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xq7151833

    如果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龐統都隨了曹操,就沒有三國演義了,就是兩國演義了,其實很快就成了一國演義了。

  • 2 # 巍巍we

    關羽的首級究竟葬在了哪裡?

    關羽是三國著名將領,位列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因其勇武忠義,功高蓋世,歷來為人們所敬仰。明清時更推崇為“關帝”、“武聖”,下旨全國大修關帝廟,把關羽捧入神壇。

    由此盛傳出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以及洛陽關林、當陽關陵、運城關廟、成都關廟、偃師關冢等著名版本,卻讓關羽究竟葬於何處這個本來十分清楚的問題攪成了迷霧一團。

    當陽關陵: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殺害關羽後,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並按諸侯之禮將其身軀葬於湖北當陽。作為三國時期古墓葬,“關陵”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關林:位於洛陽市洛龍區關林鎮,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乾隆時加以擴建,現存建築主要為明代,是一處儲存完整的古建築群,和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

    洛陽關林,稱埋葬關羽首級之地,是中國千百座關廟中獨稱“林”的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關公信俗”,已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運城關廟”和“成都關廟”,前者是“魂歸故里”的“衣冠冢”,後者是蜀都為其建造的祭祀廟宇。兩者均不涉及關羽首級或身軀,然影響力依然深遠。

    唯獨同在洛陽的“關林”和“偃師關冢”,在“關羽首級”葬地上嚴重攪和,成為迷霧一團。是是非非,該怎樣澄清呢?也許並不複雜。

    1、作為有著明清以來數百年曆史的“洛陽關林”,“國保”、“4A”、“信俗”等權威認證,實至名歸,但都不是關羽首級葬地的證明。

    2、洛陽關林的“林”,具體意思是什麼呢?是“園林”,與陵墓塚沒有根本關係。具體到“關林”,也就是“關廟”和“園林”的結合體。

    3、洛陽關林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較偃師關冢晚了一千多年。此前也沒有任何“關羽首級”葬於關林的文獻記載或民間傳說。

    4、史載關羽首級葬於洛陽“城南五里”的潘凹。三國時期的洛陽城是“漢魏洛陽故城”。而關林位於“隋唐洛陽城”,其方位截然不對。

    5、偃師關冢所處的村,老人們說,他們村原叫“潘凹”,即洛陽“城南五里”的潘凹。原址在此村南一里許,後來遷移於此,改稱“關莊”。但沒有一戶姓關,全因為“關冢”才得名的。

    6、解放初期,洛陽地區著名的民主人士王飛庭,擔任洛陽縣副縣長,是有名的文物通。曾公開說過:洛陽的這個關陵是假的,真正的關帝墓在東55裡的關莊。洛陽關林的墓,是東漢大將軍鮑**之墓。

    7、洛陽關林,是久負盛名的旅遊景點。在過去的導遊解說中,對其墓主是否為關羽時?回答是“據說”,後來就變成了“是”。

    那麼,“偃師關冢”怎麼樣呢?

    偃師關冢,位於漢魏洛陽故城南洛河南岸的關莊村。由一冢和一個土石寨兩部分組成。土石寨即關羽墓地,有30畝大小,平頂圓錐型,15米高,墓四周建有寨牆。墓碑為“漢壽亭侯武安王協天護國大將軍關侯之墓”,“漢壽亭侯歷封武安王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聖之墓”等墓碑。土石寨南不足100米處,有一20畝大小饅頭狀的土冢,是其陪冢。

    村老人們介紹,解放前鬧土匪那陣,村裡在冢上面修了寨子,備有滾石檑木。來土匪了,全村人都上去自保,足見其墓冢之大。

    關莊村的“關爺廟”,“那廟可大啦,前殿的牆上,鑲了很多石碑。走廊的柱子,摟都摟不住。”解放後在廟裡設了小學。文革時期,關爺廟被毀掉了。如今一些老太太在原址建了座小廟,經常有人去上香。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地利用其龐大的土冢,建了座磚瓦窯廠。洛陽興建“東方紅”拖拉機廠、礦山廠、青年宮時,“這個窯天天大馬車往洛陽拉磚”。因此,這兒漸漸就淪為遺址了,只有用來“燒磚瓦窯”的這一點儲存了下來。

    1979年暴雨,偃師關冢塌陷。洛陽考古隊進行發掘,結果在墓室裡確實發現了一顆人頭骨,和不少漢代文物。

    在村名的佐證上。關羽首級安葬於偃師關莊,關羽族人為其守墓,這個村得以由“潘凹”改名為“關莊”。其附近的“酒務”村,實為“酒霧”。即關羽的首級運送,因天氣炎熱為關羽首級做的防腐處理之處。還有“安頭”村,即為其木身和首級合為一體之處。此酒霧、關莊、安頭村,都是對此事件的紀念性得名。

    偃師夾河灘有佃莊鎮關莊,距此幾十裡外的萬安山附近還有一個緱氏鎮“官莊”。關莊村沒有一戶關姓,而官莊的關姓倒是一個大姓。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給關羽守墓的族人,因政治變故受到追殺,其族人全部逃到幾十裡外避難的緣故。逃亡地的村名仍是“關莊”。

    只是在當代重複村名調整中,將最早的關莊,仍保留為“關莊”,後來的關莊改為諧音的“官莊”。官莊的關姓,即關羽的關姓,是關羽族人一脈傳承至今的關姓。

    作為偃師關冢的證物之一,“漢壽亭侯歷封武安王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關聖之墓”碑,現存於偃師商城博物館。

    創建於2018.9.15編輯

  • 3 # 搞史小乖

    關羽張飛不用講,特別看中忠義,劉備集團就他們三一起出來發家致富的,官場上也很少稱呼主公,一般都稱大哥的多

    趙雲之前是在公孫瓚手下,後來也沒有發展前途,正好劉備路過,知道劉備這個人很得民心,所以有崇拜之意,就被拐走了,

    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見到的人,在準備收諸葛亮之前一直都想辦法把這個人收下,史書記載是諸葛亮被感動了,所以跟著劉備

    龐統差一點也被劉備埋沒,龐統出來找劉備面試,後來被髮配到鄉下當個知府,其實那時候劉備已經有個諸葛亮了,他覺得軍事已經夠強大,所以沒注意龐統,後來為了檢查工作才被張飛發現。

    他們為什麼不投靠曹操,這和他們性格有關,在曹操手下當官,主要是君臣相稱得到重用的機會不多,而在劉備那裡多少有點發話權,出彩的機會比較多,另外曹操要比劉備精明不少,耍小聰明的人一般不敢靠近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三國時期大部分人都認為劉備屬於皇叔,心又好,名正言順屬於正派,劉備起家的時候都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曹操就比較直接,不管太多道理,能贏就是道理,還說過太多讓人聽起來覺得自負的話(主要是不理解),如果先遇到劉備再碰見曹操的話就覺得劉備太好,跟著劉備也不奇怪,人家想成立一個集團忽悠人的本事應該有一點的。

  • 4 # 師明禮

    這是一個三觀問題。

    三國的時候,由於天下大亂,價值體系崩壞,沒有一個大家共同認同的價值觀和信仰,所以每個人都在依照他自己的價值觀和思想,做出不同的選擇。

    曹操信奉的是唯才是舉,只要你有才,我就用你,打的旗號是漢獻帝,但是實質上曹操掌握實權,他身邊聚攏的是兩種人,一種是仍然多少還是忠於漢室的人,一種是和曹操一樣,希望在亂世之中建功立業的人。

    曹操在很多人看來,其價值觀就是利益至上,圖謀篡漢,因此有許多人不願意追隨他。

    劉備信奉的是仁義,而且終其一生,他做到了,他身邊自然聚攏的也是這樣一批人。

    用流行的話說,就是三觀一致。

    關羽,張飛,諸葛亮,龐統,信奉的價值體系和三觀,能夠與劉備相吻合,因此他們跟隨劉備。

    總是看到有這個問題,問為什麼諸葛亮不去跟著曹操啊?曹操不是更強嗎?還有說諸葛亮不跟隨曹操,是因為曹操手下能人太多了,諸葛亮出不了頭啊什麼的。

    不是這樣的。

    諸葛亮一生,信奉的是忠義,從出山到死,都是兢兢業業,他的價值體系,只有劉備才與之吻合。

    對諸葛亮來說,精神上的三觀一致勝過實際利益的追求。

    就好比現代社會,你作為一個到哪裡都會發光的員工,自身不愁吃穿,不需要為賺錢發愁,那麼你在選擇工作的時候,你首先會關注你選的老闆讓你爽不爽,他的價值體系是不是和你一致,這樣你工作起來才會順心如意,其次你才會關心工作能帶來多少薪水和利益。

    再比如,電視劇裡,gcd被gmd或者日本人抓住,寧願死也不投降,寧願死也不招供,很多時候只要叛變,就能得到高官厚祿和榮華富貴,如果按照利益至上的思路,那麼叛變不是更好的選擇嗎?還有比死更要緊的事情嗎?

    為什麼不投降呢?因為每個人信奉的價值觀不一樣,他的價值觀勝過實際利益,甚至是超越了死亡。

    拿關羽來說,以他的武力和能力,在曹操手下,絕對也是天才般的耀眼的將星的存在,絕對是曹操手下的超一流名將,只要他跟隨曹操,獲得的名聲地位個人利益肯定遠遠超過劉備能給他的,可是為什麼關羽仍然要追隨劉備?

    因為關羽的價值觀也是忠義,和劉備能契合,“如魚得水”,所以他終生跟隨劉備。

  • 5 # 建造師的遊戲人生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不用說了 鐵定了。趙雲長坂坡單騎救主 千軍萬馬中殺進殺出何等英勇,三國演義裡面劉備從趙雲手裡接過阿斗時,將阿斗摔在地上抓著趙雲肩膀激動說:為了你這小子差點損失我一員大將,劉備這一出苦肉計演的好啊 感動的趙雲都快哭了,從此死心塌地跟著劉備。據說阿斗就是這樣摔了一下 把腦子摔壞了 成為扶不起的阿斗。孔明那是三顧茅廬啊 劉備何等的誠意。至於龐統投奔劉備前是在周瑜帳下的,周瑜去世後,龐統在江東仍然不得志,此時孫劉聯盟處於蜜月期,魯肅長者風範,就將龐統推薦給了劉備,於是龐統到了荊州劉備那裡。

    其實還有一個很大原因就是 劉備乃漢室宗親 屬正統 後面討伐漢賊 師出有名。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人共討之。

  • 6 # 每天談點歷史事

    蜀漢一眾開國元老為什麼選擇跟隨落魄如喪家之犬的劉備,也不去投奔勢力如日中天的曹操呢?我認為這裡面有幾點因素導致了這個現象的發生。

    第一就是價值觀念在根本上的不同,曹操早年也曾一心致力於匡扶漢室,報效國家。但是當他逐漸看清了漢王朝腐朽的本質之後就轉變了自己的態度,開始擴充自己的勢力,招賢慕才,在亂世之中有了自己的地盤,之後更是橫掃群雄,挾天子以令諸侯 。漢帝國北方在曹操的實際通知下呈現了欣欣向榮之態。但是曹操不是漢室子孫,他只是一個當權者,他也有野心,從司空到丞相再到魏王,官位的升遷標誌著曹操野心的膨脹,這一過程中多少忠於漢室的仁人志士、皇親國戚都亡於曹操的屠刀之下。曹操的理念就是一統天下,建立一個不由漢朝統治的天下,而漢室的苟延殘喘僅僅是曹操統一天下道路上的一顆棋子。劉備就不一樣了,他自詡中山靖王之後,是純正的漢室後裔,因此劉備的理念就是匡扶漢室,重振光武雄風。因此哪怕劉備地位低微至織蓆販履,他仍然心懷天下,哪怕他打了一次又一次的敗仗,劉備依然不屈不撓,在劉備的心中漢這個名號是一生的追求。再從雙方跟隨的勢力來看,曹操陣營幾乎都是清一色支援他的人(荀彧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而劉備陣營多也是以復興漢室為畢生之追求,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會追隨劉備而不追隨曹操了。

    還有的就是相遇的時間先後問題,趙雲,關羽,張飛早年就追隨劉備。關羽被曹操俘虜之後,還為曹操效力過一段時間,最後仍然迴歸了劉備。假使關羽張飛等人先遇上的是曹操,那麼他們很有可能追隨的也是曹操,但是由於前文所說的價值觀不同,很有可能會步入荀彧的後塵或者是開個先例。諸葛亮亦然。

    龐統,諸葛亮不加入曹操陣營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曹操陣營的人才型別基本飽和。軍事、經濟、政治等等應有盡有,與其在曹操這樣的大集團中當鳳尾,不如到劉備的小公司裡面做雞頭。

  • 7 # 愛三國的軟小妹

    我們先來看關羽,張飛。

    跟隨劉備是源於“桃園三結義”他倆十分忠誠,以叫“大哥”叫的多。要是從現代角度來看,可以說他們被劉備劉皇叔的稱號給“忽悠”著了。

    至於諸葛那就更好理解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其實並不是真的不在家而是試探劉備的誠心。看到比自己大整整二十歲的皇叔不擺架子的三顧自己這個破茅廬,瞬間感動了,衷心跟著劉備。劉備死了以後繼續北伐中原,完成劉備的一統天下的大業。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吶。

    號“鳳雛”的龐統同學,只能說他是一看劉備“哎呦不錯呦”就跟著劉備了。最後命喪落鳳坡,英年早逝!

    說到底,還是古代人的正統思想,忠誠思想比較重!

  • 8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東漢未年,群雄逐鹿!謀臣猛將,星光爛漫,為一時精華之所聚。各方諸候,都各自擁有屬於或暫時屬於自己的"精英"。其中,曹操勢力最大,又佔據政治優勢“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他的人才最多!孫權佔據江東和荊州,得到當地大族的支援與擁護,也擁有一批傑出人才供其驅策!最後說劉備:似乎當時最有名氣的人才都聚集到了“劉皇叔″的身邊!無論是″萬人敵"的關羽、張飛、趙雲,還是″智慧″與忠誠的化身一一諸葛亮,以及″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鳳雛龐統,都能為劉備所吸收、重用,這是有原因的:1,劉備的名頭硬!大漢皇叔、中山靖王之後,屬於正統,因此能夠吸引一批人才。2,劉備打出了″復興漢室"的旗號!這個旗號,對於那些忠誠於漢室的能人來說,有極大吸引力。畢竟名正,才能言順!3,劉備本人有一定的″領袖魅力"的!他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大膽放手讓部下去獨當一面!這一點比多疑的曹操要強!因為曹操是信奉″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叫天下人負我″的!4,劉備仁義、愛才、識才、用才。這也是他能夠延攬人心的″法寶"!更是令部下誠服於他的優點!無論是三顧茅廬請孔明,還是長板坡摔子謝子龍,甚至桃園結義…都表明,劉備知道為了人才而折節下士,禮遇人才!既然劉備能知人善用,那麼那些賢才當然就會為他效力了!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 9 # 平之於

    人各有志,一個匡扶漢室,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非曹操手下無人才,像荀彧,荀攸,武將許褚,曹仁等都是有的,彼此各為其主。但相對而言,劉備畢竟是帝室之胄,所以具有一定的民意基礎。因為東漢雖弱,但那些世襲家族莫不是感恩而待德,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可是曹操雖然不得人心,但畢竟有功於朝廷,平袁紹,伐北地,都是有功勞的,雖然曹操有輕君之覺,但畢竟未稱帝,還是以臣自居,所以說曹操是有其實,而無其名,劉備是有其名,無其實。東漢末年之亂,百姓苦不堪言,劉備能攜百姓共患難,足見其仁義於天下。曹操以謀略取勝,可是也不是沒有底線,對於賣主求榮之徒,決不姑息,對於人才,往往思賢若渴,曹操雖然心疑,可是對於關公過五關斬六將,不予追究。世人都說曹操何其奸詐,可是曹操也有正義之舉,不能不詳查啊。當劉備走投無路之際,曹操待之以禮,部下言劉備人中之龍也,宜早除之,然曹操卻言,為一時之利而失義於天下,不為也。可見曹操的胸懷和遠見不是普通人所想象的那樣不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安石的作品中蘊藏了怎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