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左說春秋
-
2 # 蘑菇雅說
這是個有趣而且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們知道在戰國有秦,楚,燕,齊,趙,魏,韓七個比較出名的國家,我們也把他們叫做戰國七雄。但實際上當時戰國的國家不僅僅只有他們七個,比如當時作為戰力二流國家的魯國也尚未被滅亡。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為什麼魯國可以支撐到了戰國的末期
充當戰略緩衝地帶在戰國時期,魯國存在於齊國和楚國的中間,充當著一個非常好的戰略緩衝屏障。齊國和楚國都把魯國當做是一個緩衝地帶。同時,魯國實力雖然不如戰國七雄,但魯國畢竟是個大國,一旦有一家消滅了魯國,那麼它的實力必然會大增,而且也會把這個平衡所打破,兩國就有可能直接交兵,所以在戰國時期,齊楚兩國都對魯國保持了默契
沒有想象中那麼弱小雖然魯國在戰國時期算不上一流的國家,但是也算是戰國強國之一,而且當時周王室尚在,魯國作為周氏的同姓諸侯有天然的政治優勢,起碼在道義上可以獲得支援,所以不算太弱小的軍事實力,加上週王氏的餘威尚在,導致了其餘國家不敢輕易的對魯國發動進攻
-
3 # 泡麵侃史
魯國確實是一個非常的有意思的國家,在公元前256年被楚國所滅,但是相對於戰國時代來說,魯國窮啊,地理位置不優越啊,軍隊也是一般的啊,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竟然是到了戰國末期才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這是為什麼?
第一點就是因為窮,被大家遺忘了,沒什麼心情管你,打下來也沒有什麼油水,我去幹啥,光麻煩,看來有時候窮也是不錯的,第二點就是魯國的地理位置,不是要地,沒有什麼軍事價值,打你幹撒,浪費心情。
最後比價重要的一點就是魯國還是有軍事人才的,曹劌,曹劌論戰大家知道吧,也是非常厲害的,就是說小國也是有軍事人才的,這也許就是被歷史遺忘的孩子吧,魯國才可以在歷史的選擇末期消亡。
-
4 # 浮沉的歷史
魯國直到公元前249年才最終被楚國所滅,而此時距離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有不到28年的時間裡了,為什麼作為一個小國弱國的魯國在戰國時期存在這麼久呢?我想這其中的原因有三點。
一、地理位置決定了魯國存在的必然性。
魯國位於淮泗流域,淮泗流域即今天的河南東部、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地區。據史料記載:到了戰國的秦孝公時期,淮泗地區還要大概還有十多個小國存在,其中畢竟著名的有宋國、魯國、薛國和滕國等小國。因此魯國所處的地區可以說是一個小國聚集區,此一眾小國的存在使得這個地區成為了一個安全區。周圍的大國雖然可以輕鬆滅亡這裡的任何一個小國,但如果滅了第一個,其他國家就會認為該國要侵佔這個地區的所以國家,為了制衡該國發展必定會制止其滅國的行為。所以魯國的存在有了充足的保障,但也有國家不信這個潛規則;那就是齊國。不過齊國最後的下場很慘,在吞併了宋國後很快遭到了五國聯軍的打擊而一蹶不振。
二、戰國七雄忙於爭霸,無暇顧及滅亡魯國。
在連年不斷的戰國年代,主要大國之間征伐不斷,各國國家你方唱罷我登場。在戰國的時期,魏國、楚國、齊國先後崛起,而每當一個大國崛起必然遭到其他國家的聯合打擊,因此魯國周圍的大國都忙於爭霸,只有取得了霸權才有實力去吞併那些小國。
三、由於魯國太小,吞併其的價值不大。
魯國在西周初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姬姓諸侯國,這魯國大名鼎鼎的周公旦的封國,足以可見魯國的地位。真所謂是“出場光鮮亮麗,但結局總是黯淡無光。”,魯國和其他西周早期的主要諸侯國一樣,被歷史的潮流中所吞沒,內亂和君主權勢的衰微是魯國衰弱的重要原因,魯國著名的“三桓之亂”使得魯國國君被架空,君主沒有強大的統治力國家必定衰弱。魯國到了戰國時期,國土越來越小,而最後滅亡魯國的則是號稱“滅國收割機”的楚國 。
楚國連小小的魯國也不過的原因:則是這時候的楚國被秦國佔領大量國土,為了彌補國家的損失,楚國飢不擇食也就沒有放過魯國將其吞併,這也正是詮釋了:大魚吃小魚,小魚持蝦米的道理。魯國一個早該滅了的國家,之所以還能苟活,不過是以上因素導致的幸運罷了。
-
5 # 漩渦鳴人yy
其實硬要說起來的話,魯國這個國家能夠滅他的應該是兩個國家,一個是齊國,一個是楚國,其他的國家都不夠看。
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魯國是夾在了齊國和楚國之間,這個地理位置就很尷尬了,其他的國家如果想要吞併魯國,那必須得得到楚國和齊國的統一。如果兩個國家不同意把你的軍隊一夾機擬派出去進攻敵人的部隊,一下子就變成了被別人要吃到嘴邊的肥肉了。
所以對於魯國來講,他們重點要照顧的物件主要是齊國和楚國這兩個國家,只要能夠穩定這兩個國家,魯國自身的國家安全就有保障。
當然也有人就會問了,說齊國和楚國,如果這兩個國家想要吞併魯國,這該怎麼辦呢?
魯國這個國家雖然不是一個大國,但確實有自保的能力,他的能力大到什麼地步?大家聽說過孔子老先生治理魯國嗎?孔子老先生治理魯國的時候,魯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整個國家呈現一種欣欣向榮的感覺,這件事情甚至讓當時的齊國都感到十分忌憚,所以當時的齊國使用了反奸計,讓孔子離開了魯國,不在治理魯國這個國家。
孔子老先生能夠得到這樣的待遇,一方面孔子老先生能力是有的,大家要肯定另一個方面,魯國這個國家的國家實力尚在這個國家,仍然還是有可能對其國楚國造成危險,至少自保那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後來吳王夫差果然率領著3萬大軍來到了齊國的邊境,並且創造了一個成語,叫做如火如荼,隨後這個魯國的使者很不厚道地跑到越國的地盤兒,請越王勾踐襲擊吳國後方。
由此可見,當時的魯國在外交這個層面上來講還是值得借鑑的,畢竟本身就是處於大國的夾縫之中,為了能夠求生存當然是不擇手段,權力的平衡這是一定要學習的。
此外就是魯國這個國家的綜合影響力,這一點和綜合國力當然也有關係,但是大部分都是魯國自己本身的一種歷史影響。
魯國的開國之君是誰?周公旦,可以說他和周天子之間的關係特別的近,這樣的國家往往他說話的權威特別厲害,尤其是在春秋時期來講,周天子的威信還沒有像戰國末期那樣蕩然無存,此時周天子發句話仍然還是要抖三抖的。
再加上一系列誕生出來的人才,比如說孔子老先生這些人給魯國增加了一套保護色,誰如果敢滅掉魯國,一方面實力不能增長多少?畢竟魯國這個國家不是大國,另一個方面這個東西以後一直會受人詬病,等到你這個國家眾叛親離被其他國家為u的時候,你就會知道自己到底吞了什麼哭過,比如說齊國齊國就是因為滅了宋國最後導致五國伐齊,整個國家差點兒背過氣去。
當然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齊國和楚國都懶得去吃魯國這塊肉,除非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否則齊國和楚國願意把魯國作為一塊兒戰略緩衝。
-
6 # 朝史暮想
其一,魯國立場偏向中立,不結盟,不輕易攻伐。
其二,魯國是周王宗室,政治分量很重。
其三,魯國是齊楚的戰略緩衝,牽一髮而動全身。
其四,魯國遠離秦國和三晉,非多事之地。
其五,魯國後來成為了重要的文化中心,“周禮盡在魯矣”。
其六,魯國尚有一戰之力,非輕易可欺。
其七,攻佔魯國,經濟上,政治上得不償失。
其八,靈活的外交手腕。
其九,魯國雖然沒有什麼一流人才,但是擁有大量的二線,中基層人才。
其十,魯國運氣很好。
-
7 # 謀士說
魯國能堅持到戰國末期,與周公旦有很大的關係。武王伐紂建立大周以後,周武王在位沒幾年就去世了。去世的時候,兒子周成王還很小,由於不能處理政務,由周公輔佐。周公輔政時,發生了三監之亂。主要是幾個兄弟對他不滿,管叔、蔡叔等弟兄勾結殷商後人武庚發動叛亂,周公果斷地平定了叛亂,可以說是周朝歷史上的大功臣。
其實,在武王伐紂以後,周公旦被封在了山東的魯地,也就是魯國。由於周王去世,當時周公在鎬京做官,所以沒有回封地,而是派兒子伯禽到魯國做了國君。周公本人就留在了鎬京輔佐周成王。如果,周朝沒有周公,加上成王年齡大麼小,周朝肯定分崩離析了。而周王挽救了周朝被瓦解的風險,所以周公的功勞實在太大了,這也是周天子一直很尊重魯國的主要原因。
此外,周公制定了周朝的禮樂制度,並頒佈了宗法制度,影響中國封建王朝幾千年。無論是西周還是東周,魯國的地位絕對是僅次於周天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也是周天子的兄弟國,周朝非常注重禮儀,而周禮都是周公制定的。尤其是西周滅亡以後,鎬京所有的東西被付之一炬。而周平王一無所有,只能遷都,遷都以後很多東西還要向魯國學習,尤其是禮儀制度。然而,魯國還儲存著當時西周最完整的禮樂古典書籍,所以西周滅亡以後,魯國就成了“禮儀之邦”。孔子能編撰修訂《六經》就是因為魯國的古典文獻儲存很完整。所以,孔子能接觸大量的古典文獻,博覽群書的他,最後成為一名思想家、教育家,與魯國儲存的文化典籍有很大的關係。此外,孔子在春秋,也收了很多學生。從魯國這個地方,將儒家文化也發揚光大了,魯國自然就更出名了。
此外,魯國在春秋時期的軟實力和軍事實力也很強!軟實力體現在,周天子登基或者結婚,都會請魯國的國君參加。包括其他國家的諸侯結婚,基本都會請魯國國君去做證婚人,且很多異性國家與魯國聯姻。比如齊國,就長期和魯國聯姻。軍事實力的強體現在哪方面呢?魯國雖然說是小國,但是在春秋時期還是很強的,魯國曾多次打敗齊國,所以也得到了很多國家的尊重。也成為很多大國拉攏制衡其他國家的物件,所以魯國的地位一點也不小。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魯國是禮儀之邦,春秋雖然說是禮崩樂壞,但是大國還是比較注重禮儀。如果,其他國家要想把禮儀弄懂,必須請教魯國才行。所以,漢朝建立之初,叔孫通在制定漢朝禮儀的時候,就派了大量的人員到魯國去學習禮儀。因為,孔子的後人一直在魯國。所以,歷朝歷代都將魯國視為求學聖地。以至於,現在的山東都簡稱為“魯”足見魯國在歷史上的影響力有多大。
回覆列表
魯國自西周初立國,至戰國末期(前249年)被楚滅,存在近800年,離秦始皇統一僅早28年。這只是名義存在,魯頃公二十四年就被楚國遷至莒國舊都圈禁。魯國為何延緩至此滅亡?需簡述一下魯國興哀亡過程。
一、周禮標杆。就西周制度實施而言,魯國是最典型的國家,不是之一。周禮儀、制度始於周公旦,魯立國之初,就完全照搬,其完善程度甚於週中央。齊魯同為關東大國,太公治齊,五月而成。伯禽治魯,三年而成。長短差距在於太公簡其禮,因舊俗。而伯禽則變舊俗,革舊禮,耗費三年才完成。周禮在魯,成為天下諸侯的楷模。連周公旦也擔憂:魯國後世要成為齊國的臣屬。"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僵化而不變通的體制在西周固然是政治大國。伐三監及盤庚之亂,收拾奄、徐、淮夷之亂等盡顯大國風彩。封地由百里擴大至500裡。然而進入東周春秋戰國則劣勢盡顯,僅為周禮制的代表符號,是政治大國虛名害了魯國。
二、三桓亂魯。魯立國近800年,立君侯37位,其中9位被殺,被驅逐而死的有2位。多發生在春秋以後,特別是三桓之亂後。公室軟弱,卿室強大,國力日衰。魯莊公末年,其長弟慶父(孟孫氏)、叔弟叔牙(叔孫氏)、三弟季友(季孫氏)爭鬥,君主三立兩殺;三桓兄弟三人,叔牙被季友毒死,慶父被逐死,僅有季氏掌國政。"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典故出於此。慶父死後,季孫氏一門獨大,國君形如傀儡。勾踐滅吳後,魯哀公求助於越,試圖借越勢力去三桓,結果勾踐遷都琅邪並不助魯哀公。三桓逐出哀公,流亡中死去。季孫氏立哀公子為君,照常為傀儡。魯國此後仰諸侯鼻息而殘喘。那個政治神主牌也什麼用了。
三、亡於楚國。 楚考烈王伐魯,奪徐州。魯頃公二十四年滅魯。頃公遷於楚屬莒國舊城,"為家人,魯嗣絕"。公元前249年秦滅東周,魯與東周共亡。
四、魯國延緩到此,根本原因是面子,“氵早成楚國襄中物。無周禮面子,論勢力,楚何能在滅莒時繞過他?而齊國在驅逐楚佔琅邪和齊閔王稱帝時完全有能力滅魯。秦不滅東周,楚國也讓魯頃公活著"作家人"。不願背殺周至親至禮罪名。實際亡魯在頃公二十四年,史書作頃公二十六年,只是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