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蟈蟈的文史原創

    趙匡胤改革官帽是為了進一步改進官員作風,這件事與疑心沒有什麼關係。

    在趙匡胤奪得政權掌握天下之後,當上皇帝的趙匡胤自然是勵精圖治,於是,每天上朝的時候趙匡胤對於官員上報的事項都非常認真對待。

    而在上朝的過程中,在其他官員彙報工作的時候,別的官員總是竊竊私語,或者私下小聲聊天。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

    首先,這種行為作為朝廷高階官員來講,是十分不禮貌,很失禮的事情,畢竟都是高階知識分子,不尊重別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

    其次,這種行為讓彙報的官人不能集中精力彙報,也不能讓皇帝聚精會神的聽。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朝堂議事。

    第三,這有損朝廷的威嚴。中央政府都這樣,這要在地方又會如何,這嚴重影響大宋朝的形象。

    所以,趙匡胤對此很是頭疼,發現不了究竟是在竊竊私語,就不好指出和批評,如何能夠又快速發現問題,又可以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於是,趙匡胤就在官員的帽子上插上了兩根“翅膀”,這樣的好處在於:

    1. 帽子兩邊的“翅膀”這讓官員們之間有固定的距離,官員轉頭說話就會干擾前後的官員,這樣皇帝就會很快發現是誰在違反朝堂紀律。

    2.官員如果偷偷交談,其頭必然會有不同程度的動,一動官帽兩邊長長的“翅膀”就會東,坐在上面的皇帝就會一目瞭然。

    經過對官帽的改造,徹底改善了朝堂上的紀律,官員們再也不敢竊竊私語,這樣既整飭了官員的作風,又提升了朝堂的威嚴,皇帝和官員都能夠認真研究政事,一舉幾得,不能不說趙匡胤的聰明。

  • 2 # 上將軍潘鳳

    我是歷史小明王,我來回答。

    宋氏江山得位不正,從柴氏孤兒寡母手中奪取,這也導致了宋朝後來的畸形政治格局,由於趙匡胤自己是武將造反,怕自己的江山也被造反派奪走,所以一直都是疑神疑鬼的性格,大家都知道宋朝的官帽非常有趣,是宋太祖趙匡胤親自設計的,這裡面究竟有什麼玄機呢?

    趙匡胤這個人打仗有一套,耍心機自然也差不到哪去,由於是建國初期,政務也比較繁忙,趙匡胤每天都需要看奏章跟大臣們議事,據說有一次是他正在位置上聽大臣提出好的建議,就聽到了底下其他官員在竊竊私語,本來就多疑的他看見手下的打工仔竟然在他面前搞小動作就氣不打一處來,雖然沒有當即發作但是也將此事放在了心裡。

    經過幾日的苦思冥想他終於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官員能搞說悄悄話那是因為兩人之間站的太近,如果是把距離隔開那不就完美的解決問題了嗎?趙匡胤茅塞頓開立即吩咐宮廷的服裝廠連夜改造大宋官員的帽子,帽子上都加上了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作骨架,兩邊的長度各一尺多,第二天來上朝的官員看到這個帽子都驚呆了,這是什麼稀罕物種?要扣在腦袋上的帽子!

    換上新帽子的官員發現他們跟同事之間站的好像遠了很多,從之前的肩並肩到現在需要走兩步才能到跟前,這日的早朝趙匡胤上的是無比舒服,再也沒有蒼蠅在底下嗡嗡亂飛了,他心裡此刻在想“我他孃的還真是個天才”!

  • 3 # 史事拾趣

    我們都經歷過這種場合,領導、老師或者臺下的某個人講話,底下的人竊竊私語,交頭接耳,有時候聲音都已經蓋過了講話的人,現在我們開會或者上課,都要先強調一遍會場紀律,諸如會議期間,不得在會場內接打電話、交頭接耳、打瞌睡、隨意走動或長時間滯留會場外等等的規定。

    在宋朝開早會也一樣,宋太祖趙匡胤在上面聽臣子彙報,底下竊竊私語,交頭接耳,嚴重干擾了提議的上達天聽,身為皇帝,雖然很生氣,又不能惱羞成怒,責怪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各位臣工,就另闢蹊徑,從服裝、裝扮上打主意,你們不是交頭接耳嗎?我讓你們接不起來就行了,從上朝的帽子入手,兩邊各插個翅膀,用鐵片或者竹篾做骨架,這個翅膀後來越來越長,臣子之間的距離也拉開了,可以有效阻止臣子們扭來扭去開小會,不過宋太祖規定,大臣出席正式場合的時候必須佩戴官帽,在街上的時候則不用戴,因為它實在太不方便了,兩個官員並排走路,估計能橫一條街了。

    自從大臣們戴上宋太祖牌的官帽以後,很難再交頭接耳,朝堂的紀律一下子就變好了。

  • 4 # 大宋說書人

    我先說說改革官帽這個事:

    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取代了後周,這是趙匡胤建立的一個新的王朝,要天下人都知道宋朝和後周的區別,從而褪去對後周的印象,加深天下人對宋朝的印象,快速確立趙匡胤皇帝的地位,那就要做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動,改革官帽只是其中之一而已,至於新官帽是為防止交頭接耳等,那都是表面的,在人民大會堂裡,國家主席在上面講話,你看下面有誰交頭接耳的?實質就是趙匡胤就是要把他和後周區分開,讓天下人都知道現在是宋朝,我現在才是皇帝。這就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樹立威望的,讓你看清楚現在誰是領導。

    再說說趙匡胤疑心病這個事:

    我認為趙匡胤是一個疑心病很重的皇帝,別人是把感受到的危機扼殺在萌芽狀態,他是在你還是種子的時候就給你扼殺了,他是“陳橋兵變”取代了後周,“陳橋兵變“時他是殿前都點檢,他當了皇帝立馬就取消了這個職位,把權力分流,並且把軍隊的職位進行變動和調整,從而起到互相制約,不讓一家獨大。這還不算完,有名的“杯酒釋兵權”就是趙匡胤乾的,“假如有一天有人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雖然你不情願,但你能推得掉嗎?”不管你有沒有這個心思,我害怕了,你們回去,讓我省省心。

    品三國、鑑宋史,談千古風流人物。——站在塔尖的貓頭鷹

  • 5 # 翊翊浩浩尉尉

    趙匡胤作為宋朝的開國皇帝,無論在人格魅力上還是處理事情的方式上都與眾不同,在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抹不去的存在了。畢竟他可是靠一己之力開創了一個朝代的男人,而除了趙匡胤那麼多年的作為武將的征戰生涯,趙匡胤他還有一些很有趣值得我們去了解的一些事情。

    據傳,宋太祖每天上早朝時都發現了同一個問題,那就是他的臣子們似乎特別喜歡交頭接耳。有好幾次,當某位臣子正在向宋太祖陳述奏事時,兩側官員們竊竊私語的聲音都快蓋過那位正在發言的臣子了!大家都是共事這麼久的老夥伴了,宋太祖想著,要不是天天都要和這群人見面,他真想當場就撂場子走人!

    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訴自己,這些人都是朝廷骨幹,是國之棟樑,要是他因為這點小事就衝他們發火,那場面只是想想就很尷尬。但是宋太祖要是不把這股火發洩出來,他自己又難以忍受。最後,宋太祖決定想個辦法好好整頓一下臣子們上早朝時毫無紀律的問題。

    退朝以後,宋太祖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苦思冥想,終於讓他想到了給帽子加個翅膀的主意。他下了一道聖旨,命令製作官服的朝廷部門給大臣們設計一種在幞頭紗帽的後面分別加上長翅的官帽。等帽子製作出來了,宋太祖就把帽子賞賜給所有大臣。

    這官帽的長翅膀是用鐵片、竹篾做的骨架,最初鐵翅膀只穿出一尺多一點,後來就越來越長了。宋太祖規定,大臣出席正式場合的時候必須佩戴官帽,在街上的時候則不用戴,因為它實在太不方便了,兩個官員並排走路,估計能橫著稱霸一條街去了。

  • 6 # 中孚鑑

    宋太祖趙匡胤改革的官帽是長翅帽,長翅帽就是在帽子後面的兩邊分別穿出很長的鐵翅。長翅帽通常是在上朝的時候,或者是在官場正式場合戴,一般情況下是不戴的,因為戴著長翅帽說話、走路極其不方便,比如說話要面對面,並排就很難交頭接耳的說話。而在走路時,要是帶著長翅帽,若走小巷子、或人多的時候,是非常不方便的。

    那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改革官帽?趙匡胤是疑心很重的皇帝嗎?

    在古代,作為皇帝多少都是有疑心的,特別是一些開國皇帝,疑心會更重,會猜疑曾經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猜忌他們有二心。趙匡胤的皇位是手下將領黃袍加身的,所以他對手下將領還是頗有猜忌的,因為他擔心將領的手下,如果有一天也對將領黃袍加身呢!那對大宋朝廷是非常危險的。

    不過趙匡胤雖然猜忌,但是他並沒有像有的皇帝大肆屠殺功臣,而是透過杯酒釋兵權,讓將領多置產業、安享晚年,當然趙匡胤在杯酒釋兵權的過程中,可謂是威逼利誘雙管齊下,從而讓將領們交出兵權。但不管怎樣,他都沒有大肆屠殺功臣,從而宋朝的開國功臣多數還是得以善終的。

    而趙匡胤之所以改革官帽,則就是因為他做上皇帝后,心裡就對曾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不放心,特別是在上朝的時候,趙匡胤看到大臣們有交頭接耳在議論說話,這讓趙匡胤很不開心。

    趙匡胤覺得這樣大臣不禮貌,為了杜絕這樣的事,所以趙匡胤就改革了官帽,就是把帽子的後面兩邊加上長翅,官員們帶上這樣的帽子,在朝堂上的時候就很難輕易的交頭接耳說話就。

    文武大臣們帶著長翅帽要再想說話,就需要面對面的,如果這樣的話,動作太過明顯,那做的就太過分了,官員們也不敢這樣明目張膽。所以從此後,趙匡胤再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的現象就明顯改善了。

  • 7 # 為國釣魚

    謝小蜜邀

    趙匡胤不是發明家,他雖然把宰臣“坐而論道”改成了“站立奏事”,但沒有證據證明宋代官帽上的長翅膀是他改的。據說那對長翅膀是防止官員上朝時交頭接耳,這種說法純屬扯淡,最直接的證據是

    趙匡胤本人高高在上坐在那,他能跟誰交頭接耳?他要防止自己跟人交頭接耳?

    宋朝自認承自漢唐,宋朝的輿服制度也在不斷髮生改變,其中比較大的變革分別發生在北宋仁宗慶曆三年、皇祐四年,神宗元豐元年,哲宗元祐元年,徽宗大觀年間,南宋紹興四年。

    宋代官員服飾分為三類,祭服、朝服、省服。祭服只在舉行重大儀式時穿,朝服是上朝面聖時穿著的服飾,官員們平常穿著的叫省服,也叫做公服。

    根據品級和職司,官員朝服帽子分三種

    一曰進賢冠,二曰貂蟬冠,三曰獬豸冠,皆朱衣朱裳。宋初之制,進賢五梁冠,塗金銀花額,犀、玳瑁簪導,立筆。

    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漢唐以來,官員們上朝戴的帽子差不多都是這個形制

    準《衣服令》,五梁冠,一品、二品侍祠大朝會則服之,中書門下則加籠巾貂蟬。

    秦檜是太師(一品)左僕射(二品),如果此時他出席的是朝會,那麼他的穿著打扮基本上中規中矩。不過按趙構的打扮,好象又不是那麼回事。整幅畫面顯得不倫不類,就好比領導叫你到KTⅤ嗨,你卻穿上燕尾服夾著膝上型電腦去赴約

    如果再隆重一點加上籠巾貂蟬的話,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圖中人物好象是高昌國王,他帽子上的梁有九道。南宋孝宗隆興年後,宋朝官員第一等始冠七梁

    其它品級的朝服有三梁冠,兩梁冠,御史中丞冠獬豸。徽宗政和年間起,御史大夫、中丞,刑部尚書、侍郎,大理卿、少卿……等言官、侍從官、執法官都冠獬豸,象徵著公正無私……有點尷尬

    帽子是獬豸的制式,身穿土財主出席重要場合的禮服。按這傢伙的審美趣味,他這個樣子出現在朝堂上是要被打板子罰銅的

    那麼宋代官帽上的長翅膀又是怎麼回事呢?

    公服:凡朝服謂之具服,公服從省,今謂之常服。

    除非你天天做新郎,否則不可能每天都穿著燕尾服,不說其它,蹲坑也不方便啊。所以宋代官員不上朝平常處理公務的時候就會穿相對利落一點的常服

    為了讓百姓一見到官員就知道大概品級,常服的顏色不再是一片紅

    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

    除了衣服顏色不同外,宋代官員日常打扮的小配件都一樣

    其制,曲領大袖,下施橫(礻闌),束以革帶,幞頭,烏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

    那對長翅膀就叫幞頭,它的前身是帽子後面的兩條軟軟下垂的帶子,從隋朝開始就變硬了

    幞頭。一名折上巾,起自後周,然止以軟帛垂腳,隋始以桐木為之,唐始以羅代繒。惟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五代漸變平直。

    從東周開始,官帽上就已經有幞頭。隋代用桐木做幞頭,當然已經是硬質的了。經過歷代發展,到了五代時期,官帽上的幞頭就基本與宋代的一樣了。

    我們在影視劇中見到的那對長長的幞頭實際上是誇張了。宋代幞頭普遍沒有我們想象中那樣長

    著名溜肩趙構。那對幞頭也不比他的肩寬多少

    大臣的幞頭長度也差不多。不過何鑄的這幅畫像中幞頭上翹,他僭越了

    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乘輿或服上曲焉。

    都是後人乾的好事

    參考書目:《宋史》與服志.四.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海鮮乾貨生意如何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