一次。

  • 4 # 老蔡bobo

    現在的德國,重新從東西德分裂狀態實現了統一,並且在戰後70餘年的時間裡,從被幾乎完全摧毀變成一堆瓦礫的廢墟上重新崛起,併成為全球經濟第四位的大國,而且成為歐盟經濟的強勢引擎。

    這樣的國家從幾乎完全滅國,又重新崛起並有今天的成就,絕非偶然。然而,在軍事國防方面,德國作為二戰的戰敗國,軍事建設方面一直處於極其低調的層面,作戰飛機和艦艇已經相當老舊,並且完好率低得難以令人置信,國家策略是國防方面依賴北約的共同防衛,但武器研發方面的能力,誰也不敢否認。

    至於軍隊的作戰能力嘛,就其傳統軍國主義時代的舊德國而言,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作為曾經屢次橫掃歐洲,點燃戰火且所向披靡的軍事強國,誰又能對其一旦形成武裝伸出獠牙之後的殺傷力視而不見呢?!

  • 5 #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一句話,現在德軍的戰鬥力嚴重下滑,基本上已經喪失了二戰中德軍那種強悍的戰鬥力,喪失了保家衛國的能力。具體原因:

    一,二戰後做為德軍戰鬥力的核心和精神支柱的軍官層遭到了清理。其悍勇的戰鬥精神和光榮傳統已經不在,雖然在其後北約與華約的對抗中起用了一批原德軍中下層軍官,但由於採用的是美軍的編組模式,其德軍的原有精神與傳統被徹底閹割,美國也不允許德軍恢復其原有的精神和傳統,就這樣德軍徹底喪失了其精神和傳統。

    二,是政治層,二戰後美歐等戰勝國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威脅世界的毒瘤,乾淨利索的清理了納粹的軍國主義思想,逮捕了、處決了大批納粹人員,粉毀書籍,取消其宣傳機構,按照美式民主,重組了德國社會,從根本上剷除了軍國主義復活的土壤。

    三,做為德意志帝國和軍國主義的發源地東普魯士不在了,這裡被俄羅斯佔領,做為軍國主義的源頭已經沒了,其德軍的精神和傳統也就不在了。

    四,戰爭的殘酷讓德華人民深受其害,其傷痛深深的紮根於人民心中,任何與軍國主義有關的東西都受到德華人民的堅決抵制。

    五,二戰之後德國經濟突飛猛進,人民生活富足安逸,冷戰後德國統一,外部威脅消失,軍隊在這種大環境下戰鬥力下降很快。

    六,二戰後美軍長期駐歐洲對抗蘇聯和華約導致歐洲各國危機感不強,尤其是冷戰之後招兵難,軍費嚴重不足,軍隊紀律鬆散,訓練缺失,裝備年久失修,軍隊的戰鬥力下滑嚴重。

    上述原因導致德軍的戰鬥力嚴重下滑,不管是國內的德軍還是國外執行任務的德軍一派萎靡不振的景像,在阿富汗躲在美軍背後像渡假,啤酒飲料比彈藥消耗還多。國內德訓練不足不說局然象社會人一樣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戰備值班鬆鬆垮垮,還要加班費,這就是今天的德軍。

  • 6 # 慕什塔戈

    實戰是檢驗戰鬥力的唯一標準。儘管現在這支德國軍隊已經飽受世人詬病,媒體對它的報道幾乎全是負面新聞:在阿富汗參加反恐的德軍把本應裝載武器彈藥的車輛,擅自改裝成運送啤酒、咖啡的生活保障車,一次1.5英里的近距離行軍拉練竟然導致數十名官兵傷亡,軍費長期不能足額到位,裝備完好率不及30%,等等。

    與其說這是聯邦德國武備廢弛的表現,不如說這是歐洲一體化程序影響下,歐盟各國集體削弱武力建設的通病。這些負面新聞的確可以從不同側面反映目前這支德軍的現狀,卻無法揭示其蘊藏的戰爭潛力。假使時機成熟,或者戰爭強加到德國民眾頭頂,這個國家雄厚的工業基礎、科研實力,以及日耳曼民族血脈中凝結的武士基因,都可在短時間內納入國防動員體制,使軍隊迸發出強大戰鬥力。到那時,德軍能否再次橫掃歐洲?或者企圖征服世界?其結果也未可知。

    現在這支德國聯邦國防軍與二戰時期相比,其軍隊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不再是一支由納粹黨領導下的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的法西斯軍隊,而是一支歐盟框架下的國土防衛型軍隊,主要執行國際維和、人道救援,以及國內的反恐治安等任務。其現役總兵力為17.7萬人,其中陸、海、空軍的編制人數分別為8萬、1.6萬和2.6萬人。此外,還編有一個聯合後勤總部及聯合醫療部隊。擁有各型戰車3400餘輛、各型艦船21艘、各型飛機500餘架。

  • 7 # 雲石

    德國是歐洲大陸的傳統強國,在上世紀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在二戰結束前的70多年時間裡,在歐洲所向披靡。

    一戰前,德國依靠軍工產業組建了歐洲大陸最強的陸軍;二戰前,納粹黨在德國建立了戰時經濟體制,重點發展軍工技術,其軍工業超越歐洲各國。

    然而,二戰結束後,整個世界政治格局被重新洗牌,美國和蘇聯強勢崛起。而德國不僅國力大損,還失去了發展軍事工業的能力和想法,希望透過發展經濟、組建歐洲共同體等方法來發揮自身主導作用,用歐洲的名義擴充套件自身影響力。

    軍事是國家安全的堡壘,德國為什麼會放棄軍事發展呢?有人認為,德國因為二戰元氣大傷,再加上政治、軍事被美國鉗制,領土被四國劃分,基本沒有自主權,這樣的德國自然無法發展軍事工業。

    美國對德國軍事的接管和鉗制是德國無法發展軍事的外部原因,那麼德國內部不發展軍事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在美國和蘇聯冷戰的大背景下,德國的軍事不管如何發展也不能與蘇聯對抗,再加上有美國的保護,根本不用擔心自身安危。

    二戰後,美蘇進行了半個世紀的冷戰對峙,德國因地緣關係,被迫直面蘇東集團。再加上,德國因國土面積不大,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南部又被歐洲其他國家包圍,完全是一個四戰之地。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發展迅猛,大規模戰爭帶來的傷害已不是德國這樣體量的國家能承受的。西德要是有透過發展軍事進而稱霸歐洲的想法,就會面臨傳統歐洲強國的聯合打壓。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發展軍事實力已沒有大多的意義,再加上,德國的軍事復甦會加劇東西方緊張的態勢。既然無法戰勝蘇聯,又有美國的保護,德國放棄了軍事復甦的想法,用和平的方式充當東西方緩和的紐帶。

    其次,歐洲政治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德國依靠武力是無法成為歐洲的領袖,因此用軟實力來吸引歐洲各國的靠攏是一個上佳選擇。

    從政治層面來說,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列強的實力大大衰落。如,二戰後,英國的殖民體系崩塌,從世界霸主淪為二流國家,成為美國的小弟;德國在戰後受到制裁,大部分軍事基地、軍工廠被摧毀,軍事政治被美國接管,國運跌落深淵。

    全球政治格局的變化,美國和蘇聯強勢登上世界舞臺的中心,歐洲不僅失去了世界政治經濟中心的地位,還淪為兩大超級大國爭霸的前線。窘迫的境地讓歐洲明白,整合各國的資源,完成歐洲一體化才能走出政治經濟危機。

    然而,歐洲新的政治格局表明,德國已不能透過軍事來征服他人成為歐洲的領導者。德國要想獲得周邊鄰國的信任只能放棄武力,用其他和平的方式來成為歐洲的領導者,那就是,建立政治互信、經濟共贏的新型關係,用利益引誘別人接受自己的領導,完成歐洲一體化整合。

    從經濟方面來說,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生產力和生產社會化都得到長足的發展,時代的主題演變為“和平”,在國際政治兩極化的格局下,歐洲各國都將心力放在發展本國的經濟上,大家的國力大都相差不大。德國位於歐洲的中樞在這樣的情況下只得適應潮流,加強和周邊鄰國的經貿合作,進而發展自身經濟。

    再次,德國經歷了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其社會整體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內民眾都具有反戰的意識。

    二戰前,納粹黨為德國民眾帶來了“經濟奇蹟”,讓民眾對納粹黨感恩戴德、信心滿滿。然而,這種“經濟奇蹟”(戰時經濟體制)將德國拖入戰爭的深淵,給民眾帶來巨大的災難。

    二戰後,德國實力大損,國土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割槽佔領,國內工業體系全面崩盤。雖然,德國的經濟因美國的援助(馬歇爾計劃)而回暖,但這種附帶著政治條件的援助和控制讓德華人無法接受。

    德國透過軍事霸權掠奪了大量的資源,不過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納粹黨雖然被覆滅,但德國的民眾要為他們的瘋狂行徑付出代價。德國民眾在戰後進行了深刻的反省,他們認識到戰爭是殘酷的,反戰共識深入人心。

    當然,這種反戰共識也影響著德國整合歐洲、領導歐洲的思路。德國為了順應民眾的意願,放棄軍事擴張的道路,透過和平崛起的方式融入歐洲區域經濟廣泛合作之中,讓德國走出二戰帶來的窘境,實現經濟的復甦和繁榮。

    德國基於這種考量,主動與宿敵——法國聯合起來,組建了歐洲六國煤鋼聯合體。隨著六國煤鋼聯合體的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加入其中,發展成為集經濟、外交和安全為一體的歐洲聯盟。而德國依靠自己的工業實力,逐漸成為歐盟的領導者。

    然而,隨著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國際形勢上還存在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在歐洲及邊緣地區,因為政治、經濟、社會、民族、宗教和領土矛盾,地區性危機和衝突爆發的可能大大增加;原蘇聯地區的動亂和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地區爆發區域性戰爭的可能性的增加對於德國來說是不能忽視的潛在威脅。美國大搞貿易保護主義讓德美雙方的矛盾逐漸加大,德國認識到,美國已經不是一個可以完全依賴的物件,德國需要獨立自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俊杰的歌曲哪一首對你影響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