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淡風輕看雲海沉浮

    人們都說,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是因為清軍武器裝備差。事實是這樣嗎?不是的。晚清時期,清朝已經建立了新軍,而且武器裝備比八國聯軍更要厲害,為什麼會打敗仗?另有原因。

    有資料顯示,晚清新軍裝備相當精良,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看到這些武器裝備都大為震驚。當時,聶士成統領的武毅軍總計2萬人,其中戰鬥部隊1.6萬人,該軍步兵裝備的武器有德國製造毛瑟11毫米口徑單發步槍、德國製造11毫米口徑連發毛瑟步槍,總計1萬支,裝備7.9毫米口徑毛瑟步槍2100支。騎兵裝備有奧地利製造的8毫米口徑曼利夏連發騎槍1400支,軍官裝備6發轉輪左輪手槍,另有英制溫徹斯特2步槍、俄羅斯制哈乞開斯步槍以及少量7.9毫米馬克辛重機槍。為什麼清軍沒有裝備大量機槍?因為李鴻章覺得裝備機槍太浪費錢,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兵工廠仿製成功的重機槍很少生產。

    除步兵裝備精良外,清軍炮兵裝備也相當了得。有75毫米克虜伯大炮16門、60毫米後裝炮32門、57毫米速射炮32門,另有87毫米速射炮、37毫米速射炮。這些裝備,在當時已經相當先進了,一個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法國老兵回憶說:“看繳獲清軍的武器,有些別說裝備,就是見也沒見過。就是這樣一支裝備精良的軍隊,被八國聯軍打的一敗塗地。”

    清軍裝備如此精良,為什麼會被八國聯軍打敗呢?聶士成部可謂清軍中的王牌軍,可清廷不但沒對這支軍隊足夠重視,還對聶士成殘酷打擊,其形與後來在抗日戰爭中以身殉國的張自忠有些相似。

    當時清朝內憂外患,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入侵,清廷一下子就麻了爪兒。聶士成守衛天津、楊村一帶,與義和團一起阻擊八國聯軍。聶士成配有重機槍等精良裝備,聯軍無法前進,而義和團全憑大刀長矛打仗,因而損失慘重。廊坊大捷後,裕祿對聶士成絲毫未賞,而重賞了義和團。此後,義和團乘亂向清軍進攻,遭到聶士成鎮壓,斬殺千餘人。義和團對聶懷恨在心,誣其通敵。於是清廷下旨督責,稱聶士成“旬日以來並無戰績,且聞有該軍潰散情形,實屬不知振作”,將聶士成革職,因戰事緊急,暫作留用。聶士成接旨後氣得渾身顫抖,怒道:“上不諒於朝廷,下見逼於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於是,聶士成親率將士衝上前線。就在聶士成與八國聯軍交戰時,義和團抓了聶士成母親、妻子及女兒,聶士成遭到八國聯軍和義和團夾擊。在天津城西八里臺激戰時,聶士成被炮彈擊中陣亡。

    聶士成一死,清朝這支王牌隨即瓦解。而打敗這支軍隊的八國聯軍,先頭部隊只有1.4萬人,裝備有火炮49門。後續部隊5600餘人,裝備有火炮34門。兵力與聶士成部相當,但裝備卻差得老遠。天津失守後,八國聯軍繳獲清軍新式武器有36門87毫米克虜伯大炮,大部分尚未啟用。60門70毫米克虜伯大炮,42門57毫米諾爾登費爾德式速射機關炮,42門47毫米諾爾登費爾德式機關炮,42門37毫米大炮,10門37毫米速射機關炮,20門小口徑的速射機關炮,3萬支有新式描準具的毛瑟槍和曼裡徹式來福槍,3萬把刺刀及軍用品,總價值約值二百五十萬英鎊。

    英國公使看過八國聯軍繳獲的清軍武器清單後,說:“關於這份報告單的驚人事實,在於那些新型大炮和來福槍。作為此事的一個例證,有人告訴我說:曼裡徹式卡賓槍的型別,比供給在華作戰的奧匈部隊的那些卡賓槍甚至更為新式;那些克魯伯大炮絕對比德華人所有的大炮甚至更為新式。”

    清軍被八國聯軍打敗,不是武器裝備落後,而是清廷昏庸無能。在關鍵時刻,未能團結民眾一至對外,義和團和清軍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來相互拼殺,至使聶士成這樣的將領受到不公待遇,大批精良裝備沒能派上用場,八國聯軍自然就趁亂而入了。這種悲劇後來又在抗日戰爭中重演,若不是毛主席英明果斷,採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抗戰的結局不堪設想。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我們今天暫且不談複雜的政治、制度、經濟等方面原因。

    讓我們結合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的幾次戰役,一起看看其中幾個軍事上的原因。

    大沽口之戰:水平倒退的反登陸戰

    大沽口之戰時,清軍在大沽口有四座炮臺,主炮臺有火炮56門,並有發電所、電信局、探照燈;主炮臺之南新建炮臺有大炮20門;白河北岸的兩處炮臺各有火炮74門和20門。

    這些火炮,除了國內的仿製炮外,還有克虜伯、阿姆斯特朗等當時最先進的火炮。

    可以說,大沽口炮臺的防務裝備,在當時是屬於國際水準的。

    八國聯軍以小噸位戰艦進入白河口,與清軍炮臺炮戰吸引清軍,另以塘沽登陸的部隊從背後逐個襲擊清軍炮臺。僅6小時,大沽口失守。

    此戰,清軍傷亡7、800人,“海容”巡洋艦和四艘魚雷艇被擄走。聯軍死58人,傷197人。

    此次慘敗,除了清朝戰略上準備不足,兵力配置不足外,主要在於清軍在抗登陸作戰的戰術上,依然依賴炮臺作戰,而沒有預留部隊反突擊登陸敵軍。

    清軍不止一次吃過這樣的虧,而清軍也曾經吸取教訓,找到了應對之策。

    自鴉片戰爭開始,西方殖民者就屢次從海洋來犯,大清也在不斷的反登陸作戰中逐漸得到了提升。

    即使大炮比鴉片戰爭時更先進。但消極的防禦思想依然只能換來失敗。

    在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反登陸作戰主要依託炮臺做一線配置,而沒有在地帶配置反擊力量。這種做法在船堅炮利、兩棲戰能力強大的對手面前,屢戰屢敗。

    在清軍吸取教訓後,抗登陸作戰的能力得到提升。在中法戰爭時期的淡水港之戰中,守軍以木船沉港、水雷封鎖等手段配合炮臺遲滯法海軍,另以登陸海灘附近預設伏兵,殲敵登陸部隊,取得勝利。

    可是,在大沽口之戰中,清軍又回到了單純依靠炮臺抗登陸的套路,不可謂不是一種倒退。

    天津之戰:人比人,氣死人

    如果說,大沽口之戰,大清只能消極防禦是因為“兵力不足”的話,不妨讓我們先看看此戰中,聯軍在類似情況下的表現。

    清軍一度以數倍於敵之兵圍攻紫竹林租借的聯軍。當時,清軍兵力至少是聯軍的4-5倍,再加上義和團軍萬人,處於絕對優勢。

    此戰中,清軍進攻缺乏主動精神,僅僅開炮轟擊,沒有主動進軍。但聯軍依然極其被動。

    此時,聯軍集合3000兵力發起反擊,奪取了天津城東面的軍火補給點東機器局。

    比起消極防禦的清軍。面對不利局面時,聯軍往往以不失時機地反突擊來改善局面。

    奪取該處後,聯軍不但可以不受清軍炮火威脅,還可確保與大沽口的聯絡,大大改善了防禦態勢,“視為極大之幸事”。

    人比人,氣死人。當聯軍開始進攻天津時,雙方的差距就更加明顯了。

    當時,聯軍並非依賴火炮、裝備優勢,而是以散兵群戰術分路進擊。清軍兵力、火炮雖多,卻互不統屬,指揮不靈,結果各部各自為戰,在聯軍進攻下,迅速崩潰。

    更值得一說的是,此戰中,各部互相少配合不說,清軍在戰役前後,攻擊過義和團軍,內部團結搞到這個地步,不敗才有鬼。

    北京防禦戰:古老的“堅城+大炮”

    在北京守衛戰中,清軍兵力七八萬人,卻密集配置在城內,以八千士兵分別守衛各城門,將近九百門新舊火炮配置於城上。

    大炮+堅城,是一種古老的守城方法,滿清對此應該印象深刻。當年,他們的老祖先努爾哈赤就是在寧遠城下被袁崇煥弄死的。

    可是,在火器已經如此發達的年代,這種方法早已被淘汰。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鎮江之戰後,清軍自己都已經放棄這種落後的方式。

    果然,在北京之戰中,城上的火炮和士兵一覽無餘地展現在聯軍炮手眼前,成了活靶子。

    聯軍在從廣渠門突破後,連續進擊。儘管城內清軍眾多,卻沒有組織巷戰,迅速崩潰。

    總的來說,清軍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的一觸即潰,大約有以下幾處原因:

    1、制度落後、滿清腐敗不得人心、義和團迷信等等。這些是最根本的原因,雖然各位可能聽過很多次,但卻不得不提。

    2、指揮系統落後。

    這種落後在此戰的細節處多次展現:

    (1)、軍隊編制落後。我們會發現,此戰中,宋慶、聶士成等人,動輒率十幾個營參戰。在營缺乏更高指揮層級,使得統領指揮幅度過大,顧此失彼,難以有效協同。

    在北京之戰中,董福祥就是在顧此失彼間調廣渠門守軍外援,至使英軍趁虛破城。

    (2)、缺乏統一指揮。天津之戰的指揮者是裕福;北京之戰的指揮者是榮祿。但他們都難以排程各部清軍,聶士成、宋慶等部常常各自為戰,難以協同。至於義和團部隊,他們甚至還進行過防備,甚至攻擊。

    (3)、戰法落後。清軍自洋務以來就開始引進、自造火器,裝備上此時已經改善頗多,但他們在戰術上卻始終沒有加以學習。

    隨著火力效能的增加,西方國家已逐漸放棄了密集陣型。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軍隊已經淘汰了過去密集整齊的線式和縱隊隊形,他們以散兵群戰術突擊:即在火炮掩護下,以營、連縱隊接敵,在敵軍火力射程內交替掩護、不斷躍進。

    這,就是此次戰爭中,面對火力得到加強的清軍,聯軍敢於以劣勢兵力發起突擊,以極小的傷亡代價取勝的關鍵!

    反觀清軍,不能與時俱進不說,反而放棄了自己早已經淘汰的戰法來指揮作戰。空有優良武器,戰法上依然故步自封,能不敗?

    最後,我們以天津之戰中的一個鏡頭來結尾:

    天津之戰時,英、法軍遭受炮擊,城內外居民挖開河堤,使得聯軍行動受阻。英、法軍架橋渡河來到南門下,卻發現南門無清軍駐守!

    原來,此處原本有清軍駐守,但他們卻“為眾紳民稟清撤去”。士紳們說:“你們不在誠上轟擊敵人,敵人就不會轟到城裡來”!

    民智若此,路還很長!

  • 3 # 蒼浪若水

    清朝兵器配置堪稱“豪華”,而且某種意義上講,武器裝備不比八國聯軍遜色,為何在八國聯軍面前不堪一擊?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清朝兵器配置“豪華”,官兵思想更“奢華”。清朝末年,雖然一些有識之士,為了拼命扛住大廈將傾的腐朽沒落的朝代,建立了新軍、購買了現代裝備,組織了新軍的訓練,也給人們一絲希望。無奈,朽木已經爛到骨子裡,從上到下,一門心思想的是如何撈取好處,而不是想著如何拼命,新裝備變成了講排場的道具,新軍由於裝備豪華,需要投入的軍費也更多,這些軍費變成了某些人大撈好處的新渠道。不僅官兵想著法兒從軍費中撈取好處,其他相關部門也拼命從中榨些油水,就連清朝的掌門人慈禧,為了過個六十大壽的生日,也打起了新軍軍費的主意,直接釀成甲午海戰的時候,清軍艦隊連炮彈都沒有的笑話。有“豪華”的裝備,沒有炮彈,裝備也和吹火筒差不多了。

    二是清朝內部傾軋,主要精力在爭權奪利上。真正把心思用在打仗上、用在海防上的少之又少。主政者爭權爭的你死我活,垂簾聽政的慈禧已經習慣了權利帶來的陶醉感,不願意失去權力,羽翼未豐的皇帝,想有所作為,苦於沒有任何權力,於是想依靠一些有新思想的大臣奪取權力,無奈功敗垂成,使朝局更加混亂不堪。軍隊內部也是如此,為了爭權,可謂你死我活,大量的精力放在內耗上,加上主戰、主和的爭吵不斷,主意改來改去,使對外的槍口事實上成為了擺設。

    三是清軍失去精神鬥志致使節節潰敗成為家常便飯。因為朝局動盪,人心惶惶,下層官兵人人只圖自保,只圖今朝有酒今朝醉,於是紙醉金迷、花天酒地、沉迷聲色權馬、沉醉於抽鴉片帶來的短暫快感,根本無心訓練、無心打仗,更不想為了亂糟糟的國家賣命,所以,軍隊戰鬥力其實很低。

    四是不依靠民眾、失去民眾也是敗的重要因素。當局視民眾如洪水,特別是到處起義導致朝廷和老百姓視同水火,很多民眾對清廷徹底失望,一些沒有節操的則直接成了帶路黨,加劇了失敗的步伐。

    五是清軍指揮官指揮失誤很多。可用之人少之又少,可用之人又不被重用或者關鍵時刻被打壓;有指揮權的將領剛愎自用、觀念陳舊,所用戰法和豪華裝備應該用的戰法根本不匹配;導致屢屢失敗,一敗再敗,敗的官兵沒鬥志,朝廷沒鬥志,最後,兵敗如山倒。與明朝輸掉戰爭,但沒有輸掉氣節不同,爛到根裡的清朝完完全全輸掉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超級大國尊嚴,也輸掉了無數位偉大統治者給這片土地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讓我們中國千瘡百孔!

    到現在,清朝的歷史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是最讓華人感覺屈辱、感到痛心和不堪回首的一頁。

  • 4 # 舊酒久久酒舊

    昔日晚清府,

    今日印阿三。

    問為何積弱?

    腐敗是主因,

    武器是次因。

    國運養軍魂,

    幸福養國運。

    衛國能保家?

    瘸子能精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一般會發生多長時間,歷史上有哪些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