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中醫之痴

    脾胃溼熱怎麼調理回來?問得好

    脾胃溼熱一般指的是胃中溼熱,是由胃腸溼熱久蒸、損傷胃陰所致。常因胃中溼熱上蒸,會出現口臭或喉瘡,及吐衄或牙齦腫或出血等症。

    治則:應宜養胃陰、佐以清裡熱。

    可投方予《甘露飲》方劑,進行調理。

    主方:生地黃、熟地黃、菌陳、黃芩、炒枳殼、枇杷葉、石斛、炙甘草、天冬、麥冬等。

    方解:方中[生、熟地黃,天、麥冬,石斛,甘草]能補益胃腎之陰,兼可清虛熱;而用[菌陳,黃芩]之苦寒來清熱祛溼;再配[枇杷葉,枳殼]降氣清上蒸之溼熱。故諸藥合用後,能使胃中溼熱所引起的諸症自行消除。

  • 2 # 逸仙藥師

    脾胃溼熱是指溼熱蘊結脾胃,脾胃運化受阻,可見全身溼熱症狀的病理變化。表現為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洩、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髮黃或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

    根據《脾胃溼熱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指出:

    脾胃溼熱證的病因包括內外因兩個方面,外為溼熱邪氣、氣候變化、環境因素;內為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不暢、脾胃虛弱、藥物所傷。雖病因有多種,但脾胃功能狀態是決定因素。

    下面列出症狀分類及治法:

    1、溼熱並重

    主症:脘腹脹悶; 食少納呆;便溏不爽。

    次症:肢體困重;身熱不揚;口渴少飲;噁心欲嘔。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化溼清熱。方藥:1)連樸飲(《霍亂論》);2)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 。

    藥物包括: 1) 厚朴、黃連、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焦梔子、蘆根。2 ) 黃芩、滑石、茯苓皮、大腹皮、白蔻仁、通草、豬苓。

    2、溼重於熱

    主症:脘腹脹悶; 頭身重痛。

    次症:便溏不爽;噁心欲嘔; 身熱不揚;口黏不渴。舌質淡紅,苔白膩微黃;脈滑或濡略數。

    治法:宣氣化溼。方藥: 1)三仁湯(《溫病條辨》);2) 藿樸夏苓湯(《醫原》) 。

    藥物包括: 1) 杏仁、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朴、薏苡仁、半夏。2 ) 藿香、半夏、赤茯苓、杏仁、薏苡仁、白蔻仁、豬苓、澤瀉、淡豆豉、厚朴。

    3、熱重於溼

    主症:脘腹脹滿;口乾,口苦;大便乾結或便溏臭穢。

    次症:心煩多夢;噁心欲嘔; 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偏幹; 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溼。方藥: 1)清中湯( 《古今醫徹》);2) 甘露消毒丹( 《醫效秘傳》) 。

    藥物包括: 1) 黃連、山梔、陳皮、茯苓、半夏、草豆蔻、甘草。2) 滑石、黃芩、茵陳、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連翹、白豆蔻、薄荷、射干。

    常用的中成藥包括:三九胃泰顆粒、楓蓼腸胃康顆粒、香連丸、克痢痧膠囊等。

    在預防調節方面:

    脾胃溼熱者應選擇低脂清淡飲食。忌油膩、燒烤、甜黏、生冷、煎炸、辛辣、溫補的食物,應戒菸戒酒,以防損傷脾胃、助長溼熱。可輔以清熱祛溼食物,如薏苡仁、冬瓜、絲瓜、苦瓜、黃瓜、西瓜、紅豆、綠豆等,但清熱利溼之品性多寒涼,應視體質食用,不可過量。

    脾胃溼熱證者應起居有常、勞逸結合,避免久居溼地、淋雨、涉水、熬夜及過度勞累;應堅持體育鍛煉,適當運動;應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情,避免不良情緒。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辛莉提供)

  • 3 # 天育堂

    脾胃溼熱,是一屬於臟腑兼病。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有“太倉”“水穀之海”之稱,生理特性是胃喜潤惡燥。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生理特性是喜燥惡溼。

    所以溼熱為病很容易影響脾胃功能,形成脾胃溼熱,溼熱困脾之證。

    脾胃溼熱的症狀:胃脘痞悶,納呆嘔惡,大便溏洩,肢體困重,渴不多飲,身熱不揚,或見目鮮黃,或身黃,或面板癢,苔黃膩,脈濡數。

    如果出現以上症狀或其中一部分,說明你有脾胃溼熱之證。

    症狀明顯可用清中湯調理。陳皮15,半夏10,茯苓20,甘草10,梔子15,黃連10,白豆蔻15。單位都為克。按正常服用中藥方法飯前服用,效果佳。

  • 4 # 只有行動起來

    脾胃溼熱的人體倦身重,要健脾祛溼除積熱。溼熱蘊結於脾胃,會使脾胃運化受阻而出現全身溼熱症狀,既脾胃溼熱證,中醫也稱中焦溼熱。

    飲食不節、過量食用肥甘厚味食物,是造成溼熱內蘊脾胃的主要原因。此外,過度思慮、情志不暢,可影響肝的疏洩,進而影響脾升胃降功能,使脾失健運而生溼,溼鬱化熱,導致溼熱滯於脾胃。

    脾胃溼熱主要表現為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洩或黏洩、身體發熱、口苦、口渴又不多飲、尿少而黃、黃疸、女性白帶異常等。

    從臨床上看,慢性胃炎、脂肪肝、高脂血症、胃泛酸、黃疸、溼疹、女性白帶異常等疾病的形成,都與脾胃溼熱有很大的關聯。

    多吃清熱利溼、健脾益氣的食物。脾胃溼熱,調治的關鍵在於清熱利溼。脾有運化水溼的作用,脾氣充足則運化有力,水溼自除,所以脾胃溼熱者還要兼顧健脾益氣。

    金銀花、菊花、蘆根、桑葉、竹葉、荷葉、苦瓜、冬瓜、絲瓜、蓮藕、鴨肉等食物具有清熱、除溼的功效,淮山藥、薏苡仁、白朮、芡實、蓮子、黨參、白扁豆等能健脾燥溼,脾胃溼熱的人平時宜適當多吃。

    脾胃溼熱的人忌吃下列食物:

    性質溼熱,有補益助熱作用的食物,如狗肉、羊肉、雞肉、蝦、海參、鰱魚、荔枝、橘子、刀豆等。

    味辛辣性溫熱,易助熱生火的食物,如韭菜、辣椒、肉桂、花椒等。

    如果你想詳細瞭解或諮詢,請你聯絡汪懷聞。幾種聯絡方式如下:

  • 5 # 三隻大猴

    寒溼者,溼濁內困腸胃、損傷脾陽、或脾腎陽虛,畏寒肢冷。寒溼之人,往往具備以下5大特徵:舌苔發白,舌邊有齒痕;畏寒喜熱,四肢常冰涼;脾胃溼寒,常腹痛腹瀉;風吹過後,容易拉肚子;身體虛弱,體力容易不濟。[凋謝][凋謝][凋謝]溼熱體質者體內溼氣重,容易引起氣滯,或有血燥熱、氣機不暢的現象。溼熱還是人的9種體質之一,溼熱之人,常有下列特徵:舌質紅,舌苔黃膩;油光滿面,易長痘;口苦,口乾,舌燥;小便泛黃,易便秘;溼熱體質者容易肥胖。

    脾胃虛寒是要祛溼散寒,而艾灸恰恰是祛溼散寒最好的方法;肝氣鬱結會造成很多疾病,樓主說的解決肝鬱也是疏通肝膽經絡,而艾灸恰恰也是疏肝理氣通經絡的好方法,且沒副作用,再結合食療,按摩。增強肝脾疏洩功能,減肥更是隨心所欲的事情。瘦要瘦的健康,精神,結實才好

  • 6 # 您的健康衛兵

    一般分為三種,食療,西醫,中醫等。

    食療:海參、羊肉、泥鰍,蜂蜜,黑豆,韭菜,果仁等都有補腎壯陽的功效,但是效果慢,並且不明顯。

    西醫:一般採用西藥和手術,對於改善陽痿早洩是有一定幫助,但副作用大風險高,本人嚴重抵制手術。

    中醫:中醫調理相對食療和手術來說效果較為顯著,且無副作用。透過調理身體機能,達到完全恢復。

  • 7 # 鋒澤世家

    溼氣不是水,也不是汽水,而是像鼻涕一樣黏黏的東西。通常是存在骨縫關節處,大家以為溼氣是小事,往往不當回事。其實溼氣才是各種各樣病症源頭。溼氣從來不孤軍奮戰,溼氣遇寒為溼寒,遇熱為溼熱,遇風為風溼,還有暑溼、痰溼,所以我們不要輕視溼氣,能正確判斷自己體內的溼氣很重要。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體內的溼氣也不同!

    溼氣並不全是外界入侵,主要以自身產生居多,最好的除溼方法就是運動,多流汗,跑步會增強脾胃的功能,脾胃經都在咱們腿上,經絡通了新鮮血液就會滋養相對應的臟腑,臟腑功能自然提升。脾胃好了,溼氣自然就少了。

  • 8 # 平安好醫生官方號

    何謂溼熱體質

    天氣溼熱的時間很長,因此溼熱體質的人也特別多。溼熱體質的人表現為臉色發黃、發暗且油膩。面板容易生瘡,並且紅腫痛癢,口乾、口臭並且體味較大。溼熱體質的人脾氣比較容易煩躁,經常會有緊張、壓抑、焦慮的情緒。長期遭受溼熱侵襲,體溼的人就會出現倦怠、不想動彈、臉上出油多、頭髮容易髒、舌苔膩等症狀。還有不少人早上起來後口臭,不想吃飯或者吃飯後覺得胃脹,大便稀、黏,排起來費勁等症狀。除此之外,女性朋友如果出現臉上長“痘痘”、白帶增多發黃等現象,也可能受溼熱侵襲了。

    養生原則

    溼熱體質的人要注意疏肝利膽,清熱祛溼。減少熬夜的次數,保證睡眠質量。另外,有空練練氣功、瑜伽、太極這些舒展筋骨和身體的運動,非常適合溼熱體質的人。同時,注意儘量避免在潮溼、炎熱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衣著儘量保持以寬鬆為好。

    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溼熱的侵襲,尤其是30~45歲的人,屬生命中“土”的年齡段,體內溼氣比較重,夏秋之交屬中醫所說的“長夏”季節,也對應五行中的“土”,內外相合,溼上加溼,更容易出現上述症狀。

    如果溼熱侵襲到小孩,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瀉、大便不順暢。如果溼熱侵襲到老年人,就可能出現下肢酸困、腰疼等症狀。

    飲食調理,多吃芳香食物

    溼熱天氣,溼熱體質的人在飲食上應注意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調理呢?武月萍給大家介紹了一些實用的小方法,不妨試試。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荊芥、藿香等,但這些菜也偏溼,不能吃得太多,可把這些菜當配菜來吃,以清除溼氣。還有黃豆芽、綠豆芽、冬瓜、木瓜、山藥,這些菜可以作為主菜來吃,有利溼作用。

    作料:生薑、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溼、發汗等功效,每天做飯時適當放一點有溫中祛溼的作用。

    粥:溼熱的季節粥也是很好的選擇,茯苓、白朮、小米、大米各適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溼養胃。

    湯: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適量煲湯,清熱利溼。

    小孩或長期脾胃虛弱的人,如不想吃飯、渾身沒勁或者飯後感覺胃滿滿的、腹脹、拉肚子等脾虛溼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藥和炒雞內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衝著喝,緩解症狀。

    多喝薏仁茶

    薏仁茶:薏仁又名薏苡仁、苡米、苡仁,是常用的中藥.又是普遍、常吃的食物。早在神農嘗百草時就發現了她,見她婀娜多嬌的英姿,白圓如明珠的果實,微風吹拂中是那樣姍姍可愛,神農氏就把她當成人了,因而動情地暱稱她為"薏苡人"。

    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溼、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為常用的利水滲溼藥。薏米可以去溼,下火,去痘。煲完湯後,湯渣也可以吃。偏於溫性的艾葉、佩蘭,可以除溼,偏於涼性的竹葉、荷葉可以清熱,每天泡茶喝,幫助清除體內的溼熱。

    少吃油膩、甜味品,預防溼熱

    溼熱體質,除透過飲食調理外,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適度飲水,避免水溼內停或溼從外入。應早睡早起,室內經常通風換氣,能不用空調儘量不用,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早起出來活動到出汗為止,出汗可幫助排溼,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傷氣。

    體內溼熱,如果只表現為輕微的症狀時,透過以上調理就會有所好轉,如果症狀嚴重透過調理效果不好的,最好找中醫辨證施治後再調理。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有疑問請諮詢我們醫師,將免費為您解答】

  • 9 # 思琪皓陽媽媽

    脾主運化水溼,脾虛則運化水溼的功能下降,而長期水溼停滯,又會進一步影響脾的運化功能,造成“惡性迴圈”,繼而表現出各種脾虛和內溼的症狀。

    治療方法:理氣健脾、化溼祛痰

    艾灸配穴:

    陰陵泉——清利溼熱、健脾理氣、緩解水腫;

    承山——祛溼大穴,利水消腫、健脾祛溼;

    豐隆——特別適用於痰溼內盛;

    解溪——全身祛痰祛溼的穴位,解決下半身水腫。

  • 10 # 使用者227758606283熊哥

    溼熱鬱結脾胃,頭重,四肢無力,舌苔厚膩,口乾,口苦,喝不多飲或不喝,尿少而黃有熱感等,大便不正常等。吸菸,飲酒,過食肥甘厚味,喝有色飲料,喝冷水,喝保健飲料等。胡亂服用藥物也是形成溼熱的原因。比如單獨服用某些酸性中藥或酸性食物,致使肝鬱脾虛之溼熱。凡藥酸或酸性食物,都有可能形成肝鬱,肝以辛為補,以酸為瀉,肝欲散,急食辛以補之,酸以瀉之,辛,酸配合,是治肝鬱脾虛型溼熱的前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朱元璋和康熙你佩服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