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曰東鶴
-
2 # 劉子還
雖然距今已是十分久遠了,但從一些古代典籍中,依然可以尋覓到唐代飲食的蛛絲馬跡。儘管當時一些外來的食物尚未進入中國,比如西瓜、絲瓜、胡蘿蔔在宋代才進入中國,香蕉在元代才進入華人口中,菠蘿、辣椒、南瓜、苦瓜、土豆、甘薯在明代才走上華人的餐桌……但是不要替古人擔心,根據史料記載,擅長烹飪的華人在唐朝也早已發明出了種種美食。
例如當時在著名的國際大都會長安城裡就流行著一種好吃的大胡餅,就是將生羊肉一層層地放在大胡餅裡,再加上各種調味料,抹上油酥,貼入爐中,等羊肉只要烤到半熟就可享用。說上去就讓人口水直流。小麥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在中國生根,西漢史游在《急就篇》中將餅列在食物之首。據說當時的各種餅多達幾十種。在各類史書、小說、詩歌等唐代書籍中也經常能提到各種餅,比如蒸餅、煎餅、湯餅等等。
唐朝的肉食主要以羊肉為主,因為當時沒有拖拉機、播種機等先進的農用機械,牛就成為農民重要的幫手,當時農業是重中之重,牛是重要的勞動幫手,重要的戰略物資,所以國家不允許私自宰殺,私下吃牛肉甚至會處以重刑,豬肉自然也是有的,但是不是很多。羊肉羶味比較大,所以當時胡椒的價格十分昂貴,遠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得起。在唐朝,雞鴨鵝等都不算肉——聽上去很幸福。
另外自然環境破壞得少,飛禽走獸自然很多,野兔、麋鹿、山豬等等都可以端上百姓的餐桌,江河湖海中的鮮魚也不會錯過。至於蔬菜,我查了下,至少有韭菜、竹筍、萵苣、有葵,有蕨菜,有薺菜,有大白菜,有菠菜,有薤……其實也不是很匱乏了!
-
3 # 唯戀無名
唐朝自太祖李淵成立以來國家一直都處於繁榮興盛的景象,開元盛世時期的唐朝更是進入了鼎盛時代,百姓安居樂業,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唐朝都城長安是當時的國際大都市,商鋪林立,長安大街熱鬧非凡。最近電視裡熱播的“長安十二時時辰”把長安城的繁華描寫的非常的詳盡,百姓們濃妝豔抹,誑著大街,吃著各種特色小吃,賞上元花燈,遊長安夜市。很多人心中肯定有個疑問,盛世時期的大唐百姓飲食生活究竟是怎麼樣的呢?唐朝是不是像電視劇裡介紹的那樣,有著各種特色小吃呢?讓我們一起探索歷史上真實百姓的飲食生活究竟是怎麼樣的吧!
前言:普通百姓的飲食生活與社會的發展經濟文化都是息息相關的,長安作為大唐帝都,是不是繁榮昌盛,百姓是不是安居樂業,就得從尋常百姓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飲食生活說起,看看他們平時吃什麼,是不是如電視劇裡介紹的額誑夜市,吃著各色的特色小吃。
一,唐朝長安居民的主要主食介紹,以及一些主食做法
據史書記載:唐朝長安百姓的主要糧食有稻,麥,粟,黍等登多種品類,而即便是大唐盛世期間的一般普通百姓稻米也是吃不起的,但是在官僚士紳當中,稻米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主食,而普通百姓的主食只能是以麥面,粟米為主。
在這裡主要介紹一下普通百姓普遍食用的麥粟以及只有官宦貴族普遍食用的稻米:
1.稻米,起初由於稻米供應不足,大量的稻米要從江南富庶之地漕運而來,到了唐玄宗時期,考慮到南米北調路程遠,稻米保質儲存也有問題,因此鼓勵百姓在長安附近廣泛種植,由於關中平原土地平坦,加上江南水稻種植技術的引入普及,長安附近形成了大片的水稻種植區,這樣一來長安的稻米存量足夠供應唐朝長安上層官宦貴族。杜甫《憶惜》詩裡說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詩中一方面描述了大唐開元盛世,另一方面描述了稻米糧食的充盈,唐朝政府有明文規定,唐一品官祿米七百石,到了九品官祿米為三十石,這些稻米,源源不斷的供應到了唐朝上層官宦貴族家庭,他們把稻米煮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米飯,有些甚至加入一些其他五穀煮成營養粥,米飯,營養粥成為了上層官宦貴族的日常主食。
2.麥面,粟米,由於唐代小麥粟米的種植非常的普遍,小麥喜寒耐旱,因此產量極高,故此小麥粟米才是普通百姓家庭每天能夠吃上的主食,百姓們把小麥磨成麵粉,製作成麵餅,蔬餅,胡餅等各種大餅,大餅成為了百姓桌上的日常主食。“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裡大家可以看到,唐軍旅帥崔器標誌性的兩樣東西,兩把小錘和大面餅。也就是說麵餅在普通百姓已經成為了主流食物。
3.尋常百姓家不單單拿小麥磨成的粉製作麵餅作為主食,百姓們把小麥粉做成麵條,甚至還做饅頭,包餛飩。百姓家庭裡沒事煮個面,蒸個饅頭作為食物也非常普遍,在唐代已經出現了生日吃長壽麵的習俗。據《猜覺撩雜記》記載“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壽麵者也”。
二,唐朝長安居民的主要副食介紹
說完了百姓家庭和官宦貴族家庭日常所食用的主食,我們可以瞭解到,唐朝人已經和我們一樣,主食已經以米飯,麵條,麵餅,饅頭為主。可是很多人又要問了,那麼,唐人的副食吃的什麼呢?也是和“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裡一樣,在熱鬧的長安街頭,烤著羊肉串,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事實上,確實和電視劇裡介紹的很接近,唐朝長安的居民食用肉食蔬菜已經十分的普遍,在長安的集市上也有專門的肉鋪,主要售賣羊肉,豬肉,牛肉。要知道唐朝都城長安,靠近大西北,因此居民中大西北少數民族居民較多,因此百姓們普遍偏愛肉食,尤其是羊肉,尋常百姓家喜歡吃羊肉,官宦貴族家庭也喜歡吃羊肉,和稻米的配給一樣,羊肉在官僚貴族這裡也有詳細的配給,例如:“親王以下至二品官每月供給羊20只,三品官每月供給羊12只,四品至五品官每月供給羊9只”。
唐朝長安百姓副食除了食用豬肉羊肉牛肉之外,對蔬菜的食用也是非常的青睞,如上文說到,長安的集市已經出現的早期的肉鋪一樣,集市上的蔬菜鋪也是非常的多,蔬菜的供應非常的豐富,此文獻資料記載中可以看到:品種繁多,有藕,冬瓜,蘿蔔,生菜,芹菜,蒿菜,萵苣等等等等,例如:“萵苣,唐朝人稱為“千金菜”,史載“骨國使者來漢,隋人求得菜種,酬之甚厚”。
三,唐朝長安是不是真的商鋪林立,大街上各種小吃應有盡有呢?
唐朝的長安城內一共有有三個建築群:北部正中央的是宮城,為皇帝和皇族的居所,宮城的南面是皇城,面積比宮城大一些,是政府辦事的地方,宮城和皇城之外的是外郭城,設計了商業區和居民區。商業區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叫東市,一個叫西市。唐朝時期,商業活動只是限制在東西兩市,時間上也有限制,日出而開,日落而關,隨著唐朝商業的不斷髮展,商鋪也越來越多,漸漸的,長安城出現了夜市。
既然有了夜市,夜市上各種美味小吃也就應運而生,集市上燒尾宴、肉餅、湯餅、烤羊肉、魚片等美食應有盡有,這裡就介紹兩種比較普遍的美食:
1.麵餅,前文說了,小麥是普通百姓家庭的主要主食,用小麥面做成的麵餅,在長安極為流行,麵餅品種眾多,有蒸餅、煎餅、胡餅、肉餅等深得唐人喜愛。相傳武則天時期的四品官張衡退朝後飢腸轆轆,看到路旁有人賣蒸餅,剛出籠,熱氣騰騰,便買了一塊充飢。白居易在《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中回憶長安上朝生活時寫道“朝晡頒餅餌,寒暑賜衣裳”意思就是午朝結束之後,朝廷為官員準備的午餐是麵餅,可見面餅在當時的普及程度有多高。
2.烤羊肉,由於長安城靠近西北邊境,少數民族居多,因此長安城百姓非常的喜歡吃羊肉,唐朝人吃羊肉有多種烹飪方法,可炒、可蒸,可烤,其中烤羊肉也成為他們的最愛,李賀《長平箭頭歌》說到“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盡將羊炙”,可見烤羊肉的普及性。
結束語: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長安街頭的描述,賞上元花燈,誑著長安夜市,吃著各色的特色小吃,由於唐朝是歷史上唯一的經濟文化相對開放的國家,長安作為都城,作為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人口已經發展到百萬,大唐盛世下的長安,繁榮昌盛,商鋪林立,是可能的,但是這種繁華奢侈也只是侷限於上層官宦貴族,有錢人家的百姓,他們吃著白米飯,喝著營養粥,烤著羊肉串,襯托了大唐的繁華,但是這繁華背後,隱藏著種種心酸,普通百姓呢,好一點的吃上小麥麵餅,啃個饅頭,差一點的百姓連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杜甫的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並不是空穴來風!
參考資料:《唐六典》《新唐書》《長安志》《全唐詩》
-
4 # 趣說正史
唐高祖李淵起兵於晉陽,親手推翻了自己親表弟的統治建立唐朝。唐朝建立後總是以一種積極開放包容的心態迎接世界上四方賓客,來自不同地域有著不同飲食習慣的人群聚集一處,在飲食上就會產生激烈的碰撞和交融。想要有的吃,錢袋子首先要鼓。唐朝時期經濟發達,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裕為豐富飲食文化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這造就長安城內“街店之內 ,百種飲食 ,異常珍滿”的飲食景象。
唐朝長安百姓會吃些什麼?1.主食類:一日三餐解決溫飽就靠它。在唐朝時期小麥等農作物就已經廣泛種植,因此以麵粉為主要原料的餅類主食得以在長安城中加以推廣,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這類餅食有蒸餅、煎餅、胡餅、薄夜餅、湯餅、夾餅、糖脆餅、丸餅、燒餅、索餅、石敖餅等等多達幾十種。在種類繁多的餅類主食是不是已經眼花繚亂了,其實最為常見的是蒸餅、煎餅、胡餅和湯餅。
2.葷腥類:正所謂一天沒有大魚大肉渾身累得慌。唐朝葷腥種類的食物也非常豐富,比如有駝峰炙、猩唇、熊白、糖螃蟹、鯉尾、對蝦、蝦生、龍蝦、烤全羊、蒸全狗等等。例如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 ,身為太子 ,卻格外迷戀突厥人的飲食習慣 ,於是便“作八尺銅爐,六隔大鼎,募亡奴盜民間馬牛,親臨烹煮,與所幸斯役共食之”。甚至出現著名唐代詩人杜甫因為食肉過多而卒於耒陽的事件,肉雖好切不可貪吃。
3.飲品類:夏日飲品去火消食。自唐代以來開始出現普遍飲茶的習慣,唐朝人民對飲茶的喜愛已經達到“以茶為食物,無異米鹽”的程度。茶葉種類也相當豐富。據李肇《國史補》記載:
“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劍南有蒙頂石花或散牙,號為等一。湖州顧渚之紫筍,東川有神泉昌明,硤州有碧澗明月房、茱萸寮,福州有方山之生牙,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嶽州有邕湖之舍膏,常州有義興之紫筍,婺州有東白,睦州有鳩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壽州有霍山之黃芽,圻門之商貨不在焉。”除飲茶風氣極盛之外,另有桔皮湯、人參湯、綠豆湯、鍾乳酒、五精酒、五加酒、地黃酒、菊花酒等等一系列飲品。
4.水果類:水果自由你實現了嗎?唐朝水果類中的大哥必然屬於荔枝,正是因為荔枝才有於是才有了“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佳句。唐代水果種類豐富程度相對於秦漢時期,那真的是過去的皇帝看了會流淚。唐代水果包括葡萄、桔柚、柿、棗、栗子、津符子、木瓜、楊梅、梨、李、柰、安石榴、枇杷、胡桃、林檎、檳榔、波斯棗等
唐代飲食文化的特徵1.飲食文化方面上趨於胡化。在唐代包容開放的社會風氣,大量外來人口擁入長安城,帶來了風格迥異的飲食文化。一方面飲食種類上比如胡餅和乳製品。另一方面飲食風格開始崇尚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2.飲食上更加註重養生。一旦錢袋子鼓了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首先藥膳和藥酒大量出現,其次利用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進行美容養顏成為當時一種新時尚。最後就是飲茶,茶葉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具有提神醒腦、殺菌益壽的功效
3.飲食文化也深受宗教觀念的影響。唐代除了儒、道、釋三教之外 ,還存著景教、祆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教派林立 ,宗教文化較為發達。宗教不僅在飲食上對信眾制訂了具體要求 ,而且設立了許多宗教節日 ,用特有的飲食方式舉行慶祝活動 ,這又使唐朝的飲食文化帶有了濃厚的宗教色彩。
4.飲食文化藝術化。唐朝的菜餚製作多講究藝術造型和色、香、味、形、器的統一在有些方面 ,唐人的飲食已超越了飲食文化的具體形態或實用功能,使之具有了藝術的要素,成為一種既有欣賞價值,又有食用價值的藝術載體。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一批精美絕倫的食器,有刻花金碗 ,掐絲團花金盃,仿皮囊銀壺,寶相花銀蓋碗,雙獅蓮瓣銀碗,雙魚紋銀碟,雙狐紋雙桃型銀盤,漆花銀盒,鸚鵡紋銀罐等。
回覆列表
真是的長安,人們生活在所謂的坊市制度的管理之下,按照規定的時間在街市中活動,其他時間則需要生活在自己所在的坊內。夜晚是宵禁的,坊門鎖閉。因此,總體來說是白天相對自由,夜晚則充滿了階級差異的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