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大的剛哥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民無信不立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撰”去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

    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 2 # 身心安頓

    一、“忠”字之我見。

    忠,一般的理解,為忠誠,忠實,表示是人對天地、真理、信仰、職守、國家及他人等都至公無私,始終如一的態度。

    忠,延申意義上的理解,心字頭上有中,中就是平衡、客觀。極度的客觀,平衡。

    二、關於“忠”的句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2、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春秋·孔子《論語·八佾》

    3、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4、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春秋·孔子《論語·里仁篇》

    5、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春秋·孔子《論語·公冶長》

    ————————————

    朱立紅

    關於傳統文化的感悟

    行走中的人文記錄

  • 3 # 猛哥厲史

    哈哈,這是我看到最好笑的題目了。孔子跑官要官十四年,連叛十二國君主。為了當官,他連自己鄙視的亂臣都想勾結,他哪來的“忠”?

    我們看看事例吧。孔子在《論語》中曾先後多次讚頌伯夷、叔齊,評價伯夷、叔齊“古之賢人也”,“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並評價夷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似乎很想學習伯夷、叔齊寧死不事二主的高風亮節。但是——

    公山弗擾佔據費邑,起兵造反,反叛季氏,他招請孔子去幫忙。孔子一聽到這個訊息就興奮的坐不住了,就準備去,他的高足子路很不樂意,說道:“沒地方去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去公山氏那裡呢?”孔子說:“那個叫我去的人,難道是白白叫我去嗎?假如有人用我,我將使周文王、武王的德政在東方再度興起啊!”

    公山弗擾是魯大夫季氏的家臣,當是時費邑宰,他反叛自己的主人,這是不符合孔子的倫理觀的。

    在《論語》的另一則裡,晉大夫趙簡子的家臣佛肸請孔子,孔子又要去,又是子路這樣勸說孔子:“從前我聽老師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品德高尚的人是不會去的。’如今佛肸盤踞在中牟邑謀反,您卻要去,怎麼能說得過去呢?”孔子是這樣回答的:“是的,我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但是,你應該想一想,最堅硬的東西,能夠因磨損而變薄嗎?肯定是磨不薄的。最潔白的東西,能夠用顏色把它染黑嗎?肯定是染不黑的。我難道是匏瓜嗎?哪裡能夠只是被懸掛著而不讓人食用呢?”

    這種回答近乎狡辯,實在是太蒼白了。按照他的這種說法,可以不管對方是什麼人,只要我自己堅持自己的東西就可以了,也就是說,我不跟用我的壞人同流合汙就行了,這實在是有些有悖於他的學說,誰能相信他的這一套理論呢,給自己到壞人那兒做官找這樣貌似有理、實則很糊塗的理由。如果他生在抗戰時期,日本人給他官做,他也會為日本人賣命的!不過他的後裔替他圓了這個漢奸夢,當華人在流血抗戰時,孔家後人宴請日軍共度新年,還拍照留念。

    雖然因為戰亂,他沒能去成。但由此可以看出,一旦聽說有人請他做官,孔子所有的堅持都可以為之退避了,這是很荒唐的,與他自己的理論背道而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情商!大哥鄭智替補上場,小弟郜林一路跟隨,將隊長袖標還給他,你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