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烽火戲諸侯1998

    起碼滿清機會就渺茫了!一個江陰縣城百姓就能弄死好幾個王爺!如果換成北京南京這樣的大城起碼滿清是攻不破的!明朝肯定會亡國這是一定的!但是會有新的漢人王朝崛起重複往替

  • 2 # 歷史內涵社

    李自成多多少少是在明朝掀起了波浪,但是闖王李自成還是沒有那麼大的能耐決定明清的大勢,此時的明朝大勢已去,所以李自成即使加入明朝陣營也無濟於事,只能讓明朝苟延殘喘一會兒

    明末時期,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起義的主力軍是農民,在明末時,已經被招安過多次,李自成等人也是投降過許多次。由此可以看出,這些農民軍很難與那些正規軍抗衡,他們的勢力尚弱小,只能讓明朝政府難受,還達不到頭痛的地步。

    反觀清朝的八旗子弟,那時的八旗將領都可謂是馬上功夫了得。松錦之戰,清軍作為攻城方,卻依舊以少勝多,讓明朝十多萬軍隊全軍覆沒,明朝大將洪承疇被俘虜,這注意體現清軍八旗子弟的實力遠強於明朝。而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的戰役,成為了明朝正式式微開端。國內能調動的大軍都已死傷殆淨。這時的明朝已無力迴天,連國內鎮壓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農民起義軍的實力都沒有了。而李自成等人也在這樣的機會下才壯大起來。

    這裡我們可以參考下清末的農民起義軍——義和團。面對外敵入侵,義和團選擇了先扶清滅洋,但是結果就是這些農民軍遠不是洋人的對手。李自成等人如若歸順明軍,他們的能力是斷然不能與正規軍相比的。這就好比最菜的武警也能吊打常人!而且農民軍組織性,行動力,判斷力比不上正規軍,再加上價值觀不同,追求的目的不同,兩軍很難有好的化學反應,弄巧成拙也未可知,所以說即使李自成加入明朝陣營也不會贏。

  • 3 # 解讀歷史人物

    首先這個問題我們來看大明王朝是亡於內憂而不是外患,內憂最大的就是闖王李自成。

    如果闖王加入明朝陣營,大明和女真人就變成了民族矛盾,對於異族的威脅。

    大明就會上下齊心,一致對外,再加上崇楨也不是個昏君,君臣勵精圖治,歷史可能會改寫。

  • 4 # 歷史吐槽機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弄明白兩件事,第一,李自成為什麼能屢剿不絕,他強在哪裡。第二,明朝為什麼敗壞,到底衰弱在何處。而後將兩者結合,看看是不是能取長補短,完成合流。

    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戰之前一直沒有和清軍直接交手,他的主要對手是明軍盧象升等人,戰績非常慘,如果不是清朝越關,可能就被徹底剿滅。而後又復出開倉放糧,收攏流民,繼續戰鬥。也就是說他帶的是一支有流寇屬性的軍事部隊,不事生產,沒有後勤,打到哪裡就吃大戶。這是他壯大的關鍵所在,而他的部隊成分複雜,大多就是農民而已,最精銳的老營也不過是原來的邊軍。之所以能橫掃中原是因為兵夠多,還沒後勤壓力。他迫切需要的是徹底解決後勤問題,把軍隊精銳化、正規化,所以他進了北京才大肆搜刮官員。

    而明朝的敗壞是因為稅務體制出現了大問題,土地兼併造成大量農戶成為流民,大地主基本會投獻到有功名人的門下,農稅從嘉靖以來就直線下降。商稅和礦稅在東林黨的極端反對下無法收取,造成國庫空虛。帝國沒有錢對軍隊的控制力就會下降,甚至養不起兵。而遼東和西北又頻頻用兵,用兵就的花錢,花錢就得加農稅,加了農稅就造成更多流民造反,流民造反就得用兵。這成了一個無解的惡性迴圈,一直把明朝折磨到滅亡,就是說錢都肥了地主和豪商,窮了國家和百姓。

    弄清楚了這兩個事情,我們就不難發現,李自成和明王朝結合不是互相彌補,而是互相拖累。李自成加入明朝陣營,無論讓他去打遼東,還是讓他去剿流寇,都必須得給糧給餉。而明朝要是有糧餉何苦等李自成加入,自己募兵就好了。而李自成加入明朝非但解決不了自己的後勤問題,還是失去了流寇那種來去如風,走到哪吃到哪的機動性。

    所以老朽的拙見是,李自成加入明朝非但不是強強聯合,反而是互相拖累,大抵不可能有好結果。

  • 5 # 歷史白話君

    我認為之所以說李自成決定明清的變局,但是即使李自成加入明朝的陣營,明朝最後也會輸給清朝的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是明朝的根子已經爛了,即使沒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也有其他農民起義軍來折騰大明。

    第二個是明朝的黨爭,所謂的清流誤國,即使沒有滿清,光是這些所謂的清流就能把明朝玩死了。

    第三個就是明朝計程車大夫干涉軍政,你能指望一幫文人去指揮打仗?還是你以為文人都像王明陽那麼猛?

    當然上面三個觀點都是比較傳統的觀點,幾乎是歷朝歷代滅亡時共有的原因,咱們今天再說點不傳統不平常的。

    歷史不可能從來,但是即使歷史從新來過,李自成投降了大明,崇禎也沒有自掛東南枝,但是你們忘記了李自成的手下劉宗敏了嗎?劉宗敏還活的好好的,以他對陳圓圓的執著,陳圓圓還是逃不過他的魔抓。

    這個時候你讓崇禎怎麼辦?抓劉宗敏嗎?抓的話李自成又得反,歷史又將回到原點,崇禎還是3得死,吳三桂還是得放滿清入關攻打李自成。不抓崇禎不抓劉宗敏呢,吳三桂更得反了,直接反明瞭,還是得放滿清入關,但是攻打的就是大明瞭。

    總之就是有劉宗敏、陳圓圓、吳三桂這個鐵三角在,不管怎麼樣大明都得亡,誰也救不了。當然這個可以當場另類的觀點來看。

    以上三個正規的觀點和一個不正規的觀點都能說明,即使李自成投降明朝陣營也改變不了明朝的結局。

  • 6 # 陳大舍

    不光李自成,當時的張獻忠、鄭芝龍甚至是被皇太極打得一路逃竄的北元末帝林丹汗都是決定歷史行程走向的力量。在亂世之中,凡是擁兵一方人的都有可能成為扭轉歷史的關鍵力量,所以今天誰能夠儘可能多的拉攏住這些力量,誰就是明天的英雄。

    至於第二個問題表達的不太清楚,那就是“加入明朝陣營也不會贏”是指的誰不會贏?是李自成不會贏?還是大明朝不會贏?此外,“贏”這個詞也有點不好界定,究竟是奪取天下算贏?還是能避免滅亡的命運就算贏?

    直接說了,如果當初大明朝真的和李自成定下城下之盟,那基本可以肯定不會有清兵入關的事情,但要指望和李自成一起打清兵那就是一點勝算都沒有,因為李自成的軍事實力實在是差勁。

    先說一下,為何李自成是決定性力量但有。這個事,大明君臣比誰都清楚。在當時流寇主要就是李自成、張獻忠兩支,但李自成比張獻忠難對付的多。據大明殉節忠臣馬世奇的觀察,發現在至遲在崇禎十一年以後,對於大明朝來說李自成和張獻忠就完全不一樣了敵人。據《明史•馬世奇列傳》記載當時馬世奇是這樣對明毅宗說的:

    “今闖、獻並負滔天之逆,而治獻易,治闖難。蓋獻人之所畏,闖人之所附……賊知人心之所苦,特借剿兵安民為辭。一時愚民被欺,望風投降,而賊又為散財賑貧,發粟賑饑,以結其志,遂至視賊如歸。人忘忠義,其實賊何能破各州縣,各州縣自甘心從賊耳。”

    也就是說,當時李自成的主要能力是可以穩住民間,雖說“發粟賑饑”是慷他人之慨風自己之流,但也確實有“替天行道”、“仗義疏財”的意思。招安了李自成,就可以暫時安撫住數不清的流民,這樣大明朝君臣就還能得到個喘息,吳三桂也不會請清兵入關。

    至於李自成的人馬戰鬥力之差那有目共睹。之前都是碰見的是類似楊嗣昌、孫傳庭那種臨時湊起來的“大軍”,看著唬人,其實也就是群有編制的流民,而李自成的人馬當時困獸猶鬥,所以贏在了勇氣上。但真要是碰見周遇吉那種真正的將門子弟,寧武關那種戰役一仗下來就打得李自成立刻想求和。到後來一片石、潼關、西安、蘭州、襄陽如果李自成稍微做些堅守,就能夠拖住清軍主力五六年時間,但那次都是望風而潰。

    所以如果想指望李自成能擋住甚至大敗清軍,那還不如去指望張獻忠。張獻忠落草前是關寧軍選鋒小旗,屬於海豹部隊士官長,有軍事才能,根據《八旗通志》記錄,張獻忠在鳳凰山之役曾一度擊潰清軍左翼,並擋住了清軍右翼,覆軍殺將無算,只是在張獻忠突然中箭身死後所部才一敗塗地。

    四川綿陽的張獻忠廟。

    米脂縣李自成行宮——但是,歷史上記載,李自成起兵後並沒有會過米脂縣。而這處行宮古蹟在以前是一座寺廟,附近的人們也從未聽說過這裡是李自成的行宮。

    上個世紀末期的歷史劇《雙雄會》,可以說是中國影視劇審美的高水平製作。

  • 7 # 永遠有多遠8475

    我同意題主觀點,那就是,即便李自成甚至張獻忠等人都被明庭招安,調轉槍頭抵禦滿清,也不定會贏。

    首先,崇禎帝繼位初期,雖然在對後金的戰鬥中勝少負多,但毛文龍鎮守皮島,使後金始終不敢長驅直入明朝內地,但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導致不但戰略要地皮島被後金所佔,而且毛文龍的部將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投降後金,更使後金掌握了以前不曾掌握的火炮、鳥銃等火器及海軍戰船,直接導致戰略平衡向後金傾斜。其次,崇禎帝生性多疑,又以此為由,凌遲了袁崇煥,更是因為遇事急躁,間接害死了孫傳庭、盧象升等優秀軍事將領。所以說,此消彼長,就算李自成等投降明庭,也不過是多延續幾年明朝的“國祚”而已。

  • 8 # 策馬請長纓

    明朝末年,土地和財富主要集中在宗室、勳戚、官僚、地主、奸商的手裡,這些人不但不繳稅,甚至還變著法偷稅漏稅,朝廷向他們徵稅,他們就變著法阻撓。腐敗官僚、大地主、奸商相互勾結、沆瀣一氣,不斷腐蝕著大明的根基,朝廷的稅收只能向無權無勢的農民徵收。

    面對後金(後來的滿清)的崛起,朝廷只能加餉,百姓無力負擔只能造反,到了崇禎年間,又遇到百年不遇的旱災、蝗災,百姓“從賊”者甚眾。

    李自成就是在這個時候改變了明清的局勢,他推倒了大明,卻成就了更為專制的滿清在中國260多年的統治。

    崇禎時期的大明,內憂外患不斷、天災人禍橫行,已是積重難返,重新攤牌只是時間問題。他李自成只是一個“點炮手”,縱然沒有李自成,也會有“王自成”、“張自成”。就算李自成選擇向崇禎投降,也阻擋不了大明滅亡的命運。但李自成這一炮(攻佔北京、逼死崇禎),點的真不是時候。他萬萬沒想到,關外的滿清早已對大明的錦繡江山垂涎三尺。

    崇禎即位時,大明已經立國260年,雖然此時已經腐朽不堪,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人家畢竟是代表著中華正統。期間滿清也多次犯邊,有一次甚至打到北京城下,但終究還是有驚無險。因為滿清自己也沒底氣,憑自己區區一己之力,就能把大明幹掉?誰知半路上殺出來個程咬金,天不怕地不怕,學了個美猴王“大鬧天宮”。

    在滿清和吳三桂等人看來,李自成這夥“賊寇”,不過是烏合之眾,只是僥倖得逞。滿清八旗所向無敵,自從和大明對立以來,一直幹著打家劫舍的勾當,師出無名。這下好了,面對李自成這個“攪屎棍”,個個擦拳磨掌、躍躍欲試。而吳三桂不顧捏在李自成手裡的家眷性命,也要投靠滿清,可見吳三桂是打心眼裡看不起李自成的,滿清有了吳三桂則如虎添翼,頓時有了剿滅“流寇”李自成,問鼎中原的野心……

  • 9 # 語文360

    李自成攻入紫荊城,崇禎帝自縊身亡,明朝滅亡。但並不是李自成決定明清變局,李自成加入明朝,也可能會滅亡。

    首先,土地兼併。

    明朝的土地兼併非常厲害,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少數士紳、地主手裡,大量的農民、手工業者破產,糧食減產,激化了社會矛盾。大批饑民起義,所以有了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領秀。

    李自成加入明朝,只是多了一支抵禦滿清的隊伍,不解決土地問題,還會有很多饑民造反。

    其次,內憂外患。

    由於小冰川氣候,明朝出現連年饑荒,糧食減產。再加上北韓戰事和東南沿海的倭寇,消耗了明朝的大量財政支出,國庫空虛。所以明朝處於內憂外患,李自成也無法解決明朝的現實問題。

    再次,黨爭問題。

    明朝自從朱棣開始,太監受到皇帝的重用,宦官專政在明朝延續了數百年。宦官私設公堂,錦衣衛、東廠、西廠等機構,迫害了許多功臣、良將。明朝的大臣們對宦官專政非常仇恨。

    崇禎帝登基後,想測底解決宦官專政的問題,魏忠賢等宦官被撤職。東林黨登上了明朝的內閣,掌控明朝的大權。但東林黨藉著大肆緝捕太監,打擊報復、排除異己,最後發現成了全國性的黨爭,齊黨、浙黨等也捲入了黨爭。袁崇煥等將領也在明朝的內耗中被殺,黨爭成了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明朝滅亡是社會矛盾、土地問題等根本原因造成的,李自成只是攻入紫荊城的一支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加入明朝,還會滅亡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交通知識有哪些動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