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駱可自話

    一、明朝時期複雜的中日關係:倭寇與勘合貿易

    倭寇主要由鎌倉時代以來西部一些名主、莊官、地頭為核心的純海盜幫以及武裝商人集團和遊民等構成。他們在西部豪族的組織下,以對馬、壹歧、北九州的松浦和瀨戶內海為據點,侵掠北韓半島和中國大陸沿海地方。從13世紀上半期至16世紀中期活動了300餘年之久。

    公元1369年(明洪武2年,正平23年)3月,倭寇與沿海海盜搶掠山東、江浙、廣東,朱元璋派楊載帶國書赴日交涉,要求徵西將軍懷良親王鎮壓倭寇。懷良親王非但不理,反拘殺明使,自此倭寇更猖獗,竟經山東南下,轉掠浙江溫(永嘉)、臺(臨海)、明(部縣)諸州、及至福建沿海。時懷良親王又暗助明左丞相胡惟庸謀反,圖謀“一舉幹掉明主”。公元1387年(明洪武20年,元中4年),寧波衛指揮林賢借日兵助胡惟庸謀反事件被揭露,明太祖遂絕日本貿易,嚴海禁,遣將剿御倭寇。

    足利義滿統一日本後,為滿足日商恢復對明貿易要求和日本上層階級對明代商品嗜愛,同時為利用對明貿易充實幕府財政,政治上藉助明帝國的聲勢鞏固將軍地位,決心恢復對明邦交。於是下令九州探題取締倭寇,並於應永8年(公元1401年)5月以博多商人肥宮及僧人祖阿為使臣赴南京,致書惠帝,表明恢復邦交意願。應永11年 (明永樂2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允許日本以朝貢形式同明貿易,併為防止倭寇溫水摸魚,規定“勘合之制”,也就是所謂《永樂勘合貿易條約》。

    以朝貢形式進行的勘合貿易對日方非常有利。明政府對此種貿易不只減免關稅,且承擔“日本國王”使節及其眾多隨員(實際是商人)在明期間全部食宿費用,發給衣服,免費供應他們歸途一個月的海上旅程用糧。部分貿易品是以足利將軍嚮明帝貢獻方物、明帝回贈“頒賜物”的方式進行交易的,一般說來,回贈品的價值大大超過貢獻方物的價值。

    應永15年(公元1408年)義滿死,其子義持繼任將軍後,立即改變對明的外交貿易政策,中斷日明關係。此後倭寇劫掠明沿海的活動又繼猖獗。正長元年(公元1428年)義持死,新任將軍義教決心恢復日明邦交,永享4年(公元1432年)任命入日明僧龍室道淵為正使,攜帶國書赴明。次年(公元1433年)5月龍室到北京,向宣宗獻方物和國書,在北京簽訂《宣德貿易條約》,以代替《永樂條約》條約規定10年一貢,貢船不超過3艘,人員不超過300,刀劍不超過3000。同時以宣德勘合代替永樂勘合,此後日明貿易正常進行。

    二、明末清初,明朝兩度出兵北韓打敗豐臣秀吉,德川實行鎖國策,中日兩國官方交往中斷。

    天正18年(公元1590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作為軍事封建領主魁首的豐臣秀吉不滿足於對日本人民的統治,進而想迫使北韓、菲律賓、中國臺灣、琉球前來朝貢,夢想統治中國大陸和北韓。天正18年(公元1590年)冬他致書北韓國王,公然宣稱他要“長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之風俗於400餘州,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威逼北韓臣服,充當侵略中國的急先鋒。豐臣秀吉的無理要求被北韓拒絕。文祿元年(公元1592年)3月,他派宇喜多秀家為侵略軍總頭目,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為先鋒,派遣近16萬陸軍渡海作戰,於釜山登陸,同時派遣九鬼嘉隆、藤堂高虎指揮的9000名水軍襲擊北韓沿海各地,日軍的侵略遭到了北韓人民的頑強抵抗。應北韓政府之請,明朝派遣的援朝軍自7月起陸續抵朝,投入戰鬥。但第一批5000援軍7月間在進攻平壤之戰中因副總兵祖承訓輕敵失利,先鋒史儒戰死,承訓敗回。12月底,經略宋應昌和提督李如松所部第二批4萬援軍入朝,旋即於1593年1月初再次發動平壤戰役,向盤踞這裡的小西行長部隊猛烈進攻,明軍經一晝夜血戰,收復平壤,繼而解放開城。慶長2年(公元1597年)1月,豐臣秀吉復派兵14萬登陸釜山北犯。8個月後到達京城附近。但不久被明將麻貴所部擊敗,退到南部沿海狹小地帶,負由頑抗。次年秋,豐臣秀吉病死,日軍開始撤退。11月,日本水軍在半島東南房梁海面上受到中朝聯合水師的截擊,損失極重,逃到岸上的也道毀滅性打擊,死萬餘人。到年底以前,日本陸軍陸續撤回日本。

    德川幕府成立初期,為獲得貿易利潤,充實財力,準備消滅豐臣遺族及異己勢力的內戰,以樹立全國統一的專制政權,繼續採取織田、豐臣時期的開放政策,鼓勵海外貿易。1615年發給赴日的廣東、南京商船朱印狀,予以貿易自由,並託明船帶信給福建總督,嚮明朝提出講和恢復勘合貿易的要求,以謀結束豐臣秀吉以來對中朝兩國的敵對狀態。明朝因倭寇及豐臣的侵擾,對日十分警惕,且國內形勢不穩,厲行海禁,拒絕幕府要求。

    後來,德川幕府為了禁絕天主教和鞏固幕府的統治的安全,陸續頒佈了一些閉關鎖國的政策,日本與國外的交往逐漸中斷。

  • 2 # 90後侍郎

    原因主要是因為倭寇,從元朝末年開始,日本海盜不斷在中國東部沿海進行騷擾,被稱為“倭寇”,為蕩平倭寇,明朝出動了大量兵力進行抗倭,戚繼光就是抗倭出名的,買抗倭過程中。有一條就是實行海禁,百姓內遷,讓倭寇搶不到東西,也殺不了百姓,進行封鎖,便斷了倭寇的補給。

  • 3 # 穿越再現彼岸

    明朝的海禁政策在隆慶年間開始放鬆,此時的倭寇基本消除了,日本對明朝的“朝貢貿易”逐步走入正軌。1592-1598年間,日本企圖用絕對優勢的兵力迅速碾壓北韓王國,企圖佔領北韓,從而達到侵略中國的戰略策劃,十幾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迅速做出反應,提供軍餉,調集軍隊援助北韓的抗日戰爭,明朝和北韓聯軍擊敗了日本的入侵。中國史書稱這場戰爭為萬曆北韓戰爭,北韓稱壬辰倭亂,壬辰戰爭,日本則稱為文祿慶長(日本天皇的兩個年號)之役。(萬曆北韓戰爭的決定性戰役,露梁海戰圖)

    由於中日之間是戰爭狀態,因此明朝與日本之間的貿易中斷,可以看做是對日本的經濟封鎖。

    明朝對日本貿易中斷了多少年?

    自1592年日本發動侵略北韓的戰爭後,明朝就斷絕了日本對明朝的“朝貢貿易”,敵對國家之間不可能再發生正常的貿易活動。在萬曆年間,限於航海技術水平,日本對外貿易的國家主要是明朝,其次是北韓、琉球、荷蘭殖民者、西班牙殖民者。

    日本的豐臣秀吉也在戰爭結束後不久病逝,日本本土也發生了大的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日本的主導權。1600年,德川家康率領東軍在關原合戰中擊敗石田成三率領的西軍,奠定了德川家康的政治地位。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開創幕府,稱德川幕府,或者江戶幕府,掌握日本的實際權力,當時的日本天皇權力非常小,只是名義上的皇帝。雖然德川家康成為第一任幕府將軍,他上位後已經處於“孤立”和“與世隔絕”的狀態,周邊都是明朝的附屬國,對日本都採取了敵視態度。(日本因萬曆北韓戰爭處於孤立狀態,北韓、琉球、明朝都拒絕與日本貿易,只有荷蘭 和西班牙殖民者願意與其貿易)

    面對孤立狀態的日本,也希望改善同明朝的關係,希望可以繼續“朝貢貿易”,加入到明朝為中心的政治體制中來,但堅冰不是那麼容易打破的。

    1599-1600年,日本商人代表公開表示要將戰爭中扣留的明朝人送還,明朝政府只答應他們在海上送還扣押的明朝人,不允許他們登岸。

    日本人轉而尋求在北韓和琉球王國開啟與明朝的突破口,結果遭遇接連的失敗,明朝政府不搭理日本渴望開通“朝貢”貿易的要求。1603年,德川幕府派遣使者出使北韓,威脅北韓,如果日本和北韓不議和就會訴諸武力。明朝由於萬曆三大徵消耗國力甚巨,也無力在開啟戰爭,北韓和日本開始議和談判。1607年,北韓和日本建交,1609年雙方簽訂了《乙酉條約》,雙方在北韓的釜山、日本的對馬島展開雙方互市貿易。

    1608年、1609年日本希望借道北韓同明朝開展“朝貢貿易”,被北韓拒絕。日本轉而透過琉球王國進入福建等地進行貿易,但都遭到了拒絕。

    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明朝的海禁政策頻繁反生變化,一時開海,一時禁海,沒有固定下來,明朝滅亡之前都是如此。(首先開通的北韓釜山和日本對馬島互市貿易,如下圖)

    走私貿易盛行,滿足了日本對外貿易的需求。

    據日本史書記載,1608年,在日本長崎島參與走私貿易的明朝人由原來的1598年戰爭結束後的二十多人增加到2000-3000人,眾多的明朝商人參與到明朝與日本的走私貿易中來,他們或者偷運、或者組成武裝船隊保護自己的走私貿易,在明朝的東南沿海形成規模很大的海盜組織,壟斷走私貿易。(明末走私貿易之王,鄭芝龍圖)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就是東南沿海最大的海盜走私首領。明朝北方對日本的貿易藉助北韓釜山、日本對馬島進行貿易,而在東南沿海則是海盜走私直接和日本商人進行貿易往來。走私貿易紓解了日本處於“孤立”的狀況。

    明朝由於戰爭封鎖與日本的貿易往來,最終被走私貿易打破了!

  • 4 # 折緣

    縱觀整個明代的中日之間的往來,其實並不存在什麼經濟封鎖,古人也不懂這個,禁海也沒有打擊走私呀。

    明初時對海外諸國的政策,其實是天朝朝貢體系下的勘合貿易,大明給藩國發勘合,在制定的時間、制定的位置、限定的船隻量進行貿易,當時大明對海外最重要的門戶港口就是寧波。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豐臣秀吉計劃征服明國後在寧波建都的原因,當時得外國商人只能在寧波完場貿易,完成之後須立即離港,所以豐臣秀吉所能知道的大明最繁華的地方也就只有寧波了。

    自元代以來,東南沿海海寇肆虐,特別是來自日本的倭寇,時常殺入內地,這一時期的倭寇主要還是日本流浪武士。自從日本出現以武士和莊園主為基礎的幕府政治後,武士成為了諸藩主要的軍事力量,但問題是全日本大大小小的藩主多如牛毛,武士也隨之而氾濫,而日本農業產出又低,根本養活不了那麼多的武士,武士們又自恃身份不可能去種田,所以為了謀生,大量藩主大名們養不起的武士們只能出海去搶劫咯。

    明朝建立以後,一開始並沒有弄明白幕府與倭寇的關係,在倭寇肆虐的情況下,朱元璋試圖恢復明日朝貢關係,以期日本政府約束倭寇,然而日本幕府根本管不著那些倭寇,畢竟沒有錢啊。

    而日本政府又希望恢復朝貢關係,畢竟朝貢貿易有著鉅額貿易啊。朱元璋見從日本政府 方面無法禁止倭寇,所以就開始禁海,對於日本幾次朝見求貿易都不同意。當然,這種局面並沒有維持多久,到了永樂二年,雙方之間恢復了關係,建立了邦交,達成了勘合貿易。

    雖然貿易是恢復了,但是勘合就一份啊,只是授予了日本政府,但問題是日本哪兒來的統一的政府,大名遍地。特別是日本爆發應仁之亂後,幕府將軍的政令只限於京城周圍,將軍變成了傀儡,再也不能控制勘合貿易。

    到了嘉靖二年(1523)終於出問題了,當時有實力的大名細川氏和大內氏都各自帶著船隊來到寧波進行貿易,然而在抵達寧波後,因為勘合之真偽,爆發了武力殺戮時間,大內氏沿路燒殺搶掠,對當地居民造成了很大的損害,追擊的明朝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等明朝官兵戰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爭貢之役”。

    爭貢之役後,明政府直接廢除了福建、浙江的市舶司,也就是福州和寧波,只留下廣東市舶司,從而也導致了中日貿易途徑的斷絕,也為後來的東南倭亂埋下了伏筆。

    東南倭亂之後,接著日本戰國時代結束,豐臣秀吉發動侵略北韓的戰爭,更是導致了明朝對日本的強烈不滿,抗倭援朝結束後,雙方所有交流徹底中斷。到江戶幕府時,德川健康幾次試圖恢復朝貢關係,都被明廷政府給拒絕了。

    後來的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控制了琉球王室,也控制了琉球對明朝的勘合貿易,冒琉球之名與大明貿易往來。

    到了明末時,朝廷已經完全控制不了海域了,先有大海商顏思齊,後有李旦、鄭芝龍,明政府那這些亦商亦盜縱橫七海的海賊王們毫無辦法,畢竟,自薩爾滸之後,明廷防禦重點轉到北方,南方的事務束手無策,後來又有西北的農民軍,更是雪上加霜。

    後來崇禎用熊文燦招撫了鄭芝龍,才算是勉強維持住了朝廷的體面,但自此之後,東南海上的霸主就變成了鄭芝龍,長期壟斷明日貿易,連葡萄牙人、荷蘭人都插不進來。

    所以,明朝政府在當時根本談不上對日進行貿易封鎖,因為海上霸主是鄭芝龍這個大海賊,但凡在東南沿海想要做生意的海商,都要給他們鄭氏交高額保護費,然後打著鄭氏旗號才能去日本貿易。這一時期的中日貿易,其實十分之紅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雲想衣裳花想容”,是在表達李白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嗎?你是怎麼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