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友迷

    你從哪裡道聽途說來的訊息,希特勒什麼時候說過不該進攻法國?德國地處歐洲中心,在一戰前小毛奇就制定了奇襲法國的計劃,想迅速解決法國然後調頭收拾俄國,避免兩線作戰,只是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和後人改了計劃,沒達成目標,和英法陷入塹壕戰了,然後兩線作戰最後跪了。二戰德國更是極力避免兩線作戰,先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穩住蘇聯瓜分波蘭,然後調頭迅速解決西歐,進攻法國的路線和當時小毛奇的計劃很相似,這次德國成功了。如果進攻波蘭後繼續東進,那是英法最希望看到的,等德蘇打得精疲力盡的時候英法會毫不猶豫背後捅德國一刀,在英法看來,德蘇都是獨裁政權,都不是什麼好東西,都死了最好,後來二戰快完了的時候,英國要派人去蘇聯,外交人員就問丘吉爾應該秉承什麼外交方針,丘吉爾說:我最希望看到的戰爭結局是德華人躺在墳墓裡,俄華人躺在手術太臺上痛苦得呻吟。

  • 2 # 渝採風

    攻佔法國只是完成一戰德國沒有做到的事而已,而攻佔法國也是登陸並最終佔領英國所必須做的事,但我們也都知道希特勒只想英國退出戰爭而非佔領它。縱觀整個二戰歐洲戰場戰史,大家都知道只有德國不攻打蘇聯並拉它一起下水才是最好的辦法,但希特勒卻做了他最不應該做的事,直到失敗他都還沒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裡。

  • 3 # 白楊樹下談歷史

    這個問題的出處無法去考證,但對資料的研究中得知希特勒對進攻法國的信念還是堅定的。之所以說抱怨不該進攻法國,有可能是處於這些方面的考慮:一是他沒有想到進攻法國後,會形成連鎖反應,成為同盟國抱團反對德國的導火索;二是他起初只想報一戰的仇恨,恢復德國的尊嚴,從攻佔法國後,依然選擇在一戰簽訂戰敗協議的列車上籤訂法國戰敗的協議,就明白希特勒的想法。但他可能沒有意識到法國在國際上博得很大的同情心;三是攻佔法國後,雖然成立了維希政府,但在進攻蘇聯後,法國並不安穩,狀況不斷,使得德國分兵作戰。以上的分析僅限於攻佔法國之後,希特勒的有些後悔的想法,但是戰爭之初,膨脹的德國不可能去想這些。

    從1939年9月德國攻擊並佔領波蘭,到次年春季希特勒在西線發動攻勢的這一段時間,英國、法國都已經向德國宣戰,但兩國都處於宣而不戰的狀態。這期間實際上是聯軍最好的準備階段,卻被白白浪費了。

    一般人對於此種外表沉寂的狀態所做的解釋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認為英法兩國對於戰爭的意圖並不明顯,儘管它們已經為波蘭而宣戰,但卻仍然等候和平談判的機會;另一種流行的解釋是英法兩國自有它們的神機妙算。美國報紙上有許多的報道說聯軍最高統帥部故意採取一種微妙的守勢戰略計劃,並已為德華人準備好了一個陷阱。

    以上兩種解釋都是毫無根據的。在秋冬兩季,同盟國政府和最高統帥部花了好多時間去考慮德國或德國兩翼的攻勢計劃,而不是集中全部力量為希特勒的未來攻勢做任何有效的防禦準備。有關資料顯示,當年這些同盟國的領袖正在構想用各種不同的計劃進攻德國——取道挪威、瑞典、芬蘭以進攻德國的側後方;透過比利時以進攻魯爾地區;取道希臘和巴爾幹以打擊遙遠的德國東面側翼;進攻蘇聯在高加索的大油田,以切斷該國對德國的石油補給來源。這樣一大堆天外奇想,足以證明同盟國的領袖們是多麼富有幻想力。他們簡直就是生活在一個夢想的世界裡,直到希特勒的炮火打到他們的頭上,他們才如夢方醒。

    德國的工業心臟地帶——魯爾工業基地。在德國入侵波蘭時期,希特勒很擔心魯爾地區會遭到英法聯軍的打擊,但英法聯軍“非常配合”地選擇了守勢而沒有實施任何有效的軍事行動。

    當波蘭戰役將要結束時,希特勒就已經開始考慮在西線發動攻勢的問題了。他在給德國陸軍司令的命令中說明了他的想法,他解釋了為什麼在西線發動進攻是德國唯一可能實現戰略意圖的理由。

    希特勒認為,與英法兩國長期的戰爭將會耗盡德國的資源,並使其暴露在蘇聯的背面打擊之下。他害怕蘇聯不能保持中立,而失去德國最為有利的時間。他的畏懼心理促使他要提早發動攻勢,以強迫法國求和。他在對法國的分析中,認為即使法華人厭戰,英國戰鬥力量的發展也會給法國帶來一個新的戰鬥要素,這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都有巨大的價值,它足以增強法國的防禦。同時,希特勒也認為,一旦輕鬆戰勝波蘭所產生的興奮作用消失之後,德華人的戰鬥意志也將令他憂慮。因此他的結論是:只要條件勉強允許,則應該對西方國家發動秋季攻勢。

    事實證明希特勒是多慮的。實際上,因為意外而拖延了7個月才爆發戰爭的期間,法華人計程車氣變得比德華人的還低落。同盟國的宣傳毫無效力,只是在那裡高喊打倒德國,卻從沒有企圖分化德國民眾和納粹之間的關係。

    1940年1月10日,德軍總參謀部一名攜帶德軍西線進攻計劃的軍官因座機迷航而在比利時迫降,該計劃落入英法手中。在意外獲得德國準備在西線發動進攻的檔案後,同盟國的軍事顧問卻把它看作德國的故意安排,認定它是用來欺騙同盟國的。聯軍統帥部對於自己的計劃既不做任何的修改,也不採取任何預防措施。最後,德國改變了進攻計劃,突然出現在被法國視為天然屏障、德國的機械化部隊難以逾越的阿登地區,給了英法聯軍毀滅性的打。

  • 4 # 鷹眼看事

    希特勒臨終前抱怨進攻了法國《不知此種說法出於何處》,其實他抱怨的應該是進攻了蘇聯。畢竟,他沒有記取拿破崙的教訓;蘇聯的冬天是要人命的。

    不過,希特勒臨終前已經精神失常,神智恍惚,這時的抱怨未必準確,大家不必當真。

  • 5 # 沉140769451

    不進攻法國,也就不能進攻蘇聯,讓英、法、蘇有更多準備時間,德國資源也耗不起。希特勒靠發展軍備解決經濟問題的方式,時間長了,就會露餡,軍備不能吃,德華人會哄他下臺。如果挺不住了,再發動戰爭,德國敗的更慘、更快。英法聯軍那一大坨,不會一直靜坐的,德國必要以龐大軍事力量去防備聯軍。

  • 6 # 照影吹笙

    我看了希特勒秘書寫的回憶錄(電影《帝國沒落》的原著)倒沒提希特勒抱怨不應該進攻法國,而且德國進攻波蘭後英法同時宣佈對德宣戰,進攻法國勢在必行。希特勒倒是抱怨“軍方背叛了我,不配這個偉大的民族”。

  • 7 # 軍機圖

    從沒有任何證據可以正式希特勒曾在生前有過類似的觀點,反而是在進攻法國這一問題上希特勒的態度十分堅決。在德國佔領波蘭後,希特勒曾向英法提出建議要求議和,但遭到英法拒絕,因此希特勒產生了武力佔據法國的想法。

    應該說,這一想法並不奇怪,當時德國雖然已經控制了東歐和北歐的大片地區,但立足未穩、尚未完成對這些地區的消化,而法國作為德國在歐洲大陸上實力最為強勁的對手,如不除之遲早要對德中國產生嚴重的威脅(更別提當時英法已經對德國宣戰了)。實際上,正是在希特勒的催促之下,德國陸軍才制定了進攻法國的計劃,而希特勒本人也對時任第38步兵軍軍長的曼施坦因提交的計劃讚賞有加,由此可見希特勒至少在態度上並不反對進攻法國。

    那麼,如果德國當初沒有進攻法國,會不會讓德國此後在二戰中的形勢發展更好一些呢?很遺憾,並不會。從戰役結果來看,德國進攻法國的軍事行動可以說大獲全勝——德軍僅以約2.7萬人陣亡、11.1萬人受傷、1.8萬人失蹤的代價,就創造了同盟國方面近230萬人傷亡或被俘(其中被俘者約180萬)的戰果,並實現了逼迫法國屈從、將英軍從法國境內驅逐的目的,可謂戰略和戰術上的雙重勝利。希特勒進攻法國造成的問題是與使德國與當時持“中立”立場的美國關係惡化、也會致使蘇聯對德國加強警惕、同時“看管”法國也需要分散德國一部分力量。

    但對於德國來說,與美蘇關係破裂只是個時間問題,德國遲早要面臨與美蘇開戰的局面,事實上德國在戰爭中最終的走勢也早已確定。因此,即便不攻打法國,德國在二戰中的下場也不會更好,早打反而能在戰爭前期爭取部分主動,所謂希特勒抱怨不該攻打法國,多半也可能只是個傳言。

  • 8 # hording

    不知道這是從哪兒聽到的,沒有任何史料證明希特勒臨死前抱怨不應該進攻法國,反而有很多史料證明希特勒是主張進攻法國的。

    希特勒的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德國為核心的歐非大帝國。而這樣一個大帝國,將於日本為首的亞太區,以及以美國為首的美洲區形成三個大區的三足鼎立的均勢狀態。而至於這樣一個均勢體系建立後,應該做什麼。希特勒預計德國控制的歐非區遲早要與美國為首的美洲區進行殊死搏鬥,但是希特勒預計,那已經不是他的任務,而是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德華人的任務了。

    要建立這樣一個大帝國,希特勒認為德國首先要將全部日耳曼人連線成單一的國家。換句話說,希特勒所認定的全部德意志民族區、語言區乃至文化區,都要成為未來中歐羅巴帝國(德意志)的一部分。

    德國將是世界強國,否則就沒有德國。

    換句話說,日耳曼民族正

    接受維護中央歐洲空間秩序的永久任務……只要有獲取其自身以外空間的歷史使命的日耳曼民族,德意志帝國的這一任務就會存在。

    德國將以這個強大的中歐為基地來尋求生存空間,擴張的天然方向是在東方,也就是說向東延伸的巨大地域是德國的命定空間。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條約》為了削弱德國對這個方向的天然擴張,建立了由一系列小國組成的屏障,用德國極端地緣政治學的話來說,叫分裂地帶。這個地帶,被認為是英法捆在他們國家身上的一條魔帶,德國東進政策的目的就是剷除這條屏障。但是這一歐洲戰略是要在海上列強和大陸列強,也就是

    草原強盜和海洋強盜

    支配世界的背景下推行的。這兩大列強都是德華人抱負的天敵。

    大英帝國是這兩大天敵中需要首要對付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主要的大陸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也遭受到了粉碎性失敗。大英帝國代表了普世主義,透過政治和經濟自由主義確立了它的世界霸權。他們以凍結20世紀初的世界秩序的模式來維持大英帝國的地位,

    當他們把持了世界之後,他們就要求社會停止前進。

    因此,至少在美國參戰以前,希特勒眼中真正的對手始終是前後兩代德華人始終耿耿於懷的世界強國大英帝國。希特勒曾對他的將領們反覆強調,真正的反德動力是英國,是英國將德國的壯大看做是削弱其勢力的霸權,所以德國的目標將始終是迫使英國屈服。在希特勒看來,消滅波蘭不過是摧毀英國霸權的 開始。而對蘇聯的進攻,除了其他目的外,還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迫使英國放棄“幻想”,承認希特勒的歐洲大陸霸權。也就是說,

    他的最終目的即征服東方同時還成了對付英語國家的一個手段,這些國家不僅不願接受他對中西歐的統治,而且還為此和他打仗。

    但是,所有這些目標的前提,則是征服法國。這既是因為

    我們民族的這個死敵在無情地扼殺我們和掠取我們的力量,

    也是因為摧毀法國能夠使德國向東擴張。在希特勒看來,法國地處德國和大洋之間,同時法國稱霸歐洲的渴望與德國的權勢欲完全是不可調和的。法國被看做是德國的傳統敵人,以及德國在中歐擴張的主要對手,是前述可惡的魔帶的首要締造者和保護人。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一直是包抄和擊敗德國的同盟國的中堅力量和心臟。除此之外,德法之間還存在著領土爭端。因此要對付“草原強盜和海洋強盜”之前,首先要對付的就是法國。

    大家可能會奇怪,既然法國是德國首先要對付的,那麼為什麼給人的感覺希特勒對法國的關注不如對英國、美國,甚至不如遠東地區呢?原因在於希特勒把法國看做是一個日薄西山的國家。原因一是法國在歷史上長期在陸權與海權之間搖擺不定,在納粹看來,完全是浪費自己的資源;二是法國由於低出生率,人口相對稀少,與當時人口相當稠密的德國正好相反,法國成了人口相對缺乏的國家;三是希特勒認為法蘭西民族因為本國的殖民交融而“人種不純”,已經是一個半非洲國家了,而且是一個無效率的國家;四是作為殖民民族,一味為了法國的利益犧牲殖民地的利益,是“空間強盜”,這導致法國龐大的殖民地無法控制和消化。因此,包括希特勒在內的很多德華人都輕視法國這個衰落的國家,認為法國只會躲在馬奇諾防線後裹足不前,在即將與生機勃勃、富饒強大的德國進行鬥爭中註定被擠出強國之列。

    因此,根據希特勒的世界強國的追求來看,法國是其首要征服的強國,是其全域性戰略規劃的一個必然步驟,希特勒也從來沒有後悔入侵法國過。如果在哪兒看到了有人說希特勒臨時的時候抱怨不應該進攻法國,那可能是某些人假託希特勒所做的偽作吧,真正的歷史上,是希特勒為了自己的戰略目標而力主入侵法國的,對於入侵法國的決定,他不會,也不可能後悔的,畢竟這是他的世界藍圖以及德國的世界強國地位的獲得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人都知道避暑,可是有什麼好地方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