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學校到工作,一個很明顯的不同就是時間不夠用了。一天24小時,我們應該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呢?

8
回覆列表
  • 1 # 祝兄的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到底是什麼?怎樣開始時間管理?

    搜尋時間管理百度返回7180萬個結果,谷歌返82200個結果,回京東返回1萬個圖書,噹噹圖書返回1.8萬結果,這麼多結果中哪一個適合自己?哪一本書適合入門時間管理?

    我多年前開始時間管理學習,到現在已經閱讀了過百的時間書籍文章教程,有的書厚如磚、有的晦澀難懂、有的濫竽充數、有的文不對題,經典有用的書籍其實寥寥無幾。

    在閱讀了這麼多的書籍、嘗試了這麼多的方法以後,我覺得時間管理說來說去,無論怎麼描述、怎麼包裝,它總可以歸納為特定的幾個問題。

    如果要我推薦一本書簡單有趣、內容豐富的書籍開始學習時間管理,那麼《時間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時》這邊小書可以一讀,更重要的是,讀完這本書只需要1個小時甚至更少,而且收穫不會少,算是實踐了作者書中提到的時間效率的問題。

    一、我什麼推薦這本書

    書很薄卻涵蓋了時間管理的方方面面。漫畫PPT的版式結構讓人覺得輕鬆幽默。少了些雞湯多了些事實。1個小時就可以讀完。

    二、書籍內容

    這本小書很簡潔,連個目錄都沒有,在書的最後作者列出十個觀點,這十個觀點就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

    三、個人感悟

    我個人認為,這是老美的書籍當中為數不多不囉嗦的書籍,為讀者列出了時間管理所需要關注的方方面面。書中的道理大多數人應該都懂,但就是不知道怎麼執行,所以我說這本書說了十句有用的廢話。

    十句話裡面的任何一塊內容,比如習慣,精力,計劃展開來說,都可以作為單獨的一本書來講,應該來說這是一本入門的、提綱類的書籍。

    雖然我已經學習和踐行時間管理多年,但對於文中提到的一些觀點,比如記錄時間日誌這個問題,我是持否定態度的,因為對我來說不具備可操作性。而且有些觀點你仔細研究後發現是對立的,比如任務並行和效率的問題。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特別適用於時間管理,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時間管理是個高度個性化的實踐過程,我多年的經驗告訴我,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時間方法能夠完全匹配自己。

    這本書最大的作用是列出了一個提綱供我們參考,但最終還得我們自己去實踐、摸索,根據自己的感受反饋來進行優化調整,最終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方法。

    最後,如果將時間管理濃縮成一句話,我覺得是“怎樣將盡可能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

  • 2 # 慧長青

    時間管理,不單純的是管理時間,更多的是管理自己的目標,管理的生活,甚至管理自己的人生!

    第一本書:《百年德魯克》這是管理學的奠基石,非常值得推薦已讀,這本書比較厚,可以有時間相對充裕的時候再去讀。

    第二本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是史蒂芬柯維的成名作。七個習慣對我們管理時間,管理人生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建議可以反覆的讀這本書,並做總結輸出。推薦一篇文章,可以閱讀:

    https://www.jianshu.com/p/770d3842fbea

    第三本書:戴維艾倫的《GTD》,這個有三本書1-3,都是說明GTD的思想理念,如何把事情做完。這本書更多的執行層面的指導和建議,實用性非常強!

    第四本書:葉武濱《善用時間》,這本書是從個人時間管理層面,會給出很多工具幫助我們管理時間,管理事件!實用性非常強!

    第五本書: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這是一位俄羅斯作家,他也是一位昆蟲學家,一生寫過很多著作,他對時間的記錄和管理做得非常好,可以說是做到了極致!

    暫時先推薦這幾本書,如果還有需求可以再交流。

    另外,推薦一個清單工具:滴答清單可以結合看書【GTD,善用時間】一起使用。

  • 3 # 餘小魚

    你好,我是小魚,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所謂時間管理,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時間是不能管理的,唯一能管理的是我們自己。關於時間管理的書,小魚也看過不少,比如《吃掉那隻青蛙》《精力管理》《把時間當作朋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等等。

    這裡小魚想推薦另一本書籍《奇特的一生》。為什麼會推薦這本書籍呢?因為小魚認為這是一本認識時間的書,想要做到高效利用時間,首先要認識時間,對時間有一個瞭解,明白自己有多少時間,每天的時間都花在哪裡了,如果利用有每天的時間對我們有什麼不一樣的改觀。

    所有這些都是我們進行時間管理的基礎,書中主人翁的時間管理方法值得借鑑,它給我我們最基本的最簡單的方式對一天進行規劃。

    其實,說到時間管理,很多大咖都不止一次提到《奇特的一生》這本書,更有甚者把它列為個人成長必讀書目。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柳比歇夫和他的時間統計法。他是一個真正和時間成為朋友的人,一個將自己的一生用時間來計劃的人。

    柳比歇夫通過獨創的“時間統計法”,對自己做了研究和試驗:自己在寫、讀、聽、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做多少。他找到自己能力的極限,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又充分發揮所有潛能。

    柳比歇夫的工作方法是一個創舉,從表面上看,這是純技術性的工作方法,一點兒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幾十年來它獲得了精神上的力量,成為柳比歇夫生活的框架,不僅保證了很高的效率,還保證了旺盛的生命力。

    時間統計法的魔力

    所謂時間統計法,就是每天對時間進行簡短、理性記錄的一種方法,主要形式為:日期+事件+時間。以摘錄書中的記錄為例:

    1964年4月7日。分類昆蟲學(畫兩張無名袋蛾的圖)——3小時15分。

    鑑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

    休息:給伊戈爾寫信——10分。

    自從看完書,我也開始實踐了,比如我今天早上記下的第一條記錄是這樣的:

    5:50-6:18 起床、洗漱、上廁所、洗頭髮、學習理財APP課程 ——28分鐘。

    一看就知道這跟柳比歇夫的記法有所不同。因為我是剛開始,想有一個過渡的時間,先看看每天的時間都用到哪裡去了,每天有多少時間黑洞,對於時間的利用率有多高。

    等到熟練之後,找到癥結的所在,就可以像柳比歇夫只記錄一天的主要事件,像起床、洗漱、上廁所這種有規律、比較固定的事情,他是不記錄在內的。

    關於這一點,我是借鑑了時間管理達人戰隼的學習方法。在閱讀《奇特的一生》這本書之前,他已經在有意識地記錄每天的事件,即一天做了哪些事,都會一一記錄在冊,但當時並沒有記錄時間。

    看了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之後,他開始利用書中的方法進行時間統計,熟能生巧,他的時間統計越來越簡單,直接改成了夢想進度條。什麼意思?就是為了實現夢想每天應該做到哪幾件事,並記錄進展情況。

    除了戰隼,還有李笑來和秋葉這些大咖,都曾從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當中收穫良多,並找到自己的專屬時間統計法。

    這就是時間統計法的魔力,通過記錄,它可以幫你找到時間黑洞 ,提高時間利用率,讓你永遠都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最奇特的是,柳比歇夫經過長年累月的記錄,對時間有了獨特的感知方法。也就是不需要鐘錶,他能準確估計時間過去了多久,估算出完成一項任務所需的時間,從而合理安排工作計劃。

    同樣厲害的人,還有秋葉,時間記錄的長期積累,使得他對現實時間的判斷基本不會超過5分鐘。這就是時間的複利,別看不起這麼一個小小的舉動,時間久了,就可以鍛煉出一個超人的能力。

    那麼,作為普通人,在做時間統計的時候要注意哪些呢?

    除了上述講到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時間記錄的方式,還有最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你一定要有一個偉大的目標。柳比歇夫在26歲開始使用時間統計法,到28歲就明確了自己的目標,從此一心撲在工作上。

    如果沒有偉大的目標,那起碼也要找到一個讓你為之努力的目標,比如考研、出一本書、成為超級演說家等等。有了目標,就像有了箭靶子,這樣每天的拉弓才有意義,或者說才有足夠的動力進行自律。

    對於那些沒有偉大目標也不夠自律的人怎麼辦呢?秋葉大叔提出了一個建議,他說,最合理的選擇就是和擁有偉大目標和自律性的人在一起,和他們在一起,利用他們的能量激發自己的堅持。

    01 把一天的時間分為幾個單元。

    柳比歇夫把一天中有效工作時間定為10個小時,分成3個單位,對應在三類工作任務上。第一類包括寫作、研究、例行工作;第二類包括非科研性的活動;第三類則是需要創造力的任務。每項活動佔據的時間必須與其重要性相稱。

    柳比歇夫說,他所計算的時間都是純時間,工作中的任何間歇都會刨除,這比毛時間要少得多。所謂毛時間,就是你花在這項工作上的時間,包括口渴了去倒水或喝杯咖啡的時間。

    比如說我們每天上班時間是8小時,如果刨除聊天、開會、上網、刷手機、上廁所等時間,可能真正用來工作的純時間只有兩三個小時。

    正所謂用“黃金時間”做“黃金之事”,這樣的時間分割,可以幫助我們更合理地安排工作。

    02 以總結為鏡,檢查自己的工作效率。

    柳比歇夫每天會對時間記錄進行彙總分類,看看每個版塊花費了多少時間,對自己重要的事情更是進行KPI考核。比如,他每天給自己的工作時間標準設定是4個小時,如果達到4個小時,他就會幹些其他的事情,如果沒達到4個小時他會進行反省,看看哪裡出了問題。

    每月小結他會根據每日的彙總記錄,進行再次彙總分析。年度總結更是如此,把所有幹了的、讀了的、看了的統統收集到一起,加以計算,分門別類,甚至連休息也計算出結果。

    比如,他在一次年度總結上寫到:娛樂——65次,接著是一張清單,列舉了看過的戲和電影、聽過的音樂會、參觀過的展覽會等。

    除了年度計劃,柳比歇夫還把他一生的時間制定成一個個五年計劃。每過五年,他就把度過的時間和幹過的事情分析一通,可以說是做個總結的鑑定。

    03 把時間當成金錢,從收入和支出兩條渠道進行統計。

    說到金錢,我們一般會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記錄收入和支出,來計算出財務狀況的盈虧。其實,時間也可以這樣統計,好處就是可以計算出自己向目標前進了多少。

    比如,現在人都有刷手機新聞的習慣,十幾二十分鐘一會就過去了,甚至有些人還會固定一個時間段用來重新整理聞,覺得這是對大局的一個把控,可以開闊眼界。

    如果你每天看新聞花費掉30分鐘時間,而從來沒有得到過有關新聞帶來的“收入”,那麼這件事就是在浪費時間,後期可以適當減少去做這樣的事。

    如果你每天花時間看新聞,是為了積累寫作素材,或者找到寫作主題,那麼看新聞於你而言就是有“收入”的事情。因為你不是看過就看過了,而是會對這件事進行輸出,有一個投入和產出的過程。

    04 學會利用“時間下腳料”。

    所謂“時間下腳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碎片化時間。柳比歇夫總是想方設法利用每一分鐘,利用任何所謂的“時間下腳料”。有一次在克里米亞,他注意到希臘女人有邊走路邊打毛衣的習慣。

    他後來每一次散步,都用來捕捉昆蟲。遇到廢話連篇的會議,他演算習題。他有一條規定,短距離的路最好步行,省得為了等車浪費時間、損害神經,反正本來也需要散步。出門旅行,他看小部頭的書、學習外語。英語就是他利用“下腳料”時間學會的。

    為了更大限度地利用時間,在通勤的路上我一般會帶上耳機聽音訊書籍,做家務的時候也會開啟手機音訊聽課程。如果我們能拾起更多的“時間下腳料”,相信過不了多久一定會看到實質性的變化。

    05 制定出自己的時間守則。

    除了時間統計法,柳比歇夫還按照自己的身體特點擬定了幾條守則,如不接受緊急的任務、累了就去休息、每天睡10個小時覺、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等等。

    這樣的守則不可能要求人人去遵守,是柳比歇夫的個人守則。他在統計時間的同時,還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點,找到最適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這也是他即使身體不好、工作強度又大,還能健康長壽的祕訣(柳比歇夫去世時82歲)。

    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可以通過長期的時間統計,研究出最適合自己的時間守則,既能照顧到身體和心理狀況,又能高效工作。

    秋葉大叔說,時間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你總是可以浪費一些時間做沒有什麼目的的事情,只要你開心,沒有負罪感,你就是一個幸福的人。

    願你成為這樣的人!

  • 4 # 行走的鴨蛋

    時間管理,想必大家在上學的時候就已經聽老師講過這個專業性詞彙了,可能有的老師就是說把時間有效的利用起來,做不到爭分奪秒可以但是絕對不可以浪費。

    第一本是《番茄工作法》

    這本書是作者根據親身運用番茄工作法的經歷,以生動的語言,傳神的圖片,將番茄工作法的具體理論和實踐呈現在讀者面前。番茄工作法簡約而不簡單,本書亦然。

    在番茄工作法一個個短短的25分鐘內,你收穫的不僅僅是效率,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番茄工作法圖解:簡單易行的時間管理方法》適合所有志在提高工作效率的人員,尤其是軟體工作人員和辦公人員。

    第二本是《高效15法則》

    這本書作者總結了的15條時間管理法則和高效工作的習慣,提出了自己獨到的E-3C時間管理工具。提出 如何每週都抽出八小時的時間來閱讀陪伴家人,還有鍛鍊身體。

    還收錄了100多條關於時間的勵志格言,為你整合書中內容,規劃自己的完美一天。本書內容不僅適用於辦公室的商業人士,學生和自主辦公人士也可以運用書中的時間管理工具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

    第三本是《高效人士的十個習慣》

    “優秀”是一種品質,也是一種習慣,它體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優秀的習慣有著無比巨大的力量,它可以激發我們的潛能,使我們在成功路上如魚得水!

    《高效能人士的十個習慣》彙集了成功人士必備的優秀習慣,指導讀者從瞭解和認識習慣著手,結合當代成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交叉學科理論,從心態、品質、工作、思維、行為、時間、生活、學習、交際、情緒等各個層面切入,全方位、多角度地闡釋優秀的習慣對人生成功的重大意義。

    第四本書《吃掉那隻青蛙》

    這本書中提出21條時間管理法則,讓千萬人受益。在過去的20多年裡,本書的方法幫助人們成功地實現了效率的提升,大多數人運用書中的一系列方法和技巧,實現了職位晉升,收入翻倍。

    當下,人們面對的各種選擇越來越多,不免感到茫然和難以決策,但一個人做出選擇的能力將決定你人生的高度。本書通過一系列方法和工具,讓你養成優先處理重要任務的習慣,並獲得持續性的回報。

    小編認為如果你仔細讀完這幾本書,就會發現這幾本書中講到的方法有交叉的部分,我們只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然後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實踐,才可以真真正正的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

  • 5 # 作家潘大帥

    有些人每天都要做很多的事情,加班到深夜,但是依舊還有一系列的問題沒有解決,等到睡覺的時候,甚至對自己今天做了什麼都沒有印象。

    還有些人做事不慌不忙,每天準點下班,效率極高,晚上還去唱個k豐富一下業餘生活,彷彿他們一天是48小時似的。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因為一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但時間又是不公平的,不同的人對時間的利用效果都不相同。

    我們需要學習時間的規律和如何正確使用,把時間花在什麼地方,決定了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接下來給大家推薦五本我看過的,講時間管理有點東西的書。

    時間管理中GTD佔半壁江山(豆瓣評價少的原因是這本書版本太多了),首創就是這本書,如果你想了解時間管理,這本書一定不要錯過。其次對於專案管理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對於我這個拖延症來說,艾倫在書裡寫到的2分鐘原則就很棒,任何2分鐘以內可以完成的事情,就不要想著它了,直接去做。

    我一直是以deadline作為自己的生產力的,比如某寶很多店是下午五點前下單可以當天發貨,我就會設定一個四點半的鬧鐘提醒自己要下單了。但是有時候我可能會忽略這個鬧鐘,沒聽到或者忘記了,同樣的事情如果用2分鐘原則的話,當我決定要購買的時候,就可以花2分鐘直接下單,避免後面可能出現的一系列計劃外因素,也可以減輕大腦的負(jian)擔(fei)。

    這本書翻譯有點瑕疵,如果對自己的英語能力有信心,可以找英文原版來看下。

    番茄工作法最近是時間管理的熱門方法,其實說到方法很簡單,概括一下就是25分鐘工作,5分鐘休息。4-5個迴圈後,進行一個長時間(20-30分鐘)的休息。

    雖然一句話就說完了,但書裡還有一些對於方法的理解和說明。比如25分鐘工作的時候,是不能被打斷的。因為作者的觀點是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如果你一心二用了,不僅會損失精力,而且也不會有很好的效率。

    這樣的例子生活中很多,比如你在接電話的時候,旁邊的朋友隨便給你什麼,你第一反應都是先接過來再說,因為你的注意力完全都在電話裡,這也成為了很多惡搞視訊的素材。

    最後提醒一下,如果你經常要轉換工作任務和物件,那麼可以先嚐試一下,方法雖好,但也要適合自己才行。

    這本書和上面兩本有點不同的地方,之前講的都是時間管理的方法論,而這本書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一個男人進行時間管理的一生。

    這個男人叫柳比歇夫(日本俄中國人),他每天都要記錄自己的時間開銷,日報月報年報,一直到1972年去世,他始終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後來這個方法被很多人成為時間事件記錄法,當然我覺得這本書改名為時間統計學也是可以的。

    看完後我的幾點感悟和大家分享:

    1.當傳記看的話,主要看他的成就和心路歷程。當乾貨書看的話,可能需要自己思考,因為真正講到時間記錄方法的篇幅很短。

    2.累了就立馬去休息,每天睡十個小時以上一點都不過分。(過勞肥熬夜患者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3.柳比歇夫的方法也許只適合他,我們不一定喜歡,但這種對於時間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特別是第二點)

    4.《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

    克林頓自傳推薦了這本書,帶了一波人氣。他主要提到了阿蘭·拉金的ABC理論,也就是列出自己的短期,中期,長期目標,然後按照重要性來一個排序。A組最重要,B組次之,C組最低,然後在這些目標下面寫出每個目標所對應的具體行動,然後再細化目標,一步步完成。

    這本書由於注重各種小技巧,讓很多人採用了速讀的方法去看,結果看完了啥也不記得。我個人建議還是需要精讀,在目錄中挑選自己感興趣的點來細細品味。

    作者有個觀點我其實是不太贊同的,也就是隻讀報紙標題而不看書,原因是為了掌握要事要點,但是在現在的時代,媒體的標題已經千變萬化了,閱讀量影響了標題的表達方式,光看標題你根本沒法一鍵get到核心資訊。

    雖然這是一本看名字覺得很扯淡的書,但不是完全沒有營養,我的觀點一向是開卷有益,下面來說說有啟發的部分。

    書裡提到了帕金森原則,這其實是一個管理學的概念(想要具體瞭解的可以看斯科特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一書)。帕金森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發現,同一個人做同一件事所消耗的時間差別很多,他可以用10分鐘來看一份報紙,也可以用半天時間來看。

    也就是說如果讓你看一本書,定了一週的期限,你就會一週看完。如果換成一個月的期限,你就會用一個月來完成。我們有拖延的習慣,如果想要讓時間利用變得高效,可以給重要的事情定下短期並且清晰的時限。

    如果你想要更好管理自己時間,想要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想要更多休閒時間和家庭生活,那麼就去把這五本書看一遍吧。

  • 6 # 速讀G先生

    時間是一把人生刻刀,不同的人來用得到的作品也不一樣。想要擁有美好的人生,就要好好利用時間這把刻刀。《奇特的一生》作者格拉寧在柳比歇夫的日記中,找到了一套獨特的時間管理方法,他稱之為“時間統計法”。下面我們就來具體的瞭解或學習一下。

    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是指:柳比歇夫通過時間記錄和統計分析找出自己的時間使用規律,通過時間使用規律來制定計劃,有了計劃之後再用接下來的時間記錄和統計分析來跟蹤反饋計劃的完成情況,如此迴圈往復,逐步提高自己的時間使用效率。具體主要包含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把工作內容和對應付出的時間準確地記錄下來。

    下面是柳比歇夫一天的日記,我們可以看一下

    “烏里揚諾夫斯克。1964年4月8日。

    第一類工作:分類昆蟲學,鑑定袋蛾, 2小時20分鐘;寫關於袋蛾的報告,1小時零5分鐘;

    附加工作:給布里亞赫爾寫信,寫了6頁, 3小時20分鐘;

    路途往返:1小時40分鐘;

    休息:包括看《真理報》15分鐘,看《訊息報》10分鐘,看《文學報》20分鐘;看阿•托爾斯泰的《吸血鬼》1小時30分鐘,看了66頁。

    ……”

    記錄時間並不難(包括後面的統計分析和跟蹤反饋),難的是堅持,柳比歇夫堅持了五十六年!

    第二個步驟:統計分析。

    柳比歇夫對時間的統計分析非常詳盡,包括日小結、月總結、年總結,以及五年總結。

    在一天結束的時候,柳比歇夫會拿出自己當天的時間記錄,看看自己一天做了多少事情。①在日小結裡,他只統計用於第一類工作,也就是核心工作的時間。②在月度總結中,柳比歇夫會對所有的時間花費進行全面的統計,看看自己在這個月的時間都花在哪兒了。工作、休息、交通、交際、娛樂等等,都會精確統計。③柳比歇夫的一個年度總結,篇幅足足有一本書那麼厚,裡面全是圖和表,詳細程度和月度統計類似,只是統計的範疇更大、更系統。④每過五年,柳比歇夫還會做一個五年總結。這個五年總結是從整體上評估自己的人生目標完成到了什麼階段。

    我們乍一看,柳比歇夫對時間的記錄和統計分析是吃飽了撐的、瞎耽誤功夫,但事實上是非常有好處的:①它可以幫助我們增強自律,對時間記錄可以讓我們時刻保持警醒與自律;②它可以讓我們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知,因為要客觀的認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對時間的記錄可以讓你清晰的知道一天的時間都是怎麼被花費的、明確的知道你做一件事所需要用掉的時間。

    第三個步驟:制定計劃,並且跟蹤計劃的完成情況。

    柳比歇夫以人生目標為導向,先是把他的一生劃分為一個個五年計劃,接下來就是年度計劃和月度計劃。

    五年計劃類似於一個綱領性的檔案,指導自己在這五年裡要做些什麼事情,主要聚焦在核心工作方面。在五年計劃的指導下,根據這一年的中心任務來制定年度計劃,又根據年度計劃制定月度計劃。

    在制定月計劃的時候,柳比歇夫比較注意時間節點,通常會在做完小結後,立刻制定下個月的計劃。

    在一年結束之後,柳比歇夫會把時間的實際使用情況與年度計劃書做對比,差距非常之小,可見柳比歇夫幾乎是提前一年精確地計劃了他的生活!

    如此繁瑣、枯燥的事情,柳比歇夫為什麼能堅持56年呢?

    歸結起來,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柳比歇夫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柳比歇夫在28歲就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創立生物自然分類法。這個目標非常巨集大,柳比歇夫認為自己的天賦有限,但只要自己能最大限度地管理和利用時間就能實現理想。

    第二是他有一套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的原則。首先,他不承擔必須完成的任務,以免使得自己的神經過於焦慮;其次,他不接受緊急的任務,以免打亂了自己的工作節奏和對時間的安排;其三,一旦累了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而且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柳比歇夫一天要睡十個小時;其四,注意勞逸結合,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結合在一起。

    第三是他對科研工作的責任感和對創造人生價值的信念。

  • 7 # 諾諾心語

    這些年,陸陸續續的,閱讀了不少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

    總結下來,這些書籍大致可以歸納為3種類型:第一種,是講如何建立科學的時間管理思維體系;第二種,是講如何把要做的事情分門別類,具體化到可執行;第三種,是講如何提高具體時間段的做事效率。

    根據我自己的閱讀體驗,我分別挑選了這三種類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書:《把時間當作朋友》,《Getting Things Done》,《番茄工作法》。

    下面我將具體介紹一下這三本書。

    1.《把時間當作朋友》

    豆瓣評分:8.5分

    內容介紹:這本書核心思想是,時間是沒辦法管理的。一個人能做的不是管理時間,而是管理自己。只有開啟心智,提高思考能力,才能高效的利用時間。

    作者通自己職業生涯遇到的事例,告訴讀者:如何開啟心智,如何運用心智來和時間做朋友,從而開啟人生的成功旅程。

    2.《Getting Things Done》

    豆瓣評分:8.4分

    作者簡介:戴維·艾倫,被譽為世界具影響力的工作效率問題思想家,是紐約人壽公司、世界銀行、福特基金會、美國海軍等組織的主題演講人兼主持人,並在全國各地舉辦針對個人和組織的各種研討會。他任戴維·艾倫公司董事長,有超過35年的管理顧問和執行教練經驗。

    內容介紹: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提倡不要用大腦記事,要清空大腦,把要完成的事情用電子文件或者紙記錄下來。

    作者通過生活例項與理論相結合的方式,詳細介紹瞭如何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分門別類。如何具體化目標,任務,把任務和專案切割成切實可行的每個行動。告訴讀者要常提醒自己,要完成的任務,讓要完成的事項足夠引起我們的注意力,並且每週反省。

    3.《番茄工作法》

    豆瓣評分:7.7分

    作者簡介:史蒂夫·諾特伯格,瑞典人,做過多年程式設計師,番茄工作法受益者和傳播者。而我多年來致力於協助個人和團隊應用番茄工作法,改進運作流程,優化時間安排。

    內容介紹:這本書的重點在於,詳細講解了提高具體時間段做事效率的方法——番茄工作法。

    作者根據親身運用番茄工作法的經歷,以生動的語言,傳神的圖畫,將番茄工作法的具體理論和實踐呈現在讀者面前。番茄工作法簡約而不簡單,本書亦然。

    4.總結一下

    在時間管理的書籍中,《把時間當作朋友》著重的是思維能力體系的培養;《Getting Things Done》的重點在於把要做的事情,分門別類,具體化,流程化;而《番茄工作法》則主要是講解番茄工作法的具體使用。

    形象一些說,如果把時間管理比作手機的話,那《把時間當作朋友》就好比是手機的作業系統,而《Getting Things Done》就相當於在手機上下載的各種APP,《番茄工作法》就好比是細化到單個APP的具體操作。

  • 8 # 黎翔談時間管理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和《要事第一》

    管理思想家史蒂芬·柯維的兩部著作,他指出要事第一是高效能人士的第三個習慣,也是時間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則,兩書都系統闡述了四象限原則的具體運用技巧,也特別強調與個人價值觀的聯絡等思想,非常值得一讀。

    《搞定1/2/3》

    大衛·艾倫系統闡述GTD (Get Things Done) 思想的三部著作,他將時間管理流程化的分為具體的五個步驟:收集、整理、組織、回顧與行動,可以講這是時間管理理論裡相對最為條理化系統化的著作,也影響深遠。

    《精力管理》

    強調我們真正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精力,然後從精力管理的體能、情緒、思想和精神四個層面分別闡述,再從明確目標、正視現實和採取行動三個步驟講解精力管理的訓練。

    《吃掉那隻青蛙》

    伯恩·崔西的著作,本書涵蓋了一系列實用有效且經得起考驗的技巧,這21招祕訣幫助你將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工作上,克服拖沓,以最短的時間完成最多的工作,這與要事第一的思想是一致。

    《圖解番茄工作法》

    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創立的一種相對於GTD更微觀的時間管理方法,其強調的思想是集中注意力保證25分鐘專心只做一件事。

    《小強升職記》

    國內作者鄒鑫寫的一本不錯的有關時間管理的書籍,通過講述小強在職場裡受到老付的指點不斷提高時間管理水平的故事,既生動又有代入感地將經典時間管理理論嵌入其中,讀起來不會感到枯燥。

    《華為的時間管理》

    眾所周知,華為是特別注重時間管理和效率提升的知名企業,本書結合華為管理實踐中具體事例闡述時間管理的經典理論。

    《人生效率手冊——如何卓有成效地過好每一天》

    全球青年領導力(GYL)創始人張萌的新書,其1000天小樹林計劃和硬本領的堅持打造等對於大學生和剛入職場的年輕人有十分強烈的鼓舞和指導作用。

    《讓未來現在就來——成為高效能的行動派》

    簡書達人彭小六的作品,走平民路線,樸實、接地氣地分享自己有關時間管理、習慣養成、有效閱讀、職場心得、學習提高各方面的經驗和感受,乾貨滿滿。

    還有很多很多如《奇特的一生》、《津巴多時間心理學》、《自控力》《晨間日記的奇蹟》、《把時間當做朋友》、《時間管理幸福學》、《把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等等就不一一介紹了。

    希望可以幫到你!

  • 9 # 半枕山月

    凌晨一點,天空一片漆黑,幾隻蛾子循著燈光在窗外撲楞著。你絲毫沒有察覺,沉浸在工作中,鍵盤敲得噼裡啪啦響。

    凌晨三點,你揉揉佈滿血絲的雙眼,喝了一口濃郁的黑咖啡,翻看剩餘的工作量,忽然一揮手把資料甩到地上。

    一分鐘之後,你蹲下身子,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資料。

    三分鐘之後,噼裡啪啦的鍵盤聲再次響起。

    力不從心的你對戰堆積如山的工作,毫無意外地完敗。

    永遠做不完的工作,永遠不夠用的時間,永遠想不到的意外,在這個快節奏的焦慮時代,怎麼做才能掙脫工作所施加在我們身上的重重枷鎖?

    戴維·艾倫,一位傑出的時間管理大師,給我們開出了一劑良方,《搞定1:無壓工作的藝術》。

    戴維·艾倫擁有20多年豐富的管理經驗,他在提高工作效率領域建樹頗多,是極具影響力的頂尖專家之一。《搞定1》就是他的眾多傑作中的一部。

    全書從頭到尾都貫徹著戴維的那一句,“始終堅持如一地做一些看似瑣碎的小事,長此以往,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搞定1》通過橫向的資訊收集與處理以及縱向的資訊深挖與行動,幫助被工作所累的你看清各種大大小小的工作的真面目,並將它們降服,乖乖為己所用。

    通過閱讀《搞定1》,你將收穫清晰具體的效率方法論和即時上手的效率工具論,脫離工作纏身的噩夢,實現真正的無壓工作。

    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具體談一下,如何從容地把繁雜的工作化整為零,輕鬆愉快地將工作進行到底。

    1、養成收集資訊的習慣

    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各種各樣紛雜的資訊層出不窮。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從中篩選出對我們的工作有增益的資訊,為己所用。

    至於用什麼工具收集資訊,專門準備一個記事簿進行資訊的記錄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紙質版或者電子版都可以。

    當然,資訊不是收集之後放在一邊就結束了,零存整取才是我們的目的。而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對資訊進行二次加工整理。

    怎麼加工整理?各種清單請了解一下。

    首先,日程表清單。這個大家都不陌生,每天要做什麼,即使不寫下來,自己心裡也有個小本子給記上了。

    其次,專案清單。根據工作內容,將需要用到的資料分門別類地歸攏到一起。至於這個類別細化到什麼程度,那就要看你自己覺得分到什麼程度最方便了。

    再次,下一步行動清單,即比較要緊的排在前邊的事務,提醒自己,千萬不要犯拖延症。

    最後,等待處理清單,即並不要緊的一堆事務,可延後處理。

    資訊加工整理之後呢,放在一邊不管了?肯定不行。還是那句老話,“溫故而知新”。每週我們需要抽出一段時間,回顧這期間整理的各種資訊,查漏補缺。

    2、把每件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

    你還記得那天被deadline支配的恐懼感嗎?

    由於前期抱著僥倖心理一拖再拖,直到把需要完成的任務拖到了最後期限,你才驚慌失措地開啟瘋狂趕工模式。

    然而,即使你忙得天昏地暗,結果卻是不盡人意。

    事有輕重緩急,合理安排時間,不僅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必然選擇,也是讓我們擺脫deadline噩夢的有效手段。

    怎麼才能有效利用時間,把每一件事安排得明明白白?每日工作“三分法”請了解一下。

    怎麼個三分法?事先安排好的工作趕緊完成,目前排上日程的工作不要拖延。這樣,即使遇到了突發事件,也不會太耽誤手頭的工作了。

    我們熟知的大作家海明威就是一個傑出的時間管理者。他將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清晰到了嚴苛的地步。

    一張大表格記錄了他每天產出的文字量,以防自欺欺人。即使第二天有其他活動安排,他也會提前把該寫的稿子完成,絕不拖延。

    這種清晰而嚴格的時間觀和自律感值得我們學習。

    3、確定下一步行動

    人類經過千萬年的磨礪,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進化成為食物鏈頂端的高等生物。

    然而,即使脫離了自然界的野蠻搏殺,優勝劣汰依然是亙古不變的法則。停留在原地的人,等待他們的只有被遠遠甩在後面。

    永明白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的人,才能夠不斷地前進。

    而這個下一步要邁多長呢?總體檢視“六層次法”請了解一下。

    第六層是最長的一步,長度是你的整個人生。

    第五層的長度是3到5年,你對未來的展望。

    第四層的長度是1到2年,你的短期規劃。

    第三層的長度是你目前的責任範圍。

    第二層的長度是你眼下追求的目標。

    第一層的長度是你當前的行動程序。

    下一步要怎麼邁出去?當然是自下而上,由近及遠。從眼前的這一步開始,一步步往前走,目的地,即是你的人生終點站。

    怎麼更好地進行下一步行動?頭腦風暴請了解一下。腦子是個好東西,而且人人都有一個,使用期限為一生。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這句話可不是鬧著玩的。

    你的腦子裡蹦出來的每一個新點子,都有可能成為你未來工作中的一個突破口。所以,請重視你的大腦每一次的思考,並且,積極主動地使用你的大腦。

    《海賊王》裡的索隆說過這麼一句話:“人生中有些事你不竭盡所能去做,你永遠不知道你自己有多出色。

    在人生這片海域的航行中,如果無法前行,等待你的就只有往下沉淪。是要前行還是溺死,選擇權在你。

    如果不甘心就此結束,那就從現在開始,竭盡所能,把工作和人生整理得明明白白,蛻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 10 # 若辰讀書

    我個人多年以來對時間管理也比較感興趣,工作的時候就有一些習慣,每天早上一到辦公室就寫下當天的to do list,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儘管如此,還是覺得時間不夠用,後來慢慢發現,其實就算一天有48個小時,工作還是做不完的,關鍵是是分清主次、輕重緩急,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最主要的事情中去,也就是《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中所說的“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一直是我認為所有時間管理方法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很多人難以做到的。

    後來我成為全職寶媽,每天時間都無限碎片化,我又開始做時間日誌,記錄時間使用情況,並用監控APP來幫助自己戒手機,找回了更多的時間來學習提升自己,一個人全職帶娃做家務的期間我還學習了手賬、繪畫。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關鍵是我們怎樣來使用。

    時間管理的書我也看了很多,主要推薦這樣幾本:

    1、《奇特的一生》 豆瓣評分8.3

    作者柳比歇夫是時間管理的牛人,這本126頁的小冊子講了他怎樣用一生時間做規劃,從而在多個領域實現卓越的成就。大牛的經驗不可複製,但值得借鑑和思考。

    時間日誌這個方法特別好,能告訴你自己的時間到底花在了哪裡。

    2、《小強升職記》 豆瓣評分8.4

    這本書以故事的形式,講述時間管理的四象限法則、衣櫃整理法、時間日誌等內容很實用,經典,建議閱讀。

    3、《把時間當朋友》 豆瓣評分8.7

    這本書的作者李笑來,曾是新東方的老師。這本書從心智成長的角度來談時間管理,書中很多觀點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時間和時間管理。豆瓣上有2.7萬人參與評分,打分8.7,說明大家都很推薦。

    4、《GTD:儘管去做?》豆瓣評分8.0

    這本書的核心的內容就是清空你的大腦,把佔據你大腦的一切想法寫下來,組織化這些想法並使其成為可執行的行動,並且定期回顧這張列表。 書中介紹了一些工具,如 收集籃和工作表。

    這本書有點偏理論化,讀起來略顯枯燥。

    5、《時間投資法: 讓你的年收入增加十倍》豆瓣評分7.5

    這本書講時間需要的是“投資”,而不是“管理” 。

    書中主要提出並解決三個問題: ·如何在相對較短時間內創造同樣的成果? ·如何規劃時間? ·如何對重要的事情進行時間投資?

    總的來說,對時間要有一種投資的思維。

    另外,關於時間管理,建議看看TED的視訊 《How to gain control of your free time》,網易上有中文版,這個視訊講時間管理特別好。

  • 11 # 黑馬的自媒體

    關於您的問題,我有一些好的建議,因為我之前也不懂管理時間,後面看了幾本好書,覺得時間的分配全部在於我們個人,擠擠總會有的,所以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只是在於我們如何去進行分配而已,下面推薦幾本書給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時間管理有很多種方法,但歸根結底就是加強自己的自律能力,在健康、家庭、工作、心理和社會之間保持平衡。

    使用哪種工具或者如何使用都不要緊,重要的是制定一份個人使命陳述,定期評估時間利用效果,找一些辦法來堅持不懈地努力實現目標。個人使命陳述制定好以後,用任何一種方便的時間管理工具都能很容易地安排好優先順序 —《平衡的智慧》

    今天,想為大家推薦一些關於時間管理的書籍,身處在資訊發達的大資料時代,每天接觸的東西都太多太多,巴不得每天都有好多個24小時。所以在無法化身宇宙超人去延長每天時間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想更多的辦法去管理好時間,把握住每一份每一秒。停止你徘徊於大城市的迷茫步伐,收下這些書籍,閱讀起來吧!

    2.《把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洛塔爾·賽韋特)

    3.《一生的計劃》(格萊恩·布蘭德)

    4.《暗時間》(劉未鵬)

    5.《用對時間,做職場輕鬆人》(付悅文)

    6.《時間投資法》(勝間和代)

    7.《時間管理》(吉姆·蘭德爾)

  • 12 # 清芷兮兮

    最近恰好看了幾本時間管理的好書,推薦給你。

    在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作者提到時間管理這個概念是錯的,因為時間不可能被管理,有自己的節奏。所以我們可以管理的是自己。

    一、《如何高效學習》

    作者提到了批處理,就是把類似的工作集中處理。這也是採銅提倡的同質性工作一併處理。

    我們大腦的認知型別可以分為文書處理、圖片處理、計算數值處理等等,把同質的工作集中起來,才能減少大腦切換率。

    比如,你要做一個PPT、寫一個word文件。一般的做法是一個一個來,即做完了PPT再做word,或者相反。但是作者告訴我們,應該把兩者的文字部分搞定,再調格式、插圖片,這樣更有效率。

    二、《精進》

    作者採銅,他提出了“核心工作區”的概念,每項工作都有核心工作區,也就是工作的核心。

    比如寫文章的核心就是文字部分。你可以花半個小時的樣子,專心、投入的處理,甚至達到產生心流的狀態。當你處理完核心工作區,剩下的就是輔助性的工作了。即使被中斷,你也不需要從頭再來。

    我們的自控力是有限的,你要在精力最充沛的時候搞定核心工作區。

    三、《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休息只需要換個腦袋。我們工作累了,不需要通過看電影、睡覺等方式休息,只需要換個腦袋。

    比如你寫報告累了,可以做一些輔助性的、不需要動腦的工作,甚至可以整理桌子,有些人選擇閱讀,這樣既休息了,又節約了時間。

    四、《快節奏,慢生活》

    我們的工作壓力大,節奏自然要快。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選擇一心多用,也就是採銅說的多執行緒工作。

    那些不需要創造力,只需動手能力的工作,我們可以一心多用。比如插圖時,做別的工作。

    一心多用並不是說要馬虎對待工作,而是一種立體利用時間的模式。它要求我們首先要專注一件事,然後留心、選擇。

    五、《反脆弱》

    作者提到了槓鈴策略,即關注最極端的兩頭,忽略平庸的中間。

    你可以把90%的時間花在保本的技能上,把10%的時間花在可以讓你爆發的事情上。

    比如你是一名英語老師,你可以把90%的時間花在提高英語水平上,另外10%的時間花在寫作上。也可以花在看心理學、教育學等書籍上。

    這樣既保證你的專業水平提高,你也有可能在寫作上爆發。

    六、《暗時間》

    暗時間是我們沒注意,但容易溜走的時間。

    比如你很累,你的文案只寫了一半就休息去了,等你回來的時候,你又要花很長的時間回到工作狀態。你休息到在工作狀態之間就有暗時間,暗時間越短,你時間的利用率就越高。

    所以,我們要讓自己快速回到工作狀態,把握好暗時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燈塔水母可以永生是否違背了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