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碧水青山話風聞

    1政治:統治者實行仁政,王道,以民為本,是對孔子德政思想的繼承,發展和完善。

    2哲學:性善論是孟子道德哲學的核心。

    3教育:順應自然,順應天性。

    4社會:與眾樂樂,知言養氣。

  • 2 # 阿燚黃南開

    孟子是戰國時期鄒華人,是儒家的代表之一,又名孟軻,著有《孟子》一書。後世儒家十分推崇孟子,稱他為“亞聖”,把他與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並稱為“孔孟”。

    孟子一生的抱負就是:所有的統治者(即各國君王)能採納他的“仁政”主張,並加以實行,讓勞動人民有土地(即所謂“有恆產”),這樣,農民才能夠安心搞好生產,接受統治(即所謂“有恆心”)。

  • 3 # 憂鬱症患者憂憂

    孟子是個非常有抱負的人。她對人有抱負也對國家有抱負,對社會制度也有抱負這裡主要談談他對人的抱負。

    他是邏輯嚴密的寫議論文的大師,為了把理想人格說清楚,他把理想人格從低到高分成六個層次,讓人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按圖索驥。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第一種是善的境界。這種人值得別人去喜歡他,但別人喜歡的不是長得好看或特別有錢,而是他的內心充盈著善的光輝。第二種是信,孟子認為,善不是刻意表現出來的,而是真實地存在於人的內心,是按照自己內心的道德指令去做善事,是由“仁義行”而不是刻意地“行仁義”,這種境界叫信。第三種境界是美。美的境界不是女孩子明眸皓齒、男孩子瀟灑俊朗,而是內心充滿了善和信的光輝。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身上有一種美好的氣質。第四種是大的境界。不僅內心要有善、信的美,還要將這種美表現出來,有益於社會,讓別人都能從大人的道德之美中得到益處。

    孟子很推崇大人的境界,他說,“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意思是,“只有道德高尚的大人才能糾正君主思想上的錯誤。君主如果講仁愛,人民沒有不仁愛的;君主如果講道義,人民沒有不道義的;君主如果端正,人民沒有不端正的。國君一旦端正國家也就會安定了。”孟子認為,大人不僅要修養自己的道德,還要對外物施加影響,讓國家和社會也遵循正道。

    “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說:“有侍奉君主的人,他們就專以容色取寵;有安邦定國的人,他們是以安定國家為樂事;有順應天理的人,當他能通達於天下時,他才去做,有一種人稱為大人,他們端正了自己,萬事萬物也隨之端正起來。”看來,大人的境界就是用自己的道德和功績,深刻影響了社會的人。這還不是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大人相當於把絕世武功練到第八層的人,而真正脫凡入聖的是聖和神的境界。

    在孟子的心中,聖就是把心中美好的道德和兼濟天下的擔當,充分發揮出來,化育天下造福蒼生的人,這種人是聖人。比聖人還要偉大的是神人。儒家學說是不大相信鬼神的,所以“神”不是在天上飛來飛去的神仙,而是在聖的基礎上,能夠通權達變遊刃有餘出神入化的人,與聖人處在一個層次,只是說法不同而已。

    善、信、美的層次,相當於孟子所說的“士”和“君子”,大的層次相當於賢人,已經接近於聖人的境界了,而聖人和神人是孟子理想人格。

  • 4 # 許飛揚說茶葉

    在永珍更新的春季裡,靜下心來,聊一聊孟子,感受一下他老人家人生抱負。感受他孟子的思想對當代的價值與仁愛道德。宋代的政治家王安石也曾經寫過詩,對孟子的讚美有加,當時的王安石是對孟子衷心的景仰的。作為影響中國幾千年計程車君子孟子,他的理想抱負是什麼呢?我們不防翻開沉澱的歷史,看看他的遠大抱負。

    孟子生於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6年,名軻,鄒人,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稱為“亞聖”。他幼年家境貧困,父親早逝,強毅而有卓識的母親:“三遷擇鄰”“斷識勸學”,煞費苦心將他撫養成人。孟子最鮮明的是他有政治抱負遠大,高自期許,非常自負。他以孔子的繼承人自任,指出:從堯、舜至孔子以來,具有一條聖人、王者綿延相承的根脈;“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堯、舜至商湯,商湯至周文王,周文王至孔子,都是五百年,“由周以來,七百餘歲,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接下來,他直接的挑明:上天若是不想天下治平,那就罷了;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

    孟子也很注重士君子的社會責任,說:士人出來任職做官司,為社會服務,就象農夫從事耕作一樣,這是他的職業。當時列國爭霸,以攻伐為能事形成尖銳的對立,而孟子卻堅持仁政學說、用德治思想,把倫理與政治、仁學與民生結合起來,走以德服人的道路。也倡導,親仁民,省刑罰,少收稅,讓人民修養生息。推行恩政,這樣才能得民心,無敵於天下。

    孟子致力於幫助各國各諸侯結束戰亂,實現統一、實施仁政,也推行他自己王道主義的理想政治,但他無疑是失敗的。但是從長遠和根本上看,他和孔子一樣,立德立言,垂範後世,功在千秋,在這一方面,他又是一位成功者。

  • 5 # 好玩的國學

    孟子的抱負兼論孔孟思想的同與異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有個頭腦遲鈍的弟子叫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愛人”。人如何踐行“仁”的思想?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要用禮來規範和約束自己的思想,符合禮的就去做,不符合禮的就不去做。在孔子那裡,“仁”更多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德規範,這種規範叫“忠恕之道”。

    “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像人字的結構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撐一樣,我們要想成就自己,先要成就別人。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想要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也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這是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的思想。孔子的這兩句話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處理人際關係的金科玉律,也應該成為現在人與人距離越來越近,而心越來越遠的冷漠時代的人倫準則。

    孟子對孔子的思想進行了高度概括,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認為孔子的“仁學”就是關於做人的學問,人踐行了“仁”,這就是道。

    孟子將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進行了系統完善。他把“仁學”上升為國家治理原則,提出了“仁政”的政治思想。孟子認為,君主如果能夠把“仁者愛人”的思想引入頂層設計中,實行“仁政”,將“仁者無敵”,最終可以一統天下實現“王道”。

    孔子是個心慈面善溫情脈脈的人,在中國思想史上,他可能是第一個發現並高揚人的價值的思想家。孔子家裡的馬廄失火,他第一個問有沒有人受傷,這種關心人生命價值的思想,在把人當成動物的奴隸社會,非常難能可貴。孔子說過“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痛罵第一個用俑殉葬的人斷子絕孫。當然,用俑來代替活人來殉葬的做法,是一種進步,不過,孔子認為即便用土俑、木俑來殉葬,內心深處還是隱含著對生命價值的漠視,所以,一向文質彬彬的孔子,也會破口大罵。

    孟子則把孔子“重民”的思想推向高峰。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穀神其次,國君為輕”,百姓才是天下的主體和國家的根本,國君無足輕重。國君不行仁義殘暴百姓,百姓可以換掉國君,甚至是殺掉。這種思想,簡直石破天驚無比大膽,搞得千年以後的明太祖朱元璋還心有餘悸,他曾經恨恨地說,要是這老頭子還在,早就拉出去砍了。

    人性是善還是惡,一直是思想史上爭論不休的問題。孔子並沒有對人性善惡做出界定,他說“性相近,習相遠”,認為人性相近的,後天的環境即“習”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而孟子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性善論”並進行系統論證的思想家。孟子認為人和禽獸之間的區別就是道德,而人天生就具有四種向善的“萌芽”,分別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它們就像四肢一樣,天然存在於內心。有了這四種心就是人,沒有就是禽獸;人如果能夠地守護好四心,就能成就道德;不好好守護四心,就可能成為壞人,就是“自暴自棄”,用孟子的話說就是“自賊”。

    孟子的“性善論”對中華民族懲惡揚善、積極向善文化心理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 6 # 朱八戒CC

    孟子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有著遠大的抱負,他已繼承和發揚儒家思想文化為己任。在孔子的基礎上有創造性地吸取精華,完善和創新。孟子是唯一能與孔子相提並論而成為亞聖,是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成為孔孟之道的儒家學派。

    孟子對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有著高度的昇華和完善,將“仁”的學說發展為德治仁政的政治觀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君主講仁政,人民肯定有仁愛;君主講道義,人民肯定有仁義;君主有正氣,人民肯定有正派;君主的端正,國家和社會才能大行其道。這就是孟子的立天下之正氣,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對人民,對國家,對社會有著理想的抱負。“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老百姓是國家的主體和根本,君主給予老百姓的休養生息,安居樂業,方能得民心,得天下,這才是仁者無敵。如果君主不行仁義施苟政,則應該由更為賢明的君王取代暴君。

    人性善還是惡,孔子沒有明確的概念,思想史上也有很大的爭議。孟子是第一個堅守“性善論”的思想者,他認為道德善良是人的天性,也就是人與動物的區別所在。人人皆為堯舜,人人都有善良美好的一面。至於有些人私心太重而有劣跡,那也是環境的造成和一時的貪慾,透過自我教育,自我反省,還是可以改邪歸正,走入正道。

    孟子如同孔子一樣,周遊列國,推行他的德治仁政。他要所有的諸侯國都能透過儒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建立他理想中的大同社會,實現天下為公。儘管他也如同孔子一樣,勞而無功,全功盡棄,但他畢竟曾經努力過,為後世留下了巨大的影響。

    孟子有著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魄,有著大義凜然的浩然正氣,有著積極向上的勵志精神。“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些諄諄教誨,彰顯出民族的氣節,那是一種“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大無畏的精神。

    孟子全部的精華盡在《孟子》之中,他並列在四書之內,成為儒家經典。孔孟思想的光輝,影響著人類兩千多年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 7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聖,孟子被稱為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一生的經歷,也很象孔子,過著長期的私人講學的生活,中年以後懷著政治抱負,帶著學生周遊列國。隨從的學生最盛的時候,是"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 。他也是到處受到當權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國,都無所顧忌地批評國君,甚至責備得國君"顧左右而言他" ,而他的政治主張卻不被接受。

    從孟子的人生經歷可以看出孟子的抱負,也可以理解成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實際上,《孟子》一書中三次表述,我們來看看:

    《孟子.梁惠王上》對梁惠王講: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對齊宣王講: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盡心上》也有: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飢矣。所謂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裡,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其養老。五十非帛不煖,七十非肉不飽。不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孟子》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這種狀況,可見這是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也是孟子的抱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洗車時為什麼會用到純羊毛的洗車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