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懂茶帝

    喜歡巖茶的童靴們都知道,烘焙對武夷巖茶品質的形成是至關重要滴!而且都偏愛傳統木炭烘焙的巖茶。

    但是隨著武夷巖茶的需求量增大,傳統木炭烘焙的生產效率無法滿足市場,相應地出現了電烘箱烘焙和鏈板式烘乾機烘焙等。

    面對新型烘焙技術,很多朋友會非常排斥,就認準傳統木炭烘焙……所以就這老式和新式方法,小懂來解答一下。

    針對這個問題,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茶學系的林永勝、羅嬋玉等人也進行了研究:他們以武夷水仙、肉桂毛茶為原料,採用烘乾機、電烘箱和木炭焙籠烘焙三種方式進行武夷巖茶精製烘焙試驗。

    成分含量

    ▲不同精製烘焙工藝的武夷巖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

    經過不同烘焙方式的處理,武夷巖茶成品茶的各項生化成分含量具有明顯差異。從表中可以看出:

    1水浸出物含量:武夷水仙中以電烘箱烘焙的巖茶最高,而炭焙的最低;武夷肉桂中以炭焙的最高,而電烘箱烘焙的巖茶最低。

    2茶多酚含量:肉桂、水仙都是烘乾機烘焙的巖茶最高,電烘箱烘焙的巖茶最低。

    3氨基酸含量:炭焙的肉桂最高,而電烘箱烘焙的肉桂、水仙最低。

    4咖啡鹼含量:烘乾機烘焙的巖茶最高,電烘箱烘焙的巖茶最低。

    5茶黃素含量:烘乾機烘焙的巖茶最高,武夷水仙中炭焙的巖茶最低,肉桂中則是電烘箱烘焙的最低。

    6茶紅素含量:則是烘乾機烘焙的巖茶最低,炭焙的巖茶和電烘箱烘焙的巖茶均較高。

    7茶褐素含量:武夷水仙中以炭焙的巖茶最高,而烘乾機烘焙的巖茶最低;武夷肉桂中以烘乾機烘焙的巖茶最高,而電烘箱烘焙的巖茶最低。

    總體來說,每種烘焙方式製出的巖茶成分含量都各有千秋,

    烘乾機烘焙的巖茶茶多酚、咖啡鹼含量較高,水浸出物、茶紅素、茶褐素含量較低;

    電烘箱烘焙的巖茶茶紅素、茶褐素含量較高,茶多酚、氨基酸、咖啡鹼含量較低;

    木炭焙籠烘焙的巖茶氨基酸、茶多酚、茶紅素含量較高。

    感觀審評

    根據GBT23776-2009 中烏龍茶審評方法,採用百分加權評分法,其權重按照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分別為20%、5%、30%、35%、10%進行。

    ▲不同精製烘焙工藝武夷巖茶的感官審評結果

    透過感官審評,傳統木炭烘焙巖茶的綜合評分確實是優於其它兩種,烘乾機烘焙的巖茶次之,電烘箱烘焙的巖茶得分最低。但從表中也能看出,烘乾機、電烘箱在一些單項得分也還是很不錯的!

    雖然木炭烘焙的巖茶品質最佳,但生產效率較低,並且在生產過程中,碳的燃燒會排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汙染環境的氣體。

    所以面對新型烘焙技術,我們要平常心接受哦~它們不僅生產效率高,還保護環境呢!

  • 2 # 學古茶室

    巖茶的焙火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也是一個你磐重生的過程,只有經過火的洗禮,毛茶才能褪去山野的青澀,走向真正的成熟。

    一、焙火的目的

    首先是為了降低水分含量、確保存放期間的質量,避免成品茶在存放過程中發生影響茶葉品質的物理變化。

    一般來說,成品茶中水分的含量小於6.5%:當含水量在6.5%以上時,會有較多的遊離水,遊離水繪將氧氣帶進茶葉中,導致茶葉漸漸變質。

    其次是為了改善活調整茶的色、香、味、形。茶本身的香氣不足,借火來提高香氣,這個過程起作用的是化學變化。尤其是茶葉的拼配,必須借火的力量來將質量劃一。

    因此,烘焙環節是製作巖茶的靈魂。

    二、焙火的原理

    因為木炭的結構獨特,具有極強的吸附能力,能調節溼度,對硫化物、氫化物等有害物質起到吸收、淨化作用。

    焙火過程的主要變化包括:促使茶色素氧化轉化,形成湯色,降低水分,達到儲存條件。

    三、焙火工藝

    傳統工藝(炭焙)

    炭焙是巖茶傳統制作工藝中一道非常重要又獨特的工藝。

    操作過程:

    1、備料(準備焙火器具、炭火、篩茶)

    2、打焙(起火、加炭)

    3、披灰(調控溫度)

    4、焙火

    5、翻焙(為了焙火均勻,焙火過程中要翻焙數次)

    6、試茶(試品茶湯的火候)

    7、下焙

    8、袋裝(冷卻至常溫後即可裝箱、袋)

    電焙

    巖茶電焙通常使用2種焙具

    1、電焙箱烘焙:利用電熱絲加熱,靠熱風傳導進行烘焙,加熱方式屬於傳導加熱。將茶葉平均放置機器裡面各層的架子裡,定時定溫烘焙,較方便。(目前大的廠家多使用這種方法)

    2、電焙籠烘焙:由炭焙延伸而來,姿勢熱源改為電熱絲加熱。因體積小,不佔空間,移動方便,所以適用於不同場所。(特別適合小型茶行、茶樓使用)

    炭焙與電焙的比較

    炭焙喝電焙的優缺點

    各有優缺點,相對來說,傳統古法炭焙的茶品質遠遠優於現代機焙的茶。

  • 3 # 與茶巖創正巖茶大紅袍

    在說如何進行“焙火”之前,我們先來聊聊“焙火”這個環節的重要性:都說茶有三次生命—第一次來自土地(山場),第二次來自制茶人,第三次來自於茶客與喝茶者。

    對於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正巖巖茶,每一次的“生命”都很重要,而武夷巖茶製作中的兩個關鍵環節“毛茶製作”與“焙火”,就是其中的第二次生命。現在就來有一答一,而在這裡本人回答所迴應的,是“焙火"中“炭焙"的工藝:長成於正巖山場的茶,大師傅們是捨不得用“電焙”這樣現代的方式的,雖然炭焙,要繁複與辛苦的多,但所得,茶中的韻味與特色,期間的微妙風味的差異,是大大不同的

    一、古法高火快焙 vs 新時代文火慢燉/焙

    在古時,因運輸與儲存的條件限制,傳統的巖茶焙火製茶工藝 多采用高火、快焙,這樣焙出的茶,不易返青,能存放的更久,而焙出的成品茶焦香味重,泡出來的茶湯色澤偏深,其“濃厚”的口感,是很多“重口”的“老”一代茶客的摯愛。但高火快焙也有自己的短板:焦香味重了,“火氣”大了,茶本身的特色和香氣相對就弱了,也少了很多韻味與特色。

    隨著大眾口味的變化,特別是新時代茶客,對茶本身的香氣和自身風味特色的推崇,在整體制茶工藝上也慢慢轉向了能更好保留茶本身的香味和特色的“低溫、細火,與慢燉”的手法。說起來簡單,每個焙火師傅做起來都全然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師傅,同一個產區,同一種茶,因焙火工藝的不同,也會呈現全然不同的風味,正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以蓮花峰水仙與蓮花峰花香水仙為例:產自同一個山場(蓮花峰),同一個海拔(山腰),僅僅是因為焙火工藝的不同,在風味與特色上都呈現出相對比較大的差異:

    - 蓮花峰水仙,蘭花香香氣悠遠,茶湯醇厚,香氣與茶湯風味相對“穩定”,九泡十泡都回味悠長,喉頭回甘;

    - 蓮花峰花香水仙,蘭花香香氣悠遠,更在茶湯中能喝到淡淡的花香,六泡七泡之後,茶湯略有變淡,坐杯後(蓋一會兒),茶湯中增加了些許“澀”的風味,但也自成一格。

    二、焙火就像煲湯,要 細 火 慢 燉

    採用低溫 60-70度左右慢燉,依茶的種類和狀態不同 7至12小時不等:“煨”出茶本身的香氣與風味精髓,更將其鎖在茶葉之內。產地越好,茶本身的素質越好,香氣越好,湯色越透亮。一些頂級小產區的品種茶,比如雞公巖肉桂,(若得好的“焙火”,甚至呈現出紅酒般的透亮湯色。而且,這樣“慢燉”出來的茶,茶湯整體口感也更加順滑與“柔和”。

    用細火慢燉的方法,就必然是不止一輪的焙火之功,整個過程的火候調整與時間掌控,依賴的是大師傅的功力和“五感”(後文將詳細介紹):視茶葉品種及最後的成品茶不同,一輪,兩輪,甚至三輪。在每一輪的過程中,時時觀察,即時調整:溫度與火候的微妙不同,最終在香氣與茶湯上的呈現就是天壤之別。

    四、你們(喝茶人)吹空調,我們(焙火師傅)蒸桑拿

    每年的製茶季,焙火師傅都要在焙火房“被扒掉一層皮”:溼悶的南方的夏季與初入秋時節,最熱的時候,每個人都恨不得把空調背在身上,而張大師傅與徒弟們卻要在60到70度的高溫的焙火間一待就是十來個小時,時時觀察,即時調整。

    用眼睛看*

    - 看條索的狀態和顏色:每焙一次,茶葉的條索就會變小,變緊湊,變“脆弱”:火過了,茶葉焙“死”了,泡不開;火不到,香氣與風味就不對,也不到;* 看每一輪當中茶湯的顏色:是“深”了,還是“淺”了,是“清透”,還是“渾濁”了,每一個細節,都是要即時調整(的地方)。

    用手翻*

    - 適時地翻動茶葉,與控制加(減)火,以實時保持茶葉焙火均勻,與火候:感覺火高了,就壓一點;火低了,就加一點。

    用鼻子聞*

    - 不同的(焙火)時間,茶葉所散發出的香氣,與(茶湯)厚度不同,沒有什麼秘訣,就是“盯著”,實時調整時間(的長短)和“火”的大小;

    用嘴試喝*

    - 這一輪是否可以結束,還是差“一點”,要再一會兒:這和傳統的“品茶”可不一樣,可一點都不寫意:焙籠中正在焙火的茶葉,熱熱的帶著“火氣”,拿出來 一輪一輪的試喝,不異於喝下一輪又一輪的“火氣”,每一天,每一個(焙火)輪次,週而復始,整個焙茶季,張大師與兩個徒弟總是滿嘴的“火泡”。

    “別人吹空調,我們蒸桑拿。”張大師傅笑道。

    五、焙火,製茶,要過得了自己這關現在在武夷山當地,已有一些專門做焙火的工廠化運作的“焙火房”,有些是炭焙,有些甚至是電焙(兩個差別,改天再開一篇):一批茶進來,(大概)歸一下種類,統一溫度,統一時間,統一輪次,焙完就“卸掉,拉走” 。這樣的批次和“標準化”運作,對於“焙火房”來說,週期快,成本低,收入可觀;而茶廠也省下了自己的焙火人工和成本,看起來是一件很“雙贏”的事。但在張師傅眼裡,要做出真正的好茶,本身就做不了“大批次的標準化焙火”:毛茶本身的狀態和種類不同,焙火的掌控就都不一樣。尤其是正巖的茶葉,難得的天時與地利長成,難得的在毛茶製作大師手裡綻放(見前幾期的毛茶製作),到焙火這個最後的關鍵階段,就更不能辜負了。雖然辛苦,張大師每年都還是堅持自己焙。

    “不管別人怎麼樣,把自己的茶做好,過得自己那關。需要時間打磨的,就不能求快,一定要做到自己滿意。”張大師傅說。

    關於 與茶說

    專注於打造更適合當代人的 茶 · 生活 方式,及成為武夷山旅遊可信賴的伴手禮品牌:矢志於讓您拿到的手的,每一片,每一份,以大紅袍為代表的武夷巖茶,都是產自於武夷巖茶原產地保護區的真正的武夷巖茶,說得出山頭,說得出年份,說得出特色與韻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漢發起人劉縯為何會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