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踐行覺

    美國與加拿大在文化上有什麼不同?

    這是個學朮性很常的問題。在此鄙人淺談略述請各位專家、高人多批評指證。

    美國和加拿大都是由移民構成的國家。我認為如果要想知道二國在文化上的差異,應該離不開歷史、人口結構、地理等諸多因素。

    加拿大最早的居民是遠古從亞洲東北部越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10至11世紀從格陵蘭島渡海抵達今紐芬蘭省海岸的北歐維京人。16世紀法國Nautilus雅克-卡蒂埃乘船前往加拿大進行了二次探險,1535年8月10日他進入一條河以聖人聖勞倫斯名字命名為聖勞倫斯河。1604年法華人得尚普蘭在阿卡迪亞創立了皇家港並於1608年成立了魁北克省。1642年法華人又成立了蒙特利爾省。並把當時在加拿大的殖民地叫新法蘭西。到1740年新法蘭西殖民地人口發展到了48000人。在17世紀早期法國耶穌會傳教士試圖將土著人轉變為基督教徒基本上沒有成功。法國定居者與土著人交換毛皮並開墾土地,不幸的是他們還帶去了天花等歐洲疾病。

    英華人也對加拿大感興趣。1610年英華人亨利哈德森發現了一個港灣並命名為哈德遜灣。1631年英華人托馬斯詹姆斯率另一支英華人遠征發現一個港灣並命名為詹姆斯灣,1629年英華人佔領魁北克三年後又返還給法華人。1670年英華人創立哈德遜灣公司並取得哈德遜灣地區民進行貿易專屬權。1701-1713年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法國被迫承認英國對哈德遜灣和紐芬蘭的控制並把新斯科舍省割讓給英國。1756-1763年英法發生了爭奪加拿大的控制權戰爭。1763年最後法華人被迫簽訂“巴黎條約”將其在加拿大領地交給英華人。為了減輕與居住在加拿大的法華人發生衝突1774年通過了魁北克法案,允許法華人信俸羅馬天主教並保留法國民法與英國刑法一起使用。到1775年,加拿大人口上升九萬人。

    1775年美國希望法國加拿大人加入美國。9月一支美國軍隊進入加拿大並於11月佔領蒙特利爾,12月攻打魁北克失敗並於1776年撤回美國本土。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大約四萬名忠於英國的美華人從美國遷移到加拿大。1791年英國通過了“勞倫斯法案”將勞倫斯河谷劃分為兩部分即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1757年-1798年喬治溫哥華沿加拿大西海岸航行,命名了溫哥華島,1755-1820年亞歷山大-麥肯齊沿麥肯齊河從大奴湖出發於1789年到達北冰洋1793年他陸路跨越大陸到達太平洋。

    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向加拿大移民激增,殖民經濟發生變化。1837年加拿大爆發小規模武裝起義迫使英當局進行改革。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初步發展。透過開挖運河,修築鐵路使東部孤立地區經濟聯為一體並逐步向中西部和太平洋沿岸地區移民。1867年英國議會透過“英屬北美法”,由上下加拿大和新斯科舍和新不倫陸克聯合成立了聯邦國家加拿大自治領,併成立了保守黨和自由黨。1879年加拿大自治領以30萬英鎊從英國手中取得西部,西北部土地。先後建立了馬尼托巴省、薩斯喀徹溫省、艾伯塔省,1871-1873年不列顛哥倫比亞和愛德華王子島加、聯邦1880年英國政府把北極群島交給加拿大,至此,除紐芬蘭外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半個北美大陸都歸統於加拿大自治領。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隨著橫貫大陸的鐵路幹線貫通,大批移民西遷,大片土地被開發,農場激增,西部草原成為世界最大谷倉之一。新的礦產資源被發現,大大促進了採礦、電力、鋼鐵、鐵路裝置、農業機械等近代工業發展。湧現了一批新興城市。蒙特利爾和多倫多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加拿大資本主義進入迅速發展階段。二次世界大戰削弱一了英國對加拿大的控制。1931年加拿大在英聯邦內獲得完全獨立。1949年英國將紐芬蘭島移交給加拿大,同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82牟《加拿大憲法法案》取代《英屬北美決》成為加拿大憲法。

    如今大多數加拿大人出生於加拿大,是建國時民族的後裔。在過去200多年許多新移民在幫助建立捍衛整個國家的生活方式,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族群和睦生活一起工作。20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大多為歐洲移民,此後多數移民來自亞洲。約有20%加拿大人出生在國外。有色少數族裔人口為626萬。三大少數族裔為南亞人、華裔和黑人。三者佔少數族裔的61.3%其它為菲律賓人、拉丁美洲人、阿拉伯人、東南亞人、西亞人、南韓和日本人。正是因為移民是加拿大多元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拿大充分保留了移民的原始宗教、文化,缺少了美國社會的移民壓榨史。加拿大文化植根於英國託利主義深受重商主義影響並注重群體價值尊重權威。從十九世紀末到當今共移民1700多萬。加拿大由於地域廣、對外來移民的文化保護、國家形成相對晚、地理上處於高緯度地區(全國有近50%屬於凍土)、本地人口自然增長率趕不上死亡率、外來移民素質高(文化和財富)等諸多因素促使加拿大文化多元原始遺存而和睦發展。

    美國

    大約2萬多年前,來自亞洲東北亞遊獵部落為了追逐野獸越過亞美大陸橋白令海峽到達了美洲大陸成為美洲歷史上最早的移民併成為當地土著人。1492年西班牙探險家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哥倫布以為到達的巴哈馬群島就是傳說中的東印度群島,使把當地土著人稱作“印第安人”。當時大概有150萬印第安人。1607年一個約100人的英國殖民團體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華人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英華人是北美(美國)早期殖民者中的主流民族。因此英語也就成了北美(美國)的主流語言。隨後歐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華人、荷蘭人、德華人、義大利人、瑞典人相繼殖民北美(美國)。但是,直到1780年英華人或愛爾蘭人後裔仍佔北美(美華人)的四分之三。歐洲移民透過大規模屠殺印第安人佔領印第安人土地。1620年11月,第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號帆船駛入新英格蘭地區普利茅斯港。為了創立一個不同於歐洲公民自治社會,他們簽訂了一份重要的政治契約即《五月花號公約》,從此奠定了美國根基。十八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成立,它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白政府和議會。因氣候和地理環境差異,造成各地經濟、政治制度上差別。使殖民地與英國本土產生了裂痕,隨著殖民地不斷擴張殖民地人民逐漸萌生了獨立念頭,1773年波士頓爆發了反英國殖民者傾銷傾茶事件。1774年來自13個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列克星頓點燃戰火,北美獨立戰爭爆發。

    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於7月4日簽署著名《獨立宣言》。並被美國作為國家獨立日。1783年美國獲得密西西比河東岸土地、1803年從拿破崙手中收購路易斯安那、1819年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佛羅里達、1845-1853年透過美墨戰爭收購得克薩斯、新墨西哥、俄勒岡和加利福尼亞、1867年從俄國收購PJ拉斯加、1898年吞併更威夷群島。就此美國國家版圖構成。

    1840-1860年由於歐洲農業歉收,人口增長,政治動盪每年約有500萬人背井離鄉。美國迎來第一次移民浪潮。1848-1849年德國革命失敗很多德華人移民海外。1861-1865年美國內戰,聯邦政府為了充實兵員鼓勵歐洲移民來美,特別是德國移民。作為兵役回報,聯邦政府獎勵免費土地給移民。到1865年大約五分之一聯邦士兵屬於戰時移民。直到今天22%的美華人有德國血統。1820-1870年間大約20萬來自德國等地的歐洲猶太人移民美國,他們大多從事零售業,散居全美各地。更多的猶太人始於1880年。由於東歐國家的迫害,在45年間有200萬猶太人移民美國。這些來自東歐和奧地利的猶太人不懂英語又貧困,多數居住在紐約、芝加哥等大都市進入工廠或從事手工業和經營小店鋪。現今,猶太人美國有500多萬其中半數居住在紐約州、加利福尼亞州和佛昌裡達州,主要是中產階級,教育和收入水平較高在美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具有重要影響。

    1619-1808年間有批不情願移民。就是被賣到美國充當奴隸的50萬非洲人,今天,非洲裔美華人構成美國總人口12.9%共有34658190人。

    1950年代大約有400萬講西班牙語的拉丁美洲移民美國。如今生活在美國的拉丁美洲裔人口為27174300人。其中大半來自墨西哥,其它來自波多黎各、薩爾瓦鳥、多明尼加、哥倫比亞等國。36%拉美裔美華人生活在加尼福尼亞,得克薩斯州、紐約州、伊利諾伊州和佛羅里達州也生活較多拉美裔人。

    1840年的中國由於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國內民不聊生。1848德年加尼福尼亞發現金礦的訊息傳入中國的福建、廣東沿海,華人開始跨越太平洋僑住美國的異鄉之路,到1873年移民美國的華人已達15萬左右。華人之後,菲律賓、北韓、印度、巴基斯坦、日本等亞洲國家移民接踵而至。到2001年12月7日美國亞裔人口為10242998人佔美華人口的4.2%。大多亞裔都是最近幾十牟移民美國日,但因為具有勤儉持家,吹苦耐勞,重視教育等優良傳統。亞裔美華人已經成為美國最成功的少數族之一。截止2010年4月1日居住在美國的人口為3.087億人。

    美國是個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多種族、多文化、多層次的社會結構。造就了美國文化與加拿大文化的不同,儘管它們都屬於多元文化的移民架構。由於美國建國比加拿大早而且早期移民由英裔和歐洲人建國,白人至上思想在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美國憲法制定的比較早最大限度保護了白人的利益。儘管統治階級表面接受了不同地區移民帶來的新文化,但因為美國文化深受古典自由主義和民粹主義的深遠影響,高度個人主義價值觀取向很難溶合新移民文化。而加拿大文化深深紮根於託利主義深受重商主義影響注重群體價值,尊重權威。加拿大直到現代才建立起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歐美國家動盪根源深深刺痛著加拿大並使其深刻反思國家社會行為,使其最大限度保護了新移民的母國原始文化並使其與加拿大本地文化相溶合。

  • 2 # SouthCross

    美加兩國的文化有相似第一面,但差異更是顯而易見,這種差異也導致了美加兩國在一個大的民主框架下所採用的不同的政體:以美華人的價值觀(文化),當年在獨立的時候和英國你死我活, 而加拿大則選擇了君主立憲,雖然英國女王還是國家元首,但加拿大的民主程度遠遠超過了美國(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加拿大主要的宗教信仰是羅馬天主教,佔46%,新教佔36%,其它宗教佔18%; 在美國新教佔56%,羅馬天主教為24%, 猶太教2%,其它佔12%。可見加拿大人的宗教趨於比較保守傳統,美華人信奉新教的人佔大多數。

    站在“第三者”立場上,歐洲人有個說法:“美華人喜歡暴力,加拿大人愛好和平”—— The Americans are violent and the Canadian are pacifists。加拿大人的和平主義(Pacifism)是一個具有濃重宗教內涵的價值觀,其來源於自由的新教徒和人文主義傳統。這就導致人們之間比較尊重平和,相互關心但保持各自的人格獨立。

    美國是一個“大熔爐”,世界各個地方的人來到美國都融入一個相同的價值觀之中,為共同的“美國夢”奮鬥。加拿大社會是一個提倡多元文化的“馬賽克”,來自各個文化的人群生活在一起但是有各自保持了自己的語言、文化和傳統。比如在BC省,人們可以選擇用英文,法文中文或旁遮普文參加駕駛執照考試;在Nunavut,因紐特語是第一官方語言,英語是“第二語言”,當然魁北克的法語和法國傳統高高凌駕於一切和英國有關的概念,連加拿大的最高領袖英國女王在那裡都不受待見,魁北克人還時不時要鬧獨立,這在美國恐怕是絕不能容忍的。

    如果你常常來往於美加之間,你會明顯感到,美國的移民局官員對待遊客總有一付居高臨下的感覺,好像人人都是來朝拜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一樣,而加拿大移民官要和藹得多,給人一種回家或探親訪友的感覺。

    雖然美加是類似的民主政體,但文化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對英語語言的使用(發音,詞彙,語法等),而且兩華人的價值觀與性格特徵都大相徑庭。一般而言,加拿大人比較溫和友善,秉承了英華人的紳士和法華人的浪漫,美華人則比較具有攻擊性,傲慢粗暴。所以加拿大人大多會對自己被誤認為美華人而不爽,而美華人在外旅行又喜歡冒充加拿大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信為劉邦立下無數戰功,卻被誅三族,到底是聰明還是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