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小曉生

    商鞅原名公孫鞅,是衛華人,可是他一直在魏國做事,原本他打算在魏國建立一番功業,甚至已經得到了魏國相國公叔痤的認可,準備出仕為官了。

    魏惠王不用商鞅,導致人才流入秦國。

    但是公叔痤身體不是很好,他臨終前告訴魏惠王,希望魏王能夠任用公孫鞅,那他有相國之才,可以重用。魏惠王認為公孫鞅不過是相國府上的門客,是個小人物,所以就沒放在心上。公叔痤隨後立刻補充道,如果魏惠王不用公孫鞅的話,那就必須要殺掉他,不能讓他流落到其他國家。

    這可真是真知灼見,商鞅得知這個訊息的時候,心裡已經清楚,自己是不可能再呆在魏國了,因為魏王既然沒打算任用他為相國,那總有一天會殺了他。而他的母國衛國又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壓根沒辦法跟魏國這種大國相提並論,舞臺太小,無法施展商鞅的能力。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商鞅必須要找到一個大國來施展自己的報復。

    但是這個大國又不能事事都完備了。如果他們都變法完備了,那商鞅去了也沒什麼用處。魏國其實早在魏文侯的時候,就已經有李悝變法,只不過到了魏惠王時期,國政再次鬆弛,變法的效果逐漸消失。所以魏惠王后來一敗塗地也是因為變法不夠徹底造成的。

    可是李悝的理論是對的,只要理論是對的,那麼堅持執行變法,就一定可以使得國家強大起來。商鞅滿懷信心,帶著李悝變法的精髓,開始尋找實施變法的落腳點。

    這個時候他將目光落在了秦國身上,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秦國是距離魏國比較近的國家,兩國接壤,所以商鞅想要偷渡到秦國要比去其他國家方便得多。 第二,秦國跟魏國之間的仇怨從未化解過。魏國到現在還佔領著秦國五百多里的河西之地。所以這是報復魏國不用其才的好機會。 第三,秦國此刻尚且還比較弱小,但是有強大的基礎和潛力。這正是商鞅最想前往的國家。只有這種潛力股,才能讓商鞅的才能得到實施。 第四,秦孝公廣納天下人才,想要富國強兵卻沒有出路,想要收復失去的土地,卻沒有強有力的國家實力做後盾。

    所以商鞅選擇秦孝公作為輔佐的物件,是最合適的。秦孝公這個時候也最需要商鞅這樣的人才,來幫助自己一起管理國家。秦孝公雖然有雄才,但是並沒有具體謀略去實施自己的才略,商鞅完美地彌補了這件事。

    在寵臣景監的推薦下,商鞅與秦孝公促膝長談。

    商鞅到了秦國,第一個就找到了寵臣景監,得到了他的信任,也就可以直接面對秦孝公了。他的策略是對的,在景監的推薦下,秦孝公接見了商鞅。兩人促膝長談了很長時間,商鞅為秦孝公指出了帝、王、霸三道,並且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秦孝公深吸了一口氣,認為自己總算是見到了高人,但是他必須要在三者之間做出選擇。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史記》

    秦孝公是非常理智的,他知道目前秦國壓根就不適合帝道和王道,這是子孫後代的事情,他現在能做的,只是恢復國家實力,收回國家失去的領土,稱王稱帝他是不敢去想的,步子邁得太大了,對誰都不好。所以秦孝公決定選擇霸道,而商鞅便細細為其論述如何成就霸業。我真懷疑項羽就是看到了秦孝公選擇了霸道,所以他也選擇做霸王,簡直令人無語。

    幫助秦孝公變法成功,商鞅本人卻被車裂。

    秦孝公是一位明君,處處都跟商鞅一起商量。其實變法的道理大家都能明白,早在很多年前,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都曾經實施過變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得魏國和楚國都成為強國。但是這倆國家的後人並沒有好好堅持性下去,這才導致了後期逐漸衰弱。商鞅認為,既然想要變法,那就必須要嚴格執行。

    不管是誰觸犯法令,都必須受到嚴懲。而且變法必然會得罪一大幫貴族,如果在乎這些人的想法的話,那就不要變法了。所以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下,商鞅變法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而且也是在他們手裡,將秦國的失地一一收復了回來。可以說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就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

    但是還是那句老話,商鞅變法得罪了權貴,權貴自然是要找他麻煩的。而且他還得罪了秦惠文王,自然是活不長的了。結果商鞅被秦惠文王處以車裂之刑。不過幸運的是,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卻依舊沿用商鞅變法後的所有制度,這也算是對商鞅功績上的一種認可吧。

    總結:變法不在乎理論知識,而在於人的實踐。

    其實商鞅最重要的地方,不在於他提出了什麼新鮮的理論,因為他所有的變法理論,前人們都有提及。他只不過是將這些理論彙總整理了一下而已。

    商鞅最可貴的地方是,能夠嚴格執行法令,將變法實施下去。他是秦國變法的第一人,開了個好頭,後面的君王也能夠接上商鞅的接力棒,這才是最重要的地方。魏文侯和魏武侯都是變法支持者,可是到了魏惠王這一代鬆懈了,結果自然是要滅亡的。

  • 2 # 古樓殘卷

    這裡邊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我們先看一下孝公上臺之後的求賢令:

    昔我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實實在在振聾發聵的一篇求賢令,沒有一絲的矯揉造作,敢於數落先祖為政的弊端,痛陳時弊,足見新國君變法強國之渴望!

    因此這也是商鞅會選擇秦國的最重要的原因,因為變法都是要流血的,如果國君的變法意志不堅定,也變法很有可能夭折,一切就會功虧一簣,因此一個國君的態度是決定變法成敗的關鍵因素!

    商鞅來秦的天下形勢:

    一,秦國形勢

    秦國地處西陲,歷來不受中原列國待見,始終被視為蠻夷一樣的存在!再者魏國李悝變法,吳起領軍搶奪河西,將秦國完全鎖死了,在這樣的背景下,秦國就是一個待宰的羔羊,危在旦夕!然而秦人尚武,有滿腔熱血,大爭之世不甘落於人後被人欺負!渴望強國復仇東出!

    二,列國情勢

    魏國,商鞅最初實習的地方,也是商鞅夢寐以求的施展才華的大公司,只可惜董事長魏王看不上商鞅的才能,況且當時魏國太強大了,中原霸主不可一世,怎麼會看得上一個小小的中庶子呢?堂堂大魏武卒足可碾壓一切!而且魏國剛剛經過李悝變法,不可能再二次變法!!

    其他國家呢?

    楚國剛剛變法夭折,燕國老態龍鍾傳統不上進,齊國太富裕安於現狀,南韓已重用申不害,趙國剛有公仲連改革!此時列國唯有秦國條件最合適!

    也是歷史的機緣,冥冥之中出了個大才商鞅,又冥冥之中把他安排到了秦國,莫非天定!或許就是傳說中老子的那句話:

    週數八百,赤盡黑出。帝臨天下,四海鹹服!

  • 3 # 終生難忘此後不遇

    一個滿腹經綸,深諳法學的有志青年,怎麼甘心默默無聞的虛度一生?

    商鞅原本是衛華人,至周分封天下,群雄割據,貌似“愛國主義”情懷也隨著這種分封被徹底瓦解,如果你在自己國家得不到重用,或者沒條件施展才華,完全可以投靠任何一個君主施展抱負。

    例如:有名的謀士吳起、孫臏、張儀等人,都因為在自己國家不得志所以各自選擇明主,那麼法家狂人商鞅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這是導致商鞅先後週轉衛、魏、秦的根本原因

    商鞅最先依附魏相公叔痤為中庶子,何為中庶子?說白了就是老師,負責諸侯、卿大夫庶子的教育問題。透過這次不平凡的工作經歷,公叔痤發現商鞅身富經天緯地之才。

    公叔痤在病故前,曾何魏惠王提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而第二個意見確是: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前後不一的兩個意見看似矛盾,卻意味深長,在公叔痤的眼裡商鞅的才能足夠治理一個國家,可他的建議並沒有引起魏惠王的重視。

    而公叔痤卻很坦蕩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商鞅,為國者盡力,為君者盡義!為己者盡私!看似所謂的高風亮節,其實不值莞爾。

    在排擠吳起事件上,公叔痤為了保住相位其私心可見一斑,現在又輪到商鞅頭上,至於除了魏惠王不識人、公叔痤不舉薦,成了為以後秦國攻打魏國預先買單

    如果商鞅是在秦孝公手下大放異彩,那麼公叔痤才是他一生第一個伯樂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至少當時商鞅是很感激公叔痤,並沒有準備離魏國而去,可能商鞅還心存幻想,還希冀魏惠王會想起那位老臣的遺言

    ———結果魏惠王選擇遺忘

    偶然間商鞅聽聞秦孝公頒佈求賢令,廣納名仕,至在強國。商鞅透過自我推薦認識秦孝公寵臣景監,獲得面見秦孝公機會。

    連續兩次面談,並沒有取得秦孝公信任,甚至讓秦孝公反感,景監也一度讓秦孝公不滿,而商鞅反而更確定秦孝公就是他要找的人。

    在商鞅的變態後,景監不顧個人威信第三次舉薦商鞅,於是這次重要的會談決定了秦國崛起的契機,秦孝公決定啟用商鞅,支援變法。

    相比公叔痤,景監在忠君為國的表現上,完全不留餘力更具賢臣風範

    兩位不同的君主,兩位不同的大臣,兩次不同的選擇,只有唯一不變的商鞅。結果兩次不同的機會顛覆了兩個國家的命運。

    在人才的重視程度上、在渴望強國的道路上、在為人臣的本分上,在敢於用人的膽色上,後來居上的秦國強於魏國成了必然事件。

    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大獲成功,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結實的基礎,而商鞅也在秦國功成名就。除了變法商鞅還精通兵法,曾代表秦國三次攻打魏國。結果在秦孝公死後商鞅功高蓋主,引的秦惠文王猜忌,逃亡至魏國。這裡很感慨商鞅和魏國的恩怨情長,不用理也不亂。愛記仇的魏國並沒有選擇收留商鞅,商鞅在封地造反不成被車裂而死,而魏國也錯過了最後崛起的機會!

    參考資料:《史記·商君列傳》、《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 4 # 董慶江645

    商鞅本事衛國公室子弟,衛華人,姓公孫。但是為何選擇去秦國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形勢所迫。衛鞅原本是在魏國的相國公叔痤的府上做中庶子。其實衛鞅也是打算在魏國幹一番大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將變法進行到底,並且他的才能也得到了公叔痤的的認可,甚至公叔痤也為他的思想感到震撼。

    在公叔痤重病時,魏王到府上探望,發問:若相國病危,何人能當此大任。公叔痤向魏王推薦了衛鞅,但是魏王覺得他就是府上的一箇中庶子,何以當此重任,對他並不信任。於是公叔痤補充說,魏王若不用此人,就將其殺死,免得日後成為後患。衛鞅得知魏王要追殺自己,出逃魏國已別無選擇。

    其二是機會使然。秦國當時國力貧弱,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秦國是最合適的選擇。首先魏國與秦國接壤,從魏國逃亡秦國把握大些;其次秦國雖然貧弱,但是根基深厚,老秦人有一股潛力;再次是其他國家都已經有過變法,自己的母國又太過於渺小,沒有自己施展的舞臺,而此時的秦國整想圖強壯大。

    其三是明君雄主求賢若渴。秦孝公嬴渠梁剛剛上位,秦國一片狼藉,秦公欲思變圖強,苦於沒有門路,於是釋出求賢令,廣招天下英才前往秦國共謀大業。衛鞅這正是看中了秦孝公圖強壯大的決心,且又是聖主明君,去秦國一定會得到重用,也將施展自己此生才華,實現變法圖強,幫助秦孝公嬴渠梁壯大秦國,重振往日雄風。

    其四是處於自己的私心。魏國與秦國存有仇怨,此時魏國還霸佔秦國五百多里的河西之地,到秦國還可以報昔日魏王的追殺之仇,一雪魏王不識、不用之恥,幫助秦國奪回河西之地。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會使用51微控制器的前提下,如何自學stm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