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凡人梵思

    官是由朝廷任命的,有相應的等級,統一的官服,而吏則是各級官員自行招聘的,在自己任職衙門做事的人;官在一地任職有期限的,而吏一般是不能流動的。兵是屬於國家的正規軍,由國家出錢養活,勇是由地方招聘的民兵,所需費用由地方解決。

  • 2 # 經濟大縱橫

    古時候官與吏、兵與勇的區別是什麼?人們常常將“官吏”二字連用。其實官與吏是有區別的。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一個地區或一個部門的行政首長,而吏只是行政機關的辦事人員。在兩漢時期,“官”特指某一機關的最高長官,“吏”指的是某一機關裡的屬官。此時,“官”與“吏”的出身,並沒有太大區別。三公九卿由“吏”出身,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一直髮展到宋代,官、吏間的差別並不明顯。到了明代後,“官”與“吏”的差異就突顯出來了。“吏”指的是各大衙門裡,那些處理文書、送件的辦事員。明成祖時期,朝廷規定,“吏”不能當御史,不準參加科考。這就進一步限制了“吏”的前途。久而久之,“官”和“吏”就區分開了。“官”成了人人仰慕的物件,“吏”則被人看不起。所以選擇當“吏”的人,多半是科考無望的落第秀才或身份卑賤者。官、吏之別雖然明確於明代,不過其源頭還是在元代。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這些入主中原的蒙古人,不識漢字,不懂政務,只好依賴漢人幫其處理檔案。元朝統治者不重視科舉考試,不少漢人讀書人沒有了出路,只好到各衙門為蒙古官員捉刀代筆。在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下,這些漢人在衙門的地位自然低下,而那些高高在上的當權者無疑是蒙古人。這就逐步形成了官高、吏低的流品。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明清時期,“吏”的地位極其低下,但他們對當時政治的影響卻相當的大。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師爺。一切事情到了胥吏手裡,銓選則可疾可遲,處分則可輕可重,財賦則可侵可化,典禮則可舉可廢,人命則可出可入,訟獄則可大可小,工程則可增可減,而這七項幾乎是中國古代衙門的日常事務。由此可知,吏的影響力之不一般。清朝官兵的官服,制式一樣,可上面寫的字卻不同。有些寫的是“兵”,有些寫的是“勇”。兵和勇的區別如下:1.建制不同: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勇是就地臨時招募的軍隊,稱作“鄉勇”。戰事一結束就立即解散,並非國家常備軍隊。2.內部劃分不同:兵以民族劃分。有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以及綠旗兵。勇以地區或主官劃分。曾國藩以團練起家,組建“湘勇”,李鴻章組建“淮勇”等。3.效忠物件不同:兵,聽令於朝廷,直接忠於皇帝。勇,只是忠於自己的將軍。勇營的官兵只是忠於自己的長官,並不直接效忠於皇上和朝廷,實在是私人武裝。4.戰鬥力不同:初期八旗兵是世界上最強的騎兵部隊,雖然人少,但是戰鬥力很強。後期統一中國後,八旗兵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腐化,已經無法勝任戰爭。這才有綠旗兵的出現。及至滿清後期,八旗兵和綠營兵全面衰落,戰鬥力大大下降。在血腥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湘勇和淮勇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因此,當到了清朝末年,“勇”就日漸代替“兵”,變成清朝主要的軍事力量。

  • 3 # 羊排

    首先說一下官和吏。中國古代的官員體系之中,官吏兩字比較常見,很多人對官吏都分不清楚,實際上在古代官和立吏的區分是非常嚴格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

    1、身份不同。官是透過科舉考試,一般都是考試的前幾名,如狀元探花榜眼等,由中央統一任命,就是人們常說的朝廷命官,朝廷命官的官俸不同,待遇也不一樣,而且有品級,比如說一品二品三品等等。官三年一考核,不出問題可以異地高升。而吏是由官員招聘,就職於本地衙門,服務於官員,無法異地就職,他的升遷由直屬上官對他工作的能力來確定,通俗一點就是臨時工。

    2、工作職能。官員可以管轄區域內百姓,根據自己的施政理念來治理這片土地,也就常說的是父母官,在他管轄範圍內一切他說了算。而吏是服務於官員,幫助官員出謀劃策,傳達政令為官員排憂解難,把官員的政治理念施政方法透過自己的能力進行實施。

    3、為官期限。官一般是三年一任,通常都是異地做官,如果是貪官的話,就是所謂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朝的時候為了防止貪腐,一般官員任期只有一年半。而吏通常為本地人可服務於多個官員。只要得到新任官員的認可,可以一直做下去。

    再說一下兵和勇。在清朝兵勇是國家的武裝力量,他們統稱為武裝力量,但是還是有區別的。‘兵’為清朝的常備武裝儲備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的組成部分為滿人通常稱為滿兵。而綠營軍為了彌補滿兵的兵力不足,招漢人為兵以綠色旗幟為標誌,都直屬於皇帝,通俗的講為職業軍人。而‘勇’是兵的一種,在雍正和乾隆後期凡有戰事,為了彌補八旗兵和綠營軍的兵力不足,臨時就地招聘而來,一旦戰事結束,勇兵則立即解散。通俗的講就是拿著國家餉糧的僱傭軍,他們只效忠招聘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綜上所述,官和兵都是國家直屬,一文一武。而吏和勇為官員和國家招聘的臨時工,這樣理解就清晰明瞭了。

  • 4 # 江雨燕

    先來說說官和吏的區別

    首先“官”和“吏”有廣義和狹義上的不同,就“官”來說廣義上是指在政治部門擔任某一公職的人員或官方地位和身份,從廣義上來說一般在公家部門擔任具有一定權力和地位職務的人都被統稱為官,又因其擔任的職務不同而有所區別,哪怕他是一個小小的組長、班長,其實他也是一個官,而由權力大小不同和職位的高低則衍生了“吏”。

    但從狹義上區分,“所謂的“官吏”之分是從官僚體系內部來進行考察,不過“官”依然是一種籠統且具有特定含義的詞彙,通常我們都是把“官”理解為在公家擔任職務的人,具有明顯的社會身份屬性,或者行駛某種社會職權的人,所以它並不具體指代何一官職,譬如文官、武官、清官、貪官,其實都是基於官職的屬性不同進行劃分的。

    而“吏”則有更清楚的劃分,在“官”的基礎上“吏”可以具體指代某個公家職位,譬如有吏目(八九品小官,又指地位在御醫之下的一般醫生)、吏員(古代地方官府的小吏)、胥吏(小官吏)、獄吏(舊時管理監獄的小官),乃至於我們常說的封疆大吏。

    最常見的就是古代六部中的“吏部”和“吏部尚書”,所以“吏”並不全然是指官位的大小,它是在“官”抽象概念的基礎上具體化了官職的種類和大小,所以它有封疆大吏,衙門小吏之別。《說文》中描述道“官,吏事君也”,這就指出了“官”最初是為服務於君王所設,而“吏”則指具體的官位職務,在古代社會,無論是官還是吏實際上都是為君王服務,只不過在行政制度逐漸完善和細分的情況,官員們只需要履行自己的職務,對上級負責即可。

    因此,簡單概括,“官”即指在政府從事工作並具有某種社會權力的職務,並具有明顯的地位和身份;“吏”則指在政府部門擔任職務的具體大小、種類。

    兵和勇的區別

    “勇”是指清朝一種臨時性招募計程車兵,性質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臨時工,像什麼輔警之類沒有正式編制,明顯區別於職業軍人的僱傭軍。譬如鄉勇、勇丁(清代地方招募計程車兵),在電視上我們經常看到衙門抓捕犯人時會出現一些衣服上寫著“兵”,一些寫著“勇”計程車兵,從分類上來說他們都屬於士兵,但是從性質上來劃分他們還是有諸多不同之處。

    建制上不同:兵屬於國防力量,而勇則屬於地方武裝力量。

    作用上不同:兵是常備武裝力量,負責對外或對內的戰爭;勇屬於臨時性組建的武裝力量,但它不僅參與大型戰爭,也可以成為地方性的防備力量。

    效忠物件不同:兵是直接隸屬中央朝廷的正規軍,所以只聽從皇帝或將軍的調動;勇具有私人武裝力量的性質,譬如曾國藩組建的湘軍,李鴻章組建的淮軍都屬於私人武裝的性質。

    “勇”是清朝的一種兵制,在清朝以前並沒有“勇”的劃分。

  • 5 # 慈海覺林1j2T

    官是有品級,勳位由朝廷任命,有朝廷發放工資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在體制內,而吏則是官員自行招募的比如師爺,主簙等這些統稱為幕僚不在朝廷編制內,他們的工資由官員自行掏錢發放。兵和勇到清朝後期才有最大區別就是兵是朝廷掌握的八旗兵以及駐守地方的綠營兵而勇則是地方大員自行招募的軍隊最有名的是由於太平天國叛亂,此時的八旗兵已經不堪一擊,導致太平軍兩三年間從廣西打到長江流域並佔領南京對清廷構成極大威脅因此當時咸豐皇帝迫於無奈允許地方自行招募軍隊因此就有了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這些軍隊都是自行招募一般都會有一個勇字。

  • 6 # 挺胸的炫熊貓

    官與吏,兵與勇的區別。更像是正式工與臨時工、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區別。

    官與吏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崗位,但卻誰也離不開誰。

    官如其名,官即是管。官是在朝廷及地方是都決策權的,一般也由中央政權選拔人選後委派到地方上任。有點體制內的意思。想要做官的途徑一般有世襲、察舉、科舉、保舉、功勳、捐納,以及清末時新式學校的培養和留學。例如春秋時期的“世卿世祿”,漢武帝時期的“舉孝廉”,三國曹魏的“九品官人法”、隋煬帝時期的“科舉”、清康熙年間的“以錢捐官”。

    吏是執行者。吏是由各地政府在當地招募的執行者,有一定的執法權,但沒有任何決策權。有點臨時工、合同工的意思,屬於基層辦事人員。招募渠道可以是當地鄉紳土豪推薦、世代為吏的繼承、引薦或者自薦。

    兩者社會地位往往有天壤之別,官在地方有著絕對的權威,根據各自的能力有相應的選拔制度和品級區分。而吏往往身份地位低下,“聽候差遣,照章辦事”,甚至被視為“奴僕”。宋代呂本中在《官箴》書寫的“事君如事親,事官長如事兄,與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僕,愛百姓如妻子”可見一斑。

    兩者收入也有區別。官根據品級大小獲得對等的俸祿,由中央劃撥。而吏往往只有很少的收入或者沒有。《夢溪筆談》在官政章節中記載:“天下吏人,素無常祿,唯以受賕為生,往往致富者。”吏沒有工資收入,往往需要靠收受賄賂來獲取收入。

    小吏也不是絕對的弱勢者。官不會長期在一個地方任職很久,為了杜絕貪腐和地方勢力獨大,會定期調任、升遷。而吏是可以長期存在的。吏作為當地人招募,往往對當地人情風土極為熟悉,有一定的資源體系,富有經驗。而官是由外地委派而來,初來駕到人生地不熟,大多數官員又都是文筆出身,缺乏執政經驗,推行政務又需要吏的執行支援,遇到個別地頭蛇小吏的糊弄還不一定能“明鏡高懸”。偶爾小吏還能“敲詐”上司一筆。吏再小也是有權在身的,以權謀私也是可想而生的。

    從古至今,被小吏坑得傾家蕩產丟了小命名節的官,不在少數。

    兵與勇,清朝國防的無奈之舉。

    兵與勇的稱呼起於清朝。清朝軍隊最初的編制是努爾哈赤開創的八旗部隊,驍勇善戰,彪悍異常。從東北亞小霸王成為中華帝國的正統政權一路開疆拓土功不可沒。八旗兵實行的是世兵制,父死則子繼。入關後的八旗兵養尊處優,慢慢過起了太平日子,到康熙平三藩之亂時,八旗兵已經頹勢盡顯,以至於康熙不得不重用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平叛。雍正開始,八旗兵成為拱衛京師的衛戍部隊,而各地則由綠營兵及其他地方部隊守衛。

    綠營兵也屬於清帝國的正規軍(非地方武裝),三藩之亂之後已經成為國家的常備軍。與八旗兵一樣也可以世襲,享受朝廷的糧餉。

    到了乾隆年間的白蓮教起義,八旗部隊已經毫無戰鬥力可言,綠營兵再次成為剿滅主力。到了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綠營兵也嚴重腐化,戰場上一觸即潰。清朝政府又只能再招募其他軍隊作戰。一時湧現出了李鴻章的淮軍、曾國藩的湘軍之類的團練武裝。為了區分這類自募團練武裝組成的軍隊與正規軍的區別,正規軍是“兵”,而地方軍隊的軍服上就有“勇”字,以示區別。

    清朝傳統的正規軍,待遇糧餉較好由中央下撥,但戰鬥力低下,身份地位比地方軍隊高,服從中央的調撥。地方軍隊的兵勇,待遇糧餉較差純粹眾籌,沒有正規編制,但戰鬥力強,只服從各自上級的調撥。八旗和綠營的兵是中央軍,勇更像是藩鎮的私兵。

  • 7 # 梅里一了

    謝邀,在古代從體制外講,百姓的眼中,官和吏都是替衙門辦事,吃公家飯的人。衙門是實行郡縣制後朝廷在地方的派出機構,因此官吏都是官府的人。而在體制內官和吏是有區別的,官是朝廷任命的,而吏是地方任命的。官是領導,吏是具體的辦事員。科舉之後,官是講學歷的,講出生的。吏則注重辦事能力。但是,有人也許會問,古代朝廷的組織人事部為什麼叫吏部,不叫官部呢?實際上吏部就是朝廷的一個辦事機構,真正管人的是皇帝和相府。至於兵勇並列出現得很晚,簡單講,兵是吃皇糧的正規軍,勇是地方資助的民團。

  • 8 # 凡人梵思

    官是由朝廷任命的,有相應的等級,統一的官服,而吏則是各級官員自行招聘的,在自己任職衙門做事的人;官在一地任職有期限的,而吏一般是不能流動的。兵是屬於國家的正規軍,由國家出錢養活,勇是由地方招聘的民兵,所需費用由地方解決。

  • 9 # 經濟大縱橫

    古時候官與吏、兵與勇的區別是什麼?人們常常將“官吏”二字連用。其實官與吏是有區別的。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一個地區或一個部門的行政首長,而吏只是行政機關的辦事人員。在兩漢時期,“官”特指某一機關的最高長官,“吏”指的是某一機關裡的屬官。此時,“官”與“吏”的出身,並沒有太大區別。三公九卿由“吏”出身,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一直髮展到宋代,官、吏間的差別並不明顯。到了明代後,“官”與“吏”的差異就突顯出來了。“吏”指的是各大衙門裡,那些處理文書、送件的辦事員。明成祖時期,朝廷規定,“吏”不能當御史,不準參加科考。這就進一步限制了“吏”的前途。久而久之,“官”和“吏”就區分開了。“官”成了人人仰慕的物件,“吏”則被人看不起。所以選擇當“吏”的人,多半是科考無望的落第秀才或身份卑賤者。官、吏之別雖然明確於明代,不過其源頭還是在元代。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這些入主中原的蒙古人,不識漢字,不懂政務,只好依賴漢人幫其處理檔案。元朝統治者不重視科舉考試,不少漢人讀書人沒有了出路,只好到各衙門為蒙古官員捉刀代筆。在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下,這些漢人在衙門的地位自然低下,而那些高高在上的當權者無疑是蒙古人。這就逐步形成了官高、吏低的流品。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明清時期,“吏”的地位極其低下,但他們對當時政治的影響卻相當的大。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師爺。一切事情到了胥吏手裡,銓選則可疾可遲,處分則可輕可重,財賦則可侵可化,典禮則可舉可廢,人命則可出可入,訟獄則可大可小,工程則可增可減,而這七項幾乎是中國古代衙門的日常事務。由此可知,吏的影響力之不一般。清朝官兵的官服,制式一樣,可上面寫的字卻不同。有些寫的是“兵”,有些寫的是“勇”。兵和勇的區別如下:1.建制不同:兵是清代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勇是就地臨時招募的軍隊,稱作“鄉勇”。戰事一結束就立即解散,並非國家常備軍隊。2.內部劃分不同:兵以民族劃分。有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以及綠旗兵。勇以地區或主官劃分。曾國藩以團練起家,組建“湘勇”,李鴻章組建“淮勇”等。3.效忠物件不同:兵,聽令於朝廷,直接忠於皇帝。勇,只是忠於自己的將軍。勇營的官兵只是忠於自己的長官,並不直接效忠於皇上和朝廷,實在是私人武裝。4.戰鬥力不同:初期八旗兵是世界上最強的騎兵部隊,雖然人少,但是戰鬥力很強。後期統一中國後,八旗兵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腐化,已經無法勝任戰爭。這才有綠旗兵的出現。及至滿清後期,八旗兵和綠營兵全面衰落,戰鬥力大大下降。在血腥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湘勇和淮勇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因此,當到了清朝末年,“勇”就日漸代替“兵”,變成清朝主要的軍事力量。

  • 10 # 羊排

    首先說一下官和吏。中國古代的官員體系之中,官吏兩字比較常見,很多人對官吏都分不清楚,實際上在古代官和立吏的區分是非常嚴格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

    1、身份不同。官是透過科舉考試,一般都是考試的前幾名,如狀元探花榜眼等,由中央統一任命,就是人們常說的朝廷命官,朝廷命官的官俸不同,待遇也不一樣,而且有品級,比如說一品二品三品等等。官三年一考核,不出問題可以異地高升。而吏是由官員招聘,就職於本地衙門,服務於官員,無法異地就職,他的升遷由直屬上官對他工作的能力來確定,通俗一點就是臨時工。

    2、工作職能。官員可以管轄區域內百姓,根據自己的施政理念來治理這片土地,也就常說的是父母官,在他管轄範圍內一切他說了算。而吏是服務於官員,幫助官員出謀劃策,傳達政令為官員排憂解難,把官員的政治理念施政方法透過自己的能力進行實施。

    3、為官期限。官一般是三年一任,通常都是異地做官,如果是貪官的話,就是所謂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清朝的時候為了防止貪腐,一般官員任期只有一年半。而吏通常為本地人可服務於多個官員。只要得到新任官員的認可,可以一直做下去。

    再說一下兵和勇。在清朝兵勇是國家的武裝力量,他們統稱為武裝力量,但是還是有區別的。‘兵’為清朝的常備武裝儲備力量,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八旗軍的組成部分為滿人通常稱為滿兵。而綠營軍為了彌補滿兵的兵力不足,招漢人為兵以綠色旗幟為標誌,都直屬於皇帝,通俗的講為職業軍人。而‘勇’是兵的一種,在雍正和乾隆後期凡有戰事,為了彌補八旗兵和綠營軍的兵力不足,臨時就地招聘而來,一旦戰事結束,勇兵則立即解散。通俗的講就是拿著國家餉糧的僱傭軍,他們只效忠招聘自己的長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綜上所述,官和兵都是國家直屬,一文一武。而吏和勇為官員和國家招聘的臨時工,這樣理解就清晰明瞭了。

  • 11 # 江雨燕

    先來說說官和吏的區別

    首先“官”和“吏”有廣義和狹義上的不同,就“官”來說廣義上是指在政治部門擔任某一公職的人員或官方地位和身份,從廣義上來說一般在公家部門擔任具有一定權力和地位職務的人都被統稱為官,又因其擔任的職務不同而有所區別,哪怕他是一個小小的組長、班長,其實他也是一個官,而由權力大小不同和職位的高低則衍生了“吏”。

    但從狹義上區分,“所謂的“官吏”之分是從官僚體系內部來進行考察,不過“官”依然是一種籠統且具有特定含義的詞彙,通常我們都是把“官”理解為在公家擔任職務的人,具有明顯的社會身份屬性,或者行駛某種社會職權的人,所以它並不具體指代何一官職,譬如文官、武官、清官、貪官,其實都是基於官職的屬性不同進行劃分的。

    而“吏”則有更清楚的劃分,在“官”的基礎上“吏”可以具體指代某個公家職位,譬如有吏目(八九品小官,又指地位在御醫之下的一般醫生)、吏員(古代地方官府的小吏)、胥吏(小官吏)、獄吏(舊時管理監獄的小官),乃至於我們常說的封疆大吏。

    最常見的就是古代六部中的“吏部”和“吏部尚書”,所以“吏”並不全然是指官位的大小,它是在“官”抽象概念的基礎上具體化了官職的種類和大小,所以它有封疆大吏,衙門小吏之別。《說文》中描述道“官,吏事君也”,這就指出了“官”最初是為服務於君王所設,而“吏”則指具體的官位職務,在古代社會,無論是官還是吏實際上都是為君王服務,只不過在行政制度逐漸完善和細分的情況,官員們只需要履行自己的職務,對上級負責即可。

    因此,簡單概括,“官”即指在政府從事工作並具有某種社會權力的職務,並具有明顯的地位和身份;“吏”則指在政府部門擔任職務的具體大小、種類。

    兵和勇的區別

    “勇”是指清朝一種臨時性招募計程車兵,性質類似於我們今天的臨時工,像什麼輔警之類沒有正式編制,明顯區別於職業軍人的僱傭軍。譬如鄉勇、勇丁(清代地方招募計程車兵),在電視上我們經常看到衙門抓捕犯人時會出現一些衣服上寫著“兵”,一些寫著“勇”計程車兵,從分類上來說他們都屬於士兵,但是從性質上來劃分他們還是有諸多不同之處。

    建制上不同:兵屬於國防力量,而勇則屬於地方武裝力量。

    作用上不同:兵是常備武裝力量,負責對外或對內的戰爭;勇屬於臨時性組建的武裝力量,但它不僅參與大型戰爭,也可以成為地方性的防備力量。

    效忠物件不同:兵是直接隸屬中央朝廷的正規軍,所以只聽從皇帝或將軍的調動;勇具有私人武裝力量的性質,譬如曾國藩組建的湘軍,李鴻章組建的淮軍都屬於私人武裝的性質。

    “勇”是清朝的一種兵制,在清朝以前並沒有“勇”的劃分。

  • 12 # 慈海覺林1j2T

    官是有品級,勳位由朝廷任命,有朝廷發放工資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在體制內,而吏則是官員自行招募的比如師爺,主簙等這些統稱為幕僚不在朝廷編制內,他們的工資由官員自行掏錢發放。兵和勇到清朝後期才有最大區別就是兵是朝廷掌握的八旗兵以及駐守地方的綠營兵而勇則是地方大員自行招募的軍隊最有名的是由於太平天國叛亂,此時的八旗兵已經不堪一擊,導致太平軍兩三年間從廣西打到長江流域並佔領南京對清廷構成極大威脅因此當時咸豐皇帝迫於無奈允許地方自行招募軍隊因此就有了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這些軍隊都是自行招募一般都會有一個勇字。

  • 13 # 挺胸的炫熊貓

    官與吏,兵與勇的區別。更像是正式工與臨時工、體制內和體制外的區別。

    官與吏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崗位,但卻誰也離不開誰。

    官如其名,官即是管。官是在朝廷及地方是都決策權的,一般也由中央政權選拔人選後委派到地方上任。有點體制內的意思。想要做官的途徑一般有世襲、察舉、科舉、保舉、功勳、捐納,以及清末時新式學校的培養和留學。例如春秋時期的“世卿世祿”,漢武帝時期的“舉孝廉”,三國曹魏的“九品官人法”、隋煬帝時期的“科舉”、清康熙年間的“以錢捐官”。

    吏是執行者。吏是由各地政府在當地招募的執行者,有一定的執法權,但沒有任何決策權。有點臨時工、合同工的意思,屬於基層辦事人員。招募渠道可以是當地鄉紳土豪推薦、世代為吏的繼承、引薦或者自薦。

    兩者社會地位往往有天壤之別,官在地方有著絕對的權威,根據各自的能力有相應的選拔制度和品級區分。而吏往往身份地位低下,“聽候差遣,照章辦事”,甚至被視為“奴僕”。宋代呂本中在《官箴》書寫的“事君如事親,事官長如事兄,與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僕,愛百姓如妻子”可見一斑。

    兩者收入也有區別。官根據品級大小獲得對等的俸祿,由中央劃撥。而吏往往只有很少的收入或者沒有。《夢溪筆談》在官政章節中記載:“天下吏人,素無常祿,唯以受賕為生,往往致富者。”吏沒有工資收入,往往需要靠收受賄賂來獲取收入。

    小吏也不是絕對的弱勢者。官不會長期在一個地方任職很久,為了杜絕貪腐和地方勢力獨大,會定期調任、升遷。而吏是可以長期存在的。吏作為當地人招募,往往對當地人情風土極為熟悉,有一定的資源體系,富有經驗。而官是由外地委派而來,初來駕到人生地不熟,大多數官員又都是文筆出身,缺乏執政經驗,推行政務又需要吏的執行支援,遇到個別地頭蛇小吏的糊弄還不一定能“明鏡高懸”。偶爾小吏還能“敲詐”上司一筆。吏再小也是有權在身的,以權謀私也是可想而生的。

    從古至今,被小吏坑得傾家蕩產丟了小命名節的官,不在少數。

    兵與勇,清朝國防的無奈之舉。

    兵與勇的稱呼起於清朝。清朝軍隊最初的編制是努爾哈赤開創的八旗部隊,驍勇善戰,彪悍異常。從東北亞小霸王成為中華帝國的正統政權一路開疆拓土功不可沒。八旗兵實行的是世兵制,父死則子繼。入關後的八旗兵養尊處優,慢慢過起了太平日子,到康熙平三藩之亂時,八旗兵已經頹勢盡顯,以至於康熙不得不重用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平叛。雍正開始,八旗兵成為拱衛京師的衛戍部隊,而各地則由綠營兵及其他地方部隊守衛。

    綠營兵也屬於清帝國的正規軍(非地方武裝),三藩之亂之後已經成為國家的常備軍。與八旗兵一樣也可以世襲,享受朝廷的糧餉。

    到了乾隆年間的白蓮教起義,八旗部隊已經毫無戰鬥力可言,綠營兵再次成為剿滅主力。到了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綠營兵也嚴重腐化,戰場上一觸即潰。清朝政府又只能再招募其他軍隊作戰。一時湧現出了李鴻章的淮軍、曾國藩的湘軍之類的團練武裝。為了區分這類自募團練武裝組成的軍隊與正規軍的區別,正規軍是“兵”,而地方軍隊的軍服上就有“勇”字,以示區別。

    清朝傳統的正規軍,待遇糧餉較好由中央下撥,但戰鬥力低下,身份地位比地方軍隊高,服從中央的調撥。地方軍隊的兵勇,待遇糧餉較差純粹眾籌,沒有正規編制,但戰鬥力強,只服從各自上級的調撥。八旗和綠營的兵是中央軍,勇更像是藩鎮的私兵。

  • 14 # 梅里一了

    謝邀,在古代從體制外講,百姓的眼中,官和吏都是替衙門辦事,吃公家飯的人。衙門是實行郡縣制後朝廷在地方的派出機構,因此官吏都是官府的人。而在體制內官和吏是有區別的,官是朝廷任命的,而吏是地方任命的。官是領導,吏是具體的辦事員。科舉之後,官是講學歷的,講出生的。吏則注重辦事能力。但是,有人也許會問,古代朝廷的組織人事部為什麼叫吏部,不叫官部呢?實際上吏部就是朝廷的一個辦事機構,真正管人的是皇帝和相府。至於兵勇並列出現得很晚,簡單講,兵是吃皇糧的正規軍,勇是地方資助的民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稻鑽心蟲用什麼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