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亦我
-
2 # 聖睿昱
義大利黑手黨是一個流傳很久的黨派,近年不聽說了,前年報道黑手黨最高頭領被抓獲,組織也遭受毀滅性打擊。曰本也有黑手黨性質的黨派組織,在東京地鐵製造了殘案被打擊取締。現存還有名目繁多的非法恐怖組織、黨派,也有的形成了氣侯,各國只是出於一己私利,有的打擊,有的支援,很複雜,一時難以根治解決。
黨派組織都有自己的鋼領總旨,為了迷惑群眾,都是說的好聽,做的差勁,掛羊頭買狗肉。執掌了政權的黨派,為了政債相對都是好的。
-
3 # 軍事神判預言實現
現在世界上還有黑手黨嗎?他們的宗旨是什麼?
5哥一的回答是:敘利亞巴薩爾的《復興黨》就叫黑手黨?所謂的黑手黨就是人民不擁護,而且難殺無辜,以政權壓迫正義才叫黑手黨?
他們的宗旨就是:為了達到自己黨派的統治目的?
合法黨派是:人民擁護、選舉公開、民主自由、法治合理、支援率80%以上才叫“正黨”,除此以外的黨派都叫黑手黨!
為什麼說敘利亞巴薩爾的《復興黨》是黑手黨?因15位少年到處張貼標語,反對巴薩爾”父子建立的”《復興黨》,最後慘遭黑手?之所以稱之為黑手黨!
-
4 # 知鴉
01.
「陌生人」闖入「門口」
1841年5月29日,受痢疾、熱病困擾的英軍從高地上無精打采地注視著廣州城。
他們要保持對城內的火炮威脅,以敦促清軍儘快履行《廣州和約》的條款。
但一場意外突然而至。
一小隊英軍因為在三元里欺辱婦女,引來三元里附近上萬鄉勇圍攻,英軍司令臥烏古將軍立即派出兩個團英軍前往救援,可山間突然下起暴雨,英軍步槍啞火無法使用,救援英軍也被鄉勇們團團圍困。在這一天的僵持中,英軍共有1人被殺,1名軍官及14名士兵受傷。
一天後,臥烏古將軍調動裝備精良的海軍陸戰隊登陸作戰,打散鄉勇,所有英軍回到營地。但上萬鄉勇也緊隨而至,並再次集合到高地旁邊。臥烏古將軍見狀十分憤怒,他捎信給廣州知府餘保純,威脅說如果敵對行動繼續下去,他就將炮轟廣州城。
餘保純得知後,急忙威脅組織團練計程車紳說,如果戰爭爆發,他們將承擔罪責。於是,士紳們悄悄溜出人群,無人領導的鄉勇們終於憤憤地散去。
▲三元里事件《三元里抗英》油畫賴徵雲、熊德琴,廣州博物館1841年6月1日下午,清廷履約後,英軍登上軍艦,廣州城解圍。這就是著名的「三元里事件」。
美國著名漢學家魏斐德以這個事件為開端,寫作了《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一書。魏斐德以「三元里事件」作為敘事的起點,將其作為觀察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極佳切口。
▲《大門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作者:[美]魏斐德譯者:王小荷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時間:2017書名中的「門口」其實就是指廣州,在「三元里事件」中,「陌生人」進入中國「大門口」,使得廣州社會各界,比如官府、士紳、鄉民、商人都對英軍入侵做出了自己的反應,這非常能揭示此後中國社會不同階層對西方挑戰的基本態度。
在三元里衝突中,上萬鄉勇能在頃刻間集結完畢,主要源於鴉片戰爭前後廣東地區的團練組織,團練在此後的中英對抗中變得制度化。
以此為源頭,此後20年1839-1861年間華南發生的一系列社會動亂,如反洋人運動、太平天國叛亂、秘密社會、宗教爭鬥等,無不與團練現象以及由其折射的社會失衡有關。
魏斐德選擇廣州作為觀察華南社會乃至整個中國的入口,原因在於,廣州自清中葉的海禁時代就是中國唯一外貿港口;而鴉片戰爭以後,廣州又成了一系列中外衝突的第一線:林則徐對外國鴉片的查禁、首次海戰、英國的進攻與封鎖,都在這座港口城市輪番上演。
可以說,瞭解廣東的這段歷史,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被迫納入世界體系的艱難歷程。
魏斐德同時也指出,廣東省具有很強的地方主義色彩 。廣東人「對他們的始原表現出強烈的自豪」,他們認為自身是最中國化的省份,相較其他地區並未大肆受到蒙古人和滿族人的踐踏,這使得他們保持了漢人的「純潔性」。
比如,粵語被認為是儲存音素最完整、最接近古漢語的方言。作為中國文化的基礎,家庭的紐帶作用在廣東地區也更具有生命力。
魏斐德對此解釋說:
像這樣一種縈繞於始原和『純潔』的情況,在一個偉大民族或一個文化綜合體的邊遠地區,是具有代表性的。那些最直率的民族主義者往往來自這些區域,似乎他們能更敏銳地感覺到同過去的歷史有機地聯絡起來的必要性。
因此,回顧廣州的在兩次鴉片戰爭之中的遭遇,能夠使我們透過歷史的陰翳,明白中國社會的內部結構。
▲魏斐德( Frederic Wakeman, Jr, 1937—2006),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曾任美國曆史學會和社會科學研究會會長。02.
「皆呼為番鬼,不以齒於人類」
魏斐德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向讀者展示了廣州城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1839—1841間,「三元里事件」讓廣州掀起了一場愛國主義的政治。爾後,《南京條約》簽訂,中英就英人入城問題展開的一系列角力。最終,兩廣總督在民眾團練的支援下取得反入城運動的勝利,也讓清廷度過了七年的「自在」。
但好日子過得不長,1850—1856年,政府與太平天國、紅巾軍之間發生鬥爭。1857—1861,英軍再次侵入廣州,活捉了兩廣總督葉名琛,並建立傀儡統治。後來又因不堪日常管理之擾,於1861年10月,主動撤出廣州。
面對「闖入門口的陌生人」,中國社會內部各階層如鄉勇、儒生、士紳、秘密會社等,分別作何反應?他們的意見會影響清廷決策嗎?
魏斐德列舉了一處歷史細節。1841年9月的一天,廣州知府餘保純主持一次府試。由於餘保純在三元里事件中曾幫助英軍解散鄉勇,因此當他走入考場,南海、番禺縣的考生集體向他發出了「噓」聲,並喊道「我輩讀聖賢書,皆知禮義廉恥,不考餘漢奸試」。
有激動的考生甚至向餘保純投擲硯臺,將他趕出了考場。而考生們依然不依不饒,他們要求知府必須辭職,否則就不參加考試。公眾的情緒激烈,餘保純最終不得不辭去知府職務。
▲愛新覺羅·耆英(1787-1858年),字介春,清朝宗室,大臣,簽訂《南京條約》的中方代表。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負責辦理善後及通商事宜的欽差大臣、兩廣總督耆英身上。他因為廣州軍事力量的虛弱,於是接受了英華人將於兩年後入城的要求,但廣州計程車紳們卻明確向耆英攤牌,他們張貼告示說:「只要洋人進城一步,立即格殺勿論」,甚至直接向洋人發出死亡威脅,他們宣稱要越過政府承擔起懲罰外華人的責任。
受到威脅的外國商人開始組織自衛團體,中英摩擦不斷髮展,兩國再次來到開戰邊緣。就這樣,在內外交訌之下,耆英被撤換,並受到皇帝的嚴厲處罰。
新換上來的兩廣總督徐廣縉吸取耆英的教訓,決定「必須保住百姓對朝廷的忠心,即使這意味著要冒開戰的風險」。
因此,他公開支援團練運動,併為團練發展提出許多制度化的改善途徑,他要藉助士紳的力量,來領導民眾進行反洋人運動。因為被放開發展的團練力量過大,不滿足他們的要求就可能激起民變,徐廣縉終於在英軍兵臨城下之際,假傳聖旨,堅持反對英人入城。最終英人考慮到綜合的商業利益,放棄攻城,並且未對徐廣縉的毀約行為作出任何武力懲罰。
徐廣縉主導的反洋人運動的勝利,被魏斐德評價為:
「在他的背後,人們依稀可以看到圓明園廢墟上搖曳的火光。」
以往不注意分析中國社會內部對西方挑戰態度的學人,常常只將這一時期廣東地區的反洋人運動看作極端的排外主義,或者早期的民族主義、反帝國主義,但魏斐德的敘事卻讓讀者發現,那些分析都太過簡化。
事實上,反洋人運動背後,各個參與階層都有著自己的利益訴求與行為邏輯,比如上文所說的生員儒生、士紳、團練。而在此過程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社群,他們就是廣州的商人。
商人本身與洋人有著非常多的共同利益,但卻在反入城運動中出資出力。他們為何要做此選擇?
原因其實很簡單。
對於商人們來說,積極組織團練,響應反洋人運動,才最有可能保護自身不在運動中受到混入運動的暴徒的騷擾。
這就涉及到中國民間社團的興衰與中國社會內部結構之間的關係。
03.
紅巾軍與「三合會」
他花費不少筆墨描寫1839—1861年的廣東史,他對太平天國運動以及秘密社會興起問題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
▲《平定太平天國戰圖》(清 佚名)為什麼太平天國運動、紅巾軍叛亂、三合會等秘密社團會在此時的廣州「你方唱罷我登場」,頻繁上演?
魏斐德認為,這是因為鴉片戰爭打破了原有社會平衡,這點首先表現為兩廣地區嚴重的失業問題。
《南京條約》(1842)和《虎門條約》(1843)簽訂以後,新的通商口岸被開闢,浙江、安徽一帶的茶葉自然地流向上海。
隨著上海在近代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廣州的地位也被嚴重削弱了。
「在戰後的頭一年,廣州的商業幾乎癱瘓。」
與此相應的,梅嶺地區 10 萬名腳伕,北江流域上萬名貧困的船民,突然間失去了工作,成了秘密社會或匪幫現成的招募物件。騷亂增加又導致可搬運的貨物減少,失業更加擴大。
這種惡劣的迴圈,對華中和廣州都是災難。因此魏斐德指出,鴉片戰爭帶來的經濟衝擊是當時社會動亂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廣東珠江舊照,賴阿芳,1880另一方面,英人入侵也使得廣東地區的團練性質發生轉變,魏斐德認為,這是引起當時華南叛亂的另一原因。
廣東此前的團練,在性質上屬於「宗族」。一個只有單一宗族的村的團練,恰恰就是一個宗族組織。團練的首領就是宗族的首領。但在兩次鴉片戰爭期間,更大規模的團練出現了,它們往往都超越了單一宗族,形成了多族聯盟的存在形式。
這時,一個宗族內計程車紳與佃戶,同另一族計程車紳與佃戶之間的潛在的橫向紐帶,突然間聯絡起來或者是加強了。某一村的某一農民可能會發現,他與另一鎮上的另一農民其實有著共同的經濟或社會利益,如果沒有團練運動,各個村子之間的互相仇視會妨礙他們認識這一點。
這種橫向的移動和聯合,不可避免地挑戰了原有的階級和宗族之間的平衡。在外部的敵人威脅廣州的時候,血緣關係維持著團結。可是,當這種威脅在1849年後明顯消失時,階級就開始居於宗族之上了。
魏斐德指出,「到1845年時,社會開始分化為富裕者、貧窮者兩部分,血緣關係也不再能夠模糊階級利益了」。
階級利益的分化,在團練運動中也赤裸裸地表現出來,它不再是民眾自衛或使公眾團結一致的手段,它的階級性更加凸顯,它就是掌握在有錢名人手裡的社會控制機構。願意接受變化的貧民加入其中成為鄉勇,而憤憤不平的農民則去加入了秘密社會。
魏斐德分析說,這種現象並非中國獨有。南歐,尤其是西西里地區也發生過同樣的社會分化:
「近代經濟的到來(不論其是否與外國政府相結合),都可能,而且肯定會使親族中一些家庭富裕起來,而另一些家庭則陷於貧窮,從而瓦解親族社會的平衡,或者破壞親族關係本身。傳統的血族復仇制度可能而且確定會「失去控制」,併產生罕有的仇殺和殘酷的惡棍;階級鬥爭的因素也就開始進入其間。」
因此,他總結道:
「產生黑手黨的原因,也創造了三合會」。
總的來說,本書的歷史敘事讓我們在中國整體史的國家敘事以外,看到一個更廣大的地方社會,在那個社會當中:
「文人為軍隊的無能而躁動不安,地主組織團練,佃戶參加秘密社團,各個家庭為爭奪當地的財富與勢力互相爭鬥。簡而言之,在官方歷史的表層之下,萌發著民眾的恐懼、希望和運動。」
這本書雖然是以廣東為中心研究了華南社會,但魏斐德所謂的「地方史」卻不是地方中心主義,而是在世界主義基礎上的「地方主義」。
他本人也曾這樣解釋自己的國際視野稱:難道不正是不同地區歷史的交錯塑造了此時此地的歷史嗎?
回覆列表
任何黨、派都是有其宗旨的,而其黨、派的興盛是隨世人的喜惡來定。宗旨多是美其名,實質上仍是以利益來掛師。所以,很多的不義之黨或派均有其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