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檸檬愛運動
-
2 # 季綠美GD09
先弄清了弱者在你自己內心的定義,然後再決定是否需要給予同情和支援,與教養關係不大。而一味同情所有弱者,你不僅沒有教養,只能證明你本身是個弱者急需同情
-
3 # 結紅
對弱者必須要有同情心,如年邁老人,殘疾人,常年多病大家都應付出良心去幫助他(她)們,我出門經帶救心丸和外傷性藥物,防止某人出現意外,幫助人是一種美德!
-
4 # 山上有松鼠
對於青年人,兒童和老年人是弱者。
對於有錢人,貧窮是弱者。
對於健康人,疾病是弱者。
所以公交車上設定了“老幼病殘孕”專座。
還有一種精神上的弱者,他們的心理很脆弱。
對於強大的人,我們是弱者。
對於弱小的人,我們是強者。
強弱是相對的。
養老院裡的老人需要幫助,護工就是強者。
嬰幼兒需要撫育,保姆就是強者。
威猛的男人在社會上堪稱為強者,但他們也一樣對強權不得不屈服。
管高一級壓死人,擁有的權利和金錢越多,對社會的影響力就越大。
最近閱讀《平凡的世界》一共三部,馬上就要看到結尾了。
故事中描述了形形色色的平凡普通人,現在剛好讀到貧困家庭出身的農民孫少安,創業失敗後重新振作,在經歷過許多的生活磨難後,他在那個時代成為村子裡最富有的人,他決定拿出一半資產請老師、建小學。讓孩子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坐在明亮的教室讀書。
財富和權利到了不同的人手中,發揮著不一樣的作用,思想的高度和境界的不同,有些人使用不當會造成災難,有些人能夠造福社會。
-
5 # 飛仙葫蘆
比較認同!強者和弱者看待弱者的心態是不同的,對弱者的態度其實也是對自身處境的對映。強者也會同情和幫扶弱者,同時往往會“怒其不爭!”強者只所以成為強者有其自身的頑強和努力,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弱者人數再多仍然是弱者,能夠改變世界和現狀的總是從少數強者開始!
-
6 # 真善美願作菩薩那朵蓮
都是弱者,都是強者!只是在時間,環境,位置,地位,身份,地方……等不同就分出來什麼強者和弱者了!
沒有絕對的強者,更沒有絕對的弱者!
-
7 # 認樸明心
說得對。贊同。
有一部分人有一個共同的“毛病”,見人下菜碟。對上等人、對值得高看的人,盡顯美言、笑臉;對與自己的家境、地位、能力大體相同的人,不冷不熱,或用時朝前,不用時朝後;對不如自己的人,冷顏相對,惡語相加。對於特別貧困的人,其態度尤為惡劣。反之亦為:越是特別貧困的人,接受人別人的劣性的東西越多;越是富貴的人接受別人良性的東西越多。同一個人,不同的境迂會感受不同的人。當一個人貧窮無助時,會感到壞人多,當這個人富貴時,會感到到好人多。
當一個人對弱者給於發自內心的尊重時,或給於他“良言一句三春暖”或有體面的物質幫助時,無疑這是一個高尚的人。
-
8 # 星茉蘭
我們在接觸那些比自己有能力的人時,會不自覺地露出最好的一面,彬彬有禮!對待那些不太如自己的人時,自我管理就會放鬆些,說話做事就會有點隨意,把最為真實的一面給露出來!這可能是大多數人的常態!
對領導對同事對下屬,態度肯定是下幾個臺階。看到馬雲和看到小販眼神絕不一樣,雖然都是賣小商品的,規模大小區別對待!我們很現實也很勢利。
我曾經見過一個場面,一個女人對這一個買菜的老婆婆破口大罵,就因為後者不小心弄髒了她的衣服,當時那場面真的是,說女人小題大做的也有,指責老人的也真不少,因為那衣服真的很貴,兩三月薪水也買不起的那種,(可惜這時候沒有霸道Quattroporte路過)有人勸說著,要不去幹洗一下,女人依舊不依不饒的,老人哭著都要跪下了,旁觀者的人連忙拉住,被著老人一跪得折多大的福報啊!大家拿出幾百塊錢賠,附近乾洗店的老闆也跑過來說給她洗,這都不行!後來一個男人來了,狠狠抽了她幾巴掌,拉起來就走了!大家是一頓聯想說啥都有!那錢大家都沒收回去,給了那個老人,囑咐著以後小心點!其實世上還是好人多的!
我們對弱者好,其實也是在對以後的自己好,沒人會一直強大,當我們老了,窮了,走不動了,我們也是那個弱者,善良是本分,維持住最基本的教養吧!
-
9 # 馮桂清8247480773239
認同。弱者就是社會地位低的人對吧?我有時在大街上看到殘疾人在那唱歌,在那艱難的爬行,還有的沒有雙手,還有的沒有腳了,我心生同情和憐憫,送上幾元錢,以表我內心的不安,這是我對弱者的同情和尊敬。不知我說得對不對?不代表大家,只是代表我自己。抱歉。
回覆列表
絕對原創,但借鑑了相關專家的一些論述,特別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老師的論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絕對是一本家庭教育的經典,連同本文願普天下父母共享!與孩子保持平視 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大一班呂新翱父母)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能夠有出息、有本事,都在孩子身上寄託著很多希望,可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把孩子培養成正直、善良、對社會有用的人,還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孩子的心靈像一本書,需要父母用心去體會才能讀懂,我們總認為自己天天都在看著孩子成長,似乎最瞭解孩子,孰不知如果缺乏與孩子的交流和互動,那麼我們與孩子的距離就會日漸遙遠。如何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實現與孩子的良性互動與交流。我們夫妻最大的體會就是與孩子保持平視,把居高臨下的架子放下來,與孩子一同成長,以交流替代灌輸,努力體會孩子的內心感受,找準自已的定位,不斷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一、 不當“大法官”,學做“小律師”國外影視劇中經常有這樣的鏡頭:在孩子小、個兒頭矮的時候,家長跟他談話前先把他抱到桌子上,爸爸媽媽坐在椅子上講話,這樣就可以互相平視,平等對待。不錯,孩子小,是我們的晚輩,他應該尊重家長,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不能讓孩子從小就覺得,家長始終像一個高高在上的“大法官”,讓孩子有一種防備畏懼的心理,以至於不願將心裡話與家長交流。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庇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要像個“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正當權利為唯一宗旨。在說話時,我們可以儘量地蹲下來與孩子保持平視,讓孩子感覺到自已的存在,感覺到自已受到尊重,只有被人尊重的孩子才有自尊,才能尊重他人。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應該有一定的權威性,但同時對待孩子更應該有較充分的民主。凡是做出與子女有關的決定時,嘗試著徵求一下孩子的意見,給孩子以更多的發言權。對很多問題,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包括與父母相反的意見。父母和子女之間應該既有父母子女親情,又有朋友之間的友誼,關係基本平等。但是,在這種關係中父母應起到主導作用,透過家長平等、尊重、無條件的愛,從而培養起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孩子的自尊心培養起來,他(她)就會不甘人後,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開始觀察別人怎麼看自已,會去想是否給別人帶來困擾,才會去自己奮鬥。一個有自尊心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有一個成年人(這個成年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爺爺奶奶或者是老師)站在背後,無怨無悔地愛他(她)、無條件地接納、承認、鼓勵、表揚他(她),讓其找到一種叫做自我價值的感覺。二、不當“野蠻人”,學做“文明者”人非聖人,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會經常犯錯誤。家長應該寬容地對待,大可不必“小錯大罵,大錯拳腳相加”。人們總認為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以為孩子們整天在蜜罐裡泡著,何來家庭暴力?但我們多少都會有些這樣的感觸:當我們心情好時,對孩子是百看不厭;心情不佳時,看著孩子那兒都不順眼。只因為我們都不是聖人,難免有時會因情緒起伏而遷怒於孩子。此時,我們切記別做一個任性的“野蠻人”,一定要學會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已的情緒,不能高興時把孩子寵上天,不高興就打罵孩子。在弱者面前,最能流露一個人的真性情。許多人,在單位、朋友面前表現得謙和並富於教養,唯獨在他們最親愛的孩子面前,不自覺地流露出粗野。面對一個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理解本是人們彼此間尋求認同,疏平情緒,淨化心靈的一方良劑,更是教育孩子的先決條件。我們必須承認人不是完美無缺的,對孩子們來說更是如此。如果我們從未成年人的角度,以平和的心態,降低期望值,傾聽孩子的講述,客觀冷靜具體看待孩子的對與錯、好與差、是與非,並視之為這是孩子成長必然經過的階段,是再自然不過的。我們必須要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作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要記住,凡是透過打罵能解決的問題,透過態度友好的教育也可以完成。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在這一瞬間,我們以為自已強大而無所顧忌,其實完全是缺少理智,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在從體力上給自已找平衡,這種教育方式其實完全沒有任何教育要素,不過是讓父母出口惡氣。 三、不當“裁判員”,學做“主教練”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換孩子,更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員”,切勿因孩子的一時成敗而立下判言,而應該像一個賞識好苗子的“主教練”,時刻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氣力,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教育孩子從賞識開始不失為一個好方法。要賞識自已的孩子,賞識會導致成功,而抱怨會導致失敗。少點冷語,孩子有樂趣,少點否定,孩子有自信,少點粗暴,孩子會更“樂學”,成長會更平穩,潛能發揮會更大。不要怕誇獎孩子,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每一點成績,並加以鼓勵——用微笑、善良的話語、溫存的撫摸。當孩子聽到、感覺到、意識到別人看到了自己做的好事,便增長了自信心,產生多做、做好的願望。同時,賞識不僅僅是讚揚和獎勵,更多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給予的支援和鼓勵,讓他們有信心,相信自已能把事情幹好。 賞識更不等於不批評。有人認為要賞識就不能批評,其實我們只要注意批評的方式,只要不傷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大多數孩子能夠明白這是我們對他的愛。我們要像“主教練”一樣,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困難前做孩子的戰友。四、不當“馴獸師”,學做“旁觀客”要求孩子“聽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件再普通不過的事。對待孩子我們總像一個“馴獸師”,聽不聽話、乖不乖,已成為我們評價孩子的一個簡易標準。家庭教育中許多司空見慣的做法,背後其實有很多人們看不到的錯誤。多年來我們習慣於要求孩子“聽話”,這彷彿是為了孩子好,但深入分析,就可看到這是成人與孩子間的不平等——並非父母不願平等地對待孩子,而是不容易對自已的權威意識產生警覺,不曾意識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了“馴獸師”的角色。無論我們多麼愛自已的孩子,如果經常向孩子提出“聽話”的要求,並總是要求孩子服從自己,他骨子裡就是個權威主義者。這樣的人幾乎從不懷疑自己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確性和不容否定性,在潛意識中從未和孩子真正平等過。盧梭說:“當兒童活動的時候,不要教他怎樣地服從人;同時,在你給他做事的時候,也不要讓他學會役使人。要讓他在他的行動和你的行動中,都同樣感到有他的自由。”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老師的話說,就是家長和孩子都不要去控制對方,都要努力去做一個“旁觀客”、一個“傾聽者”。而在家庭教育當中,家長作為強勢者和主導方,在孩子面前首先要做個“聽話”的家長,嘗試著去聽懂孩子的心思,並放手讓孩子按自己的願意去做。凡在孩子的事情上大包大攬,甚至在思想上也不讓孩子獨立的父母,雖然表面上付出了很多辛苦,其實他們的思維方式總是以自我為核心,首先滿足的是自己的想法,沒有認真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沒有意識到孩子的獨立性需要生長;而是以密不透風的“呵護”和“指導”,佔滿了孩子所有的成長空間,奪走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的機會。到孩子長大了,天性中許多潛在的能力嚴重退化後,家長卻又來抱怨孩子“不懂事”“沒出息”“懶散”等等。因此,在孩子面前,我們更要像個“旁觀客”,最好能裝得無能一些、無知一些,以便把種種機會留給孩子,讓孩子經常有機會獨自做事,獨自承擔責任,獨自解決問題。哲學家弗洛姆認為,檢驗一個母親給孩子的愛是否優質,有一個試金石,即母親是否願意充分地對孩子放手,是否願意推動孩子自主和獨立。愛孩子,就與其平等相對,做個真正的朋友,勇敢地放開手,讓這些小老虎們奔向濃郁的森林吧!2011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