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語溪雨

    朱允炆作為朱元璋的皇太孫,從小就是在爺爺的精心呵護下成長,與爺爺的剛猛霸道不同,朱允炆是一個性格溫和、善良的人,沒有實戰經驗,從小深居皇宮,接受儒家文化的學習。幾位老師,都是那時有才學的大儒。所以,朱允炆對於儒家更有感情。不管在培養過程中如何的嚴格要求,但是作為這種獨特的爺孫情,溺愛、嬌寵自然是免不了。朱允炆直接繼承重八爺爺的大統,執掌大明乾坤。客觀的講,朱允炆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也是歷史上極少的在繼承皇位後還保持童真的帝王。在他的身上,也同樣存在著明代中期仁宣之治兩位皇帝的身影,其作為也與仁宣兩位皇帝有著相似之處。

    我們不妨丟擲一個問題,若是當年他贏得戰爭的話,大明朝會不會直接進入到一個盛世,開創出一個類似永樂盛世的時代呢?我給出的答案也許會讓很多人不太滿意。

    朱允文在短暫的執政時期裡,所表現出來的仁君風範是非常明顯的,一開始直接廢除了當年朱元璋所留下來的政治頑疾,提升了文官地位,六部尚書的官階,從正二品直接被提拔為從一品。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改變了過去那種文官壓抑的環境。文官地位的提升,造成朱允炆很多很多政策,都是在儒家思想影響下被制定出來的,比如重視農桑,興辦學校,大開科舉,加強儒學教育,考察官吏,扶持貧困災民,鼓勵忠孝,減免田租;對於對於那些歲數大的老人,每年賞賜米、肉、衣服棉被。如果是孤寡殘弱,由官府收養;寺廟田產只有五畝,多餘田產必須退給百姓。這些政策,同樣有利有弊。此外,對於朱元璋時期,法律的過於嚴苛,朱允炆以及身邊的文官,也做了很多糾正。一些冤假錯案,也被糾正過來。

    不過,皇帝也是人,書生最大的缺點就是理論高於實踐,眼高手低。比如說,朱允炆治下文官認為:周朝一直是最好的理想國。在那個時代,可以實行“天下大同”。於是,周朝使用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被朱允炆的智囊大臣方孝孺搬了出來,並且被建文帝採用。而且,還根據《周禮》,把官員和皇帝侍從的頭銜,做了一次巨大更換。在對藩王的認識上,朱允炆被文官集團薰陶,認為自家的手足骨肉是自己的禍害,不但對權力加以限制,還對藩王進行抓捕、流放、軟禁,甚至逼的藩王自殺。還讓那些藩王的孩子們接受儒家教育。可是,建文帝還是低估了削藩的難度。尤其是對燕王朱棣。武將地位的下降,導致朱允炆在感覺到平叛壓力時,在身邊居然選不出可堪重用的武將,僅有武將,死的死,投降的投降。我們說,武力不解決問題,但是可以解決製造問題的人。武將地位的下降,直接影響了後來的削藩。要知道,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靠講道理是不解決問題的。

    難怪朱棣當上皇帝后,對朱允炆時期很多文獻記載等史料進行了重新修改,尤其是對朱允炆執行的與朱元璋時期不同的政策,更是痛加批判。用意不過是告訴世人:我朱棣才是領會老爹意思的人,這熊孩子完全不懂爺爺的精神,胡作為、亂作為;我朱棣奉天靖難是理所當然。

    從儒家角度講,朱允炆是個好皇帝。但是朱允文在骨子裡面缺少一種聖君的最後底線,可惜的是我們仔細看一下朱允炆的具體行政過程,就會發現他正是缺少的這種聖君的基本紅線。對於很多政治上的偏差,他一直採取容忍的態度,即使別人踩到了他的君主紅線上。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是一些關鍵的歷史行政決策上,可能會出現極大的政治偏差,他往往難以做到某些變革行為的乾綱獨斷;翻看整個明代史,朱允炆的結局與朱由檢的結局何其相似,無非一死一失蹤的差別而已。

    引用別人文章來說:很多歷史學家的觀點是,如果是朱允文打贏了那場戰爭,以他的這種執政風格,很容易會讓它不斷的萎縮失去一個政治體系的基本創新力,慢慢的退回到當年朱元璋的老路上面,徹底一種頑固的教條式執政行為來緩緩的推動這個國家的前進。很明顯他這種做法是不可能實現那種具有顛覆性創新性,只會再造一個老舊的政治體系,慢慢的讓這個國家失去動力。

    如果讓我自己概括:加入朱允炆贏得了戰爭,參考其本人的性格與文官集團的價值趨向,明朝末年那種專權、黨政將會在朱元璋駕崩後三十年內出現,政治體制建設將會進入到一個衰退期,從朱棣時期往後所面臨的北方外族的入侵,明朝將再次陷入宋金時期那種局面,中華文明也許再次遭到前元外部勢力的入侵,也不會有遷都北京的舉措,今日中國首都也許與背景無緣;東部及東南沿海倭寇入侵將會音響到內陸,北韓半島也將徹底淪為東瀛的熟地,並直接威脅東北部的局勢,屆時女真部落也許不會在後來入主關內。其他云云......

    鑑於上述分析,結論:朱允炆輸掉戰爭是必然。在削藩開始之時,結局就已經確定。上了這條船,就無法再回頭。故事的結尾,正如故事的開始,故事的開始,也就註定了故事的結局……

  • 2 # 李來說歷史

    封建王朝的宿命--擺脫不掉的輪迴

    假如朱棣篡位失敗,朱允炆削藩成功,明朝會變成另一個宋朝也不一定。

    開國武將勳貴集團已經被朱元璋收拾的差不多了,朱允炆削藩的主要支持者就來自於以方孝孺和黃子澄為首的文官清流集團,假如削藩成功,那麼相比於朱元璋時期,這些文官的地位一定會得到極大提高,沒有了其他政治力量的制衡,文官將取得朝堂得到統治權,明朝將再現宋朝時武將地位低下的情況。後期歷史中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的情況將不復出現,明朝嚴重的邊患問題將提前到來。朱允炆是一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皇帝,他假如能夠削藩成功,對老百姓來說未必就不是好事。他在位四年,改革了很多朱元璋時期的不合理政策,如重視農桑,興辦學校,大開科舉,加強儒學教育,考察官吏,扶持貧困災民,鼓勵忠孝,掩埋那些無人收容的屍骨,減免田租。而且,當時還規定,寺廟田產只有五畝,多餘田產必須退給百姓。當然也有很多不切實際的空想。但可以肯定的是,朱允炆一定會扭轉祖父朱元璋殘酷的特務統治,也許就沒有明朝後來的東廠、西廠、內廠了。而朱棣為了自己奪位的合法性,在“靖難之役”後把朱允炆的改制都回復到朱元璋時期,以來彪炳自己才是合法的繼承人,同時為了統治的穩固,特務橫行,殘酷的清洗了文官集團,這是開了歷史的倒車。只要沒有解決華人民的根本問題:土地問題,無論是朱棣成功與否,明朝都擺脫不了封建王朝輪迴的宿命,差別只在多存在幾年而已。

    歡迎關注、點贊和評論!

  • 3 # 勇哥講生活

    歷史無法改寫和假設,但如果假設朱棣篡位失敗,可能有幾件事情可以肯定:1.以朱允炆仁厚善良應該不會殺了他的親叔叔朱棣。2.明朝的首都自然也就不會建立在北京了。3.也不會造成那麼多對建文帝餘黨的屠殺慘案。但是明朝的結局可能也是註定的,因為朱允炆和朱棣之間存在很多矛盾,朱棣本就對朱元璋把皇位傳給朱允炆心生不滿,再加上朱允炆聽信大臣的建議要進行削藩,這恰恰是朱棣最不願意看到的,這才導致蠢蠢欲動想要謀權篡位的朱棣抓住藉口發動了“靖難之役”。如果建文帝不心慈手軟依靠兵力上的優勢平掉朱棣,接著向其他藩王發詔共同剿滅燕王朱棣餘黨,完成之後趁機在滅掉幾個不聽調遣或出兵不利的藩王,邊疆宗室藩王局勢可定。接著任用少量武將到邊疆鎮守,與藩王之間相互制衡,便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武將藩王造反成功的機率。只是這樣便不會有鄭和七下西洋,《永樂大典》這等史詩鉅著也不會問世,只能說福禍相依,有好有壞。歷史的齒輪緩緩轉動,或許真的有它的必然性吧。

  • 4 # 麥香駱駝

    明初封藩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封皇子樉為秦王;棡,晉王;棣,燕王;橚,吳王;楨,楚王;槫,齊王;梓,潭王;杞,趙王;檀,魯王;從孫守謙,靖江王。

    明太祖朱元璋封藩的本意,是預防蒙古族的再度入侵,這一點在諸王封地的地圖上可以略見一斑。

    洪武二年,朱元璋編纂《祖訓錄》,後又三次修訂,更名《皇明祖訓》,意在訓誡後世子孫。

    《皇明祖訓》對諸王的行為作出了諸多限制:

    王送表出宮城門,止離五丈地;文官送出國門,武官從王還宮。凡遇天子壽日,王於殿前臺上設香案,具冕服,率文武官具朝服,行祝天地禮。若遇正旦,拜天地後,即詣祖廟行禮畢,升正殿,出使官,便服行四拜禮。文武官具服行八拜禮。凡遇詔敕至王國,武官隨王侍衛,不出郊外;文官具朝服出郊奉迎,安奉詔敕於龍亭,乘馬前導。王具冕服於王城門外五丈餘地,奉迎至王宮,置龍亭於正殿中。凡朝臣奉旨至王府,或因使經過見王,並行四拜禮。雖三公、大將軍,亦必四拜。王坐受之。若使臣道路本經王國,故意迂迴躲避,不行朝王者,斬。凡親王每歲朝覲,不許一時同至,務要一王來朝,還國無虞,信報別王,方許來朝。諸王不拘歲月,自長至幼,以嫡先至;嫡者朝畢,方及庶者,亦分長幼而至,週而復始,毋得失序。凡諸王居邊者,無警則依期來朝;有警則從便,不拘朝期。凡天子與親王,雖有長幼之分,在朝廷必講君臣之禮。凡諸王來朝,祭祀辦與未辦,先常服見天子,三叩頭不拜。奉先殿見畢……敘君臣禮,行五拜三叩頭。見畢,諸王系尊長,天子系侄孫,引王至何便殿。王坐東面西,天子衣常服,敘家人禮,行四拜不叩頭;王坐受。然雖行家人禮,君臣之分,不可不謹。凡親王來朝,若遇大宴會,諸王不入筵宴中。若欲筵宴,於便殿去處,精潔茶飯,敘家人禮以待之。群臣大會宴中,王並不入席。所以慎防也。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世,這應是朱元璋第三次(洪武二十八年)修改《祖訓》的動機。《祖訓》規定,諸王除朝覲外,不可輕離封地;諸王每年都需要朝覲,朝覲時不可以諸王同時入京;即使諸王為長輩,天子為晚輩,也需行君臣之禮。這些規定都是宣示皇權不可侵犯。

    使臣途經藩王的封地,必須朝拜;諸王見天子,行君臣禮之後,可移至其他宮殿,行家人禮。這些規定,也保證了藩王的相對威嚴。

    從這些可以大致看出,朱元璋對各方面的思考,不可謂不周到。

    建文帝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第二年,改年號建文,是為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起兵。至建文四年,攻入都城,朱棣即位。

    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朱柏自焚而死是月,建文帝先廢齊王朱槫、代王朱桂為庶人。

    六月,貶岷王朱楩為廢人。是月,燕王府護衛百戶倪諒告發朱棣府中於諒、周鐸欲圖謀反,於是朝廷下令逮捕於諒、周鐸等人,押解至京,斬首。朝廷下令,讓朱棣逮捕燕王府官屬。都指揮張信歸附燕王朱棣。

    七月,朱棣起兵,並以誅殺齊泰、黃子澄為名,號稱奉天靖難。謀士姚廣孝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

    實際上,在建文帝初繼位之時,即洪武三十一年,就有北平布政使張昺,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張信,在懷疑朱棣欲圖謀反,並奉命暗中調查。

    政策失誤

    如果要想讓朱棣篡位失敗,可以先從根源上使他沒有篡位的機會。也就是說,削藩的時候由他開始。

    在削藩的具體措施上,建文帝犯了輕敵的失誤。據說,朱允炆還未登基時,曾經以藩王事問時任東宮伴讀的黃子澄。黃子澄答道:“諸王的護衛兵,只夠平常自守的。假如有叛變的想法,可以以六師(六軍之師,後常代指御駕親征)攻打,誰能抵擋?漢朝七國,不可謂不強,最後還是滅亡了。大小強弱之勢不同,而順逆之理也不同。”

    確實,朱棣起“靖難”之師之初,由於兵力差距的懸殊,確實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一度失利,不得不班師返回。

    朱元璋建國後,不封異姓王,開國的功臣宿將多遭殘害,導致建文時朝廷缺少能征善戰的勇將,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老將耿炳文。

    八月十五日,燕軍趁中秋夜敵軍不備,偷襲雄縣;成功後又利用伏擊擊敗了鄚州的援兵,遂攻克鄚州。耿炳文部將張保來降,洩露了耿炳文部隊的佈置情況。朱棣用計使耿炳文合兵一處,以便一舉擊潰。於滹沱河北岸大敗南軍的主力部隊。耿炳文逃入真定城中,閉門固守。燕軍攻城三日不克,還師北平。緒論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了“北伐”軍隊的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

    如果需要朱棣篡位失敗,則朱元璋稱帝后,對待開國的名將,不可悉行殺戮,導致建文帝時朝廷缺乏可以使用的將士;則封藩雖然是為防禦蒙古再次南下用兵,在邊疆形勢稍為緩和的時候就該適度削弱藩王的勢力;則需要朱棣的智謀稍差一些,建文的智謀稍好一些。

    明清史專家孟森先生評價朱允炆“帝仁柔樂善,實為守文令主,但英謀不足”,可謂一語中的。

  • 5 # 尹瀟深

    明朝會慘不忍睹。

    朱棣與戰鬥力兇悍的明軍浴血搏命時,建文帝正在與大明第一神經方孝儒商議恢復“井田制”。

    什麼是井田制呢?

    就是用道路把農田分割開,一地一戶,除了一些國家職能部門的人,其他所有人都只能在對應的農田裡種地。

    這樣的一個社會結構極端單一,說是烏托邦也不為過,以建文帝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性格,大明會很快經濟崩潰

  • 6 # 企衛文化

    朱棣可以說是有名的一個暴君,在攻破南京,奪得天下後,對建文帝的舊臣大肆屠殺,最典型的是對方孝孺施以前所未有的酷刑,並滅其十族。

    而建文帝是一個比較溫和的國君,這樣的人作為守成之君最合適不過了,對國家的穩定發展,經濟的繁榮富庶都是有好處的。

    如果朱棣奪位失敗,那麼明朝之後的統治者必然是和建文帝的治國策略一脈相承的,明朝就會進入改革的快車道,也許在明朝後期才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就會提前到來。

  • 7 # 中梁以西

    建文帝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丟了江山,也丟了性命。

    歷史沒有假設,如果非要假設,朱棣起兵造反,建文帝派李景隆領兵,李景隆變成了正常人擊敗朱棣,將其押赴京城,開刀問斬,幹掉了最強大的藩王,其他的藩王必不敢造次,那建文帝的威信將會大大加強,地位將極大的穩固,削蕃計劃將會順利進行,建文帝將會有時間推行自己的施政理念。

    建文帝是從小養在深宮,由朱元璋選擇的大儒教導,而這些大儒傳授給他的都是理想化的治國方略,也使得他性格軟弱,經驗缺乏,充滿了書生的理想主義,而這對於一個政治家特別是一個皇帝來說,無疑是致命的。而朱元璋因為朱標的早亡,為確保建文的地位,防止出現權臣或者造反而大殺功臣,使得建文帝周圍都是一些誇誇其談的書生,如果國家的執政團隊都是這些人,那明朝能維持多少年就難說了

  • 8 # 南方的溼

    建文帝缺乏主見和生活閱歷,作為有權力分蛋糕的人卻過於相信文人,加上南方立都一向以偏安為主流,這是因為僅憑想象沒有見過是不能認識問題嚴重性的(很明顯方孝孺這些文人不是劉伯溫那種能通軍略的,只是一位飽學鴻儒,傳統文人,要不就不是以建文老師這種身份切入歷史了),武力廢馳,士大夫進一步瓜分利益,而且是江南士人為主的瓜分,再加上小冰河的進一步嚴重,土地兼併造成的社會矛盾將提前爆發,到那時本身存在的南北對立問題和北方遊牧民族南侵極其考驗建文及其繼位者的能力。

  • 9 # 青言論史

    如果朱棣篡位失敗,也許不會造成那麼多的建文餘黨的慘案,但是明朝的結局,我覺得卻依然是殊途同歸。

    朱允炆和朱棣之間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削藩的問題上,正是因為朱允炆的削藩,才導致蠢蠢欲動想要謀權篡位的朱棣抓住藉口發動了“靖難之役”。但是坐上帝位的朱棣深深地知道,藩王有多可怕(尤其是手握重兵的藩王),因此,在他當上皇帝以後,削藩更加變本加厲,大明王朝的宗室儼然成了圈養的高階種豬。

    因此,到了明末,數以十萬乃至百萬計的宗室給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政負擔,皇帝有時候都不得不自掏腰包給自己的那幫子親戚發工資。而在崇禎吊死以後,這些常年混吃等死的宗室除了窩裡鬥就是繼續混吃等死,最後被一網打盡。

    但是就算朱允炆繼續做皇帝,估計也不會比他四叔好到哪裡去。按照他那個柔弱的性格,對叔叔們可能還不如四叔朱棣狠,那麼宗室對於明朝財政的壓力就會更大,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明朝的問題會更加提早爆發。

    更遑論,儘管朱允炆有意識地在改變其祖父朱元璋定下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又被急於證明自己合法性的朱棣改回去了),有兩項制度卻是他動不了的——以農為本和廢除丞相。前者造成明代的社會活力極其低下,後者造成明代的中央必須萌生出內閣和宦官兩朵奇葩。這些,都是朱允炆改不了、明朝本生的胎毒。這些會使明朝無可避免的走向衰亡。

  • 10 # justing

    也許會重蹈南宋的覆轍!建文和方孝儒等一眾文臣都是理想主義的文人!眼高手低的愛國憤青!靖難如果失敗朝廷也是慘勝!朱棣是鎮守北方的主力,蒙古勢力會趁虛而入佔領黃河以北!或又一個南宋將出現,大明也將亡的更快更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晚清四大名臣沒有一個得善終的,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