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4年9月,蒙哥馬利準備大顯身手的“市場花園行動”,讓防禦大師——莫德爾打回了“原形”,從此“乖乖的”跟在美軍後面,不敢“逞能多事”了。莫德爾再次證明了自己卓越的防禦水平,成為盟軍將領們公認的“極難對付的對手”。

    然而,隨著盟軍大踏步抵近“齊格菲防線”,德軍統帥部對將帥們的一再撤退,徹底地失去了耐心,決定親自指揮。接下來的一系列敗仗,讓莫德爾對勝利越來越不抱希望,對未來越來越悲觀,最終走上一條“不歸路”,令人唏噓不已。

    這還要從莫德爾反對阿登戰役說起。

    按照德軍統帥部的計劃,擬用30個師編成2個裝甲集團軍,在阿登地區再一次實施突襲,攻佔安特衛普,從而將北段的盟軍一網打盡。莫德爾和龍德施泰德均反對這個計劃,“這是什麼鬼東西,根本站不住腳”。

    首先,後續實力不行。西線德軍一連串的失敗,已經元氣大傷,精銳士兵也基本消耗殆盡,指望“東拼西湊”的20萬人,根本不可能衝破盟軍的“銅牆鐵壁”。更忌憚的是,德軍根本預備隊或後續部隊跟進。說白了,就是“一錘子買賣”。

    其次,在西線不可能再有反擊的實力。莫德爾使出渾身解數,粉碎了盟軍的“市場花園行動”,並贏得了許特根森林大捷,讓盟軍付出了傷亡13萬人的代價,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德軍也損失了4萬多人,勉強穩定下來的西線根本無兵可派。

    最為關鍵的是,新組建的部隊大都是新招募的“青年團”,和45歲以上的警察部隊,裝甲部隊的官兵只有5個小時的訓練時間,戰鬥實力可想而知。發動阿登戰役,除了犧牲僅有的有生力量外,毫無意義可言。尤其是大敵當前,應以穩定“齊格菲防線”為根本。

    莫德爾三番五次地提出自己的反對意見,均遭到拒絕。12月16日,西線德軍最後一次大規模的進攻開始了,莫德爾指揮的38個師在390公里的戰線發起了攻擊,戰役的突然性確實給美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3天傷亡15000人,7000被俘。

    隨著天氣好轉,清醒過來的盟軍開始源源不斷地向阿登地區增援。尤其在巴斯托涅,雙方進行了一場混戰,這是莫德爾和巴頓的第一次交鋒,但他無法阻止巴頓前進的步伐。更何況,盟軍在兩翼展開強大攻勢,B集團軍群有被包圍的危險。

    他不得不再次施展善於撤退的本事,指揮各部隊退回到出發陣地,但重灌備和12萬人“丟在”了阿登地區。再次領教了某人“瞎指揮”的慘痛後果,更今人失望的是,這種“瞎指揮”一直延續到最後。

    “齊格菲防線”攔不住盟軍,莫德爾失去戰場自主權。

    1945年2月,退回到“齊格菲防線”的德軍,名義上還有73個師,但實際人數不到盟軍的1/3,火炮、飛機更是無法抗衡。更讓莫德爾為難的是,B集團軍群經過長期艱苦的戰鬥,已經疲憊不堪,還要防守著200公里的防線。

    此時的盟軍,卻不給莫德爾調整的時間。“齊格菲防線”的攻勢開始了,鋪天蓋地的轟炸機對德軍陣地狂轟亂炸,脆弱的防線頓時被撕開一個大口子,僅以傷亡97人的代價,就突破了德國吹噓的“天塹”。

    更讓莫德爾絕望的是,德軍統帥部宣佈因為燃料緊缺,不能再為B集團軍群提供增援部隊了,可謂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只能用少得可憐的兵力堅守著防線。然而,剛剛集結好的裝甲戰鬥群,也被盟軍空軍發現摧毀了。

    就在莫德爾忙於應付的時候,萊茵河上的雷馬根大橋被盟軍輕易佔領,預示著德國在西線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失去了作用,魯爾區完全暴露在盟軍的打擊下。大橋的失守引發了國內一片慌亂,德軍統帥部更是遷怒於莫德爾和老帥龍德施泰德。

    於是,龍德施泰德被解除了職務。按理說,應該由莫德爾接任西線德軍總司令,卻由空軍元帥凱塞林擔任總指揮。這一人事任命,說明了莫德爾已經“失寵”,德國高層對這位經常“不聽話”的防禦專家,也徹底失望了。

    甚至有了讓其“自生自滅”的想法,莫德爾心灰意冷。

    “暴脾氣”的莫德爾根本不把新上任的凱塞林放在眼裡,對他的“指手畫腳”十分反感:“不會接受一個不瞭解西線情況的人來指揮!”但是,德軍統帥部的命令,他還是要聽的,將最後一點“生力軍”用在了奪取雷馬根大橋上。

    但站穩腳跟的盟軍,沒有給其任何機會。雙方在激烈的爭奪中,B集團軍群本就虛弱的戰鬥力也消耗跆盡,無功而返。讓莫德爾擔心的是,盟軍從兩翼向魯爾區包抄過來,有圍殲其部隊的企圖,他提議將部隊撤回德國本土,但遭到了拒絕。

    25萬德軍被包圍在魯爾區,成了盟軍的“囊中之物”,莫德爾就這樣被“拋棄”了。儘管他多次組織突圍,但都於事無補。他的脾氣越來越暴躁,酗酒成為他暫時逃避現實的“麻醉劑”。醒來後,依然是讓他心灰意冷的戰局。

    “包圍圈”越來越小,莫德爾也失去了跟上級的聯絡,他現在要做的是“料理後事”。軍人的執拗,讓他放棄了乘飛機突圍的想法,他要與部隊在一起。莫德爾簽署完“部隊就地解散”的命令後,在一處偏僻的森林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看來,

    一是,對德軍統帥部很失望。莫德爾戎馬一生,經歷過軍事生涯的輝煌,也因粗魯的性格飽受爭議,但在德軍統帥部的“關照”和信任下,實現了人生的最大目標。沒有想到,在德國最危險的時候,因不滿某人的瞎指揮,而被拋棄,他很失望。

    二是,怕沒有“善終”。從二戰爆發起一路征戰,在蘇聯犯下的滔天罪行,戰後一定不會有好結果,尤其是保盧斯投降後在蘇聯的遭遇,是他不能接受的。當然隆美爾、克魯格元帥對他的影響也很大,“自我解決”的想法越來越重。

    更重要的是,作為有個性的軍人,“投降”一詞,無疑是奇恥大辱,與其“苟且偷生”的活著,遭人唾罵,不如戰死沙場,或自我了斷,這是一個軍人最後的尊嚴和氣節。更何況,元帥軍銜對莫德爾來說,是很在意的,他不能玷汙它。

    拋開正義與非正義,“防禦大師”莫德爾貌不驚人、粗話連篇,他不像曼斯坦因那樣才華橫溢,也沒有隆美爾那樣聲名遠揚,更沒有龍德施泰德的顯赫資歷,卻被對手稱之為:“一個極其難纏的對手”,也算是送給莫德爾的最高榮譽了。

    孫子說過:“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意思是,善於打仗的人獲勝,既沒有可以讚美的先見之明,也沒有人誇他用兵神勇。他的獲勝在於舉措得當,沒有錯誤。這句話用在莫德爾身上,還是比較貼切的。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救火隊員》

  • 2 # 寒楓140186093

    真正的有榮譽感的軍人是根本不可能考慮投降的,就地解散不過是將領在必敗之局下決意殉道又不想多造殺孽的指導思想下,默許下屬用包括妥協,談判甚至投降在內的手段自謀出路罷了。

  • 3 # 榮華之武器堂

    莫德爾的這道命令釋出在1945年4月17日,當時他指揮的德軍B集團軍群被盟軍牢牢包圍在魯爾工業區。他在命令中宣佈就地解散B集團軍群,年紀較大或較小計程車兵可以自行回家,允許被包圍的部隊投降,其餘部隊可以自行選擇繼續戰鬥還是突圍或者是投降,一切責任由他本人承擔。

    1945年2月8日,在5個小時火力準備之後(美軍投彈2000噸和1000餘門火炮炮擊5小時),美軍開始向魯爾工業區發起進攻。2周後,美軍渡過魯爾河。

    3月初,美軍奪去了雷馬根大橋,隨後開始實施合圍計劃。由於沒有制空權無法準確獲取資訊,莫德爾誤以為美軍會向北推進直撲魯爾工業區,沒有想到美軍第1和第9集團軍不是平推戰線,而是將B集團軍群和H集團軍群的第1傘兵集團軍共25萬人合圍在魯爾工業區。

    3月23日和24日,英國和美國軍隊在強大空軍掩護下渡過萊茵河,很快佔領了萊茵河右岸幾個登陸場。而莫德爾沒有足夠預備隊以及空軍掩護,只能坐視盟軍不斷擴大登陸場。

    3月30日夜,莫德爾率部在美軍第3裝甲師戰線開啟1個13公里缺口,準備突圍,然而很快被美軍後續部隊所封堵。4月1日,莫德爾組織的最後一次突圍努力泡湯。中午,美軍第1集團軍與第9集團軍在普施塔特會合,完全封閉了包圍圈。

    當時,魯爾口袋長約110公里,寬約90公里,而德軍統帥部命令是就地堅守,不準突圍。由於盟軍牢牢掌握著制空權,所以不斷空襲德軍。莫德爾的指揮部不得不從一個村莊轉移到另一個村莊,被包圍的德軍由於彈藥和物品供應不足,無心戀戰,士氣低迷。

    之後盟軍2次勸降,不過莫德爾沒有接受,他擔心盟軍會把他交給俄華人。而希特勒在此時還下令要求B集團軍群想辦法突圍來保衛柏林,真是無語。最後莫德爾簽署自拿到命令,自己在森林中自殺。

  • 4 # 沙場秋點兵595

    莫德爾已經被重重包圍,毫無取勝希望。面對準備慷慨赴死的德軍軍官他說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在今天,活下去比戰死沙場更需要勇氣。如果你們都戰死了,誰來養活得德國的女人和孩子?你們必須活下去。

    老將軍作為德國元帥不願意簽署投降令受辱,於是簽發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就地解散命令。而自己選擇了自殺維護了自己普魯士軍人的榮譽。

  • 5 # 小文說史

    首先要知道,莫德爾是誰?

    莫德爾就是二戰時期德國的一個將軍,是德軍的陸軍元帥,可以說是非常大的官了,軍事才能、指揮才能出眾,被希特勒稱為“東線的救星”,甚至還一度打崩了西線盟軍的進攻,可以說是牛皮plus

    但德國畢竟是法西斯戰爭,牛皮如希特勒、莫德爾也無法阻止戰爭走向失敗,失敗是法西斯戰爭的必然解決,1945年4月21日,莫德爾回天乏術、深感絕望,自殺了。

    其次,莫德爾發出“部隊就地解散”時的戰況

    莫德爾發出“部隊就地解散”的命令,是在1945年4月17日,距離他自己自殺的4月21日只有4天的時間,可想而知當時他發出這個命令時是多麼絕望。

    當時的戰局是,在1945年2月,德軍就已經撤回了自己所謂的防守天塹“齊格菲防線”,撤回時,德軍號稱還有73個師,而實際上德軍實際人數還不到聯盟軍的三分之一,在聯盟軍進攻時,所謂天塹不堪一擊,戰機一番狂轟濫炸,天塹變通途……聯盟軍僅僅以傷亡97人的代價就搞定了“齊格菲防線”。

    屋漏偏逢連夜雨,德軍指揮部說,缺少燃油,無法支援,莫德爾估計罵孃的心都有了,聯盟軍數倍於自己,還沒有支援,好不容易集結了個裝甲戰鬥群,還沒撈著放一炮,就被聯盟軍發現了,又是飛機一頓狂轟濫炸,裝甲戰鬥群也報銷了。

    隨後,萊茵河的雷馬根大橋也被聯盟軍攻陷,意味著德軍所有防線全部失守。

    倒黴催的莫德爾此時更是一腦門官司,德軍指揮部把防線失守的責任歸咎到他頭上,並撤了老帥龍德施泰德的西線總司令職位,沒讓莫德爾頂替,反而由空軍元帥凱塞林接替了西線總司令的位置,莫德爾更是難上加難。

    由於反感新上任的凱塞林,莫德爾不聽從他的指揮,並明確表示“不接受不了解西線戰鬥情況的人的指揮”,然後就被德軍指揮部拋棄了,任由莫德爾自生自滅。

    後,莫德爾帥25萬德軍被聯盟軍包圍在魯爾區,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也突圍不出去,隨著包圍圈的縮小,下達了“部隊就地解散”的命令。

    第三,為什麼要下達“部隊就地解散”命令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莫德爾明知德軍已無勝算,自己作為德軍高階將領,必然不會被聯盟軍所容,怎麼也難逃一死,但不忍手下德軍全部戰死或被俘,下達這個命令能夠讓一部分士兵脫離戰鬥,從而避免受到波及。

    另外,名將多愛兵,對追隨自己的手下,領導也是有感情的。正如項羽在烏江自刎前,還把自己的寶馬送於船家,不忍寶馬隨他赴死。莫德爾可能也是有這種心理,對這些德軍,也有一種愛護,不希望他們和自己一樣沒有生路,所以發出了部隊就地解散的命令,允許德軍投降。

    或者,我們可以理解“哀莫大於心死”,戰爭進行到這種程度,莫德爾其實已經徹底失去信心和希望了,也可以說是“心死”了,在這種情況下,已經無心指揮部隊作戰,在歷史上,莫德爾這個階段也確實如此,脾氣變得非常火爆,每天借酒消愁,用酒精逃避戰爭,所以發出“部隊就地解散”的命令,讓德軍士兵自尋出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立秋後如何種植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