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縣轄15個鎮(三市、長壽、漢昌、加義、龍門、安定、伍市、向家、甕江、虹橋、南江、浯口、梅仙、岑川、鍾洞)、12鄉(三陽、大坪、三墩、大洲、木金、冬塔、詠生、餘坪、板江、思村、南橋、黃金洞)。 平江縣城 平江縣城:位於汨水北岸,仙江河、三望沖水於此匯注汨水。
舊城中心原名鶴嶺, 平江縣風光(22張)處縣境中部略靠西南。唐元和四年(809),原昌江縣治由中縣坪遷此。縣域建制,1935年名漢昌鎮,1950年12月改名城關鎮,後改為漢昌鎮。今縣城範圍東至三陽鄉,西南抵甕江鎮,北連梅仙鎮。地理座標為東經113°35′,北緯28°42′。
西南距長沙112千米,西北距岳陽市區140千米。2000年城區規劃面積5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2萬人。[8] 虹橋鎮 虹橋鎮:虹橋鎮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區,東鄰江西修水和本縣大坪鄉;南接本縣木金鄉,詠生鄉;西連本縣南江鎮,三墩鄉; 北與湖北通城及幕阜森林公園接址。
版圖面積為182。36平方公里。中國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下轄的一個鎮。轄:虹橋居委會;天嶽、柘坪、瑤田、龍黃、九眼、毛沅、白馬、水沅、阜沅、梘黃、東安、向陽、仁義、陡嶺、平安、梘沅、柘屋、張公、京馬、洞口、桃沅、大林、大山、高沅、西橋、民建、鳳六、正東、文昌、水口、大興、青石、桃霞、金雞34個村委會。
安定鎮 安定鎮:位於平江南部,東北接三市鎮,西南近瀏陽市社港鎮,東南鄰思村鄉,西北接三陽鄉。民國時期為5區安定鄉;建國後為思安鄉,隸2區,1956年為安定辦事處所屬之安定鄉、安定鎮,1958年為東方紅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區建制,為安定區安定公社。
1984年建為鄉級鎮。1995年,大橋鄉、長田鄉、安定鎮合併為安定鎮。面積165平方千米,總人口6。5萬,其中農業人口5。9萬餘人。轄44個村,2個居委會,644個村民小組。鎮區官塘,自1958年以後即為社、區、鄉機關駐地。 三市鎮 三市鎮:位於縣域東南,距縣城20千米。
鎮域民國時期屬3區獻鍾鄉。建國初為三市鄉,1956年置爽口鄉;1958年隸東方紅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安定、爽口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由原爽口、三市兩鄉合併而成三市鎮。面積140平方千米,總人口5。08萬。轄35個村,1個居委會。
鎮區三眼橋。原爽口鄉政府駐地牛串坪集鎮。 童市鎮 童市鎮:原名鍾洞,因地處縣境中部,且多山洞,故名中洞,後演變為“鍾洞”。1995年5月撤區並鄉時原鐘洞區的鐘洞、恩溪兩鄉合併成鍾洞鄉,民國屬5區三聯鄉。建國後隸鍾洞辦事處、鍾洞區、鍾洞公社(後復為區)。
1995年4月由原鐘洞區公所的鐘洞、恩溪兩鄉合併建為鍾洞鄉。面積159平方千米,總人口30000人,耕地1。9萬畝;轄28個村、380個居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童市。原恩溪鄉政府所在地恩溪集鎮。2001年11月撤鄉建鎮時,駐地在童坪,這裡成為山區小市所以叫童市鎮。
加義鎮 加義鎮:距縣城42千米。民國時為義口段、加義鄉,轄9保,隸2區;大革命時期設有蘇維埃區級政權。1949年置加獻鄉,1955年改為加義鄉,隸7區;1958年為加義人民公社;1961年獻鍾區更名為加義區,1984年社改鄉,隨後建加義鎮,隸屬加義區。
1995年撤區並鄉置加義鎮。面積360平方千米,總人口49958人。轄5個管區、37個行政村、2個代管村、5個居委會、488個村民小組。除加義鎮區轄區外,還有泗洲、獻鍾、東山、謝江等4個小集鎮。 長壽鎮 長壽鎮:位於縣域東南,北鄰龍門、木金、詠生等鄉鎮,東連南橋鄉,南接黃金洞鄉,西近加義鎮。
清代為鳳棲鄉20都,民國為長壽區、長壽鄉。建國初為第3區,後改長壽區。1981年置鄉級建制鎮。1995年4月,由原長壽鎮、長壽鄉、桂橋鄉、邵陽鄉合併建長壽鎮。面積220平方千米,總人口6。3萬人。轄51個村,3個居委會。鎮區長壽街。 龍門鎮 龍門鎮:位於平江縣城東部,羅水上游,距縣城76千米,東鄰江西修水縣餘塅鄉和大橋鎮,東南靠南橋鄉,南鄰長壽鎮,西接木金鄉,北連大坪鄉。
清咸豐時設有龍門關。鎮域民國時為2區龍門鄉。建國後置龍門鄉。1995年,龍門鄉、大口塅鄉、泉水鄉合併為龍門鎮。面積205平方千米,總人口9575戶、37203人。轄3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437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大口塅。 梅仙鎮 梅仙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距平江縣城15千米。
鎮域清代為南江鄉11都,民國時期為梅仙區梅福鄉。建國後初隸4區,後置梅仙辦事處,1958年為梅仙人民公社,後改為鄉,1984年建鎮為梅仙鎮,1995年,團山鄉、柘莊鄉、梅仙鎮合併為梅仙鎮。面積205.3平方千米,總人口60489人。轄36個村,2個居委會,603個村民小組。
鎮區為梅仙。 甕江鎮 甕江鎮:位於平江縣境西南。建國前甕江屬西陽鄉,建國後劃歸6區,1958建甕江公社,1961年恢復甕江區,轄浯口、三聯、甕江、雙江、河東5個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將原甕江鄉、雙江鄉、河東鄉和三聯鄉的坎頭、中村、塘城3個村合併建甕江鎮。
面積248。8平方千米,總人口13846戶、51233人。轄47個村、1個居委會,村民小組555個。鎮人民政府駐水口嘴。 浯口鎮 浯口鎮:位於平江縣西部,距縣城41千米,東接甕江鎮,南與長沙縣交界,北界汨羅市,西靠伍市鎮。鎮域清代隸富華鄉15都,民國初隸協和區,後隸4區南陽鄉。
建國後,初隸6區,後隸甕江辦事處,1958年隸甕江人民公社,後改社為鄉,1984年置浯口鎮。1995年由原談岑區的西江鄉、甕江區的浯口鎮和三聯鄉的8個村聯建浯口鎮。面積198平方千米,總人口9904戶,38793人。轄34個村,1個居委會,399個村民組。
鎮政府駐地浯口。原西江鄉駐地甘棠。原為三聯鄉政府駐地三聯集鎮。 伍市鎮 伍市鎮:位於縣境西部,與汨羅市新市鎮接壤。清代為富華鄉16都,民國初隸永綏區,後隸4區綏安鄉。建國初期合併為平綏鄉,隸14區,60年代末改為慄山區,下設慄山、三和、時豐、向家四個鄉鎮,1995年,慄山、三和、時豐3個鄉合併建伍市鎮,因鎮政府所在地有古地名伍公市而得名。
面積217平方千米,總人口15577戶,65735人。轄4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鎮區伍公市(伍市村)。原時豐鄉駐地椽皮嶺。原慄山鄉人民政府駐地慄山巷。 伍市鎮交通方便,G4京港澳高速在此設有出口,鄰近武鋼高鐵汨羅東站,鄰近107國道。 向家鎮 向家鎮:建國前屬平江縣第4區平安鄉,轄3個保。
建國初屬平綏鄉,1952年建向家鎮,為區屬鎮。1956年設向家辦事處,轄三和、向家、慄山、時豐4鄉、66個農業社。1958年9月屬燈塔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屬慄山公社,1961年4月體制縮小為向家公社,1982年社改鄉,1984年建為建制鎮。
面積41。4平方千米,總人口4308戶,15942人。轄11個村、1個居委會、122個村民小組。 南江鎮 南江鎮:位於平江縣北境,與岳陽縣、通城縣、修水縣三縣毗鄰,距縣城43千米,距岳陽市區98千米,距通城縣城37千米。鎮域清代為南江鄉,民國時期建有南江區。
建國後為南江辦事處、南江區、南江公社。1982年建為鄉級鎮。1995年,原南江鎮、南江鄉、昌江鄉、石漿鄉合併而成今鎮。面積196平方千米,總人口7。18萬人。轄5個居委會,44個行政村,714個村民小組。2000年,鎮區南江建成區面積2。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
1萬人。原石漿鄉政府所在地石漿集鎮。原昌江鄉鎮府所在地昌江集鎮。 三陽鄉 三陽鄉:位於縣境中部,分別與甕江、安定、三市、城關、天嶽開發區5個鄉鎮接壤。面積214平方千米,總人口6萬人。轄42個村、510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三陽街,已經融入平江縣城區。
濁水集鎮是原濁水公社、濁水鄉政府所在地。 餘坪鄉 餘坪鄉:建國前為岑川鄉。建國後為談岑區談胥鄉、張市鄉。1995年,談胥、張市兩鄉合併為餘坪鄉。全鄉面積181平方千米,耕地2。4萬畝,總人口37000人。轄28個村。鄉人民政府駐餘坪,1995年建餘坪鄉後,集鎮改名餘坪。
原張市鄉政府所在地張市集鎮。 板江鄉 板江鄉:位於縣境北部,南鄰南江鎮,北與湖北省通城縣相連,建國初為全福、南源、小水鄉,合作化時為板江鄉,後隸幕阜人民公社,1982年改社為鄉。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14300人。鄉人民政府駐板江集鎮。 冬塔鄉 冬塔鄉:位於縣境北部,北與湖北通城縣相連,南毗南江鎮。
清代屬南江鄉十三都,民國屬南口區十一保。建國後屬南江區冬塔鄉、冬塔公社,1982年複名鄉。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22500人。轄18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上塔市。 思村鄉 思村鄉:位於縣境南部,南鄰瀏陽縣,北靠安定鎮,東接加義鎮,西連三陽鄉。
建國初為二區思村鄉,六十年代為思村公社;1982年社改鄉;1995年,由原思村鄉、蘆洞鄉合併建為思村鄉。面積138平方千米,人口22000人。轄23村、278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思和。原蘆洞鄉政府駐地蘆洞集鎮。 黃金洞鄉 黃金洞鄉:位於縣境東南角,東鄰江西省銅鼓縣棋坪鎮,南接瀏陽市大圍山鎮,西連加義鎮,北靠長壽鎮、南橋鄉。
建國初先後名黃金鄉、黃金公社,地名普查後改為黃金洞鄉,因境內有大小48洞,盛產黃金,故名黃金洞。面積196平方千米,人口4196人。轄16行政村。鄉政府駐寺下集鎮。 木金鄉 木金鄉:位於縣境東部,東靠龍門鎮,西、南鄰長壽鎮,北連虹橋鎮大坪鄉。
建國前為木貞鄉七保;建國後為木瓜、大橋、三合、金坪等鄉;1995年撤區並鄉,木瓜,金坪鄉合併為木金鄉。面積122平方千米,人口24000人。轄14個村,142個居民小組。鄉政府駐木瓜集鎮。 大坪鄉 大坪鄉:位於縣境東部。東鄰江西省修水,南接木金鄉,西連虹橋鎮,北近湖北省通城縣。
建國前為5區天嶽鄉六保;建國後為大坪、桂林、姜源、黃龍等鄉,公社化後為大坪公社;1995年與漿市鄉合併為大坪鄉。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21000人。轄21村、220個村民小組。因建國初鄉機關駐地為一塊大荒坪,故名大坪。鄉人民政府駐大坪集鎮。
大洲鄉 大洲鄉:大洲鄉位於平江縣西北部,地處五福山麓。昌水由北向南流經該鄉。1995年5月撤區並鄉前屬梅仙區管轄,鄉政府駐地安全村,距平江縣城30。5公里。全鄉總面積90。5平方公里。2001年5月進行村級行政區域(並村)調整後,轄13個行政村,156個村民小組。
2004年總戶數4021戶,人口15872人。 轄區東鄰拓莊,南江,南抵梅仙,西接餘坪,岑川,北挨板江,岳陽張谷英鎮,梅城公路貫穿南北,昌江河由東北順流西南。境內多屬山林地帶,以花崗岩為主,高山地貌,地勢高低起伏不平。森林資源豐富,土地肥沃,耕地以水田為主,山地多為粘質黃泥土和青石構成。
水系完整,地下水資源豐富。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溼潤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有利於雙季水稻及各種喜溫作物的生長。山川秀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是休閒度假的理想地方。境內有"貓兒尖","鐵石蓋""四隱堂","試劍石","拖船坳"等風景名勝。
大洲鄉是綜合性農業經濟區,全鄉耕地面積7734畝,其中水田5264畝,2004每個農業人口平均0。3畝多。種植業以水稻,蔬菜,瓜果等為主。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後,養雞,養羊,楠竹,板栗生產已經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新亮點,2004年糧經比例為6:4。
全鄉共完成退耕還林5000畝,楠竹覆蓋面積達到2000畝。目前林地面積11萬公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95%,樹種資源豐富。養殖業主要以牲豬,黑山羊,土雞為主。境內有小Ⅰ型水庫三座,小Ⅰ型水電站1個,年總髮電量100萬千瓦。工業經濟以石灰,水泥,黃金生產為主。
大洲鄉管轄爐坪,大江,大源,上洲,楊家,安全,太平,清水,雙鴿,光華,黃沙,龍洞村,以及代管石煤礦的都塘,板橋,姚洲三個村。
平江縣轄15個鎮(三市、長壽、漢昌、加義、龍門、安定、伍市、向家、甕江、虹橋、南江、浯口、梅仙、岑川、鍾洞)、12鄉(三陽、大坪、三墩、大洲、木金、冬塔、詠生、餘坪、板江、思村、南橋、黃金洞)。 平江縣城 平江縣城:位於汨水北岸,仙江河、三望沖水於此匯注汨水。
舊城中心原名鶴嶺, 平江縣風光(22張)處縣境中部略靠西南。唐元和四年(809),原昌江縣治由中縣坪遷此。縣域建制,1935年名漢昌鎮,1950年12月改名城關鎮,後改為漢昌鎮。今縣城範圍東至三陽鄉,西南抵甕江鎮,北連梅仙鎮。地理座標為東經113°35′,北緯28°42′。
西南距長沙112千米,西北距岳陽市區140千米。2000年城區規劃面積5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2萬人。[8] 虹橋鎮 虹橋鎮:虹橋鎮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區,東鄰江西修水和本縣大坪鄉;南接本縣木金鄉,詠生鄉;西連本縣南江鎮,三墩鄉; 北與湖北通城及幕阜森林公園接址。
版圖面積為182。36平方公里。中國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下轄的一個鎮。轄:虹橋居委會;天嶽、柘坪、瑤田、龍黃、九眼、毛沅、白馬、水沅、阜沅、梘黃、東安、向陽、仁義、陡嶺、平安、梘沅、柘屋、張公、京馬、洞口、桃沅、大林、大山、高沅、西橋、民建、鳳六、正東、文昌、水口、大興、青石、桃霞、金雞34個村委會。
安定鎮 安定鎮:位於平江南部,東北接三市鎮,西南近瀏陽市社港鎮,東南鄰思村鄉,西北接三陽鄉。民國時期為5區安定鄉;建國後為思安鄉,隸2區,1956年為安定辦事處所屬之安定鄉、安定鎮,1958年為東方紅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區建制,為安定區安定公社。
1984年建為鄉級鎮。1995年,大橋鄉、長田鄉、安定鎮合併為安定鎮。面積165平方千米,總人口6。5萬,其中農業人口5。9萬餘人。轄44個村,2個居委會,644個村民小組。鎮區官塘,自1958年以後即為社、區、鄉機關駐地。 三市鎮 三市鎮:位於縣域東南,距縣城20千米。
鎮域民國時期屬3區獻鍾鄉。建國初為三市鄉,1956年置爽口鄉;1958年隸東方紅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安定、爽口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由原爽口、三市兩鄉合併而成三市鎮。面積140平方千米,總人口5。08萬。轄35個村,1個居委會。
鎮區三眼橋。原爽口鄉政府駐地牛串坪集鎮。 童市鎮 童市鎮:原名鍾洞,因地處縣境中部,且多山洞,故名中洞,後演變為“鍾洞”。1995年5月撤區並鄉時原鐘洞區的鐘洞、恩溪兩鄉合併成鍾洞鄉,民國屬5區三聯鄉。建國後隸鍾洞辦事處、鍾洞區、鍾洞公社(後復為區)。
1995年4月由原鐘洞區公所的鐘洞、恩溪兩鄉合併建為鍾洞鄉。面積159平方千米,總人口30000人,耕地1。9萬畝;轄28個村、380個居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童市。原恩溪鄉政府所在地恩溪集鎮。2001年11月撤鄉建鎮時,駐地在童坪,這裡成為山區小市所以叫童市鎮。
加義鎮 加義鎮:距縣城42千米。民國時為義口段、加義鄉,轄9保,隸2區;大革命時期設有蘇維埃區級政權。1949年置加獻鄉,1955年改為加義鄉,隸7區;1958年為加義人民公社;1961年獻鍾區更名為加義區,1984年社改鄉,隨後建加義鎮,隸屬加義區。
1995年撤區並鄉置加義鎮。面積360平方千米,總人口49958人。轄5個管區、37個行政村、2個代管村、5個居委會、488個村民小組。除加義鎮區轄區外,還有泗洲、獻鍾、東山、謝江等4個小集鎮。 長壽鎮 長壽鎮:位於縣域東南,北鄰龍門、木金、詠生等鄉鎮,東連南橋鄉,南接黃金洞鄉,西近加義鎮。
清代為鳳棲鄉20都,民國為長壽區、長壽鄉。建國初為第3區,後改長壽區。1981年置鄉級建制鎮。1995年4月,由原長壽鎮、長壽鄉、桂橋鄉、邵陽鄉合併建長壽鎮。面積220平方千米,總人口6。3萬人。轄51個村,3個居委會。鎮區長壽街。 龍門鎮 龍門鎮:位於平江縣城東部,羅水上游,距縣城76千米,東鄰江西修水縣餘塅鄉和大橋鎮,東南靠南橋鄉,南鄰長壽鎮,西接木金鄉,北連大坪鄉。
清咸豐時設有龍門關。鎮域民國時為2區龍門鄉。建國後置龍門鄉。1995年,龍門鄉、大口塅鄉、泉水鄉合併為龍門鎮。面積205平方千米,總人口9575戶、37203人。轄3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437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大口塅。 梅仙鎮 梅仙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距平江縣城15千米。
鎮域清代為南江鄉11都,民國時期為梅仙區梅福鄉。建國後初隸4區,後置梅仙辦事處,1958年為梅仙人民公社,後改為鄉,1984年建鎮為梅仙鎮,1995年,團山鄉、柘莊鄉、梅仙鎮合併為梅仙鎮。面積205.3平方千米,總人口60489人。轄36個村,2個居委會,603個村民小組。
鎮區為梅仙。 甕江鎮 甕江鎮:位於平江縣境西南。建國前甕江屬西陽鄉,建國後劃歸6區,1958建甕江公社,1961年恢復甕江區,轄浯口、三聯、甕江、雙江、河東5個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將原甕江鄉、雙江鄉、河東鄉和三聯鄉的坎頭、中村、塘城3個村合併建甕江鎮。
面積248。8平方千米,總人口13846戶、51233人。轄47個村、1個居委會,村民小組555個。鎮人民政府駐水口嘴。 浯口鎮 浯口鎮:位於平江縣西部,距縣城41千米,東接甕江鎮,南與長沙縣交界,北界汨羅市,西靠伍市鎮。鎮域清代隸富華鄉15都,民國初隸協和區,後隸4區南陽鄉。
建國後,初隸6區,後隸甕江辦事處,1958年隸甕江人民公社,後改社為鄉,1984年置浯口鎮。1995年由原談岑區的西江鄉、甕江區的浯口鎮和三聯鄉的8個村聯建浯口鎮。面積198平方千米,總人口9904戶,38793人。轄34個村,1個居委會,399個村民組。
鎮政府駐地浯口。原西江鄉駐地甘棠。原為三聯鄉政府駐地三聯集鎮。 伍市鎮 伍市鎮:位於縣境西部,與汨羅市新市鎮接壤。清代為富華鄉16都,民國初隸永綏區,後隸4區綏安鄉。建國初期合併為平綏鄉,隸14區,60年代末改為慄山區,下設慄山、三和、時豐、向家四個鄉鎮,1995年,慄山、三和、時豐3個鄉合併建伍市鎮,因鎮政府所在地有古地名伍公市而得名。
面積217平方千米,總人口15577戶,65735人。轄4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鎮區伍公市(伍市村)。原時豐鄉駐地椽皮嶺。原慄山鄉人民政府駐地慄山巷。 伍市鎮交通方便,G4京港澳高速在此設有出口,鄰近武鋼高鐵汨羅東站,鄰近107國道。 向家鎮 向家鎮:建國前屬平江縣第4區平安鄉,轄3個保。
建國初屬平綏鄉,1952年建向家鎮,為區屬鎮。1956年設向家辦事處,轄三和、向家、慄山、時豐4鄉、66個農業社。1958年9月屬燈塔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屬慄山公社,1961年4月體制縮小為向家公社,1982年社改鄉,1984年建為建制鎮。
面積41。4平方千米,總人口4308戶,15942人。轄11個村、1個居委會、122個村民小組。 南江鎮 南江鎮:位於平江縣北境,與岳陽縣、通城縣、修水縣三縣毗鄰,距縣城43千米,距岳陽市區98千米,距通城縣城37千米。鎮域清代為南江鄉,民國時期建有南江區。
建國後為南江辦事處、南江區、南江公社。1982年建為鄉級鎮。1995年,原南江鎮、南江鄉、昌江鄉、石漿鄉合併而成今鎮。面積196平方千米,總人口7。18萬人。轄5個居委會,44個行政村,714個村民小組。2000年,鎮區南江建成區面積2。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
1萬人。原石漿鄉政府所在地石漿集鎮。原昌江鄉鎮府所在地昌江集鎮。 三陽鄉 三陽鄉:位於縣境中部,分別與甕江、安定、三市、城關、天嶽開發區5個鄉鎮接壤。面積214平方千米,總人口6萬人。轄42個村、510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三陽街,已經融入平江縣城區。
濁水集鎮是原濁水公社、濁水鄉政府所在地。 餘坪鄉 餘坪鄉:建國前為岑川鄉。建國後為談岑區談胥鄉、張市鄉。1995年,談胥、張市兩鄉合併為餘坪鄉。全鄉面積181平方千米,耕地2。4萬畝,總人口37000人。轄28個村。鄉人民政府駐餘坪,1995年建餘坪鄉後,集鎮改名餘坪。
原張市鄉政府所在地張市集鎮。 板江鄉 板江鄉:位於縣境北部,南鄰南江鎮,北與湖北省通城縣相連,建國初為全福、南源、小水鄉,合作化時為板江鄉,後隸幕阜人民公社,1982年改社為鄉。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14300人。鄉人民政府駐板江集鎮。 冬塔鄉 冬塔鄉:位於縣境北部,北與湖北通城縣相連,南毗南江鎮。
清代屬南江鄉十三都,民國屬南口區十一保。建國後屬南江區冬塔鄉、冬塔公社,1982年複名鄉。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22500人。轄18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上塔市。 思村鄉 思村鄉:位於縣境南部,南鄰瀏陽縣,北靠安定鎮,東接加義鎮,西連三陽鄉。
建國初為二區思村鄉,六十年代為思村公社;1982年社改鄉;1995年,由原思村鄉、蘆洞鄉合併建為思村鄉。面積138平方千米,人口22000人。轄23村、278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思和。原蘆洞鄉政府駐地蘆洞集鎮。 黃金洞鄉 黃金洞鄉:位於縣境東南角,東鄰江西省銅鼓縣棋坪鎮,南接瀏陽市大圍山鎮,西連加義鎮,北靠長壽鎮、南橋鄉。
建國初先後名黃金鄉、黃金公社,地名普查後改為黃金洞鄉,因境內有大小48洞,盛產黃金,故名黃金洞。面積196平方千米,人口4196人。轄16行政村。鄉政府駐寺下集鎮。 木金鄉 木金鄉:位於縣境東部,東靠龍門鎮,西、南鄰長壽鎮,北連虹橋鎮大坪鄉。
建國前為木貞鄉七保;建國後為木瓜、大橋、三合、金坪等鄉;1995年撤區並鄉,木瓜,金坪鄉合併為木金鄉。面積122平方千米,人口24000人。轄14個村,142個居民小組。鄉政府駐木瓜集鎮。 大坪鄉 大坪鄉:位於縣境東部。東鄰江西省修水,南接木金鄉,西連虹橋鎮,北近湖北省通城縣。
建國前為5區天嶽鄉六保;建國後為大坪、桂林、姜源、黃龍等鄉,公社化後為大坪公社;1995年與漿市鄉合併為大坪鄉。面積108平方千米。人口21000人。轄21村、220個村民小組。因建國初鄉機關駐地為一塊大荒坪,故名大坪。鄉人民政府駐大坪集鎮。
大洲鄉 大洲鄉:大洲鄉位於平江縣西北部,地處五福山麓。昌水由北向南流經該鄉。1995年5月撤區並鄉前屬梅仙區管轄,鄉政府駐地安全村,距平江縣城30。5公里。全鄉總面積90。5平方公里。2001年5月進行村級行政區域(並村)調整後,轄13個行政村,156個村民小組。
2004年總戶數4021戶,人口15872人。 轄區東鄰拓莊,南江,南抵梅仙,西接餘坪,岑川,北挨板江,岳陽張谷英鎮,梅城公路貫穿南北,昌江河由東北順流西南。境內多屬山林地帶,以花崗岩為主,高山地貌,地勢高低起伏不平。森林資源豐富,土地肥沃,耕地以水田為主,山地多為粘質黃泥土和青石構成。
水系完整,地下水資源豐富。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溼潤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有利於雙季水稻及各種喜溫作物的生長。山川秀美,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是休閒度假的理想地方。境內有"貓兒尖","鐵石蓋""四隱堂","試劍石","拖船坳"等風景名勝。
大洲鄉是綜合性農業經濟區,全鄉耕地面積7734畝,其中水田5264畝,2004每個農業人口平均0。3畝多。種植業以水稻,蔬菜,瓜果等為主。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後,養雞,養羊,楠竹,板栗生產已經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新亮點,2004年糧經比例為6:4。
全鄉共完成退耕還林5000畝,楠竹覆蓋面積達到2000畝。目前林地面積11萬公頃,森林植被覆蓋率為95%,樹種資源豐富。養殖業主要以牲豬,黑山羊,土雞為主。境內有小Ⅰ型水庫三座,小Ⅰ型水電站1個,年總髮電量100萬千瓦。工業經濟以石灰,水泥,黃金生產為主。
大洲鄉管轄爐坪,大江,大源,上洲,楊家,安全,太平,清水,雙鴿,光華,黃沙,龍洞村,以及代管石煤礦的都塘,板橋,姚洲三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