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惡魔的糞叉
-
2 # 邊境橋頭堡
很明顯,原因很簡單。第一個必須是製作成本高!打一仗都用毒箭要不出來,也不能一次性快速造好。第二個不易儲存,毒性物質有揮發性!造多了不能妥善儲存,就會失去效能。第三個就是使用計程車兵必須經過特殊訓練才能安全操作!就像現在的一些高階武器一樣。如果不能隨時的擁有多數的常備軍,那麼也不會隨時能大規模使用!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1726年,雍正皇帝推“改土歸流”,欲開闢黔東南三千里苗疆,八旗大軍雲集。雲貴總督鄂爾泰親率軍兵進軍廣順、長寨,嚴酷鎮壓不服王化之土司蠻軍。
這是一場史詩戰鬥,鄂爾泰推行“改土歸流”,當地土司舉兵鏖戰,並依託寨子,集結成聯軍,官兵每到一處,皆是兇蠻殺鬥。
鄂爾泰採取了逐寨拔除,血戰到底的方針,接連打下永寧、永安、安順等1398寨,廣順、定番、鎮寧等680餘寨,平息了土司勢力。
是時,清軍在叢林中舉步維艱,到處是帶毒的冷箭,不少勇武計程車兵不明不白的僅僅因為擦破皮的輕傷就轟然倒下,令其他士兵非常恐慌。經過艱難萬分的殘酷血戰,清軍仍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此戰“繳弓弩四千三百餘,毒矢三萬餘,皮盔、皮甲、刀標各數萬”。
“毒矢三萬餘”,可見在黔東南的戰鬥裡毒箭已經是被少數民族武裝普遍使用的東西。
繼任的雲貴總督高其倬經過調查發現,山林土著使用的的毒箭毒素,是一種名為“撒藥”的東西,系草木提取。其藥“見血封喉”,藥力霸道,受其傷者藥石無醫。
但“撒藥”雖好,卻只能儲存兩三個月,而且產藥的樹木非常珍貴。傳聞毒樹會淌下毒汁,毒汁滴在石頭上被太陽烘乾後化為紅色粉末,山民們刮取這些粉末,便可以製作“撒藥”。
高其倬對雍正皇帝上奏,請求剷除這些害人的毒樹,並且尋找能解毒的方子,徹底平息這種喪天良的毒劑帶來的恐懼。
很快雍正皇帝便發出聖旨,要求徹查“撒藥”。名叫譚大經、何結、狄雲的三個兵丁拜師瑤族山民,學習到了製造“藥弩”的法門。原來山民們將一種生長在左江的毒樹汁液與蛇毒混合,製作出見血封喉的“撒藥”,這種毒藥當地人時而就有販賣,漢民稱之“藥母”。
譚大經三人在左江隆安縣繼續秘密查探,結果他們找到了三棵“棋樹”,確定了這就是“見血封喉”的毒樹之源。
廣西提督韓良輔上奏雍正調查結果,雍正皇帝下令徹查“棋樹”,隨後左江前營遊擊將發現的三棵毒樹全部焚燬,連樹坑也沒放過。各地總督也開始探尋和毀滅“撒藥”。這種樹木開始大規模的被剷除,僅在深山老林裡少量存活。但“撒藥”也讓清軍嚐到了厲害,少量裝備了一些,只是“棋樹”大量減少的情況下,這種裝備能維持多久是未知數。
毒箭在中國歷史上並不算一個陌生的詞彙,例如《三國志·關張趙馬黃傳》就有關公刮骨療毒的文字敘述: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但我們真正能見到使用毒箭作戰的戰爭很少很少,恐怕最詳細最大宗的就是清軍對土司的改土歸流作戰了。
古代製造毒箭,最主要是成本和儲存問題,毒箭使用非常繁瑣,並不是簡單的沾了毒的箭就能作為毒箭使用,一般都有一套淬毒的流程,耗時耗力。對大規模的軍隊而言,弓箭就是個消耗品,一陣戰鬥十幾萬只就射出去了,哪還有淬毒的時間,臨時淬毒又來不及。故而戰爭的規模都比較小,多是便於就地取材的熱帶雨林地區。
古代對毒理的研究其實相當簡單,一般大眾認知裡也就砒霜、鶴頂紅這些砷類礦物毒劑,有些時代連水銀都不當毒的,還為此發明了透過銀反應測毒的方法。但歸根結底這些礦物毒藥非常昂貴,且不適合臨時給弓箭淬毒,會無謂的增加一大筆開支。
何況礦物毒素的殺傷力其實很低,哪怕淬在箭矢表面,射傷人體後可能也就阻礙一下傷口的癒合。反正又不會當場發作,傷口只要有清洗清創,很難造成真正的殺傷。箭矢基本不從這方面謀求緩慢的殺傷能力。
反倒是明代裝備的一些熱兵器中,礦物毒素使用的非常普遍。明人將火藥配方中加入砒霜、巴豆、狼煙成分,藉助黑火藥的強燃燒能力,對敵人造成毒氣殺傷。
生物毒素是最適合給箭矢淬毒的,從植物、昆蟲、動物體內提煉的毒素易於粘附、毒性猛烈霸道。如蛇毒、箭毒蛙、蟲毒、箭毒木等,可謂是見血封喉,稍微破開面板即可造成強烈中毒反應,迅速使對方士兵喪失戰鬥力。
但這種毒素獲取受條件影響非常大,且難以儲存。蛇毒之類的東西,即便是當代依託養殖業取毒,也是金貴無比;箭毒蛙是南美生物,且只有雨林土著裝備,大部分地區計程車兵無獲取;蟲毒成分混雜,蜈蚣、蠍子、蜘蛛或者其它毒蟲的毒性雖強,但威力和產量估計比蛇毒還差。最適合的只有“箭毒木”。
箭毒木是屢次出現在中國古代戰爭裡的東西,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勢力特別喜歡使用箭毒木,這種桑科波羅蜜亞科植物別稱就是“見血封喉”,可見毒性的猛烈。
“見血封喉”在中國的南疆邊陲廣泛分佈,雲南、廣西、廣東、海南都有生長。少數民族的部落民們割取它的樹汁,然後塗抹在箭頭和武器上,只要刺傷獵物,很容易就能讓它送命。生活在叢林中的少數民族人民依靠這些東西對付熊虎之類的猛獸,因為被毒箭射殺的獵物是沒法吃的。
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很喜歡使用箭毒木作戰,他們的毒箭是一大特色,一般在戰爭開始前,由婦女兒童完成對箭矢的淬毒,然後送給男人拿去作戰。
東印度群島的婆羅洲土著也曾經大規模的使用箭毒木對付入侵的殖民者軍隊,記載於1859年的一次衝突中,土著的毒吹箭給英軍帶來了極大的傷亡。起初英軍往往忽略了這些殺傷力極小的吹箭,但中箭者沒多久就猝然而亡,死在衝鋒的路上。
抗日戰爭時期,在海南堅持抗戰的游擊隊軍民也採用了箭毒木來襲擊日軍。文昌南陽地區福基園村村口還留有一棵滿是刀痕的“見血封喉”,樹齡有100多年,樹身累累的刀痕就是割取箭毒樹汁時留下的。
缺槍少彈的艱苦歲月中,海南人民就是依靠箭毒木化成的子彈,取走了一個又一個鬼子的狗命。他們還製造了“荔枝炮”,用老荔枝樹做炮管,發射混了箭毒木汁液的鐵砂,日本鬼子捱上必死。
不過毒藥畢竟是需要成本的,無論是生物的還是礦物的,儲存都有期限,受地域影響嚴重,產量也不高,很難完全應用在大規模的戰爭中。話說回來,弓箭殺傷力足夠強,還要淬毒做什麼?一箭隨緣罷……
但戰爭裡一樣誕生了“毒箭”,這種毒箭與毒藥不同,也更簡單,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許多的影子。
比如:尿裡泡過的箭頭、把箭頭插馬糞裡搞髒、故意潑水讓箭頭鏽蝕等等。這些搞法,使箭頭帶有大量的病菌,在缺少抗生素的古代,如果士兵讓這樣的箭頭射中,又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往往註定了結局不會那麼美好。不是死於傷口感染,就是死於破傷風。
所以,帶毒的箭頭其實在戰場上不是那麼稀有,只是古代無法大規模應用。但這方面的意識其實古代人早就有了。大家還有什麼要補充的看法呢?
-
4 # 朱夏無憂
武器的問題還是應該由我這種製作武器又是武門子弟的人來回答!第一,毒箭不是不被普遍使用,實際情況是普遍使用!第二毒箭確實威力極大,但是卻沒有比普通箭更好的停止作用!
毒箭的毒不是今天的毒,古代是有毒物的,有的甚至直到今天,有些毒物還是被人類用在狩獵上,比如箭毒木,比如非洲大陸上的一些大戟署植物(長的像仙人掌的那種東西),比如西南少數民族用的麻魚藤…能打獵當然也能殺人了!但是我們要清楚首先我們國內並沒有箭毒木這樣的速效外創毒物,其次其他毒物要麼成本昂貴,要麼製作麻煩無法大規模使用,所以我們國內的古代戰場上並沒有大規模使用速效毒箭,但是冷兵器作戰,殺敵不是僅僅在打鬥中!
現代戰爭在一戰以後死亡率才開始下降,原因是護士的廣泛使用,這方面如果大家有興趣差一下彈藥和殺傷率的對比資料就可以發現了,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醫療技術的發展對於戰爭的影響,華人是這個星球上最先系統性的研究後勤和戰損人員對於戰爭勝負轉化邏輯關係的國家和民族,我們很早就發現了傷和死對於勝負的影響,也是最先用模糊邏輯來解釋這種關係的,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發現當一大群傷兵在敵人的兵團駐地中哀嚎等死,會極大的削弱敵人計程車氣,所以從我瞭解的資料中就有寫到對於“金汁”利用,所謂金汁就是糞便等汙穢之物的混合溶液,一般來說大家都知道守城方會準備這種東西,熬成滾燙的濃汁來潑澆攀爬城牆的敵人以此拒敵,這東西本身不殺人,但是被這種東西燙傷的人幾乎是必然引起感染的,所以它就是這樣一種附帶有心理打擊效果的武器了,而實際上還有一種用法,就是拿這種混合溶液浸泡箭頭,這種箭頭會增加感染的機率,所以這也算是一種毒箭了,而這種毒箭是很普遍的做法,它不是速效毒箭,但是這確確實實是那個時代的“毒箭”!
所以如果把這種能夠增加外創感染機率的箭矢也歸類到“毒箭”中的話,那麼這種毒箭就是廣泛使用的!我們知道滿清隨軍輔兵有裝備“順刀”,這種刀有一個用處就是打掃戰場的時候“送”雙方傷兵一程的,之所以連自己人也殺,就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明軍箭矢用“金汁”浸泡過,滿清箭矢用馬糞處理過,雙方都沒有什麼有效的治療感染後的傷兵的手段,所以比較落後和沒人性的滿族人就用順刀處決傷兵了,而這也恰好說明了“慢性毒箭”的存在了!
-
5 # 天台觀寧波
我們先從古代兩軍對壘準備大戰開說,敵我雙方實力相當,指揮戰鬥的將軍戰場經驗豐富,雙方都知道箭駑的厲害,也備齊了弓箭盾牌。
隨著我方旗手大力一揮,戰鼓隆隆響砌耳際,馬隊首當其衝,弓箭手緊跟其後,步兵排著整齊的隊伍喊著號子穩步推進。
此時不管敵方是否衝來,有經驗的騎兵會零星的射出來一箭,當目測弓箭的射程己到,眾騎兵會萬箭齊發,在眾騎兵射出箭雨後,會取盾牌護身,邊護身邊衝鋒。緊跟著後面的弓箭手也到達有郊距離,他們以最快速度放完所帶的箭。
敵方也在同時射出了他們的箭,敵我雙方互有多人中箭,死者自不必說,重傷者哀嚎不已,輕傷者拔刀立於旁,乘機救助。此時雙方騎兵己然衝擊對方,砍殺傷兵,步兵的到來,就是割草一般對付中箭者。戰場形勢立判,中箭少的一方以銳不可擋之勢追趕敵人,箭的威力之大可見一斑。話說回來,這種大戰不需毒箭,毒箭成本高,儲存不易,偷襲戰倒是用得著。
-
6 # 青汁帶你看歷史劇
毒箭雖然殺傷力大,但古代化學毒劑,只能說名氣大,實際效果卻很一般。
冷兵器時代的化學提純水平,就不要指望從礦物裡面真的弄出什麼有用的東西來了。就如大名鼎鼎的砒霜,傷口致死劑量達到0.2克-3克之間,你怎麼往箭頭上面塗呢?
放射性毒劑就屬於是開玩笑了。 冷兵器時代科技水平沒有那麼發達,弄出能夠粘在箭頭上、進入人體能夠迅速溶解、還能致死、價格便宜能夠大規模裝備的毒劑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代打仗用的箭頭上只能塗些簡單的毒劑。而毒劑大部分是從毒蛇身上提取出來的毒液。
我們來說說蛇毒,打個比方說吧,一支2000人的弓箭手部隊裝備20000髮帶蛇毒的箭,需要幹掉多少條毒蛇並且用多少人工,耗費多少個工時才能提取出來?
還有一個原因說出來可能非常噁心,那就是在古代有一種和毒箭作用比較類似的東西,那就是“金汁”箭,“金汁”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其實它就是屎尿,由於古代的醫療條件低下,在箭頭上面粘上金汁,能夠使傷口部位的細菌快速滋生,惡化時間大幅度縮減,這種弓箭不僅容易批次生產,而且傷害和毒箭相當,所以說,它也是毒箭沒有大規模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
7 # 一楓清涼
製毒箭,首先要有毒藥。在古代化學水平不高,要提煉出一種毒箭,又可以抹在箭上多時間儲存,又便宜可以大量裝備部隊的更難上加難。
這兩點就限制毒箭大量裝備,所以毒箭只在刺殺某個重要人物才用。
回覆列表
首先要澄清一個問題,古代的毒藥都有哪些?
古代沒有化學合成毒藥,毒物基本來自天然礦物(比如砒霜為代表的砷化物)以及天然動植物毒素(比如毒箭木和蛇毒)。
動植物毒素沒有大規模提取並列入現役裝備的可能,只有少數民族地區由有經驗的山民自行提取塗抹武器。
而砷化物中毒至死所需的劑量並不能靠塗抹武器完成,而且至死速度慢,無法使中毒者立即失去反抗力。在古代破傷風致死率極高的情況下何必再畫蛇添足塗個毒藥?
因而除了狙殺必死目標,毒箭並沒有大規模裝備的價值。反而把箭頭在尿桶裡泡一泡效果更好,中箭者基本沒有存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