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武備營
-
2 # 狼煙火燎
雙炮的M3坦克很差勁嗎?這麼差勁的坦克為何生產了接近7000輛的數量?從這一點來說是不是根本說不通,像很多人推崇的神教級武器KV2坦克,不就是因為他一輛坦克阻擋德軍2天時間,但這個戰績並不能說明他不是一輛垃圾坦克,而且才生產334輛就被蘇聯放棄了,這才是真正的垃圾坦克吧!M3還不算!
M3坦克是美國的一款過渡型產品,當時的歐洲戰場,德國4號坦克已經裝備75mm炮管,而此時美國的主力坦克M2才是僅僅37mm小水管,因此美軍認為必須裝備擁有75毫米火炮的戰車才有勝算,但美國此時的技術卡在75mm旋轉炮塔瓶頸上沒有突破,可能有些人會說,75mm炮塔不就是把炮塔做大一點嗎?其實哪有這麼簡單,能容納大型火炮的旋轉炮塔,其炮塔座圈除了必須讓沉重的炮塔穩定旋轉以外,還得耐得住主炮射擊時產生的強大後坐力。當時的美國還沒有完全掌握生產大型旋轉炮塔的可靠技術,而此時法國大敗,M4謝爾曼中型坦克研發又卡在這個瓶頸上,因此美國急需要一款過渡坦克!
於是,設計師們選取了一種折中方案,就是參考法國雙炮重型坦克範本,在自己探測側面也安裝上一門75mm炮管,同時又在上面追加了一門可以旋轉的37毫米炮,著名的雙炮M3誕生了,這個方案就有點類似於坦克殲擊車與輕型坦克的合體!M3 使用了400馬力的星型引擎,給坦克帶來充沛動力的同時也讓坦克車身高大(全高3.12米),更容易成為敵人攻擊的物件。而且由於坦克擠進去2門炮,因此內部人員空軍非常狹小。
美華人對M3也並沒有太大的期待,只是希望在M4西爾曼出來之前有一個過渡產品頂一下,開始之準備訂購300輛應急。然而,沒想到經過敦刻爾克大撤退以後,英國大量的武器裝備丟在了法國沙灘上,也急需要一款坦克來應急,雖然美華人拿出了M3坦克英國並不太喜歡,但處於迫切需求,直接一次性訂購了1250輛,而且還要求加大旋轉炮塔,用來容納無線電通訊裝置。而之後英華人有不斷的加大了訂單!
圖:英國版本的M3加大了旋轉炮塔但沒想到這麼一款並不被人看好的坦克,在北非奮戰的英國前線官兵們卻非常喜歡,在他們看來,M3的75mm主炮威力夠大,可以抗衡德國坦克;M3雖然車體較高容易受彈,但也給車長提供更好的實業,能夠更好的偵查和判斷戰場形勢;而且M3的發動機和機械結構穩定,故障率很低;裝甲防護也非常不錯,正面裝甲達到了51mm,側面和後部裝甲也有38mm,雖然不算太厚,但在二戰早期絕大多數坦克都要厚一些。英軍以M3李為裝甲部隊的主力,再加上終於到達戰場的M4謝爾曼的增援,英軍統帥蒙哥馬利將軍終於將隆美爾和他的非洲軍團擊潰,扭轉了北非戰場形勢。
圖:蘇聯裝備的M3坦克部隊同樣這款坦克援助給蘇聯大約1400輛,不過在蘇聯看來M3完全就沒有T34好用,並將他稱為“七兄弟的鐵棺材”(一共坦克機組7個人),T34不但在火力上比M3更猛,還有旋轉炮塔,操控更靈活,關鍵是防護上可比M3靠譜得多。
圖:太平洋戰爭中的美軍的M3而美軍自己在M4謝爾曼坦克出來之前,也裝備了大量的M3坦克,而且投入到了太平洋戰場,當這一款坦克第一次出現在日本士兵面前時,如此高大的坦克被日軍誤以為這是美軍新型重型坦克。隨著M4謝爾曼的大量裝備,M3慢慢的就退居2線了,而且大量的M3並改造成了各種自行火炮和輔助車輛,表現也都非常不錯!
圖:M3底盤基礎上改造而來的M7“牧師”自行火炮
綜合來說,M3在戰場上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能夠以過渡坦克身份生產數量達到近7000輛,而且在北非戰場膠著的時候,M3的到來解決了英華人的燃眉之急,M3坦克並非那種不堪一擊的存在,當然蘇聯人擁有T34這樣的坦克,自然就另當別論了。
-
3 # 慕什塔戈
此話有失公道!誠然,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透過大搞軍火貿易,的確是發了兩筆戰爭財,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其對外軍售的武器質量絕大多數都是靠得住的。作為兩次大戰的主要參戰國,美國深知,向盟友出售以次充好的武器裝備,等於是在害人害己。不僅有損本國軍火企業信譽,更會給盟軍作戰行動帶來不利影響,從而無形中增大美軍自己的傷亡人數。
具體來說,美國於1941年8月~1942年12月期間,向英、蘇、印等國出售的M3中型坦克,有效彌補了盟軍裝甲力量的不足,其效能在同時期所有型號坦克中處於領先地位。其炮塔裝甲厚度高達51毫米,車體兩側及後方裝甲厚度為38毫米,在北非戰場上,除德軍88毫米高炮外,任何反坦克武器均對它無可奈何,怎麼能說它“不堪一擊”呢?
二戰初期,敦刻爾克大撤退使英軍坦克喪失殆盡,“巴巴羅薩”計劃又使蘇軍坦克在開戰頭18天就損失了1500輛。為了抵擋德軍來勢洶洶的裝甲攻勢,美國分別向英、蘇兩國出售了1250輛和1386輛M3中型坦克,成為扭轉戰場頹勢的關鍵。阿拉曼戰役中,M3坦克以其良好的裝甲防護力和較低的機械故障率,贏得英軍士兵的信賴,在與德軍III號及 IV號坦克的實戰對抗中絲毫不落下風。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共計生產了6258輛M3中型坦克,這些坦克馳騁在北非、歐洲及太平洋戰場上,在阿拉曼、庫爾斯克、緬甸等關鍵戰役中均有不俗表現。尤其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豆包”坦克面對體積龐大、裝甲厚重的M3坦克,毫無勝算可能,難怪日軍將M3歸為重型坦克一類。
△ 日軍95式坦克與美軍M3型坦克對比
△ 蘇軍T-34坦克
與M3相比,T-34在防彈外形、火力機動性、裝備防護力等方面均佔有明顯優勢,蘇軍士兵在衝鋒陷陣時更願意相信本國造的T-34。於是,大批M3中型坦克被陸續改裝成牽引車、工程車等特種車輛。加之操縱一輛M3坦克需要多達7名乘員,而T-34則只需5人,據此,蘇軍士兵戲謔地將M3坦克稱為“七兄弟的鐵棺材”。
△ 被擊毀的M3中型坦克
當然,作為一種過渡型裝備,M3中型坦克在整體設計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諸多缺陷,這些缺陷最終導致M3在僅僅列裝不到兩年後,就被效能更為先進的M4“謝爾曼”所取代。其設計缺陷,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 “謝爾曼”M4型坦克
一是車體過高。M3坦克的車高為3.12米,堪稱同時期坦克高度之最,比德軍IV號坦克高29釐米,比蘇軍T-34高出38釐米。過高的車體,顯著增大了坦克被彈面,使M3更容易被敵方的反坦克火力所命中。
二是火力較弱。M3的火力由2門炮和3挺機槍組成,看起來似乎很強大,實則不然。位於車體右側的75mm主炮,在當初設計過程中被當作一款臨時替代型武器,強行安裝到原有M2坦克底盤上,射擊瞄準時只能在左右15度角範圍內轉動,無法實施全向射擊;而安裝在炮塔上面的副炮,口徑卻只有37mm,在穿甲能力上如同雞肋;3挺機槍則更是隻能用於對付敵人的步兵,在坦克面前,僅僅是個擺設。
△ 行駛在滇緬公路上的M3坦克
三是空間狹小。從外觀上看,M3坦克人高馬大,給人一種視野開闊、駕乘舒適之感。實際上,其內部空間極其狹小。車體右側完全被一門75mm巨炮塞滿,車體後側還要給37mm炮塔吊籃留出足夠空間,這樣一來,駕駛員和通訊員就只能被擠到車體前部。然而,兩門炮都需要配備各自的炮手和裝填手,還要給這4名乘員留出足夠空間,再加上車長及兩門炮所需彈藥,其內部空間的狹小緊湊程度可想而知。
上述觀點如有疏漏,敬請指正!
-
4 # 科羅廖夫
美國強大的工業產能製造出的數不完的武器裝備,是同盟國能夠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原因,美國武器裝備對英國等盟友的援助確實發揮了很大的貢獻。然而,美軍在二戰中更多的是靠數量而非質量的優勢,美國對外提供的武器裝備,在很多盟友眼裡都是不合格的。其中一款主力坦克裝備更是臭名昭著,那就是M3格蘭特中型坦克。
這種坦克出現的背景是英法法國戰役中戰敗,英軍丟失大量裝甲裝備,而德軍裝甲部隊則氣勢洶洶,英國此時需要大量的坦克在北非對抗德軍。在非常緊急的情況下,美國依託現有的老裝備進行改進研發M3中型坦克。
M3中型坦克最大的特色就是外型,坦克的車體右前方安裝一門75毫米M2坦克炮,這門火炮的左右射界受很大限制。作為彌補,坦克的左上方有一個小炮塔,上面有一門37毫米火炮。如此奇怪的外形,使得M3坦克成為異常容易辨認的目標。裝甲防護方面,格蘭特坦克的正面裝甲最厚有51毫米,側面裝甲為38毫米。在1941年的水平來看,這個裝甲厚度已經算不錯了。
坦克內部一共有7名乘員,分別是駕駛員、無線電員、75毫米炮手、75毫米炮裝填手、車長、37毫米炮手、37毫米炮裝填手。英國和蘇聯版本將無線電員取消,統一由車長負責聯絡,因此成為6人版本。其首次上戰場是在1942年的北非戰場, M3中型坦克當時對德軍的坦克有技術優勢,德軍三號坦克的50毫米主炮,難以在正面擊穿格蘭特坦克的主裝甲,而格蘭特坦克的75毫米火炮和37毫米火炮,都能在50毫米火炮的射程之外擊穿德國3號坦克的主裝甲。
在1942年夏季,格蘭特坦克一度對德軍產生了衝擊。然而格蘭特坦克的效能優勢被德軍當年的輝煌勝利所掩蓋,同期這款坦克也被援助給了蘇聯軍隊,在東線與德軍戰鬥,然而1942年的蘇軍同樣敗多勝少。
事實上,格蘭特坦克最出名的地方還是蘇軍和英軍對它的批評,英軍和蘇軍不約而同地使用了“七(六)兄弟棺材”來形容這種坦克。主要原因是格蘭特坦克主炮射界不佳,車體過於高大,極其容易被命中,其51毫米厚的主裝甲在1942年下半年之後顯得非常脆弱。
更要命的是,M3中型坦克使用的汽油發動機極易著火,一旦被擊中,整個坦克就會像打火機一樣燃燒起來。此外,坦克本身的鉚接結構在巨大的衝擊之下,內部會鉚釘亂飛殺傷成員、美國在援助這款武器的時候不能提供良好的穿甲彈、坦克機動效能不足在東線泥地容易擱淺等問題的存在,令這款坦克的風評進一步下滑。
其實,M3坦克本來就是美國軍隊的臨時產品,是在M4坦克出現之前應急備用的產物,在盟友的強烈需求之下快速製造出來送上戰場,能夠達到這個水平已經不錯了。至於蘇軍和英軍對這款坦克的強烈批評,在美華人看來就是有坦克給你們就不錯了,還敢嫌棄質量,愛要不要。
如果說蘇聯有大量坦克還可以責備M3坦克的話,在1942年夏季缺乏坦克的英軍實在是沒有資格貶低這款武器,2855輛M3中型坦克援助給了英軍,大多數在1942年提供給了在北非戰鬥的英軍。要是這些坦克沒有到達,在北非一度一敗塗地的英軍恐怕就沒有多少坦克繼續和德國戰鬥了。
回覆列表
一款標標準準的臨時性應急產物,效能幾乎是所有二戰中型坦克裡面墊底的,只負責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至於具體效能嘛就不要太抱有希望了,有總比沒有好。M3不堪一擊的更本原因還是美國當時設計M3的理念已經嚴重脫離了主流坦克的步伐。
▲M2輕型坦克,這時候的美華人還能跟的上世界主流的腳步
而這一切還要從一戰結束時說起,一戰結束以後,受制於當時的發動機、坦克炮等坦克技術的限制,各國普遍都拿不出一款成熟穩定的中重型坦克設計方案,於是一戰結束後的那段日子輕型坦克橫行,幾乎成為了世界主流,好在這時候的美華人還沒有脫離節奏,發展出了自家的M2輕型坦克。但是好景不長,不久後西班牙內戰爆發,防護嚴重不足的輕型坦克在戰防炮面前不堪一擊,於是以蘇聯和德國為首的世界各國開始發展防護、火力、機動比較均衡的中重型坦克。但是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孤立主義盛行,他們認為美軍再也不會跨出國門作戰。頂多是到南美和菲律賓的叢林當中作戰維護自身權益,於是美華人還是執著的發展著輕型坦克。
▲M3/M5系列輕型坦克,美華人一直用到了戰爭結束,同時期各國已經基本淘汰了輕型坦克
於是在M2輕型坦克的基礎上,美華人研製出了M3/M5系列輕型坦克,而對於中型坦克的研製,美華人完全沒有上心,重視程度完全不夠,本著嘗試的態度研製出了M2中型坦克,該坦克幾乎就是美國輕型坦克的加厚放大版,就是一輛披著輕坦外皮的中坦。而此時的蘇德兩國已經研製出了KV-1,三號,四號這種水平的中重型坦克,美華人的M2中型坦克一誕生就面臨著嚴重落後的尷尬,以至於美軍自己都不敢裝備M2中型坦克,只是留在國內訓練訓練成員啥的。
▲裝備9挺機槍和一門37毫米坦克炮的M2中型坦克,完完全全就是用來支援步兵的,一戰的設計理念,而同時期他的對手是蘇聯的KV-1和德國的三號、四號
可是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大事,德國閃擊西歐,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如果西班牙內戰美華人多少還有點不以為然的話,那法蘭西戰役徹底的給了美華人當頭一棒,美華人認識到自己參戰只是個時間問題,到時候拿自家的M3輕坦克和M2中型坦克去和德國的三號、四號坦克打,那簡直就是一邊倒的屠殺,衛國戰爭前期蘇聯大量的輕型坦克在激烈的一線消耗戰中幾乎損失殆盡,最後被迫駐守遠東就是最好的證明。就在美華人沉思的時候英華人突然找上門來希望美軍能夠提供大量的坦克,因為在敦刻爾克的灘頭英軍幾乎損失了所有的重型裝備。
▲T5E2中型坦克,這款試驗品和後來的M3中型坦克幾乎就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這時候美華人只能趕鴨子上架著手研製新一代的中型坦克,所以M3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效能自然得不到保證。而且英華人要的很急,根本來不及重新研製一款全新的坦克,於是美華人開始翻起了自己曾經的設計圖,最終發現了一款名為T5E2的實驗性中型坦克,該坦克由M2改造而來,起初美軍計劃用它來驗證大口徑火炮在坦克上的適用性,所以是一款試驗品,後來就被放到了一邊。於是美華人就拿這款試驗品下手,研製出了M3中型坦克。
▲上圖為英國裝備的M3,下圖為美國裝備的M3,根據英華人的實戰要求,提供給英華人的M3小炮塔被放大,所以能起到一定的戰場偵查作用
該坦克最大的特點就是一門車體炮,但這也是該車最大的敗筆,該炮透過轉子炮座固定在車體上,射界有限不說,主炮是從T6型75毫米榴彈炮臨時改過來的,美華人稱之為T7型76毫米坦克炮,該炮炮口初速只有可憐的564米每秒,用來支援步兵確實不錯,但那是一戰的戰術理念的,二戰的坦克主要的對手還是敵方坦克,在面對長管的4號,甚至是88毫米防空炮時結果可想而知。後來美華人又開發出了T8型76毫米坦克炮,該炮威力有所提升,但是英華人要的急,裝備的都是T7型76毫米坦克炮,後來美華人生產的標準型裝備的才是T8型76毫米坦克炮。此外該坦克還裝備一座搭載37毫米坦克炮的小炮塔,該炮塔內部空間狹小,完全沒有實戰意義,頂多就是依靠高度為76毫米主炮充當觀測臺,而且這一設計還導致了該車的整車高度極大,成為了一個薄皮大餡的餃子,極易被攻擊。
▲M7牧師自行火炮,作為M3中型坦克的重要改進型,曾廣泛活躍在歐洲戰場上
至於美華人著名的M4謝爾曼坦克裝備部隊那已經是1942年以後的事情了,M4在設計時也大量借鑑了M3中型坦克,所以作為一輛美華人拿來練手,設計理念還極其落後用來應急的臨時性產物,M3中型坦克的效能自然好不到那裡去,軍隊的使用評價自然就差了。但是正所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M3中型坦克在英華人絕望的時候出現在了他們面前,之後又遠征北非,在歐洲戰場上還時常被改造成各種自行火炮和運兵車而出現,也算得上是一代名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