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顧漣漪
-
2 # 123黃面板
什麼都不能過分妥協和過分強硬,要以實際情況出發,宋朝一味地妥協,只是不斷的消耗自己的實力去增加敵人的實力,讓對方一點一點消耗而亡,明朝實際情況已經不長期作戰,內部土地兼併嚴重,百姓已經負擔重,而不斷消耗都強加在百姓身上,越強硬,越沒有百姓的生存空間,導致各地起義不斷,內憂外患,導致滅亡。
-
3 # 華夏問長安
妥協和強硬只是手段,而真正的目的在於儲存國家利益,單純任何一種策略並無對錯之分。
宋朝前期的妥協換來了與遼國、西夏的和平,為自己發展贏得了機會,但是後期面對強大的侵略者,卻沒有與之死磕的決心,這就是戰略上的失誤。
同樣,明朝對外族異常強硬,這樣使自己國家免於屈辱,但是在後期的後金成勢之後,卻不知道暫時的停戰,為自己騰出手先對付國內的農民起義贏得時間,這也是戰略失誤!
-
4 # 木語文化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朝代更替,也是自然規律。一個朝代,一般不超過三百年的壽命。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
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
宋朝的貢獻
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瀰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
明朝的貢獻
1、中國四大古典名著,明朝有出了三部《水滸》、《三國演義》和《西遊記》。
2、明朝鄭和七下西洋為世界所驚歎,很多人認為是鄭和發現了世界。
3、首創內閣首輔制度,君臣共治,為世界君主立憲制創造了基礎。
4、營建北京故宮,興修長城,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主要部分。
5、創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永樂大典》,傲立在世界的東方。
6、《本草綱目》、《天工開物》光芒璀璨,影響著世界。
7、明朝的軍事方面的技術,為世界火器影響巨大。
8、明朝曾經為世界經濟中心,為世界經濟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9、啟蒙李蟄、王陽明等的出現,在中國思想界,哲學界又綻放幾朵奇葩,可以堪比西方的文藝復興。
10、為天漢子民增強剛硬本性。 漢強唐盛 宋富明剛, 明朝人是剛強的,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
時代的性格
宋朝富裕,最後於1279年在崖山海戰中亡於蒙古。
明朝剛強,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
這就好比人的生命,從出生到死亡,有他的週期,有他的輪迴。無論是什麼樣的時代,始終是我中華兒女經歷的一個縮影,是我中華兒女奮鬥成長的過程。對我們來說,就是要吸取歷史教訓,做好今天的我們,發展自己,強大自己,儘量突破歷史宿命論,讓祖國一直保持強盛富裕。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白馬非馬1001
宋無科爾沁草原馬場,甚至無長城可依託。
明天啟、崇禎朝逐漸失去對朵顏三衛(科爾沁馬場)的控制,而且對重騎兵的戰略意義毫無認識。
350公斤的劣質戰馬只能組建輕型騎兵,700公斤以上的優質戰馬方可組建原始坦克——雙層重甲騎兵。
秦嶺、淮河以北平原戰場,科爾沁戰馬主場;
秦嶺、淮河以南丘陵水網,漢奸步兵水師主場。
天下就這樣一步步沒了!
-
6 # 小熊愛科技
首先北宋那真是自己作死亡於外族,本身北宋內部還算穩定,有小的起義,但是影響不大。架不住北宋兩帝接連不斷的妥協和騷操作。
南宋的滅亡算是天命,誰讓遇到了蒙古。
而明朝準確說不算亡於外族。首先內部的各種農民起義就自己把明的根基打斷了。最後崇禎皇帝的自殺就已經代表明亡了。而這是農民起義的傑作。只是李自成守不住打下的的戰果,被清撿了桃子,本身清是沒有下決心代替明的。
-
7 # 海浮人
由於中原地區長期的割據分裂,例如五代十國和兩宋時期的混亂局勢,深深影響了當時漢族王朝的經濟、政治、乃至人口的發展,特別是到王朝後期這種疲態日益顯現,最終造成了漢王朝的覆滅。妥協的大宋
講到宋朝的立國,又不得不講到宋太祖趙匡胤的黃袍加身。這是在盛唐覆滅之後,歷經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重新出現的相對統一的漢族王朝。它的建立是在接受北周遺產的基礎上,短時間內橫掃諸國,又在虎狼環視之下於中原一隅之地艱難立國。因此註定了在建國初期,需要依靠外交手段來平衡諸國勢力,一開始便具有相對的妥協性。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
1.地理位置的尷尬。宋朝建國之地只有整個中原和南方,漢民族自古以來修建的雄關漫道,以及北地的長城防線早已被異族控制,整個中原腹地簡直毫無防備。一旦異族決定南下,便可長驅直入。北宋頻繁丟關棄土,乃至後來靖康之難也是由此而來。
2.養馬地的失去。自古以來,騎兵跟馬匹在戰爭之中顯得尤為重要,中原地區終究是缺少天然的養馬之地。特別是經過五代十國的混亂,北地早已被異族經營久矣!其中的漢人不是南下便被胡化,宋朝對其已經是完全失去了控制。而在北宋立國時,河西走廊這樣的養馬重地、交通樞紐的失控,簡直又是一次重擊,基本隔絕了宋朝對西域的聯絡,也失去了對北方異族的戰略主動性。因此後來宋朝對西夏的戰爭無論多麼的吃力,終究是陷入膠著,沒有太多進展。
(北宋朝廷,強敵環伺)
3.重文輕武,冗官、冗兵、冗費問題日趨嚴重。大宋朝終結了五代十國,卻又顧及這段時期武將頻繁作亂的情況,因而選擇重用文官集團,打壓武將集團。然而過度的壓制武將地位,防備地方武裝,直接造成了軍隊戰鬥力的下降。因此在對契丹,女真,西夏,吐蕃等國的征戰中,時常陷入不利地位,頻繁割地賠償。雖說出了許多傑出的文臣武將,也有充足的經濟實力,可一遇到橫推亞歐大陸的蒙元帝國,大宋自然也免不了走向覆滅的結局。
(靖康之恥)
不妥協大明大明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之一了。歷代朝廷都做到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歷代皇帝都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可為什麼就是這樣一個硬氣的王朝,在後期不是覆滅於世家大族或農民起義,而是被異族傾覆呢!
1.從外部環境講,大明朝相比大宋朝有一個絕對的優勢,即良好的外部環境。縱觀大宋兩朝,周邊可謂是群狼環伺,契丹、女真,西夏、吐蕃等國亡它之心不死。而大明朝自建國起,不僅收復了所有漢地,重新建立了河套、遼東防線,更是恢復了對長城一線的控制。因此,大明一朝,兩百多年國祚,外部威脅成了氣候的少之又少,不過是中期的瓦刺和末期的韃子罷了!
(農民起義,清軍入關,大明敗局已定)
而大明朝真正問題所在,應該是應了孟子這句話,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大明承平已久,後期國家漸漸出現腐敗局面。當外部矛盾不足以轉嫁國內矛盾時,明朝內部問題自然就愈發尖銳了,最終把這個龐大帝國拖向無盡深淵。因此與其說是被異族覆滅,不如說是王朝內部已經糜爛到了骨子裡,四處的起義軍、接踵而來的天災人禍,虎視眈眈的滿清,這些匯聚在一起的洪流,才把朱家這艘巨輪給傾覆了。
2.從內部環境講,第一個是皇室問題。朱元璋立下祖訓,規定天下為朱家之天下,當以國庫供養朱家之人。要知道這可是近三百年的王朝啊!自明成祖朱棣削藩以來,政治上絕緣的王室後人怕是隻能在繁衍朱氏子孫上下功夫了。而這樣的結局可想而知,在古代嬰兒成活率極低的情況下,至明末朱家後人竟達到上百萬之巨。而每年國庫要支出的贍養費可想而知,這方面的支出自然而然又被轉嫁到農民身上。於是被逼無奈的他們只能揭竿而起了,闖王李自成振臂一呼,下殺朱令,天下群雄響應,朱氏王族就此凋零,已經傾覆。
第二個是土地兼併問題。 明初實行分封制,許多皇子皇孫在地方上都有封地。特別是在明成祖朱棣削藩之後,為了安撫這些王族,更是賜予了大量土地。而在中國古代生產力極低的情況下,土地增長速度緩慢,而越來越多的朱氏後人又覬覦土地。地方官府因為顧及王族身份,也不敢多加干涉,因此土地兼併問題難以遏制,愈加嚴重。再加上皇族不用交稅,而百姓沒有土地卻又要承擔朝廷沉重的賦稅,久而久之社會矛盾便被激化了,最終百姓食不果腹,揭竿而起;大明王族自食惡果,幾盡傾覆。
第三個是黨爭問題。拖垮明末朝廷的又一個罪魁禍首是黨爭。前期東林黨與閹黨爭的死去活來,後期東林黨一家獨大,更是造成皇權旁落,直接導致了朝政的糜爛。縱觀歷朝歷代,最沒有氣節的亡國之城,明末重臣絕對榜上有名。比如在國內外局勢日趨嚴重的時候,崇禎皇帝夙興夜寐,盡力補救。
而他們這些大臣卻只顧自身利益,乃至叛國另謀出路。在國庫虧空的時候,皇帝放下姿態眾籌軍餉,最終卻只湊得幾萬兩銀子,個個推脫沒錢。而在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崇禎皇帝上吊於梅山之上,身邊陪同殉國的竟然只有太監王崇恩一人,而這些文人士大夫為求自保竟然立馬選擇投降,不得不說是諷刺。
(吊死煤山的朱由檢)
可結局呢?天道有輪迴,蒼天饒過誰!人家闖王最瞧不起的就是這些貪官汙吏,毫無氣節的文人大臣。二話不說直接下令抄家。北京城內2000多名官員,竟搜刮出1億多兩白銀和100多萬兩黃金,簡直是可笑之極!
於崇禎皇帝而言,他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朝臣腐敗到這個地步,實在是無以為繼。
回覆列表
無論妥不妥協,歸根原因都在自身,宋亡於元是外因,明亡於清亦是外因。
宋朝開國太祖趙匡胤得位不正,欺負開封皇城裡的那對孤兒寡母,於公元960年在陳橋自導自演黃袍加身,發動兵變,稱帝。以此為因,有宋一朝皆懼擁兵之將,實行重文輕武政策,將寡兵微是為果。
即使將勇兵精,在有君王一直猜忌的情況下,能做出多大的戰績出來呢?岳飛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啊。管你多勇猛,管你多大的功勞,一個“莫須有”就把你砍了,你能如何?
國君無能,文臣貪生,征戰的將士們要防著外敵入侵,還得防著朝廷背後捅刀,以致士氣衰敗,民心喪失,且外敵太強,己身太弱,宋不亡都難。
明朝前期強大,真正的天朝上國。
說到明朝,不得不說宦官專權的問題,朱元璋是不允許宦官參政的,但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期就不同了。他搶的是侄子的位置,自身得位不正,反對的大臣太多,只有重用宦官制約並防範大臣。這是明朝宦官參政的起始點。
明朝宦官專權之路始自明英宗朱祁鎮,由此直至明亡再也沒有停下來。這位二掌皇權的皇帝,是大明衰落及滅亡的源頭。他一生中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寵信王振,為其干政輔路;二是造成土木之變的罪首,朝中勳貴被一網打盡,自此由盛而衰,再不復大明威勢;三是帝位失而復得。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都比較奇葩,都不太管事,讓太監管,由此造成了明後朝宦官專權與廠衛肆虐的局面。欲加之罪總能找得到,要滅你有何難?
政治太黑暗了,人身財產安全沒有保障,動不動就人頭不保,傾家蕩產。加之明朝後朝天災人禍不斷,人民真正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換個朝代換個皇帝也許就成為了唯一的方法,於是李自成起義軍一路北上京都幾乎毫無壓力。
內有民變攻入京都,外有清軍虎視關內。吳三桂大手一拉,清海洶湧而入山海關,自此,明亡。
歸納起來,無論宋或明,滅亡的真正原因,其一無非是君王昏庸無能,治國不力;其二是朝廷大臣貪生怕死,只為個人私利。
首罪在君王。
宋明和唐是不同的,唐皇無帝權,而宋明兩朝,至最後一刻,手中的權力依然是至高無上的。所以無論宋或明,若遇治國之明君,是有可能翻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