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負薪映雪

    “思無邪”,好的詩歌幾乎都是偶然間揮灑,出乎於情,動乎於心,喜怒哀思,一氣呵成。

    詩詞之美,美在境界與修辭的高度契合,抑揚頓挫間流淌出一副副唯美的畫卷。日月交替,潮落潮起,離合悲歡,得失舍取……境由心生,觸景生情,或慷慨激揚,或低沉婉轉,寄情于山水,鳴聲於萬物,喜從中來,悲從中來……

    用心傾聽詩人的心聲,感悟詩人當時的處境與胸懷,身心投入是讀詩最好的方式。

    人的年齡、閱歷、處境、修養決定他是否喜好詩歌,能夠接納什麼的詩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處境對同一首詩會有迥然不同的解讀與感悟。解讀詩詞,因人而異,同一首詩,一千個人一千個畫面,或許這就是詩歌的魅力。

    解讀詩詞沒有技巧而言,只有不斷地知識沉澱,讀讀想想,寫寫畫畫,天長日久,水到渠成。什麼樣的學識胸襟,解讀什麼樣的詩詞歌賦。你眼中的一寸,或許就是我看到的一尺,解讀詩詞,各憑造化。

    喜歡用“不求甚解”的方式解讀詩詞,只要能入我心者,皆是好詩。只品磨意境,不考究修辭典故、詩人出身命運、作品動機……只追溯詩歌本身的美妙與趣味。有生活,含哲理,有畫意,顯性情,這樣的詩,喜歡。因為深刻,所以不忘。因為不忘,所以深刻。

    過度解讀詩歌會喪失詩歌本來的美,曲解詩人的原意,很多時,不為什麼,只是喜歡,自自然然的抒情潑墨,哪有那麼多功利糟粕?以已量人,解讀詩詞,動輒洋洋灑灑萬語千言,卻不知所云何物?無力為詩,黔驢技窮,順人口水,只為顯示高明,刷存在感,這才是詩詞創作一代不如一代的癥結所在。解讀詩詞,《人間詞話》不可不讀,儘管很多當代大家多有微詞,但沒有一個修為超過王國維的,隨便說一句,王國維的詩詞寫得非常精妙,只不過被《人間詞話》蓋過了風頭。

    崔顥《登黃鶴樓》意境高遠,沒有搜尋到李白的點評解讀,只探究到詩仙用詩關聯黃鶴樓,雖然終究沒能在“黃鶴樓”上勝上一籌,豁達儒雅,可謂風流。

    以詩讀詩,是解讀詩歌的最高境界。用一個近乎詩人的才情胸懷去譜寫詩詞、解讀詩歌,坦然好惡,拋名棄利,去偽求真,方能胸中藏詩,眼裡是詩,心裡有畫,筆下生花!

    拙見,見笑!

  • 2 # 逹文

    情感相通詩自解

    ——首先感謝朋友邀答。就此問題,談談個人淺見。

    詩歌源於上古社會人類的生產生活,較之其它語言文學形式,最大的特點即是有韻律,極富感情色彩,所謂抒情言志。“詩者,吟詠性情也”(嚴羽《滄浪詩話》)。人作為高階動物,最顯著的特徵不僅有思想,更具有及其豐富的情感。一首優秀的詩歌,總能夠觸發某些人類共同的情感共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因此個人認為:解讀詩歌沒有其它更多技巧,只需要能夠與其情感息息相通。即在閱讀詩的過程中,是否感到自己有一種情感上的自發觸動:或是歡樂、或是憂傷;或是興奮,或是沉思;或是昂揚,或是惆悵;或是高闊廣遠,或是細膩纏綿......等等。引發情感觸動的可能是全篇、可能是一部分,甚至是其中某一兩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解讀詩歌,實現與詩歌情感相通,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做到三個字:

    情——情結情感情之賦稟。熱愛詩歌,對於詩歌的韻律、意象、情緒和氣場等的感知共鳴敏捷。

    讀——好讀善讀以讀為樂。儘可能多地閱讀古今中外經典名篇,自己喜愛的更要細讀深讀反覆讀,文學修養素質和欣賞詩歌能力必與日俱增。

  • 3 # 風雅宋

    靖康之難後,宗澤發現了軍事天才岳飛,但覺得岳飛太愛“野戰”,不懂得排兵佈陣,便授陣圖給飛,而岳飛辭謝,並言“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大意是戰爭無定法,應該根據戰情,靈活運用。

    詩歌並非戰爭,解讀詩歌也與運用兵法有別,然而,詩歌亦如戰爭,兵法有常,又有非常之法,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詩方法,根本不存在。然而,解讀詩歌的常法卻有一些,怎樣運用,就要看讀者本人能否活學妙用了。

    常見的解釋技巧大抵有以下幾種:其一,反覆誦讀,體會其聲韻之美。

    詩歌乃富有詩意的歌,吟而誦之,便可品味其韻致,瞭解其特質。

    況且,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詩讀千遍,其義必現。不信,隨便拿首詩試試看!

    李白、蘇軾等超一流的大詩人之作,多半需要歌唱,才能感受其中之美。

    其二,查檢字詞典,瞭解詩句字面意思。

    無論解讀何種文字,理解其字面意義,都必不可少。詩歌語言與日常用語不同,甚至與散文語言也不同,但是,詩歌語言與散文、日常用語有巨大交集。一般讀者知識儲備有限,不能知其界限,加上,語言內涵會隨著時代變遷,故而,有必要使用工具書,瞭解詩歌的字面意義。

    舉例而言,李白有詩云“高歌取醉欲自慰”,其中,“自慰”,顯然不是自己解決生理需要的意思,而是自我安慰。之前,有人拿此句問我是何意?頗為自得,且有些不懷好意,這都是因為誤讀了詩歌字面意思的結果。

    這兩天解讀左思《嬌女詩》時,有個重大發現,檢驗一個人懂不懂一首詩的最簡單方法是,看ta能否把詩歌逐字逐句翻譯?如果做不到,把不會的、拿不準的一一挑出,查工具書,或者請教專業人士。

    我的好友“讀籀書也”,是文字學博士生,精通古文字,如有不熟悉的字詞,可以請教他。當然,也可以與俺交流。

    其三,熟悉詩詞格律常識,根據不同詩體的規範,具體加以品評。

    古風的格律、韻腳比較寬鬆,格律詩詞則比較謹嚴。還有一些特例,比如絕句分律絕和古絕。律絕須遵循格律詩的規範,古絕則不需要。格律詩,只能壓平聲韻,古風則平仄韻均可押。

    舉例,有朋友因不知絕句有古絕,便認為李紳《憫農二首》都不合格律,這種判斷自然是錯的。附李紳原詩: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那麼,格律詩詞的基本規範有哪些?

    推薦一部影片,一本書:

    王兆鵬先生講詩詞格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zNDM3NTg0.html 【兩三個小時,聽後對詩詞格律便有基本瞭解。】

    王力先生《詩詞格律概要》。這本經典小書,熟讀後,對詩詞格律就有比較深入的瞭解了。

    其四,瞭解詩歌創作背景,熟悉詩歌背後的歷史本事。

    如不瞭解詩歌寫作背景,只知道一兩句,便望文生義,可能會鬧出笑話。

    白居易有名句曰“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不少人以為這首詩是老白懷念舊情人之作,然而此詩題為《偶作寄朗之》,是寫給老友皇甫曙(字朗之)的。

    再如,納蘭容若《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是以男女之情比喻友情,意在希望友情也能像愛情一樣堅貞,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一般人卻以為這首詞開始時便是寫愛情的,這是不瞭解詩歌創作背景所造成的誤會。

    附納蘭原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其五,體會詩人之用心,品味詩歌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詩歌之所以為詩歌,之所以與散文和日常用語有別,在於其言在此而意在彼,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語於豪放之外。

    詩歌的最動人之處,在其自由,在其打破成規,甚至在其“無理”,有時,越不講理越是妙不可言。

    舉例:呂本中《採桑子》上闋雲:“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非常遺憾,甚至有點怨憤,該死的你,為啥不能像江上樓邊的月亮一般,雖然南北東西,終天流轉,永遠相隨,而沒有別離。

    下闋卻雲:“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天,又生氣了,恨死你了,恨你像江上樓邊之月,雖有圓滿,可是多半是殘缺的,聚少離多,下次團圓又在什麼時候呢?

    如果不懂得詩歌的言外之言,味外之旨,就難以體會其間的妙處。

    有些男孩覺得女孩子“不講理”“不懂事”,多半因為他們腦瓜太簡單,如果多讀讀了《採桑子》這樣的詩詞,便可能更為理解女孩了,也就少了許多遺憾啦。

  • 4 # 萌哥蛋蛋看世界

    一、首先了解作者的身處時代背景,儘可能瞭解他的生活境況,生平事蹟。瞭解他寫詩的特點,常用的方式;

    二、結合“五意法”解讀詩歌意象、意境、意脈、意蘊和意旨。圍繞瞭解詩人想表達出來的真情實感,當時想表達出來的意思,靈活運用。

  • 5 # 千千千里馬

    因為詩歌主要還是用來欣賞的,欣賞就要給讀者一個欣賞的權力,這就是讀者自己的理解與想象。假如沒有讀者的理解和想象,詩歌真的也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詩歌永遠是讀者自己的事情。

    但是,如果,完全依據讀者的自由理解,詩歌的確定意義,也就模糊不清了。

    其中最主要的是,讀者讀出來的理解,不是作者的意思,那麼,這就需要區別,作者與讀者的不同理解。

    這就是科學閱讀必須要研究的“誤讀”問題。

    自古對詩歌的理解沒有完全一致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古典詩歌的註釋,也是說法不一的。

    比如,杜甫《丹青引》裡有一句詩“畫工如山貌不同”。

    有的解釋是畫得不像,有的解釋是畫得不精彩,有的解釋卻說,已經有很多畫家都畫過唐玄宗的馬了,這些馬畫得非常精彩。

    你看看,我們能區別誰的解釋對?

    還有一句“至尊含笑催賜金,圉人太僕皆惆悵”。這個句子中“惆悵”二字,有的說是驚訝曹霸畫馬,有的解釋卻說是驚訝賜金之重。

    到底杜甫是什麼意思?我們還能知道嗎?

    這就需要有一個解詩的科學標準。

    清代杜甫研究專家仇兆鰲提出了“斷制”和“順解”兩種方法,實際上就是把考證與自我閱讀感受結合起來。北大教授陳貽焮先生,據此提出“詩意應當作何理解為當”的疑問,這是擊中瞭解詩要害。這就是說,詩歌應該有一個合理的理解方法。具體就是考證與自我閱讀的結合。

    所以,解釋詩歌,主要是把作者和讀者的理解要分清楚。

    不要把讀者和作者的意思混為一談。

    上面我們提到的杜甫的詩歌,應該作何理解為當呢?

    我們需要分析一下的。

    比如“畫工如山貌不同”,過去大部分都理解為畫得像不像和精彩不精彩上面了。其實,你想一想,唐玄宗心愛的駿馬,畫家居然畫得不像,這肯定沒事惹事了。至於畫的不精彩,也說得過去。但是,那麼多畫家都畫得不精彩,就希望曹霸出彩了,這也有點太高舉曹霸了吧?

    應該說,以前的畫家,已經畫得很好,曹霸能不能超越這些畫家,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所以,杜甫說,曹霸畫出來的馬“一洗萬古凡馬空”,這就大大超越了前人,這才是真正有才氣的畫家出現了。

    所以,唐玄宗對他的賞賜也非常豐厚,連慣看唐玄宗賞賜無度的圉人太僕也驚訝萬分了。

    這個就是杜甫的邏輯。

    所以,詩歌的解讀有一個把作者的思想邏輯搞清楚的問題。

    如果,作者的邏輯搞清楚了,我們再怎麼任意理解,也沒有問題,就怕,作者的意思我們沒有搞清楚,那就麻煩了。

    例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很多人都願意相信,這是描寫春天的詩句,這個有錯嗎?

    當然沒有什麼錯。

    但是,岑參天寶十三年寫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明明確確是描寫雪而不是春天。

    所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作者的意思就是雪而不是春天。

    那麼為什麼我們普通人給作為描寫春天的詩句了呢?

    這就是“誤讀”的結果。

    其實,詩歌閱讀中的“誤讀”,也是一種再創造,這也是閱讀文學作品應該鼓勵的。

    “詩無達詁”的存在,就是因為誤讀,也是一種再創造。

    但是,不是任何情況下,“誤讀”都會讀正確,特別是對作者來說,有時你的誤讀,也是對作者的傷害。

    比如,文字獄就是因為故意製造“誤讀”而產生的。

    因此,詩歌閱讀也需要科學閱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製造一個遊戲應如何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