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風物誌

    乾隆五十七年農曆十月英國商人波郎、亞免、質臣等到廣州,奉當時的國王喬治三世的命令向廣東總督報告說:“因前年(1790年)大皇帝(乾隆)萬壽(79歲)沒有來祝賀,所以今年派使臣臣馬戛爾尼等人將從天津上岸給皇帝進貢。

    根據《馬戛爾尼回憶錄》記載,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正式任命馬戛爾尼為正使,喬治·司當東為副使,以賀乾隆帝八十大壽為名由朴茨茅斯港出使中國,這是西歐國家政府首次向中國派出正式使節。隨員80餘人,包括天文數學家、藝術家、醫生,和95名衛兵,由兵船護送,費用歸東印度公司負擔,所攜“貢品”,約值1萬5千餘英鎊,內有天文、地理儀器、圖書、毯氈、軍用品、車輛、船式,總計600箱,俱為用心選購,以表示英國文明。

    1793年6月19日,使團船隊抵達廣州,之後馬戛爾尼一行於8月抵達北京。8月5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英國使團乘坐一艘六十門炮艦“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白河口,之後換小船入大沽。奉命在此等候的天津道喬人傑和通州協副將王文雄上船迎接,並準備菜蔬酒肉迎接。使團進入天津,受到直隸總督梁肯堂的歡迎。乾隆帝對馬戛爾尼自稱“欽差”感到不悅,8月6日下旨,按照禮儀馬戛爾尼應該稱“貢使”。8月9日,使團離大沽赴北京,途中在通州停留,與中國禮部官員發生禮儀爭執。9月2日,又離北京赴承德避暑山莊晉見乾隆帝,途中參觀了長城。9月13日,使團抵達熱河,向中國政府代表,大清文華殿大學士和珅遞交了國書,並同其就禮儀問題再度發生爭執。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英國作為獨立國家,其使節行單膝下跪禮,不必叩頭。

    9月14日(八月初十),乾隆帝正式接見使團,馬加爾尼代表英國政府向其提出了七個請求,要求籤訂正式條約:

    派遣駐北京人員管理中英貿易。允許英國商船至寧波、舟山及兩廣、天津地方收泊交易。允許英國商人比照俄國之例在北京設一商館以收貯發賣貨物。要求在舟山附近小海島修建設施,作存貨及商人居住。允許選擇廣州城附近一處地方作英商居留地,並允許澳門英商自由出入廣東。允許英國商船出入廣州與澳門水道並能減免貨物課稅。允許英人傳教至次年。乙酉,英吉利貢船至天津。戊子,於通州起陸。命在天津筵宴之。秋七月癸巳,命和琳稽核藏商出入。壬寅,命英吉利貢使等住宏雅園,金簡、伊齡阿於圓明園分別安設貢件。己酉,以旱命刑部清理庶獄,減徒以下罪。庚午,上御萬樹園大幄,英吉利國正使馬戛爾尼、副使斯當東等入覲。。。。。。 庚寅,諭英吉利貢使由內河水路赴廣東澳門附船回國。

    同時,英國使團向清政府贈送了一批國禮,其中包括:前膛槍等武器、望遠鏡、地球儀等天文學儀器、鐘錶和一艘英國最先進的110門炮艦模型。對於英華人在大型禮物上的擺譜,清廷工匠、官員認為天球、地球之類的與清宮所陳列者並無差別,而裝飾反而不如中國,玻璃掛燈也與圓明園中者無異,所謂需要專人裝配的鐘表,其方法“並無(早前所宣稱般)奇巧”,和北京城內鐘錶匠的作法相同。乾隆在看到禮物之後,覺得英使不過是誇大其詞,因為“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馬戛爾尼本人也驚歎清朝宮中的物品不輸於訪華團從英國送來的禮物。9月21日,使團回到北京。10月7日,和珅向使團交呈了乾隆帝的回信和回禮。使團離開北京,經京杭大運河往杭州等地參觀。在遊歷了中國東部之後,11月9日,使團抵達杭州,12月9日抵達廣州,兩廣總督在廣州送行。之後,使團在澳門停留了一段時間,並於1794年3月17日離開中國,9月6日回到英國樸次茅斯軍港。馬戛爾尼的隨員安德遜說:“我們的整個故事只有三句話:我們進入北京時像乞丐;在那裡居留時像囚犯;離開時則像小偷。”

    總結

    馬加爾尼和他的隨從團員撰寫了大量的回憶錄,成為了歐洲研究清朝的珍貴資料。在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時,他認為是翻譯水平過低導致的。使團歸國後,乾隆皇帝又傳國書給英王喬治三世,措辭之間把英國當成了藩屬。有學者認為,這次訪問是造成鴉片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

  • 2 # 賣房子的大兵哥

    東風吹戰鼓擂,清英兩國誰怕誰?!

    馬嘎爾尼訪華髮生在18世紀後半頁,當時的資本主義英國已經相當發達!大量的工業生產品堆積如山,又恰逢英國對印度進行全面殖民,財政虧損,急需擴大出口尋求更大的利益。僅僅依靠廣州這一個通商口岸已經不能滿足英國的出口需求。正是在這一基礎上,英國派出了以馬嘎爾尼為首的龐大代表團訪問中國!

    在馬嘎爾尼使團離開英國之時,當時英國的內務部長叮囑他說,一定要服從中國的禮儀,但也不要損害了英國的國家利益。馬嘎爾尼認為,英國與清朝是兩個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並且馬嘎爾尼是英國的使臣,是來給乾隆皇帝祝壽的。但是在大清國方面,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認為天下萬國都是大清的附屬國。乾隆皇帝的避而不見,讓馬嘎爾尼很苦惱,為了這次來到中國的協商成功,英國全國準備了很長時間。所以馬嘎爾尼訪華失敗原因一直是中英兩國之間的隔閡,觸怒了乾隆皇帝,這次訪華也就不歡而散。

    馬嘎爾尼訪華改變了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和對中國的態度。當時清朝軍事十分落後,馬嘎爾尼都看在眼裡,並且看透清政府的軍事實力。當時清政府正處在所謂的康乾盛世,從上到下都十分自負,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這群歐洲使者卻看出中國早已外強中乾。這也直接為1840年的鴉片戰爭埋下導火索。

  • 3 # bindong1

    一,馬嗄爾尼時期的英國,當時,正處於全球擴張時期;

    二,與地球上所有曾經存在過的帝國一樣,它追求的是商業利益,也就是財富。榮耀只是隨贈的裝飾品,,,

    三,馬嗄爾尼,並不是主動尋求戰爭,目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也"。

    四,如果不能遂心意,則憑其船堅炮利,血腥進攻,一舉拿下對手,以實現己方的願望。

    五,所以:說馬嗄爾尼之流,是儈子手,是侵略者,並無不當:

  • 4 # 黑龍江邊的沙子

    1792年,英國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由.派馬夏爾尼使團前往中斟,井致函兩廣總督,通報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說,英國國王為了“與中國皇帝發生友誼,並增進兩國之邦交,擴充兩華人民之商業”,決定派遣馬戛爾尼使團採華。使團攜帶有英國國王贈送給中國皇帝的許多精美禮物,以表達英圓圓王的真誠心意,從而“發揚兩國之利益,建立兩國水久之協和”。兩廣總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譯文稱,英國國王命“馬戛爾尼前來,帶有貴重貢物進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幕順之心。惟願大皇帝施恩遠夷.準其永遠通好,俾中國百姓與外國遠夷同沾樂利”。

  • 5 # 李厚何

    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陰曆十月,英國政府透過商人向乾隆請求特使訪華,並打出了“補祝80歲生日”的旗號,獲得好大喜功的乾隆首肯,隨即派出以馬戛爾尼為正使、司當東為副使,隨員80多人,攜帶禮物600箱,價值1.5萬英鎊且都為精心挑選的龐大使團。

    英國請求派遣使團是通過當時中國對西洋唯一開放視窗——廣州十三行的“大班”,遞交給兩廣總督再上報的,而9月26日使團就組成了,考慮到當時的交通、通訊條件,這是個驚人的速度,而兩位使者的人選也煞費苦心,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 1st Earl Macartney)伯爵在使華前出任過英俄結盟正使,擔任過愛爾蘭事務大臣和英屬西印度群島總督這兩個當時公認複雜繁難的職務;副使司當東(Sir George Leonard Staunton, 1st Baronet)是半路出家的行政官員,以前學過醫學和法律學,而且成就不凡,在馬戛爾尼出任英屬西印度總督時他任駐格瑞那達總督,兩人交情親密且合作愉快。這是個非常強大的使團組合。

    所有禮物都旨在炫耀英國的富強,其中包括蒸汽機和最新英國軍艦模型,很顯然,英國此行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出使索取到一些利益。

    要索取什麼?他的要價單是公開的:

    自上至下:正使馬戛爾尼;馬戛爾尼覲見乾隆;副使司當東

    派遣使節進京,處理中英貿易事務;允許英國商船至寧波、舟山及兩廣、天津地方收泊交易;允許英國商人比照俄國之例在北京設一商館以收貯發賣貨物;要求在舟山附近小海島修建設施,作存貨及商人居住;允許選擇廣州城附近一處地方作英商居留地,並允許澳門英商自由出入廣東;允許英國商船出入廣州與澳門水道並能減免貨物課稅;允許英人傳教至次年。

    這七項都極有針對性:第一和第三項名為派遣商務代表,實際上就是要求公使進京,且故意不提對等原則;第二、第六項針對清朝的一口通商,試圖迫使中國完全對英國商品敞開大門,同時試圖索取關稅特權;第四項其實就是逼中國割地或強行租借;第七項是想打破中國從康熙末年開始的傳教禁令。

    應該說,英國是想用1.5萬英鎊的本錢,近乎無本萬利地連哄帶詐,奪取百倍、千倍甚至萬倍的利益。但妄自尊大且不學無術的乾隆用最錯誤的邏輯和方式,做了一件最正確的事——一概拒絕。

    我們來分析這七項為何要完全拒絕。

    第一項使節進京,本來是應該的,但前提是中國樹立正確的近代外交觀念,同時開放對其它國家的同樣許可權,並對等向倫敦派遣使節,但很顯然,英國故意不提,中國懵懂不知,這種情況下接受這一條件,只能是吃個啞巴虧;

    第二、三、五、六項,只談英國商人、貿易和貨物在中國要享受開放、關稅減免,卻不談及對等原則,這實際上是一頭國際事務的老狐狸在肆無忌憚地調戲一個不知所措的菜鳥;

    第四項不用說了,英華人的意思是我不打你就把領土送給我;

    第七項教權,癥結在羅馬教廷1645年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的《英諾森教諭》,這個教諭直到1939年才完全廢除,儘管英國是聖公會教,但畢竟也是基督教體系內的,癥結不除不可能解決,且英國對此是知道的,提出這一條無非想獨享在華傳教的便利。

    這七個純屬訛詐的要價,第一項是1860年英法火燒圓明園之後逼迫清廷簽署《北京條約》才獲得的,第二、三、五、六項自1842年的《南京條約》至1901年的《辛丑條約》,經歷大半個世紀,用了多次戰爭之力才基本實現;第四項實際上一直沒有實現,中國顯然不會將財賦區長三角肘腋之近的舟山拱手讓人,英國鴉片戰爭期間兩次攻佔舟山都未達到目的;第七條是1842年《望廈條約》才實現的。

    我們要清楚一點,即馬戛爾尼使團時代的英國剛剛開始工業化革命不久,和中國的“代差”尚未拉開到懸殊地步,海上固然強大,陸地上的功夫可是稀鬆平常,而且北美獨立戰爭餘波未絕,並沒有貿然征服一箇中國這樣體量國家(哪怕其君主是個地道的糊塗蛋)的能力,因此使用的是訛詐法,是英國慣用的空手套白狼——但沒想到乾隆的腦線和英華人不在一個頻道上,各種精心準備的訛詐術完全踢到鐵板。

    有人根據馬戛爾尼筆記,認為他的出使看透了中國虛實,明白清朝實際上外強中乾,這種手法有一點道理——但也就只有一點而已。馬戛爾尼不過瞎子摸象,能看到的都是乾隆這糊塗蛋讓“外夷”看的東西,當時的清朝實力勝過道光時,而英國實力比鴉片戰爭時差得太多,英國政府如果真的照著馬戛爾尼他老人家的情報殺將過去,那熱鬧可就大得很了。

  • 6 # 中國古代民間案件探析

    謝提問!

    先說第一個問題,馬嘎爾尼訪華的歷史背景——

    首先,18世紀60年代,發端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方興未艾!可以說是開啟了人類工業時代的新篇章,彼時的英國及歐洲各國也因此取得了較大的發展。趕上並超越了古老的東方大國——大清王朝。

    其次,機器製造代替了傳統的手工業,也使物資製造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人類文明程序在不斷加快。歐洲各國——尤其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迫切需要開啟一個巨大的國外市場,基於此於是他們就將目光瞄向了東方古老而神秘的大清帝國。

    第二個問題,馬嘎爾尼此次訪華我認為有兩個目的——

    第一,尋找貿易伙伴,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注重開啟巨大的東方市場,為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紅利尋找受眾,使利益最大化。

    第二,馬嘎爾尼一行精心準備的大量禮物,藉此向大清帝國的統治者及子民展示及炫耀英國及歐洲各國工業革命的發展程序。或多或少亦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心理。

    第三,在那時的西方人的世界裡,大清帝國一直是神秘的存在。藉此開啟貿易大門之舉,也可以一探大清帝國真正的虛實,以便制定將來的發展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在過年後換個手機,有沒有什麼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