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趕超未來

    戰略考慮後,謹慎決策。陸戰雖勝,若海戰必大敗。況當時越政權早已親法派掌控,實則為他人白戰毫無勝算。日後的甲午一戰足已說明清時中法議和是對的,清海軍名大力弱不堪一擊。不和割地賠款大大的,和則有自知知明雙方都有臺階下客觀上利於交往。是不?

  • 2 # 密探零零發

    在中法戰爭中,清政府雖勝猶敗,李鴻章選擇乘勝求和,被罵了幾百年,殊不知李鴻章的選擇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如果在從功利主義出發,未嘗不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鎮南關大捷,只能說重創了法國陸軍而已,如果放在整個的中法戰爭來看,清政府並沒有取得大勝,只是區域性的小勝而已。在鎮南關大捷之前,法國的海軍與清政府的福建水師進行了馬尾海戰,結果是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滅,而後來大清國引以為為傲的北洋水師還沒有建軍,福建水師是當時清政府最強的水師。福建水師的覆滅,等於清政府的海上門戶洞開,一旦法軍從海上攻擊清政府,清政府依然束手無策,很可能重蹈二次鴉片戰爭的覆轍,割地賠款,損失更大。

    當時英美等國擔心清政府的勝利,會激發清政府反抗外國侵略者的信心。他們不願意看到清政府取得勝利,於是他們向法國和清政府紛紛施壓,以促成和談。

    李鴻章清楚的知道清軍到底有幾斤幾兩,擔心法軍大規模進攻,清軍無力抵抗,於是就在英美等國的調停下,選擇了和談。結果是清政府雖勝猶敗,依然給了法國在西南的特權。

    李鴻章乘勝求和,既有國家羸弱的內因,也有法國強大和英美施壓的外因,而作出的無奈之舉。客觀上講,李鴻章乘勝求和,時機把握的很好,在客觀上儘可能地降低了清政府的損失。各位,你們認為清軍繼續戰鬥能夠勝利嗎?

  • 3 # 武器裝備秀

    鎮南關大捷,當時清軍排兵佈陣得法,打得確實不錯,但僅僅是擊潰了法軍先頭部隊而已。法華人初戰失利,但還有更多的主力部隊可能在後期開赴戰場。

    清軍初期防守成功,但是傷亡頗高,無力支撐後續再戰。而法華人只是碰壁之後暫時撤退。後續部隊雖然距離遙遠,但是一旦投入作戰,清軍是頂不住的。

    這一點李鴻章也是清楚的。與其等到後期被打敗再求和,不如趁法華人被打疼了先行簽訂合約來得實惠。

    李鴻章是個務實而精幹的政治家,做出的決定應該是當時最合理的選擇,這一點無需質疑。

    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李中堂不易。

  • 4 # 虛涵

    前言:鎮南關勝利固然是大捷,但是隻是暫時打退了法軍,對於整體戰局並無根本戰略性扭轉。東南臺灣、福建岌岌可危,越南法軍可能捲土重來。在越南已經接受法國的“保護”背景下,為了一個已經投降的越南,在軍事上沒有任何優勢的條件下,冒險與法國開戰,是不明智的,以犧牲越南換取穩定,見好就收,才是上策。

    清光緒十年 ( 1884年),圍繞越南統治權,中法爆發戰爭。

    就整體而言,整個中法戰爭分為越南陸地戰場,中國東南海域戰場。

    7月,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法艦6艘侵入福建馬尾,隨後在馬尾海戰中,不到1個小時 擊敗福建水師,整個東南沿海再無海軍可用。當時“定遠”,“鎮遠”皆已完工,但尚未回國,北洋艦隊也還沒有成軍,東南已無海防。隨後,法軍多次進攻臺灣,對福建,廣東等沿海造成不小的壓力。

    在越南陸地戰場,老將馮子材在鎮南關率領軍隊擊敗了法國軍隊。

    但是隨後在1885年(光緒十一年)6月9日,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很多人認為中國是“不敗而敗”。其實這是錯誤的。

    鎮南關的勝利在整體上來說也只是暫時的打退了法軍,法國在越南南部還有大量的主力。論軍隊的武器,人員素質,根本無法與法國比較,鎮南關戰役固然是大捷,但是也是慘勝。雖然有黑旗軍的增援,但是根本不能總體扭轉戰局。很難保證一旦中國與法國再次開戰後,已經得到增援之後的法軍若是全面開戰,中國會不會再一個“鎮南關大捷”,若是失敗,廣西門洞大開,損失更大。

    再說東部沿海,中國福建水師全滅,北洋艦隊尚未起軍,東南海防蕩然無存,法國艦隊可以四處遊蕩,臺灣,福建岌岌可危。比起越南,東南沿海才是更重要的。

    另外越南已經與法國簽署《順化條約》,接受法國的“保護”。法國可以“合法”進入越南,中國為了已經投降的越南,再次冒險,在沒有任何優勢的條件下與法國一戰,未免得不償失。

    中法條約主要內容:清政府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在中越邊界保勝以上和諒山以北指定兩處為通商地點,允許法國商人在此居住並設領事;法軍退出臺灣、澎湖。

    中國放棄越南的宗主權,法國退出臺灣,中國以犧牲越南為代價,換取臺灣地區的穩定,這對當時國力弱小,軍事上沒有任何優勢的中國來說,是比較合算的。

  • 5 # 小舟侃侃侃

    歷史上,越南一直是中國曆代的附庸國。直到清朝末年,這個局面才被打破。“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列強看到自稱是中國上層國家的清朝實力薄弱,逐漸向東方擴大了殖民侵略的步伐。那時,法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也開始講自己的目標瞄準了南亞地區。

    從1859年開始的三年裡,法國在越南境內,就不斷的用當地人民以暴力阻礙法國傳教的藉口,強行出兵佔領了了越南南部的三個省,並強迫越南簽訂不平等條約。自那以後,法國獲得了貿易權、佈道權和控制越南在越南外交關係的權力。

    到了1874年,法國又根據原條約要求越南簽訂補充條約,事實上,如果新條約簽訂的話,那麼越南就將成為法國的殖民地。

    而當時的清政府又忙於處理大量的國內事務,沒有考慮到越南的情況,也就僅僅提出抗議,發表宣告,宣稱越南是中國的附屬國,拒絕承認法國提出的各類條約。

    然而,法國正在把越南變成殖民地,因此它不理會清政府的抗議,依舊繼續在越南北部駐紮法國軍隊,並建造軍事設施。為了抵抗法國的不斷侵略,越南請求清朝作為一個主權國給予幫助,並請求駐紮在中越邊境的非正規清軍-黑旗軍,進入越南來對抗法軍的侵略。

    時間指到1882年,黑旗軍在越南境內已經同法軍進行交戰。不久後,清政府也逐步地向東京(以河內為中心的越南北部)派遣了正規軍,準備與法國軍隊“決一死戰”。

    另一方面,在北京紫禁城內,以恭親王和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覺得如今大清正在舉行水師建設,此時不應與歐洲列強開戰,除非是當大清本土遭到侵略,而越南僅僅是個藩屬國,可有可無。

    恭親王與李鴻章的求和觀念遭受到主戰派成員恥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被侵,豈能不戰?主戰派的成員都是些自稱“清流派”所謂的傑出學者組成。

    這些人滿肚子的四書五經,但對外交和軍事幾乎一無所知,卻仍誇誇其談,紙上談兵。他們始終認為,只要大清軍民一心,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決定戰爭結果的關鍵是將士們的決心,而不是武器裝備的好壞。

    清政府對是戰是和始終不能定下決心,這期間還與法國舉行了多次談判,希望透過談判達到讓法國退兵的目的。然而,弱國無外交,清廷的談判自然以失敗告終。

    到了1884年6月23號,前期進入越南東京地區的清軍最終法軍爆發了激烈的武裝衝突,法軍死傷過百,清軍也死傷慘重。至此,法軍以衝突為藉口,要求清廷撤離全部駐軍,並賠償二億五千萬法郎(約3800萬白銀)。

    為了迅速達到目的,逼迫清廷就範,法海軍還於8月5日、8月23日分兩次襲擊了中國臺灣的基隆與福建沿海的福州,並摧毀了福州馬尾船廠和南洋水師的十一艘戰艦。法華人的侵略姿態徹底激怒了清朝。慈禧太后震怒,一聲令下,清朝軍隊迅速集結。

    與此同時,清軍和法軍在越南北部的戰爭仍在繼續。在1885年3月,清軍將領馮子材率軍勇猛殺敵,取得了歷史上著名的“鎮南關大捷”,導致法國軍隊在此一役中遭受重創。

    法國曾認為,憑藉自身實力,可以迅速贏得中法戰爭的勝利。由於當時法國國內政局的不穩定,國力經不起長距離戰爭的消耗,於是改變了策略,開始尋求和平解決爭端的途徑。

    對於清朝來講,雖取得部分勝利,但總體上來講並沒有很大優勢,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仍處於法海軍封鎖之下。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沙俄在東北邊界經常的騷擾,日本也已經垂涎北韓,因此,中法戰爭的早日結束也是當時清朝統治者所想要的。

    兩國在經過激烈的談判後,於1885年6月簽訂了《中法新約》。根據該條約的規定,中國認可法國和越南之間締結的所有條約(即間接承認越南已成為法國的殖民地),法國在戰爭後撤出了駐紮在臺灣和澎湖群島的軍隊。兩國都不需要向對方支付戰爭賠償,各自撤軍,至此清法戰爭結束。

    後人認為,因為清朝統治者軟弱無能,中法戰爭的失敗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從客觀環境來看,當時清朝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問題,如果戰爭繼續下去,可能產生的後果將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雖然戰爭沒有給清朝帶來任何好處,但是清軍在戰爭中的表現使西方列強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法國也沒有贏得中法戰爭。法軍因在遭受到“鎮南關大勝”的沉重打擊,直接導致其法國總理茹費理下臺。雖然戰爭的結果使法國得以完成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但事實上,法國在戰爭前就已經這樣做了,但卻沒有得到清政府的承認。

    另外,由於法國在當時一直被視為與英吉利帝國齊肩的世界級強國,但在此次清法戰爭中卻與與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清朝卻打成了這個鳥樣,這也令其國際威望大大受損。

    因此,中法戰爭無所謂哪方輸贏。更準確地說,兩國在戰爭中花費了巨大的軍事開支,卻都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事實上,雙方都是輸家。

  • 6 # 本草百曉生

    從1884年8月起,慈禧就一直主張對法國動武,一直到這年的12月,慈禧有些心煩意亂。因為有幾件事,讓她頭痛。

    朝堂之上,每天都是主戰派對主和派的爭吵,主和的以恭親王奕訢和李鴻章為主,李鴻章認為:在清朝新式海軍還未正式組建完成前,要儘量避免與列強對戰,除非是中國軍隊首先遭受攻擊。恭親王也認為,清朝不應該在沿海防務計劃還未完成前,去挑戰西方頭等列強國家。

    主戰派自稱為“清流黨”,以張之洞為首。他們藐視法國為“強弩之末”。說姑息法軍會使讓敵軍貪得無厭,堅稱:“取勝之道,在人不在器”。咒罵李鴻章是大奸臣“秦檜”。

    正當清廷就對戰問題舉棋不定時,海關總稅務司長英華人赫德給他們帶來了一個好訊息,大意是說,法華人不會貿然去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他們只希望清廷開放在雲南紅河的貿易權以及航行權。慈禧指派李鴻章全權負責與法華人和談一事,誰知合約簽完後,被帶回巴黎時。法國佬一看不對,立刻翻臉,出兵安南。駐守在安南(今越南)東京的清軍潰敗,慈禧生怕法軍會繼續進攻,乃至威脅中國本土。一氣之下,撤了恭王奕訢的職,陪他離職的還有四位軍機大臣。

    慈禧拍桌子瞪眼要李鴻章趕緊想辦法解決,於是在1884年,李鴻章與法國海軍上校福祿諾達成協議:一、要求中國撤退在安南東京的駐軍;二、法軍不侵犯中國也不要求清廷賠償軍費;三、將來法國與安南締結合約時不使用詆譭清政府的字眼。這本是一個秘密協議,誰知被法華人大肆宣傳,讓遠在北京的“清流黨”得知,他們十分憤怒,寫了足足四十七份彈劾書,要求嚴懲“賣國賊”李鴻章。

    李鴻章很委屈,最終決定隱瞞協議中關於中國軍隊撤軍一事,矇在鼓裡的安南清軍每天堅持上班,法軍見清軍沒有撤離的意思,譴責清廷背信棄義,在1884年7月12日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清廷賠償軍費,並要求清政府儘快遵守李——福協定。

    8月23日,法軍突襲福州,用了不到一小時時間,全殲福建水師。作為李鴻章的女婿,張愛玲的爺爺張佩綸率先逃了出來,作為逃兵,張佩綸不忘向朝廷邀功,說自己替清政府打了一場勝仗。當然,很快他就被“老佛爺”請到察哈爾去看“陀羅海”。

    慈禧在1884年8月到11月,支援了三個月的戰爭,到了12月份她有些動搖。一、安南勝負難料;二法軍在東海遊弋,嚴重影響中國漕運安全;三、俄國和日本趁著清軍與法軍作戰之際,重兵壓境,對中國的北疆和北韓虎視眈眈。

    法國這邊也希望快點結束與清政府的對峙,因為遠距離作戰法軍有些吃不消,終於在1885年,雙方等來一個契機,清政府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也給法軍一個臺階下。

    事實證明:優柔寡斷誤國不淺。若是你抗戰再持久一點,高盧雞便會乖乖和你談條件;或者是籤李——福協議約時,不怕清流黨嘰嘰喳喳,福建艦隊和馬尾船塢也不至於被毀。無能的清政府決策層斷送了勝利果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麻喇姑終身未嫁,與孝莊同齡,為何幫康熙撫養了皇子胤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