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說歷史ing

    漢武帝在晚期的政策逐漸轉向了平和期,他的繼任者沒有再向他一樣進行大規模的戰爭,而是又撿起來黃老之道,休養生息,發展經濟。

  • 2 # 一縷清風00

    我想漢武帝之後漢朝還能延續下去,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 、前朝所積攢的雄厚國力

    要說漢武帝前朝是誰,那可就厲害了。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漢文帝和漢景帝,素來有“文景之治”的美名。要知道,歷史上的每一個新政權的建立都是在戰爭的基礎上的。漢朝初期,更是國庫空虛、百姓負擔極重。索性的是文景二帝懂得積攢國力,推崇黃老之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國家節省開支,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文帝、景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定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后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裡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還有一點小編也是不得不佩服文景二帝的,那就是他們的隱忍。要知道,匈奴人侵略中原是由來已久的,在文景二帝時期也不例外。但當時的漢朝國庫空虛,國家的重點應該放在休養生息上,但面對匈奴的不斷挑釁,老百姓都無法容忍,更何況是帝王。不過萬幸的是我們的文景二帝懂得隱忍,他們知道反擊的時期還遠遠不到。所以正是由於文景二帝時期的國力積攢,直接導致了漢武帝時期國家的富強,也正是由於文景二帝時期對匈奴人的隱忍,導致了漢武帝時期的徹底爆發。

    而這也就是漢朝有別於隋朝的重要地方。反觀隋煬帝時期,作為第二代領導人的楊廣,他本應該踏踏實實去做文景該做的事:休養生息,無為而治,輕徭薄賦,文化開放,以楊廣的智慧才能做成一代明君不成問題。但他非要不合時宜的去當漢武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窮奢極欲。結果步子邁的太大,欲速而不達。小編覺得這就是隋煬帝之後隋朝之所以滅亡,而漢武帝之後漢朝依舊能夠延續的重要原因。

    二 、繼承人的勵精圖治

    漢武帝的欽定的繼承人是劉弗陵與霍光,這對君臣懂得休養生息,減輕賦稅。因內外措施得當,使武帝后期遺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漢王朝衰退趨勢得以扭轉。這也是漢武帝的一個英明決策。反觀秦始皇呢?秦始皇本來欽定的繼承人是扶蘇與李斯,誰知胡亥與趙高奪權,把已經傷筋動骨的秦朝直接幹成了殘廢,最終被劉邦鑽了空子。我想從這繼承人的一好一壞的對比之中我們就能明白秦始皇與漢武帝的差距之處了

    所以總結下來嬴政、劉徹、楊廣,三個人做的都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業。嬴政沒有好的後代繼承,所以秦歷二世而滅。楊廣沒有好的前代基礎,所以隋歷二世而亡。而劉徹這兩點都做好了,所以漢朝延續了四百多年。

  • 3 # Crazy灬歷史

    我個人認為主要是因為“文景之治”給武帝征戰積攢了一定的財力,且在武帝以後,漢昭帝、漢宣帝都與民休息,並且勵精圖治,所以武帝后期大漢朝仍然強盛。

    昭帝與民休息

    漢昭帝即位後沿襲武帝后期政策,與民休息,加強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開“鹽鐵會議”,就武帝時期鹽鐵官營、治國理念等問題召集賢良文學討論,會後罷除榷酒(酒類專賣)。元鳳元年(前80年),以謀反罪誅殺桑弘羊、上官桀等,專任霍光,進一步改革武帝時制度,罷不急之官,減輕賦稅。因內外措施得當,武帝后期遺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漢王朝衰退趨勢得以扭轉,“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宣帝勵精圖治

    漢宣帝在位期間,清除霍光勢力,重視選賢任能,賢臣循吏輩出,形成“麒麟閣十一功臣”。勵精圖治,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 ;重視吏治,認為治國之道應以“霸道”“王道”雜治,反對專任儒術 。對外關係上,本始二年(前72年)聯合烏孫國大破匈奴 ,導致匈奴呼韓邪單于率眾來朝稱臣 。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設定金城安置降羌 ,設立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各國,正式將西域納入大漢版圖。

    武帝、昭帝已經宣帝的統治時期給大漢經濟最繁榮,政治最穩固,文化最昌盛,科技最發達,疆域最遼闊,綜合國力世界第一,史稱“武昭宣盛世”。本盛世繼承了“文景之治”,後者比前者展示了強大的多的綜合國力。從公元前141年3月9日劉徹即位到公元前48年1月10日劉病已去世,西漢的盛世長達90多年。

  • 4 # 經典守望者

    簡單來說,漢武帝之後很快漢朝就將政策轉為了經濟建設,透過鹽鐵會議等一系列決策,國家再次重回正軌。這也是昭宣中興的開始,正是由於及時的撥亂反正,西漢的國家建設才可以步入正軌,強盛長達百年,甚至江山易主依舊強盛不衰。

    武帝晚年的反思與改過

    武帝時期窮兵黷武,雖然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戰績,但同時也將國家內政拖入了深沉的戰爭泥潭。漢武帝不僅將文景之治的積蓄全部用光,而且國內的賦稅徭役沉重。從武帝時期開始,國家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動盪,甚至出現了農民起義和盜賊作亂。武帝晚年開始反思自己的過失,下了《輪臺詔令》。當中已經開始轉變自己的政策,並且反省自己在一些問題上的過失。特別是在西域問題上的若干政策。當中提及

    “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臺,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憂民也,今朕不忍聞。......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當中可以看出漢武帝已經開始反省自己的西域擴張政策,主張減免賦稅,禁止苛政暴行,勸克桑農。雖然,這篇詔書起到的作用有限,兩年後武帝又駕崩於長安。所以,這篇詔書的執行情況也有待考察,不過武帝晚年出現了反思與改悔的實際行為,還是值得後人肯定的。

    鹽鐵會議與昭宣中興

    漢朝政策的真正轉變是在昭帝時期的鹽鐵會議上。元狩三年,漢武帝擢用桑弘羊為財政大臣,實行鹽鐵官營等經濟政策,雖然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但弊端百出,激起民怨。始元六年二月,經諫大夫杜延年提議,霍光以昭帝名義,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賢良文學六十餘人,就武帝時期的各項政策,特別是鹽鐵專賣政策,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辯論。 同年七月,會議閉幕,取消酒類專賣和部分地區的鐵器專賣。會議堅持了漢武帝輪臺罪己詔中所制定的政策,進一步推行“與民休息”的措施;而桑弘羊所實施的官營政策也有所收縮。

    桑弘羊是昭帝時期武帝擴張政策路線的積極捍衛者,主張延續武帝中期的經濟政策並且保持擴張態勢,將財政的主要大權集中在國家中央。但是,百姓的負擔已經非常沉重,必須要休養生息。所以,霍光主張將公田與貧民耕種,貸給農民種子、口糧,免除部分賦稅、徭役,降低鹽價,與匈奴保持友好關係。事實證明,這些舉措對於民生的發展有很大幫助,對昭帝、宣帝時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後世的評價是:

    “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清,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其治過於太宗之時。”

    並且,相對寬和的對匈政策也沒有失敗,反而促進了漢朝對匈奴的分化與瓦解,為真正擊敗匈奴打下基礎。正是因為這些內外政策的實施,國家才可以很快從漢武帝窮兵黷武的政策中復甦,西漢持續保持強盛狀態。

    結語:漢武帝多年的擴充套件政策確實帶給國民沉重的負擔。但是透過漢武帝晚年的反省與糾正,國家的政策開始變得柔和,人民的負擔開始降低。漢昭帝時期的鹽鐵會議上,國家真正確立了以民為本的政策,開始勸克桑農發展經濟。武帝時期窮兵黷武的內外政策得到摒棄,漢朝因此得以開啟昭宣中興,延續了百餘年的強盛。

  • 5 # 三農天下185

    歷史大家呂思勉先生曾經說過,國恆以弱滅,唯漢以強亡。意思是歷史上大多數的王朝的滅亡都是由於國力虛弱,抵擋不住內外敵人的打擊而滅亡的,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漢朝,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帝國一直是十分強大的,而且這種強大往往可以延續幾百年的時間。自從劉邦建立漢朝開始,四百年慄漢朝在大部分時間都是東亞的霸主,對於周邊的政權擁有強大的控制力,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比如與漢代齊名的唐代,雖然鼎盛時期的國力不亞於漢代,但是時間卻並不長,鼎盛時期不過幾十年而已,之後便逐漸的衰落了。

    漢代為何可以強盛數百年呢?這與一位強悍的帝王有很大的關係,他就是為人熟知的漢武大帝。一般人都知道這位偉大的帝王,十分喜歡戰爭,一生在位五十多年,有四十多年的時間國家在進行戰爭,北方的匈奴,南方的南越,西方的羌人與西域國家,東方的北韓都是他的獵物,無不臣服在漢武帝的腳下,他的功業令後來人無比自豪。

    這也是傳統的看法,那就是漢武帝是西漢的罪人,他導致了國家的衰弱,但是這卻存在一個疑點,那就是漢武帝以後,漢帝國的實力卻很快恢復了,又繼續強大了一百年以後才走向了滅亡,而不是在漢武帝晚年就天下崩潰。可見漢武帝的窮奢極欲對國家的危害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真想究竟是怎樣的呢?

    事實上漢武帝誤打誤撞的解決了一個漢帝國最為致命的威脅,成功的將國祚延續了一百年,不僅不是國家的罪人,而且是功臣。中國的王朝有一個定律那就是大多是在天下大亂之後建立的,之後經歷一個幾十年的發展期,然後迎來幾十年的鼎盛,最後無可奈何的走向衰落。這內在的原因在於人口與土地的此消彼長,在王朝建立的時候,大多戶口稀少土地眾多,這時只要皇帝不是太折騰,那麼百姓會很在然的開墾荒地,發展經濟,直到迎來一個盛世,接下來由於荒地已經開墾完畢,而人口還在繼續的增加,加上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底層的百姓想要生存下去,已經十分的艱難,當達到一個臨界點的時候,就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王朝也就此走向滅亡。

    漢武帝繼位的時候,漢帝國國內的土地問題已經十分的嚴重,大地主與富商擁有了跨州連郡的土地,而貧民卻無立錐之地,繼續發展下去的話,漢帝國將會走向無盡的深淵,除非有人可以打破土地的分配製度。而漢武帝就是那個人,他一次次的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需要天量的金錢,於是開始收重稅,比如財產稅,鹽鐵稅等。最後買單的則主要是地方上的富裕階層。

    到漢武帝晚期的時候,天下的中產以上的人家大多破產,所擁有的土地也開始分散到貧民手裡。再加上頻繁的戰爭使得人口出現下降,於是人口與土地的矛盾也不再明顯,漢帝國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解決了土地問題。因此可以在漢武帝之後,很快地恢復國力,繼續保持強大。漢武帝時期因為戰爭而變得空空如也的國庫,也因為戶口的增加而變得再次充盈。

    但是這種透過戰爭解決土地矛盾的方法也不是所有的時候都有效,只有當人口的增加以經超過了土地的承載力以後才會有效,而且戰爭必須是可控的,如果戰爭的消耗已經超過了社會的承受能力,那麼王朝就有崩潰的可能。失敗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秦帝國不恤民力,北伐匈奴,南征百越,修長城建阿房宮,超過了百姓的承受極限,最後導致秦的滅亡。隋帝國立國只有十幾年,人口與土地矛盾並不大,隋煬帝卻屢次北征高麗,最後引起天下大亂,可見同一種政策在不同的時期,效果也會大不一樣。

  • 6 # 廬陵竹墨軒

    說起漢武帝,真是讓人佩服之至。他在位期間,在軍事領域裡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前人無可比擬的。尤其是擊潰匈奴的進攻這個壯舉,更是千百年來無法磨滅的輝煌成就,漢武帝雄心不可估量,即使在國庫不足的情況下,也要堅持攻打匈奴,從這可以看到他攻打匈奴的決心之大。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他主張討伐匈奴的時間跨度為四十四年,他的一生,都在為討伐匈奴而費心。期間,更是發動過數十次大小規模的戰役,戰爭帶來的巨大消耗,連國家財政都不能支撐得住,士兵軍餉也下發困難,可漢武帝仍沒放棄討伐匈奴。

    漢武帝下這樣的決心,可以追溯到漢高祖時代,早在那時,匈奴就以宿敵的形象出現,成為漢朝巨大的威脅,他們經常對邊境侵擾。漢高祖劉邦親率數十萬大軍前去討伐匈奴時,陷入了匈奴人的圈套,被圍困在白登山,史稱“白登之圍”。多虧陳平賄賂單于妻子的計策得以實施才解圍。

    白登之圍以後,劉邦採取和親政策來籠絡匈奴,把漢朝將公主嫁給匈奴,還把糧食、絲綢、棉絮和金錢等贈給匈奴人,這對於漢朝來說,無疑是巨大恥辱之事。

    而更欺負人的是,劉邦死後,匈奴單于曾派遣使臣給呂后送信,稱呂后是一位寡婦,還說可以與她結為夫妻。這樣做,明顯是想讓漢人難堪。朝堂上人人激憤,許多武將都主動請纓,希望討伐匈奴,然而呂后卻忍辱負重否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戊寅年冬月寅時生人,命運如何?求解答!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