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肝疼我怕發火

    崇禎那時有個屁錢了,他在位的時候基本國庫和內庫沒錢了,於是他守京城時沒錢了,讓京城官員和富戶捐錢,受捐不夠買飯錢的,最後城破,崇禎上吊,那些捨不得捐錢的全被抄家,崇禎真的是明朝除朱元璋外最辛苦勤勞的一個皇帝了,明朝最後倒了和他性格分不開的,用人太疑是他最大缺點

  • 2 # 望風瑟瑟

    其實並非如此,事實上崇禎皇帝基本上算是一個破產皇帝,“亡於吝嗇”只是民間傳言而已。

    亡於吝嗇之傳言的由來

    此傳言也是有點根據的。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大肆搜刮出多達三千七百萬兩白銀,而民間則有了傳言認為崇禎皇帝藏著這筆鉅款,捨不得拿出來對付叛黨賊寇,明人楊士聰則《甲申核真略》中有記錄。

    嗚呼!三千七百萬!捐其奇零,即可代二年加派……其亦可悲也矣。

    經考證,其實楊士聰也是道聽途說,只不過他給記錄在案而已,他寧願相信民間傳言也是有一定根據的。

    第一,崇禎皇帝之前國庫是很充盈的。從萬曆皇帝留下的基礎來看,經濟發展不錯,國庫多有盈餘,熹宗皇帝也是摟錢的好手,所以民間認為崇禎皇帝一直是很有錢的。第二,崇禎皇帝是出了名的節儉愛錢。從他登上皇位開始,內憂外患日甚一日,沒有一天不打仗,所以崇禎皇帝為了軍費煞費苦心,削減後宮用度,連蠟燭都不捨得多用一根,所以傳出了他吝嗇愛錢的名聲。

    這就造就了皇宮錢財無數,崇禎皇帝吝嗇愛財的印象,也就自然而然認為李闖王搜出的三千七百萬兩白銀就全出自皇宮。

    真相

    李自成西去時,帶走的銀兩其實都是搜刮大臣權貴們得來的。但是百姓們沒人相信啊,因為隨著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信任危機必將到來,這就是赤裸裸的信任危機的體現。

    其實,崇禎真是窮的破產的皇帝。《甲申紀事》中曾記載,破城前夕,守衛國庫的兵丁對作者說“萬曆年時,老庫滿,另置新庫。新庫復滿,庫廳及兩廊俱儲足。今不及四千金。”一個堂堂大明帝國,僅僅四千金的儲備,能夠幹嘛?

    破城前,崇禎皇帝沒有辦法,想勸周皇后之父捐點錢,國丈周奎死活不出錢,甚至還質問崇禎“老皇親如此鄙吝,大事去矣,廣蓄多產何意?”連皇帝老丈人都不相信皇帝能沒錢,其他大臣一樣,都認為皇帝是在敲詐勒索。可笑的是,幾天後李自成攻破北京,周奎為闖軍奉獻出白銀五十二萬兩,其他珍寶十萬兩。

    這些王公貴族,大臣名士最後被闖軍把家財席捲一空後,我不知道他們是否會後悔當時沒有幫皇帝,或許是另一番情況呢?崇禎皇帝穿著補了又補的衣服在煤山上吊後他們的心會不會痛?

    或許,他們真覺得該換個主子了!

  • 3 # e_listen141814398

    崇禎皇帝任意提高廠衛的權利和地位,造成了可怕的後果,清朝就沒有正式的專門的安全部門,實在是被嚇壞了。其實馬士英更是恐怖的代名詞。你說相對於魏忠賢執政時期,崇禎時期東廠等特務組織地位大幅度提高權力大幅度增強。其實南明弘光朝廷馬士英也恢復了東廠等特務組織,恐怖更加登峰造極。明史等大量的史料記錄了,左良玉在討伐馬士英的檄文中指出,江南民眾如果批評馬士英就會被搞死,這是符合事實的,說明馬士英是搞恐怖統治,很類似於汪精衛統治下的76號的恐怖統治。明史奸臣傳記錄了馬士英“日事報復,以迄於亡”,到弘光政權滅亡為止馬士英就是整天就想著整人害人,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這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能夠看出一些來。

    但萬曆時期,東廠等特務組織似乎比較鬆散,據說東廠衙門的門前都長滿了草,由於皇帝長期不上朝,官員的編制很不滿員缺額很多。百姓也敢議論國事,敏感的政治問題被排上了戲曲,正在執政的官員們也真名真姓的被寫入戲曲中,關於所謂忠與奸正與邪作為評判取捨官員的輿論環境,有點兒像歐洲國家那樣,但本質上,皇權並沒有受到削弱,後來魏忠賢當政了以後高壓態勢逐漸加強,崇禎時期,不但沒有輕鬆反而更加厲害。在萬曆時代,甚至皇帝家的國本之爭也被寫到戲曲中,皇帝想立自己喜歡的兒子當皇太子也不行,好像比後來的清朝要大膽多了,主要是皇帝不太管事兒,而且皇帝的權力也受到了很大制約。

    我覺得有必要還原一下明朝末年的歷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崇禎末年,周延儒第二次成為內閣首輔,由於接受了閹黨分子阮大鋮贊助的活動經費,他考慮要回報一下,但作為東林黨人的周延儒不可能提拔一個閹黨分子阮大鋮入閣,於是就提拔了不是閹黨分子的馬士英,這是當時的情況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一種妥協的情況,馬士英能夠為東林黨人所接受,東林黨人對他抱有著很大的期望,紛紛傳言馬士英就是于謙再世。至於後來馬士英窮兇極惡,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招權罔利,日事報復,以迄於亡”,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東林黨人都活不下去了,於是有些的東林黨人又開始聯絡左良玉來救命。

    據《續明紀事本末》記載,李自成的手下很多人都投降了左良玉,早在弘光政權建立之初,這些李自成手下計程車兵全都嚷嚷著要去進攻南京,左良玉不得已把自己的金銀財寶都分給了這些人,同時用鉅艦封鎖長江,在長江上豎起了一門大炮,說誰再敢去進攻南京,就用炮轟!左良玉一直在盡最大可能控制這些部隊,不讓他們胡來。左良玉一再說要他做朝廷的守土保疆的忠誠將領。

    後來馬士英胡作非為,馬士英是搞恐怖統治,很類似於汪精衛統治下的76號的恐怖統治。《明史·奸臣傳》記錄了馬士英“日事報復,以迄於亡”,到弘光政權滅亡為止馬士英就是整天就想著整人害人,大規模的報復迫害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這在傳統戲曲《桃花扇》中都能夠看出一些來。

    馬士英的倒行逆施,天怒人怨,最後左良玉也控制不住了。 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願意跟老領導打仗。據《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中宮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佔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控制不住了。隨著這些主要由投降過來計程車兵組成的部隊,紀律越來越差,連那些李自成投降過來的將領都看不慣,左良玉對這支部隊的控制力越來越差,後來的左夢庚更是很難控制桀驁不馴的部隊。

  • 4 # 有得觀史

    有人說崇禎皇帝摳門,國家就要完蛋了,他還是不願把“私房錢”拿出來補充軍餉。但事實並非如此。

    按崇禎的說法,我的私房錢少的可憐,不夠死牙縫的,都不好意思說出來。崇禎說的是實話嗎?

    李自成從陝西打過來,一路勢如破竹,越過山西到了河北,眼看就打到北京。崇禎這時想到了吳三桂的關寧軍,於是他找到在京城居住的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研究調關寧軍勤王之事。吳襄說,調兵需要花錢,那麼多人少說也得百萬兩白銀。崇禎說,內庫只有七八萬兩,收集金銀雜物賣了,頂多能湊二三十萬。吳襄說,沒錢這事辦不成。

    吳三桂是崇禎的最後一枚棋子,他不勤王,北京必然不保。當時崇禎決定堅守北京,不再提遷都之事,吳三桂不來,他只有一條路就是“君王死社稷”。平時看不出來,關鍵時刻還能看不出來?崇禎還沒傻到那份上。

    那你說,崇禎就是傻,就是沒看出來。好,還有例子。

    李自成幾十萬大軍兵臨城下,勤王的部隊一個都沒到,北京城只有很少的部隊,不可能抵擋住李自成,城破是早晚的事。這時李自成突然停止攻城,派投降的太監杜勳找崇禎皇帝議和,提出的條件是,崇禎割地給李自成,讓李自成當西北王,並拿出一百萬兩白銀犒賞農民軍,如果崇禎答應,李自成可以幫助大明打清兵。崇禎沒有答應。

    答應李自成的條件,雖然丟了土地,但大明還能繼續活下去,他自己也能活下去,不答應就是死,孰輕孰重,只要不是傻子都明白,難道崇禎還不明白?其實,不是他不想答應,實在是他沒法答應,一百萬兩白銀,他根本拿不出來。

    實際上崇禎並不是守財奴。崇禎二年,崇禎啟用袁崇煥。袁崇煥承諾五年平遼,招兵買馬,構築城池,士兵餉銀,需要很多錢,他問崇禎要,崇禎說國庫沒錢,袁崇煥提出動用皇帝的內帑,也就是皇帝的小金庫。崇禎雖不情願,但還是動了。那時候並沒有李自成兵臨城下的危機,可見,說崇禎要錢不要命並不成立。

    崇禎的內帑沒錢,錢都去哪兒了?崇禎的爺爺萬曆皇帝收礦稅,小金庫填得滿滿的。可是他想廢長子朱常洛,立幼子朱常洵,沒有成功,作為補償,他把小金庫的錢都給了朱常洵。所以萬曆並沒有給朱常洛流遺產,朱常洛也沒有多餘的錢給兒子朱由校,朱由校更沒有多餘錢給弟弟朱由檢。因此崇禎接手的內帑沒有盈餘。

    皇帝的內帑來自皇家農場的收入,朝代初期這錢還略有盈餘,到了朝代末期,開銷增大,年景好還勉強,年景不好維持開銷都困難。崇禎朝遇到小冰河期,自然災害不斷,皇家農場收入也減少,皇家要維持收支平衡,不得不節衣縮食。崇禎穿破衣服並非做做樣子給大臣看。

    崇禎的內帑收入減少,他全力支援袁崇煥平遼,袁崇煥請求動用內帑,崇禎又不好回絕,給了袁崇煥一部分,實際上崇禎的內帑也一直處於虧空狀態。

    崇禎內帑有錢不往外拿,任可國破家亡,這說法怎麼來的?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國庫沒錢,皇帝的內帑也沒錢,外有清兵,內李自成,仗又不能不打,崇禎沒招了,號召大臣捐錢。大臣一個個都哭窮說沒錢,不願捐。崇禎找他老丈人周奎帶頭,讓周奎捐兩萬兩。周奎說沒錢,逼得沒招,出了一萬,再逼,周奎就去找自己的閨女周皇后哭窮。閨女給他五千兩,讓他再湊五千兩。周奎夠狠,他沒湊,還從閨女給他的五千兩中扣出兩千,拿一萬三千兩交了上去。

    皇帝的老丈人都這態度,大臣們更是不積極,捐款活動失敗。大臣們不捐錢總得有個理由,於是“皇帝內帑有的是錢不花,卻讓我們捐錢,誰捐?”這成了最好的託詞。

    李自成沒有基地,軍餉全靠搶,剛進北京,秋毫無犯,認為接手大明國庫錢就夠花了,沒必要搶,開啟大明國庫李自成傻眼了,沒有銀子,所以他不得不去搶。李自成搶劫大戶有清楚的記錄,而搶皇家錢卻沒有記載。

    因此,說崇禎有錢不出,是大臣和崇禎皇帝博弈的理由。大臣們只是崇禎的打工仔,大明滅亡了,他們可以換個老闆繼續打工,沒必要一顆樹上吊死。但是崇禎是老闆,他對大明負無限責任,大明亡了他也就完蛋了,當崇禎決定“君王死社稷”時,他留錢還有啥用?

  • 5 # 了不了齋主人

    有關崇禎最後的是否藏有“私房錢”,王世德《崇禎遺錄》中有一段辯護,可參考:

    野史雲:十九日,上欲奪正陽門出,守者疑內變,反礟擊之,乃從白家巷還。夫出正陽門則外城,外城已破,意欲何之?白家衚衕乃大明門東南小巷,不近皇城,不能容車馬,何由從此而還?即熹宗在位七年,將神宗四十餘年蓄積捜括無餘,兵興以來,帑藏空虛,嘗取累朝所鑄銀甕銀益罇鼎重器輸銀作局傾銷充餉,故餉銀多有銀作局三字者。此人所共見也,空乏可知。廷臣動請內帑。夫內帑惟承運庫耳,錢糧觧承運庫者有二:一曰金花,二曰輕齎。金花銀所以供后妃金花、宮人宦官賞賚,輕齎銀所以為勳戚及京衛武臣俸祿,隨發。非唐德宗之私庫聚而不散者,安有餘資?野史謂城破時大內尚有積金十餘庫,不知十餘庫何名?承運庫外有甲字等十庫,貯方物也。天財庫,貯錢也,以偹內外官員軍校賞賜。古今通集庫,貯書畫符劵誥命。東裕庫,貯珍寶也。外東裕庫,亦貯方物,無金錢也。庫止此耳,破城日,惟東裕庫珍寶存耳,烏有所謂十餘庫積金者,而紛紛然謂上好聚斂,內帑不輕發,豈不冤哉!草野無知,傳為口實,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王世德當時任職錦衣衛,是崇禎的護衛隊之一,所以他的說法應該是可信的。

    此外,李清在《三垣筆記》中也記載了一段崇禎籌集軍餉的事,錄如下:

    上憂國用不足,發萬曆中所儲遼參出外貿易。予時市其中者,上有微孔,色堅而味永,與他參迥異,惟吳儀曹昌時所市最多,皆取其上者。聞此番貿參,獲可數萬金。

    這也是作者親身經歷的事情,也應是可信的。

    說崇禎藏私房錢,大抵來自李自成攻進北京後,一些沒跑掉的官員後來的回憶錄中記載的,多半得自傳言。其實,看看崇禎時期的加餉,就知道軍費已經是個大問題。崇禎再蠢,也不致放著自己的江山不要去留那幾個錢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資產新規打破銀行理財剛性兌付,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等產品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