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旺旺旺可愛
-
2 # 狙擊手蛋蛋
首先,我們要明確教研活動的特點和目的。教研活動最主要的特點和目的,就是要解決當前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實際問題。也就是說,教研活動的課題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實,應想教育教學之所想,急教育教學之所急。否則,教研活動就是瞎研究、空研究。 其次,要做教研活動的有心人。學校豐富的研究機會、獨特的研究情景、鮮活的研究問題、最佳的研究位置,為教師開展教研活動提供了優越的研究條件。這就要求我們要時時留心周圍的一切,要自覺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本著“教什麼、研究什麼”的原則,緊密結合本職教學工作去開展教研活動,使教學工作和教研工作能融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教研相長”的效果。 再次,要找準教研活動的“突破口”。 當前,在中學中有一種見怪不怪的普遍現象,即大家都嚷著搞教研,大家也好像都在搞教研(如聽課),但實際上相當一部分的教師不知道怎樣去搞教研,特別是對一些教改實驗、專題研究更感到無從下手。因此,找準教研活動的“突破口”就顯得至關重要。教研活動的“突破口”,就是以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作為課題開展研究。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起“問題就是課題”的意識,善於把一個又一個教育教學中有意義的實際問題,經過“設計”轉化為一個又一個富有個性特色的教研活動課題,再透過攻克一個又一個研究課題,來解決一個又一個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這種研究,最易達到同步推進教育教學教研工作、穩步提高教育教學教研質量的目的。 第二,要使教研活動為提升教師自身素質服務。首先,我們要正視教研活動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意義。如今已不是一個只要有知識或文憑就能當教師,靠經驗和“汗水”就能當好教師的時代,而是一個要求教師必須儘快從“教書匠”向“教育家”轉變的時代。這就要求廣大教師無可選擇地要具備與時俱進的能力。這種能力,除了終身學習的能力、教書育人的能力,還有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教育科研的能力,也就是教研活動的能力。一個教師如果缺乏教研活動能力,那就意味著缺少創新精神和工作潛能,就意味著很難適應新課程的需要。 其次,我們要懂得一些進行教研活動的形式和方法。有些教師片面地把教研活動理解為聽課、評課和寫文章,這是一種很狹義的看法。教研活動的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反思是教研活動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教師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就應學會如何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進行自我反思。又比如,教研活動很強調集體研究,教師就要學會如何參加集體研究,如何在集體研究的氛圍中學會將大家的智慧集於自己一身。再比如,要進行課題研究,教師就必須學會如何選題、如何控制實驗過程、如何結題等等。一句話,就是教師絕不能只憑個人意志、只憑自我感覺、只憑工作習慣或只憑幾分熱情去搞教研活動,一定要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搞教研活動。 再次,我們要學會透過教研活動來提升自己的工作品位和職業形象。由於教研活動是在本校展開的,是針對本校甚至是本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的,這種實用性的研究,很容易顯性形成教師實用性的教學教研素質和後發優勢,以幫助教師實現可持續發展。很多名師就是透過教研活動造就出來的。蘇霍姆林斯基的成功經驗啟示我們:教師必須要學會透過教研活動來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教師完全可以透過教研活動來重塑自己的職業形象,教師有機會透過教研活動來形成一種新的工作與生活方式,教師應善於在和學生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完善自我、成就事業。 第三,要上好每節課,著眼小問題。教學實踐是開展教學研究的平臺和土壤。許多科研課題往往來自教學中的一得,許多卓有科研成效的老師也多得益於教學實際的鍛鍊。事實上,對於一個普通老師來說,上好一節課,就是一次教研。透過教學積累經驗是最好的教研途徑。同時,教師在選擇課題上,宜著眼小問題。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很多,有大有小,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恰當選擇。在選題上應該著眼於小問題。以小見大,鑽深研透,而不要大題小做,泛泛而談、浮光掠影。要選擇實實在在的具體問題,如如何匯入新課?學生與自己對著幹怎麼辦?怎樣讓不交作業的學生交作業?不要選擇抽象空泛的問題,要隨著課改的發展靈活選題。要知道,能服務教學的研究,是最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第四,要勤學教學理論,博覽課外書,注重平時的反思和積累。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雖然都學過不少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但那往往是為了應付考試。課程一結業,這些書籍就被束之高閣,再也未曾翻閱,突擊搶記的一點“理論”早已成了塵封的記憶。工作後,遇到太多太多的問題,即使有所感悟,也往往只是“經驗式總結”,這種建構往往是片面的、區域性的。而且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內容也越來越開放,需要教師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博覽課外書籍,廣泛吸收養分,補充最新知識,是教師增加和更新知識積累,提高教研水平不可或缺的途徑。“腹中有書氣自華”,教師博學多才,學生耳濡目染,也為學生刻苦攻讀,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 平時多積累,反思促提高。做個有心人,廣泛收集資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研寫作需要教師有厚重的文化積澱,因而應注意平時資料的收集。報刊、雜誌、電視等是很好的資料來源,看到有用的報道應馬上收集起來,剪下來。同時,堅持寫好教學後記,也有利於積累教學經驗和教研素材,為科研提供有力的例證。教師在積累的同時,還要多反思自己。教師每天都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新鮮感和好奇心可能會逐漸消退,難以怦然心動。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反思,去開闢新的思維空間,去探索新的奧妙。我們不妨想一想,在那些熟視無睹、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現象背後,是不是潛存著某種契機和可利用的資源,或者潛藏著某種危機與誤區?這就需要我們透過反思。天天反思,天天會有新視角,天天會有新收穫。創新的思維、創新的作為常常源於反思之中。
回覆列表
提高教研組活動的有效性。教研組作為一個教學研究最為基層的實體由來已久,但是並不意味著教研組活動都是有效的,高效的。我理解中的有效性有這樣三層意思: 效率:是指工作總量與工作時間的比值,應放棄“事倍功半”,追求“事半功倍”。 效果:有沒有效果,就是看教師們參加校本教研前與參加校本教研後的變化值?有效果的校本教研應是帶著困惑而來,在參與研討的過程中形成新的思考、產生新的問題而離開。 效益:是投入與產出的比值,要儘可能地促使老師都願意全情投入教研活動。如果產出與投入不成正比,那麼校本教研將及不上個人自主的研修,這將使得校本教研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怎樣提高教研組活動的有效性,我將其歸結為五方面,分別是: (一)提升教研組長的工作能力——活動有效的關鍵 (二)精心篩選教研內容,滿足教師實際需求——活動有效的根本 (三)基於“對話”的教研方式——活動有效的前提 (四)全員參與教研活動全過程——活動有效的保證 (五)逐步完善評價體系——活動有效的助推器 五點中,著重交流第四點,詳細描述我們是怎麼做的,其餘四點就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了。 (一)提升教研組長的工作能力——活動有效的關鍵 1、給予引導、幫助及監控 2、培養組長自我反思的習慣 3、對教研組長的評價實現多角度 (二)精心篩選教研內容,滿足教師實際需求——活動有效的根本 1、研究問題來自於真實的教學環境。 2、研究內容系列專題化。 (三)基於“對話”的教研方式——活動有效的前提 1、對話建立於自我的思考 2、對話要有民主的氛圍。 3、多元的對話途徑。 (四)全員參與教研活動全過程——活動有效的保證 原本屬於教研組長或上課教師的工作,從始至終讓每一位教師參與其中,重心從一個教師轉移到了如何讓每一個生命個體主動參與進來,關注每一個生命個體對教學的思考,從而使我們每一個教師在教研組活動中得到發展。 聚焦問題階段:每位教師每週提出一至兩個具有研究價值或感到困惑的問題,或者提出一個具有獨特見解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的分析、來自於自己的課堂實踐,也可以來自聽別人課堂實踐後的所思所想。例如本學期,我們開展了校本教研發現真問題的聽課活動,每位教師在聽好一節課後必須提交兩個問題。(舉例讀)教研組利用每週活動時間,透過問題會診、問題答辨等方式,能討論解決的當場解決,如不能解決的則也會在討論的過程中逐漸剝離其非質化的東西,使問題得以明朗並逐步聚焦,最為此問題便成為下學期的研究主題。 情報蒐集階段:教研主題產生之後,由組內每一位成員群策群力。每人都有各自的任務。或是現狀分析、或是理念引領、或是案例的蒐集整理。在這樣的過程中使每位教師在任務驅動之下,主動地去探尋與主題相關的知識,而在這樣的搜尋情報過程中,有助於每個教師對該研究主題的提升。 以課為載體的研究階段:研究應與課結合在一塊兒,很是美好的思考也必須經過實踐得以驗評。過程中要改變一人上課教研組長賣力的教研方式,倡導每一位教師提前介入,一起與上課教師經過寫教案、試教、上課的每一個環節,在這樣一起研磨的過程實現共同成長。 我校數學教研組曾經於2005年3月25日開展過市級校本教研展示活動,這一次活動就是一次提前介入式的活動,該次活動的研究主題是:如何開展有效地自主探究。流程如下: ● 課題的確定、評課維度的確定 課題的確定 在教研課中,課題的確定一般是由執教教師所決定的,但是我們把課題確定的過程作為全組教師研究教材、並明確什麼樣的教學內容適合用於這一學習方式的過程。 環節一:研讀教材,並根據自主探究的理論知識,在個人認識基礎上並結合教學進度,確定你認為適合於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的課題。 環節二;交流討論,我認為哪一堂課是適合於開展自主探究這一學習的運用?我為什麼是這樣認為的?在研討的基礎上,最後確定了兩堂課。 評課維度的確定 全組討論:只停留於對課堂教學策略的評課方式行不行?怎樣更有利於對主題形成清晰的認識?研討的結果:評課應圍繞主題制定出評課的維度,這樣才能使對課的解剖更具有針對性,從而使我們的思考更深入。再次討論:評課維度提出的依據是什麼?提出怎樣的維度?研討結果:評課維度應依據前期出現的一些教學行為與自主探究學習之間存在的差距提出,提出的維度應該在自主探究這一學習方式中起到較為重要的作用。最後我們確立了四個評課的維度並在每個維度上安排了兩到三個重點點評的教師。 ● 試教、提出修改意見 試教前,我們要求兩位上課教師先自己備出教學預案。原因一:每人有每人的想法,尊重教師的原創;原因二:改變教師依賴別人指導的心理與行為。3月11日進行了第一次試教。按照慣例,全組教師到場聽課,並於當於下午進行了課後研討。研討包括:1、說課:關鍵要讓執教教師說出你對教材是怎麼理解的?目標定位是什麼?你是透過哪些細節落實目標的?2、教師評課:提出哪個環節上是不夠好或不夠清晰的?並且質疑執教教師你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什麼?並提出是否可以這樣改進,會更有利於目標的達成? ● 課堂教學展示,數學組教師和其餘學科部分教師研討活動 展示集體智慧的結晶,使每個教師從中看到我們改進後的策略是否有利於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並一起來反思成功或不足的原因所在,,以求得共同發展。 回顧這個全體教師一起行進的過程,過程中蘊含了全體教師與文字的對話,與學生的對話,與自我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對話使教研活動變成了創造、生成的過程,對話促進了每一位教師的共同成長,對話了促進了學校教研組文化的形成。 主題總結階段:不反思的教研是沒有深度的、它的有效度也必然是低的。某一主題的教學研究告一段落之後,要引導教師抓住教師的說課、上課、評議的環節,讓教師在自我比較、同行評價、集體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長點,在一段時間裡對研究專題深入進行實踐解剖,積累教與學的原始資料,在相關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對資料進行加工、構建,形成具有一定理論色彩的案例研究,經過案例教學的驗證,直到對典型案例進行符合教育論文要求的精緻加工,整合到教育專題論文的理論框架中去。這樣,教師的研究就從直觀、感性、經驗的水平提高到理論聯絡實際、揭示本質特徵和因果關係的水平上。教研組內的每一位教師在一學期內經歷一次上述的全過程,只要持之以恆,教學研究活動的質量和效益就會明顯提高。 (五)逐步完善評價體系——活動有效的助推器 充分發揮評價導向作用,在學校內廣泛深入開展建立品牌教研組活動,從“教研組長負責任、教研活動規範求特色、教學常規質量監控有實效、教研氛圍濃厚、教研有實績、其他”六個方面加以評價。在校內樹典型、引路子、拓思路、引領教研組工作不斷提升品質,從而形成比、學、趕、崇尚學術、崇尚研究的教研氛圍,推動教研組活動有效地開展。