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臥牛說歷史

    姬發是後來的叫法,在武王伐紂的時候,姬發(暫且這麼稱呼吧)自稱太子發,以此來表示自己是文王之子,將會繼續沿用文王對待諸侯的政策。以此來拉攏歸心於自己父親的諸侯。

    三子也不會叫姬鮮,而是叔鮮。後來叔鮮受封於管,於是又稱為管叔鮮。類似的還有蔡叔度、霍叔處一樣。

    伯邑考的伯,來自於伯仲叔季的伯,代表這諸兄弟之中的老大,仲就是老二,季代表著老小。老二與老么之間的統帶為叔。若伯邑考沒死,那麼姬發可以叫仲發。好比孔聖人又叫仲尼,這個仲代表孔聖人在兄弟排行老二。

    那麼上文提到的蔡,管,霍是什麼意思?

    這就跟周朝的制度有關了。周朝實行封建制。姬把自己的孩子兄弟都分封出去,到了封地之後就被稱為諸侯,諸侯一般便會以封地的名字為氏。這就是常常聽到的姬姓魯氏,姜姓呂氏等等。

    上文的叔鮮封於管地,因此便叫他管叔鮮,同理的就是蔡叔度、霍叔處,一個封於蔡,一個封於霍。

    隨著時間的推移,姓漸漸不用了,都以氏代替,後來姓氏就變成一個意思了。

  • 2 # 二月一日

    嚴格來說,伯邑考並非是名字,而是一種古人對其的一個稱謂。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載。故稱其為伯邑考。

    伯,本意為“沒有兄長的男子”,也就是老大的意思,伯邑考為周文王嫡長子,所以用伯字,因為中國古代兄弟之間起名一般都按照伯仲叔季的順序,比如我們熟悉的孔子,就字仲尼。而關於邑的由來,大概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邑是一個官職,而伯邑考就做過這個官,所以稱呼中有個邑。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邑為邑子的意思,邑子也就是世子,正好符合其嫡長子的身份。而“考”字呢,就是他的名字,姓姬,名考,也就是說伯邑考的名字其實是姬考。

    我是小明嘮史,嘮歷史,嘮嘮古人那些事,喜歡可以關注哦!

  • 3 # 使用者94738516596

    神話故事小說《封神演義》裡面姬昌還有一百個兒子呢?當然這都是神話故事不足為信。

    不過在歷史上姬昌的兒子確實很多,歷史可考的就有18個,長子伯邑考,次子武王姬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等等,後面還有很多。

    可以看到這些人的名字裡面都沒有帶姓氏姬。

    伯邑考,姓姬,名考。邑根據後世的考證可能只是一個一個官職,或者是伯邑考被封在裡邑這個地方。而伯是一個排行,其實在古代這個是很常見的,古代一般都是按照伯仲叔季等來排的,伯只是說伯邑考是家裡的長子,老大。比如說三國時期的孫堅的幾個兒子,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三子孫翊字叔弼,四子孫匡字季佐。所以說伯邑考的名字就是姬考。

    姬發一般在歷史上也不會直接這麼叫的,一般都是叫武王姬發,姓姬,名發。四子周公旦,姓姬,名旦,姬旦。但是在古代也不會這麼叫的,都是叫周公旦,這是對這些聖人的尊稱,古代是非常講究這些的。比如說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姜姓,呂氏,名小白,按照我們現在稱呼就是呂小白,或者姜小白,但是在歷史上從來沒有看見有人這麼稱呼吧,在齊桓公沒有為齊王之前都是叫公子小白。公子只是他的一個身份。小百才是他的名字。

  • 4 # 胖小威的日常生活

    他為什麼作為大兒子,卻叫伯邑考呢。其實,伯邑考是姓姬的,他的本名或者說他的全名叫“姬伯邑考”,“姬”是他的姓,他單名一個“考”,所以說“伯邑考”本來該叫“姬考”,但是由於他是家裡的老大,以前古人取字的時,按兄弟行輩中的長幼排名的次第取字,長子“伯”次子“仲”三子“叔” 幼子“季”。那麼他就叫伯,而恰巧當時他又有官職在身,官職的名字就是“邑”,組合起來就是姬伯邑考了。

  • 5 # 小傷聊史

    伯邑考,姬姓,名考,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長子,母親是太姒,和周武王姬發是同母兄弟。

    姓名含義

    伯邑考,姬是他的姓氏,考是他的名字 ,伯是代表他的排名,邑一種說法是為了表明他的世子身份,還有一種是說法是因為他擔任邑這個官職,所以叫做伯邑考。

    同母兄弟

    伯邑考父親姬昌和母親太姒一共生有十個兒子,分別是長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鐸、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處、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載。

    伯邑考之死

    說法一:周文王姬昌被商紂王囚禁後,伯邑考在殷商作人質,被紂王殺死後做成肉羹送給姬昌吃,因為聖人不會食用自己兒子的肉,所以紂王用這種方法來試探姬昌,姬昌知道是自己兒子的肉,但他還是強忍悲痛吃了下去,從此商紂王對姬昌打消了懷疑。

    說法二:周文王廢掉了伯邑考的世子位,立了次子姬發為世子,所以伯邑考在周武王即為時,可能並沒有死。

    說法三:因為伯邑考因病早死,周文王才又立姬發為世子。

  • 6 # 歷史風物誌

    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嫡長子,也是周武王的同母大哥,周文王十三歲的時候生的伯邑考,兩年後周武王出生。據記載,伯邑考才貌雙全,不僅相貌俊美,為人寬厚敦實,還彈的一手好琴,放到現在就是個小鮮肉呢。

    我們看《封神榜》知道周文王叫姬昌,周武王叫姬發,為什麼伯邑考不叫姬考呢?關於這點古籍中並沒有確切的說明,但是目前有比較符合情況的說法,伯邑考為文王的嫡長子,按古代長幼的排列,他在伯位(伯、仲、叔、季,即老大是伯老二是仲老三是叔老四是季),而邑字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隻表明他世子身份的稱謂,另一種說法則是他當年被封為了邑這個官職。

    古時候姓、氏是分開的,氏最早是神祗的意思,例如神農氏、盤古氏、燧人氏等到,夏商周時期,氏成為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周朝尤其盛行,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稱“氏”。如此一來,姓是一個家族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周朝以前貴族除了姓之外還往往以國號、官稱為市,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以國號為氏、以邑名為氏、以官稱為氏、以職業名為氏、以住地之名為氏、以貴族的字為氏、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緣關係遠近之稱為氏。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才稱姓,氏也是用來區分貴賤的,貧民是隻有名字沒有氏的,姓是用來區分婚姻的,同姓不能通婚,這個傳統保持了很久,所以伯邑考的伯和邑可能是通官名、家族排行而來的。

  • 7 # 老段快樂談

    大傢伙,我是影檢視觀,下面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伯邑考”是誰呢,“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大兒也就是長子,武王姬發的哥哥,封神演義這個文學作品中“伯邑考”是個仁厚的美男子,與妲己原身有過戀情,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後,“伯邑考”帶著西周四寶前往朝歌求紂王放人,被紂王殺死做成肉羹送給文王吃,因為聖人是不吃自己兒子的肉的,文王知道是自己兒子的肉做的羹,但還是強忍悲痛吃了下去,打消了紂王的懷疑。 一直以來,各種小說、電視都以“伯邑考”三個字來稱呼他,以訛傳訛,導致“伯邑考”大家都以為是名字,其實不然。 “伯邑考”並不是武王姬發哥哥的名字,“伯邑考”三個字是後人對已故先人的稱呼。他真實的姓名已經不可考。下面我來解釋下“伯邑考”這三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伯”代表的爵位,商周時期爵位分為五等“公、候、伯、子、爵”,在這裡“伯”這個字表示這個人是擁有的是伯爵爵位。 “邑”目前有三種可能,一是當時的地名,因為他伯爵的身份獲得了“邑”這塊封地。至於邑在現在的什麼地方不得而知。第二種可能:這個“邑”可能表示他世子的身份,因為他是原定的第一順位繼承人。類似於後世的明太祖太子朱標。邑是對他政治地位的肯定,第三種可能:“邑”在當時是一個官職的稱呼,而他正在擔任這個官職。 “考”是一個表示狀態的詞,一般來說“考”的用在人身上是已故意思,並應該專指男人,女人故去應該是用“妣”,對活著的人是不能用“考”這個字的,這個對於我本人來說很好理解,因為我的老家安徽地區每個合葬的墓碑上都有“考”與“妣”這兩個字。此外這“考”這個字含有尊敬的意思,稱呼為“考”表面被稱呼人與稱呼人有血緣關係。 “伯邑考”三個字連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一個伯爵,封地在邑或者當邑這個官,他現在故去了,他是我尊敬的長者。而並不是這個人的名字,“伯邑考”這個人的名字應該和周武王姬發一樣叫做姬什麼,對周文王的大兒子用“伯邑考”這個稱呼的應該是周武王無疑,當世人出於各種目的也就都稱呼為“伯邑考”。導致他原先的名字沒人提起,後世也只好以“伯邑考”來稱呼他。他的真實姓名歷史久遠早就無從考證。期待哪天曆史的新發現讓我們解開“伯邑考”神秘面紗。 以上的解釋有沒有讓你解惑呢? 謝謝大家觀看

  • 8 # 九門提督你楠姐

    簡單點來說通常啊,我們稱呼自己父親的兄弟,比父親大的稱為伯父,比自己父親小的,稱為叔父。伯便是大,叔便是小。伯邑考本來是姬家同輩中的老大,又是世子。所以,他的稱呼便顯得比較慎重了。就彷彿太子的位置一般,很多人盯著,所以,他的名字可以多一點兒,但是決不能出錯。伯邑考的全稱應該是叫姬伯邑考,也可以叫他姬邑考。仔細的拆分伯邑考的名字,我們會發現其中都是蘊含著一些道理的,他姓氏是姬,伯是表明他在家中的排行。畢竟伯仲是形容兄弟間的大小關係,邑字闡明瞭伯邑考世子的身份,邑考也是一種官職名稱,所以綜合起來,他叫伯邑考。

  • 9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這個,沒什麼問題呀,伯邑考姓姬不姓伯。

    周天子的家族是姬姓,周文王叫姬昌,次子叫姬發,也就是後來的周武王,長子名姬考,因其是長子稱為“伯”,“邑”是表明其世子地位,所以人稱“伯邑考”,並不是說他姓伯。

    伯邑考和姬發是周文王的正妻太姒所生,傳說中太姒是大禹的後人,美貌絕倫,聰慧仁慈,素有賢名。時為西伯侯的姬昌在渭水之濱偶遇太姒,一見傾心,兩人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伯邑考)

    《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用來描述他們的愛情。

    太姒與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歷正妃)合稱為“三太”,是古代賢德女子的代表,“太太”這種稱呼就是從她們而來。

    姬昌和太姒婚後十分恩愛,兩人生有十個兒子:長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鐸,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處,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載。

    別管他們叫管叔鮮還是周公旦,那是後來因封地或官職而得的名,他們都姓姬。

    姬家孩子們都被教育得很好,從無惡行,伯邑考更是位稱職的大哥哥,深得兄弟們信服。

    那為什麼最終繼位的是姬發而不是伯邑考呢?有兩種說法。

    (伯邑考)

    第一種,伯邑考在商朝做人質時商紂王烹殺。

    《史記正義》中記載:(紂王)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於殷,為紂御,紂烹為羹,賜文王。

    結合前後文,這段話的大意是姬昌所統治的西岐越來越強盛,紂王的親信讒臣崇侯虎進言姬昌有不臣之心,紂王便把姬昌囚禁羑里(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北)。

    此時姬昌的長子伯邑考正在殷商為質,擔任為商紂王駕車之職,為了試探姬昌,紂王便把伯邑考烹殺了,還做成吃食贈給姬昌。

    姬昌吃了,紂王便認為姬昌並不是聖人,因為他吃了自己兒子的肉都不知道,於是對姬昌沒那麼防備了,西岐進獻寶物後就把姬昌放回去了,還賜給他弓矢斧鉞。

    伯邑考既死,那就只能立次子姬發為繼承人了。

    《封神演義》就是根據這段史料擴充套件了一下,加了妲己調戲伯邑考不成,懷恨在心的情節。後來姜子牙封神,念其忠孝之心,封為中天北極紫微大帝之神,代表著皇權。

    (妲己想要調戲伯邑考)

    第二種,伯邑考沒有突出的才能和德行。

    《史記·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

    意思是說,姬昌諸嫡子中,只有姬發和姬旦(也就是周公旦)賢明,可以輔佐姬昌,所以舍伯邑考而立姬發為太子。

    但是伯邑考的“邑”字,在上古代表著封地、城市、諸侯國的國都等意思,如果他不是姬昌認可的繼承人,名字中不會帶有這個字。

    所以也有一些專家認為,伯邑考就是姬昌選定的繼承人,只是因為他早死,姬發才能上位。我比較認同這種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快速透過雅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